分享

一本了解红楼梦建筑的专业书籍。 - 艺苑论坛

 大锤888 2011-04-21
上篇《红楼梦》室内空间艺术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基本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建筑室内的布局和陈设,多角度展现了红楼人物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下面笔者择其要者加以分析:

怡红院---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
  “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普遍都是认为是德国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German Pavilion,1929)的设计中首开先河。实际上这种使空间似隔非隔,来达到空间流通的设计手法,在中国古而有之。
  
  书中对于怡红院室内的描述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详细的描述,即通过书中人物的活动路线来展现怡红院中室内的空间格局。 (跨页插图
  
  图1怡红院室内空间布局及巡游路线图)
  
  通过原著描述,我们可知怡红院正房是五间上房,这种室内布局是很典型的中国传统四合院上房的室内布局。正中一间叫明间,其左右依次叫次间、稍间。明间一般做为客厅,次间、稍间主要是休息和读书场所。在五间正房前又加出三间,称为“抱厦”。怡红院的抱厦中有依据房间格局打就的床榻(木炕),可供人坐卧,这里夜间是值班的嬷嬷睡觉的地方。这样一来,室内空间就扩大了(颐和园的乐寿堂采用的就是这种建筑手法)。各房间之间的分隔,并不是用墙来封死,而是利用雕空玲珑的木板做成各种花罩、槅扇来分隔。在空间上互相贯穿流通,从而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中创造出迷幻的空间效果,难怪贾政等“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
  
  第二类是零星描述,散落在书中各章节中。书中在后面的一些章节中,陆续提到。如第二十六回“逶迤来至怡红院中……贾芸看时,只见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各色仙禽异鸟。上面小小五间抱厦,一色雕镂新鲜花样隔扇,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连忙进入房内。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却看不见宝玉在那里。一回头,只见左边立着一架大穿衣镜,从镜后转出两个一般大的十五六岁的丫头来说……又进一道碧纱厨,只见小小一张填漆床上,悬着大红销金撒花帐子。”以及第三十六回、第三十七回、第五十一回、第五十四回、第五十六回、第六十四回中的一些描写。从中看出抱厦与后面的正房之间就是靠隔架分隔的,上放有一个自鸣钟。穿过隔架,进入到后面的五间正房,中间一间是堂屋,西边两间是“卧室区”,东边两间是“书房区”。西边的隔断是一个木雕的格子架,上面放有金西洋自行船、联珠瓶、缠丝白玛瑙碟子等陈设,中间有一个大穿衣镜做的活动门。穿过此活动门,是西次间,临窗有炕,后檐有床。再向西,次间与稍间之间是靠一碧纱橱隔断的。里面设有一张小小的填漆床(贾宝玉的卧床)。这个稍间临南窗设有一个暖阁,阁内有木炕可供坐卧。此外这一间设有后房门,可通后院。这就是西边两间的布局。而对面东面的两间因为用于读书,所以不像西边那样隔得那么死,基本上靠花罩分隔。在次间与明间的花罩入口处,摆设着一个屏风,挡住人们的视线,稍间是贾宝玉的书房,满屋都是书架,此间也有门可通后院。此门入口处有一油画仕女图。
  著者的这些安排设计构成了怡红院豪华的室内场景。甚至还利用镜子的光反射作用,虚虚实实,使人产生幻觉,其目的是创造出一个富丽迷幻的生活空间,此处正是大荒山的那块顽石历幻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其所用的手法,也正是后来被人们称道的所谓“流动空间”的设计手法,并且可以说运用得十分成功。
  

潇湘馆---整体化室内空间设计手法:

  潇湘馆是大观园中这一处幽篁茂盛的处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住所。这里“龙吟细细,凤尾森森”,它也只有“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小小的三间房屋,一明两暗,回廊曲折,翠竹掩映,婆娑玉立,石子漫路,小溪潺潺,绕阶缘房”,宛如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景致。通过书中第十七回的描述可以看出整个潇湘馆的布局是小巧雅致的,很好地烘托出了居者黛玉的个性特征。
  许多散落在各章节中的描述,现在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第二十七回:“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第三十五回“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黛玉便令将架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上,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以及第四十回、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的零星描述,可见潇湘馆正中间一间明间是一个小堂,明间右侧是林黛玉的卧室,左侧是她的书房。其中书房中有一个月亮洞的景窗。著书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以月亮为比喻,衬托出林黛玉的孤洁的性格。我们还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如潇湘馆的窗是支摘窗,室内书架上摞满了书籍,有放置古琴的琴桌,室内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在后四十回中只有第八十九回对于潇湘馆室内做了详细的描述: “一径出来,到了潇湘馆中,在院里问道……宝玉同着紫鹃走进来.黛玉却在里间呢……宝玉走到里间门口, 看见新写的一付紫墨色泥金云龙笺的小对,上写着:"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宝玉看了,笑了一笑,走入门去……说着,一面看见中间挂着一幅单条,上面画着一个嫦娥, 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女仙,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写着.”从这段描述看,续书者也是想通过室内书画的描述,尤其通过“斗寒图”的比喻,衬托林黛玉的孤傲高洁。(图2潇湘馆室内空间布局)
  作者之所以刻意地设计成“狭窄”,是因为建筑环境正是人物内心世界压抑的真实写照。客居荣国府,寄人篱下,林黛玉的内心深处是抑郁不敞亮的,甚至幽暗悲伤的。而在这样局促的室内空间中,室内陈设和家具也就只能如第十七回中所描述的“里面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可见,为了更好地利用潇湘馆狭小的室内空间,因地制宜地选择了室内陈设的整体化、组合化。而这种室内的家具的设计方式正是后世组合式家具的启蒙。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来设计组合摆放的家具,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内空间,从而保证了室内空间的完整性,并且有使狭小空间变大的作用。
  
  
蘅芜苑---极少主义的装饰风格:

  极少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艺术流派,是一种非表现性的艺术,其简单至极的形体所传达的不是抽象,而是绝对。这就使得其作品摆脱了与外界的联系。极少主义是一种带有批判色彩的艺术,以理性甚至冷漠的姿态来对抗浮躁,这同密斯的“少就是多”的名言是有着内在共通性的。
  作为《红楼梦》一书中对于蘅芜苑(薛宝钗的居室)内部陈设的精彩描述,文字虽不多,但给读者的印象却是十分深刻的。书中第四十回是这样描写的:“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图3衡芜苑室内陈设)
  著书者了了数笔,就使蘅芜苑室内独特的风格凸现在读者面前。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的居室内的陈设可谓极其精简,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只有一案,一床等有限的家具点缀其中,只有“花中隐者”菊花独吐芬芳,与之相伴。其这“清教徒式”的冷僻的室内风格也正是居者-薛宝钗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外在反映,也是其命运的孤寂守寡的暗示和征兆。这与后世流行的极少主义设计风格可谓不谋而合,淡泊、冰冷,以静默的冥想表达质朴而又意蕴丰富气质。
  
  
秋爽斋---室内空间个性化体现:

  当代室内设计讲求个性化,拒绝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这种个性化的室内空间在《红楼梦》一书对秋爽斋的室内描述中,更是直接点明:
  
  书中第四十回是这样描写的:“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图4秋爽斋室内空间布局,笔者发挥
  想象把平面设计成书卷形)
  著者在塑造贾家四位小姐时,是按照“琴棋书画”这四艺来设计的。这一点可以陪侍丫环的名字中看出。元春的丫环叫“报琴”,迎春的丫环叫“司棋”,探春的丫环叫“侍书”,惜春的丫环叫“入画”。而且《红楼梦》早期版本中,探春的居所是称之为“秋掩书斋”的。惜春作画在书中很有名。而这里是借秋爽斋室内大量文具的描述来反映探春性喜读书临帖、阔朗豪爽的性格特点。
  


■ 下篇《红楼梦》室内陈设杂谈

  《红楼梦》一书涉及到当时建筑室内陈设、布局、构造的各个方面,丰富多彩。因此在本文的下篇,笔者将用杂谈的形式,力图涵盖书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方面和独特之处。

  
厅堂室内陈设的布局原则
  中国人爱以“三间房”来泛称房宅。“三间正房”是中国住宅的基本方式。三间正房一般所指便是客厅、卧室、书房,这正是“社会、自身、文化”的基本解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客厅,即厅堂了。在小说中,主要描述到的厅堂有两个,一个是贾府中荣国府的正堂-“荣禧堂”,另一个就是《红楼梦》小说人物活动的中心场所-贾母院上房正堂,此堂名“荣庆堂”。

  荣国府正堂 “荣禧堂”-(图5荣国府荣禧堂室内陈设-书中第三回写道“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可见,《红楼梦》一书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还属于清朝前期。大厅上两溜十六张交椅虽然已是固定性的陈设,但还没有配套的茶几夹在两张椅子当中。像晚清小说作者所描写的八张椅子四个茶几(乾隆以后清代厅堂典型陈设格式)。此书中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荣国府正厅的室内完全不同于一般民宅的尊贵、气派、荣耀。条案上所设完全不同于一般人家的花瓶和镜子的“平静”寓意,而是设一米左右高的青铜古鼎,两边分别是金蜼彝、玻璃海,上悬墨龙大画。鼎、彝、海都是古礼器(祭祀的用具),而“海”又是用玻璃(即琉璃)制成,在清前期是十分罕见,弥足珍贵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厅堂是集多功能用途于一体的,所以室内陈设相对固定,家庭祭祀、社会喜庆、亲朋往来、长幼教諭、日常三餐等活动都在厅堂中举行。因为厅堂一般属于正房,高度均高于侧房,开间较大,门窗也较大,也显开敞,增加了采光。而从厅堂的陈设布局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厅堂所体现的社会性、公共性原则,即端正、平稳的气氛,表现恒定、规范的等级。在室内陈设上,尤为突出对称、居中的构成,这是一种审美的需求,又是一种做人的道德追求,是儒学中庸原则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体现。在男权一统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厅堂更显理性、冷静、中正,缺少柔情浪漫的气息。
  
  
  贾母院正堂 “荣庆堂”-第三回略写贾母院的上房正堂内景,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第三十九回又借刘姥姥的眼睛表现贾母院的上房正堂内景,书中写道: “平儿等来至贾母房中……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第四十二回又借王太医之眼看房内陈设,书中写道: “ 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这里王夫人和李纨、凤姐儿、宝钗姊妹等见大夫出去,方从橱后出来”这些散落的章节的文字描述虽然零碎,但并不混乱,脉络还是很清晰的,所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描述,勾画出贾母正房的室内布局。(图6贾母上房室内空间布局)综合起来分析可知:这贾母正房是“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第三回)。通过对于书中描述的分析,可知这贾母上房的西稍间中有“套间暖阁儿”,是贾母的卧室。而东稍间则是用“碧纱橱”与西侧的房间隔断。碧纱橱内有床,原来是贾宝玉的卧室,后来林黛玉初到荣国府的腾给她作为卧房;碧纱橱外也有床,贾宝玉从碧纱橱中移出来后作为临时卧室。
  而贾母上房的正中明间最主要的陈设就是一张“罗汉床”,即书中屡屡提到的“榻”,是指三面装有围栏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也有用三块整板做成,罗汉床有大小之分,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中十分讲究的家具。自唐至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以来,通览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屡见古人以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明清这种礼仪已成定式,罗汉床也由朴素向华丽发展,强调自身的装饰性。

  此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贾母院上房正堂不同于荣禧堂气派威严的风格,而是呈现出休闲舒适的一面。这种格局与苏州狮子林中燕誉堂的“女厅”中的格局是一致的。
  
  贾母院穿堂-书中除了上述的两个厅堂的重点描述之外,还有一处进宅的过厅(也就是书中称之“穿堂”)。这一穿堂位于贾母院的前院。(图7贾母院穿堂上的插屏-书中第三回写道“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一扇的不叫屏风,而是称之为大插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小说中所写的穿堂的面阔不太大,所以只用一座大插屏遮挡视线就行了。而贾母的这五间上房还有后房门,与后院相通。出后房门到后院,再从后院的东西穿堂穿过,就到了一条“南北宽夹道”,通过这条夹道就可到凤姐院和王夫人院的后院。
  

筵宴陈设折射的饮食习俗

贾府乃是“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地位十分显赫。因此《红楼梦》一书中描写的贵族家庭贾府的生活场景,展现的大大小小的筵宴多不胜举。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饮食习俗。

书中除了生动地展现了封建贵族之家富贵奢侈的饮食美味,同时也对筵宴家具陈设和规矩习俗做了详细描述:

家宴- (图8贾母日常就餐室内陈设)中国的饮食习俗是“合餐制”,大家团团围坐,共同进餐。就餐的座次上,我们能看出中国伦理次序长幼尊卑在聚餐座次上的体现。按中国的传统,面南背北是最尊贵的位置,所以是贾母的座次。除此而外,按照“左为上”的原则,接下来的尊贵座位是左侧,所以第三回王熙凤让林黛玉(客人)坐左上第一席。左边坐了,才是右边,依次下去。同样,对于宴席聚餐座次上尊卑地位的体现出现在第七十一回贾母生日的筵宴描述:“ 方出至荣庆堂上拜寿入席。大家谦逊半日,方才入席。上面两席是南北王妃,下面依序,便是众公侯诰命。左边下手一席,陪客是锦乡侯诰命与临昌伯诰命,右边下手一席,方是贾母主位。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林之孝赖大家的带领众媳妇都在竹帘外面侍候上菜上酒,周瑞家的带领几个丫鬟在围屏后侍候呼唤。凡跟来的人,早又有人别处管待去了。一时台上参了场,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发的小厮侍候”宴席的格局体现出就餐者的地位的尊卑,而安排的原则相同。

  游宴-游宴不同于日常的家宴位置的固定,而是以娱乐为主,随境而安。书中第一次关于游宴的详细描写见第三十八回,这是一次有趣的花园螃蟹宴。(图9大观园螃蟹宴筵席陈设)这是一次大观园中的室外聚餐,因为就餐者众多,所以分成三桌,但在座次上仍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在就餐氛围上已经轻松愉悦得多了,可以看出封建贵族对于用餐情调的追求。此外丫环女佣们也被允许在游廊和桂花树下设席用餐。虽说中国的饮食习俗是“合餐制”,但封建贵族有时为了追求新奇,偶尔也会来一次“分餐制”,因此反映在就餐家具布局上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四十回中对于在中国古代少见的“分餐制”生动描述,书中写道:“ 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 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图10大观园缀锦阁游宴筵席陈设)
  
  此外书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第七十五回荣国府中秋赏月的宴席陈设,文中写道:“ 因在山之高脊,故名曰凸碧山庄。于厅前平台上列下桌椅,又用一架大围屏隔作两间。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只坐了半壁,下面还有半壁余空……于是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等席上将迎春,探春,惜春三个请出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了,然后在下方依次坐定” (图11大观园中秋祭月筵席陈设)第七十六回:” 话说贾赦贾政带领贾珍等散去不提。且说贾母这里命将围屏撤去,两席并而为一。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更杯洗箸,陈设一番。贾母等都添了衣,盥漱吃茶,方又入坐,团团围绕”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男女有别”在就餐陈式上的表现,就是男女之间的分隔。同是在一起就餐,分为男女两桌,并且中间用围屏进行分隔。只有嫡亲一家人才可以男女同坐一桌,同辈份的男让女先落座,颇有些绅士的意思。
  
  豪宴-在书中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春节元宵夜宴中,著书者则用了浓墨重彩,更详细生动细腻地描绘出封建贵族豪宴的豪华与奢侈的生活画卷,(图12荣国府元宵夜宴筵席陈设-书中写道:“ 这边贾母花厅之上共摆了十来席。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的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上面两席是李婶薛姨妈二位。贾母于东边设一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榻之上一头又设一个极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吊、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贾母歪在榻上……因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榻下并不摆席面,只有一张高几,却设着璎珞花瓶香炉等物。外另设一精致小高桌,设着酒杯匙箸,将自己这一席设于榻旁,命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坐着。每一馔一果来,先捧与贾母看了,喜则留在小桌上尝一尝,仍撤了放在他四人席上,只算他四人是跟着贾母坐。故下面方是邢夫人王夫人之位,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西边一路便是宝钗、李纹、李绮、岫烟、迎春姊妹等。两边大梁上,挂着一对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窗格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挂满。廊上几席,便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菱、贾菖等。”)这段文字详细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贵族筵宴时的陈设,使读者如临其境。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贵族筵宴时除了就餐必备的桌椅几等,还十分讲究场面的装饰和就餐环境的考究。在这次盛宴的花厅中,布置着各色鲜花,点缀着各式小盆景,屋里屋外还挂满了各种宫灯,席间还有戏班助兴。真可谓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更令人叫绝的是为了赏戏的真切,在这些陈设中竟然还有当时罕见的荷叶聚光灯,可谓设计巧妙,格调高雅。
  
  筵宴文化-首先来谈谈中国清代就餐的地点。吃饭是每人每日都有的事情,但不论住宅的房间面积和间数有多大,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从来没有在建造时设计某处是饭厅的习惯。而是以住在某个院落的的某一层房里,就在某一层房的堂屋开饭。但堂屋有其固定的陈设格式,故不能把就餐的桌椅固定摆在堂屋的地面当中,必须临时摆放,餐毕立刻撤去。
  
  当因赏花、赏月,要在某一景致处就餐,如书中所述的藕香榭的螃蟹宴,凸碧山庄的中秋夜宴,均是根据宴客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等,适时择地而设,调动的家具也有多有少。
  
  其次就是就餐时座次的尊卑的含义。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极其讲究礼仪次序的国度,处处都讲究高低尊卑。因此,反映在就餐的座次位置上就有了不同朝向的座位就有不同的尊卑的含义。所以靠近门的椅杌是晚辈在长辈面前的座位。但如果遇到奴仆身份的人进入上房,本来没有坐下的资格,但主人要给他们面子,赏座位,就必须取脚踏来坐。
  
  但是也有破例,怡红开夜宴是一次小姐奶奶少爷作客,丫环作主人的长夜之饮,所以这里打破主仆尊卑长幼的次序,座位随意,所以在大炕上安放一张花梨大圆炕桌大家团团而坐最为合适,书中是这样写的“不用围桌,咱们把那张花梨圆炕桌子放在炕上坐,又宽绰,又便宜……大家方团圆坐定。小燕四儿因炕沿坐不下,便端了两张椅子,近炕放下……袭人等都端了椅子在炕沿下一陪。黛玉却离桌远远的靠着靠背”(第六十三回)从中也反映出《红楼梦》所主张的平等的思想。
  

释炕和中国古代炕居文化

如果我们通读《红楼梦》,就会发现《红楼梦》在叙述室内起居生活时,写到炕的地方引不胜引。不过总的来说,书中所述及的炕的种类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土炕,另一种是木炕。

土炕-一般是贫寒人家所用,例如书中第七十七回写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卧病其姑舅哥哥家。书中写道:“一眼就看见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说是“土炕”,它还有砖、有石。通常为了经济实惠,常和炉台结合设计。在北京旧时,形容人家清苦,常说一句“锅台连着炕”的俗谚。在烧饭时,可利用烧饭的热力来暖炕,一举两得。因此书中写晴雯要茶喝时,茶壶就在炕头的炉台上,可见这里的炕也是灶炕一体的。(图13土炕写意)

木炕-在《红楼梦》中土炕出现的不多,而书中大量出现的称之为“炕”的东西,是木炕。这种炕是砖炕和架子床的结合体。例如乾清宫东暖阁,楼下落地罩内的楠木包镶床。这种床所谓楠木包镶,是指炕帮而言。炕帮内是杉木长方形的床。几张杉木床连接成一个整体平面,而床面上只有一份铺设。在《红楼梦》这部书中常提到的“炕”,实际上就是指这种“拼床”。拼床坚固平稳,床前常有落地罩,落地罩是从架子床的门罩演变过来的。

书中对于炕的用途的详细描述有三处。第一处对于炕上陈设的详细描述出现在书中第三回荣国府荣禧堂正室东边三间耳房的室内。(图14荣国府荣禧堂正室东边三间耳房室内陈设)从书中描述可以看出,居室中的所有陈设是以一个临窗而设的炕为中心展开的,这个炕在居室中是处于统治地位的,是主人的座处。铺设华丽而考究,主人于炕上面向室内盘腿而坐,而客人只能坐在炕边的椅子上,所以说这间耳房的室内陈设实质是一个会客室,是用于礼仪接待的。

此外书中第五十三回还有一个类似的室内布局,这就是除夕夜尤氏接待贾母的上房,书中写道:“尤氏上房早已袭地铺满红毡,当地放着象鼻三足鳅沿鎏金珐琅大火盆,正面炕上铺新猩红毡,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外另有黑狐皮的袱子搭在上面,大白狐皮坐褥,请贾母上去坐了。两边又铺皮褥,让贾母一辈的两三个妯娌坐了。这边横头排插之后小炕上,也铺了皮褥,让邢夫人等坐了。地下两面相对十二张雕漆椅上,都是一色灰鼠椅搭小褥,每一张椅下一个大铜脚炉,让宝琴等姊妹坐了。” (图15除夕夜尤氏上房室内陈设)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作为礼仪接待用时主人座椅的炕的豪华、气派和讲究。

下面我们来看书中第二处对于炕上陈设的详细描述。这个炕是日常起居用的炕。这段描述同样见第三回,书中写道:“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 (图16荣国府王夫人东廊三间小正房室内陈设)此外书中第二十三回又提道这间房中炕的用途:“可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宝玉只得挨进门去。原来贾政和王夫人都在里间呢。赵姨娘打起帘子,宝玉躬身进去。只见贾政和王夫人对面坐在炕上说话,地下一溜椅子,迎春、探春、惜春、贾环四个人都坐在那里”。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炕的另一个用途,它不同于第一个炕的会客时座椅的功能,而是日常生活中盘座于炕上看书、休息、睡觉等日常活动之用。常靠墙设靠背,炕中设炕几,白天夫妻对坐,看书聊天,品茶,舒适悠闲,夜晚则撤去靠背炕几,铺上被褥,则可就寝休息,所以布置得就相对朴素和大方。书中第六十三回中炕也就成了红楼群芳开夜宴的大餐桌和座椅了。书中第三处对于炕上陈设的详细描述见第六回关于凤姐房中的炕的描述。(图17荣国府凤姐房中炕上陈设)突出描述了凤姐房中炕上陈设的豪华和鲜明醒目。而且通过描述还可以看出此处的炕又是用餐之所。

综前所叙炕上的起居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席地而坐”的古风的遗存。


室内保温采暖的巧妙设计

  《红楼梦》一书中还多处涉及到了中国古典建筑室内保温采暖的设计。从书中对于当时建筑室内保温采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其一斑。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的聪明与才智。
  
  一是建筑室内保温设计-暖阁;二是建筑室内采暖设计-地炕;三是室内局部采暖用具-熏笼、手炉等。
  
  暖阁-按辞典的解释是指为防寒而从大屋中分隔出来的小居。这只是对于“暖阁”的一个比较粗略的解释。实际上如果细分,“暖阁”还有好几种类型。而这几种类型在《红楼梦》一书中均有反映。
  
  第一种“暖阁”是指在大的明间正中为保温采暖而设的用木围护结构分隔出来的小间。这种暖阁的现存实例有平遥县衙大堂中的暖阁。大堂中的暖阁的情况是这样的:屏前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官阁”,是知县审案时所在的地方,由于官阁四面通风,冬天断案时,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炉,以供知县取暖,所以官阁又称为“暖阁”。 (图18暖阁的第一种含义)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宝、令签筒、惊堂木等升堂用品。案的旁边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状。官阁顶蓬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象征皇权一统,四海归一。这种“暖阁”就是《红楼梦》中所写的宁国府正院中轴线上的大厅内的暖阁。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一面走出来至暖阁前上了轿……一时来至荣府,也是大门正厅直开到底。如今便不在暖阁下轿了,过了大厅,便转弯向西,至贾母这边正厅上下轿”文中写贾母到宁国府的暖阁下轿,就是指贾母的轿子一直抬到宁国府的大厅内,在大厅内的“暖阁”前才下轿。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风保暖。后面写贾母又回到荣国府,不在“暖阁下轿”。此处的“暖阁”也是指大厅内的这种“暖阁”。第九十九回写贾政在官衙大堂上“踱出暖阁”,也是这种“暖阁”。
  
  第二种“暖阁”不同于第一种,一般是设在卧室中的。这种暖阁是在房间中沿房间的纵向再用木围护结构再分隔出来的小间。有在内可设炕褥,两边安有槅扇,上边设一横眉,形成床帐的样子,称之为“暖阁”。这种“暖阁”书中也多次提到。例如在第三回,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又如第五十一回“晴雯睡在暖阁里……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第五十二回“紫鹃倒坐在暖阁里,临窗作针黹……因见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见图2潇湘馆)这些暖阁均是指卧房内或南或北用木隔断分隔出来的内设炕的小间。当然这种“暖阁”内不全都放炕,也可放桌椅,入底五十四回写贾母花厅内的暖阁,书中写道:“王夫人起身笑说道:‘老太太不如挪进暖阁里地炕上倒也罢了’……众媳妇忙撤去残席,里面直顺并了三张大桌,另又添换了果馔摆好”。这里的“暖阁”就是保暖的小房间了,如苏州园林拙政园中的卅十六鸳鸯馆中的暖阁。
  
  除了上述的两种“暖阁”,还有一种“暖阁”书中并未提到,这就是在寺庙中经常见到的,供奉神佛像的,用木雕成的一个小房子,内挂帏幔,中设神佛像,设于房中。这种小木房就称为“暖阁”。(图19暖阁的第三种含义)

  地炕-在前面释炕一段中,笔者已经涉及到了一种可以采暖的炕-土炕,这里我们再来谈一下“地炕”。“地炕”又称“火炕”“暖地”。是中国北方冬季为了室内取暖而墁砌的一种特殊地面。它的构造层是在室内陆面下,先砌墁一层砖,取齐平整,然后再在上面铺设有规则,等距离的砖垛。在砖垛上架设方砖,再在这层方砖上铺砌地面砖。这就构成了通常讲的“地炕”。“地炕”还包括灶坑、主烟道、支烟道、烟室、回烟道、排烟口等几个部分。灶坑设在室外的台帮内或台帮外,其后部直通室内的主烟道。主烟道两侧设多条支烟道通向烟室。烟室是用砖垛架设的地面下的空间。在烟室的边沿设回烟道,直通室外的排烟口。排烟口多设在台帮上,冬季时,在灶坑内烧柴炭,产生的热气沿着主烟道、支烟道进入烟室的各个部门,使室内陆面温度升高,进而使室内温度升高。这就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室内采暖措施。(图20暖地的建筑构造)在《红楼梦》中对于地炕的描述就有几处。书中第四十九回写道:“李纨道:‘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庵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做诗’…… 说着,一齐来至地炕屋内……”。第五十四回“于是大家蹑足潜踪的进了镜壁一看,只见袭人和一人二人对面都歪在地炕上,那一头有两三个老嬷嬷打盹”。这里的“地炕”就是“暖地”,而这种采暖方式虽然能获得室内毫无烟气,温暖如春的效果,但是耗煤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所以在中国古代也只有帝王及王孙贵族才能享受得起。不过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采暖方式倒是和现代比较流行的地采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熏床-《红楼梦》一书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在建筑室内所采取的巧妙的保温采暖设计之外,还提到了不少用于室内,可灵活移动的采暖用具。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火盆、手炉、汤婆子等,此外还有现代比较少见的一种采暖用具-熏床。(图21中国古代的熏床)这种“熏床”是罩在炭盆上的箱形罩笼,又名“火箱”“火床”。《红楼梦》一书中第五十一回是这样描述的:“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咱们那熏笼上暖和,比不得那屋里炕冷,今儿可以不用……晴雯自在熏笼上,麝月便在暖阁外边……便蹑手蹑脚的下了薰笼……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素香放上,仍旧罩了,至屏后重剔了灯,方才睡下”。第五十二回“四人围坐在熏笼上叙家常”第五十二回: “此夕宝玉便不命晴雯挪出暖阁来,自己便在晴雯外边。又命将熏笼抬至暖阁前,麝月便在薰笼上……咱们叫起他来,穿好衣裳,抬过这火箱去。”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的采暖设施的普及,这些古老的采暖用具也日益难见其踪影了。从《红楼梦》一书中,无论是用于室内保温的暖阁,还是用于室内采暖的地炕,以及采暖用具“熏笼”,无一不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才智,巧妙地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并且在这些巧妙的设计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许多现代设计的萌芽。例如地炕的设计原理与当代流行的地采暖设计同出一辙,熏笼的作用和电热毯的效果一样。因此我们从中也看到了设计的传承关系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北京的王府与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 赵志忠著
大观园:华夏出版社出版 顾旦平编 1990年1月北京第一版
北京大观园: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林宽、周颖著
红楼梦小考:上海书店出版社 陈诏著
北京四合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陆翔 王其明著 2000年6月第二版
北京四合院:天津大学出版社 马炳坚编著
《红楼梦》和《金瓶梅》中的建筑:青岛出版社 孟庆田著 2001年8月第1版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4年9月第二版
明清室内陈设:紫禁城出版社 朱家晋著
绛珠还泪《红楼梦》与民俗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王齐洲、余元元、李晓晖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