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掘和彰显泰州盐文化旅游资源 融入苏中盐文化旅游圈

 kenasi 2011-04-22


内容提要:古泰州淮南大盐场地处江海流域,两淮中部,滨江临海,这里曾有广袤数百里的滩涂资源,有取之不尽的大海馈赠,又有得天独厚的舟楫之利。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立国广陵。吴王濞在其封地内,“东煮海为盐,由扬州茱萸湾开运盐河东通海陵仓专事运盐。晋、唐、宋、明、清年间史籍,文学著作中有很多古泰州无比辉煌的煮海为盐记载。两千余年的盐文化积淀,至今在泰州市区留下了数十处盐文化遗址、遗迹,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吴王濞,海陵仓,滩涂资源,文化遗产,淮南大盐场

 

泰州地处江苏东部,南北居中,称苏中。与泰州市同称苏中的还有扬州、盐城、南通、镇江等市。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泰州的辖区巳经远离了大海,而二十世纪以前的泰州(古海陵)一直是与大海为伴的,时间长达两千余年。这里曾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食盐集中产地。在中国漫长的“煮海为盐”时期,这里生产的食盐在很长时期内曾经销往大半个中国。   

盐源、盐利是古代统治集团不受人控制,赖以生存、发展,其经济基础中最强大的部分。封建朝廷严格掌控盐源、盐利,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矛盾;吴王刘濞依靠东煮海水为盐积累下托天的财富,才敢于发动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在国力衰弱之时,依靠桑弘羊等一统天下盐铁,国力大增,驱走匈奴。唐代王仙芝、黄巢等盐民起义,一呼百应,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敲响了唐王朝灭亡的丧钟。宋代实行了最为苛急的盐法,有宋一朝淮南盐销区发生了多起万人以上的盐民暴动,延续时间长达百年。当时有大臣向朝廷的奏折中说道: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至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 .明代,泰州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官逼民反,曾统兵数十万,为推翻元朝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清代, 盐税仍是朝廷财政税赋的主要支柱,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六次来到扬州,激励、安抚众盐商。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盐税作为国家经济基础中最实惠的筹码,抵押给洋人。

母庸置疑,盐业,盐税,淮盐两千年来曾支撑了历代封建王朝的财政税赋,同时也动荡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古代盐的特定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经济发展史来研究,予以展示。把盐史、盐税、盐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一个重大历史,一个文化遗产来抢救无疑是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和古为今用发展旅游业的社会发展方向。

一、     苏中盐文化旅游资源概述与现状

“扬州繁华以盐盛”,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扬州作为全国历文化名城,在这方面起步较早,也很成功,其支撑点无疑是得益于与盐业有关的盐商、园林、饮食文化。

 200510月,笔者在扬州参加全国盐文化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商业史学会与扬州大学以及东台市政府共同主办。协办者则是扬州市与盐商有渊源的各大园林,瘦西湖、个园、⑴曾凡英《盐业史研究》自贡 论盐文化1998 第一期 第24页

大明寺、八怪纪念馆、汪氏小苑等单位。为此,会议期间,我们有幸逐一地考察和领略了美轮美焕的扬州园林文化、淮杨饮食文化。

会议议程的另一半则是在古泰州辖区的东台市境内。东台市安丰镇是中国海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代盐民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清代著名盐民的诗人诗人吴嘉纪均出生在安丰的盐民之家。他们烧过盐,贩过盐,深知盐民疾苦。因而创立和形成了以泰州学派和流传千古的《陋轩诗》为代表的“东淘文化。 王艮逝世后葬于安丰镇的东南角,该镇于2002年在墓区范围内辟建了“东淘园。请著名雕塑家雕塑了王艮全身站立像和吴嘉纪坐姿像各一尊,园内有王艮、吴嘉纪生平事迹介绍。

2007年世界遗产日,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公布安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西溪古镇是东台又一处著名的盐文化旅游胜地。相传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海陵县有建置伊始,辖区中就有西溪、海安等地名。西溪亦是历代产盐重地,唐宋朝有“天下盐仓之美誉。特别是北宋时期从这里走出了三位由泰州西溪盐监小吏出身的名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至今三位名将在西溪的文化遗存尚有晏西书院、牡丹厅、避朝厅、八字桥、三贤祠。与盐文化相关的古迹有海春轩宝塔、古运盐河、古栈道、梨木街、泰山护国寺等盐文化遗存。

二零一一年四月一日,世界范氏宗亲相聚泰州,海内外近200名范仲淹后裔相聚一起,公祭先贤范文正公。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改名朱说。他为官后首次易地为官即是来到泰州西溪任盐监。范仲淹在泰州为官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却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在西溪他写下了《至西溪感赋》、《西溪牡丹》、《晏溪驯鸥》、《西溪解嘲》、《咏蚊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等诗篇。据兴化谱牒专家统计并介绍,兴化市仅范公堤沿线有范姓人口七、八千人,这些人大部分是当初范公堤建成后,灶民们感恩戴德,改姓而来。另有家谱为证,范仲淹的长子纯佑,三子纯礼都有直系后裔生活在泰州范家庄和靖江的马洲。范氏宗亲于四月三日在泰州成立“范仲淹文化旅游同盟”。范氏宗亲在泰州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即是,追思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孙,原报日人民总编范敬宜先生,为泰州望海楼撰写传世名篇《重修望海楼记》。该篇文章,全文仅五百余字。2010年被收录入江苏省义务教育《语文读本》初二年级学生作为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定书目。

大丰市草堰镇是2001219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的R20;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保护区” 。保护区内保留有4华里长的古范公堤、草堰石闸(又称鸳鸯闸)是范公堤上十八座闸中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草堰镇唐、宋年间称“竹溪”。如今草堰镇“ 竹溪碑廊”收藏有宋代“范公堤碑”、“草荡万灶功德碑”等十四块古碑。这些都是古代盐产区独特的盐文化物证。除此之外,保护区内有明、清水上古街、宋代义井(约60余口)、宋代庆丰桥为砖石混砌单曲拱桥、明代永宁石桥。除此之外,还有央视十台2001年在此拍摄盐文化专题片时,耗资三百万复建了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当地起义时的北极殿等重要的盐文化遗存。

20094月,盐城市博物馆盐文化同行邀我去盐城市考察该市20081118日对外开张的“海盐博物馆。我便借此机会于428日至51日骑自行车,由姜堰、海安,经204国道至盐城,沿途考察了古泰州盐政辖区的盐文化遗址、遗迹。

据了解,“中国海盐博物馆”耗资一亿元人民币,由著名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担纲设计。远看,整体建筑犹如是一个巨大的食盐结晶体。内部展厅陈列分为生命之侣、史海盐踪、煮海之歌等五大展厅,较为真实、系统地再现了近一个世纪以前煮海为盐时代的盐业生产、盐民生活全过程。

⑴泰州政协文史委 泰州诗词协会《历代诗词咏泰州》 南京出版社 2007第12页

二、古泰州盐政、盐税历史是苏中盐文化旅游的重点和核心部分

泰州市区海陵路暮春桥南有一棵,形象奇特“虬枝盘旋,形如鹤姿,又如苍龙飞舞,似巨型盆景”的千年桧柏,树前有一立石“千年柏”。其实,人们对她的身世不甚了解;这是一棵出身名门,对古泰州地区有着全国首屈一指地位盐税文化的活的见证。《泰州文史资料》第二、第六辑分别有专文介绍这棵古树的来历:相传为北宋许元园中之物。

许元(989-1057),字子春,人称许发运。曾任江浙荆淮制置发运使,泰州军事推官。《崇祯.泰州志》载:一学许查周,是宋代泰州的民谚,指当时泰州之望族许元、查道、周梦阳。范仲淹在《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一诗中也提及此事。北宋初期,许多政要、大文豪,如王安石、范仲淹、曾致尧、欧阳修等都留下了与许发运之间的诗词歌赋。欧阳修在庆历八年(1048)曾为许元住处的南园作《海陵许氏南园记》。古文观止中还收录了一篇王安石为许元的胞弟许平去世时所作的《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详细介绍他们家族的身世。

泰州历史上一直是一座声名显赫的水城;2011年4月2日来自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曼谷、绍兴、苏州、和泰州六个世界著名水城,四个著名水乡的友谊使者受邀来到泰州,参加“第三届中国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其实,在泰州历史上水文化与盐税文化可算是水“卤”交融,不可分割。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泰州市水利局在泰州盐税文化挖掘和市区景点布局方面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2002年,泰州市水利局整治原泰坝附近的老西河,铺设连接长江和淮河水系的地下涵管。工程完工后,在地上部分投资二十六万元,建起了一座“古泰坝掣盐”雕塑。雕塑正面一篇384个字的“古泰坝掣盐” 记,简述了古泰州两千年盐业生产历史,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泰坝坝长高凤翰在此辟建泰坝的情景。

2005年,水利局在市区东城河建贯通护城河与中市河泵站工程,作为配套工程,在该泵站的左侧,投资兴建了大型雕塑“文清会风”。再现了岳阳楼的主人翁滕子京当时在泰州州署为官时建文会堂,以文会友的这段历史。范仲淹为其挚友作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

2005年,水利局在运盐河边的古莲花池遗址建起了“碧血莲花池”,池边立凝血巨石一块,以喻碧血,上刻“碧血莲池记”;记叙南宋被灭之前,当时的淮东置制使,扬州知州李庭芝被金兀术追杀至泰州,在此地跳莲池,因水浅被俘,后英勇就义。

2010年11月,泰州水利局投资五千万整治老通扬运河(运盐河)西段,建起了一座“集历史、人文、景观、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古盐运河文化公园”。园中有古码头、牌坊、亭阁、汉阙。公园西侧入口处的大型景观墙,全长近三十米,高二米五。“吴王濞煮海为盐”、“开运河富民强国”、“官民浚河历百代”、“纤夫帆影血泪史”、“千年盐政国赋源”、“运河两岸百业兴”等8幅石刻壁画全景式铺开,将古运盐河两千余年盐业史一览无遗。泰州晚报记者王馨凤为此写出整版报道“一园承载2200年盐税文化”。

    提及盐业历史,这可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特殊,最为厚重和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淮盐两千余年"东煮海水为盐",曾作为支撑历代封建王朝财政税赋的主要支柱。中国盐史文化的主体部分在淮盐,淮盐的主体部分在古泰州淮南大盐埸;这里是淮盐的发源地,西汉至民国初年长达两千余年间,这里曾是中国食盐生产首屈一指的地区,古泰州盐民亦是历代封建社会财政税赋的特别负重者。

目前泰州市区尚有许多重要的盐文化遗迹、遗存散布在各处。如何抢救性挖掘和大力弘扬盐税文化应是一件与时俱进的事情。2001年初泰州市有关部门在税务街建造古税务街牌坊三座,其一牌坊的右侧书写溯唐宋赋源,盐税曾居天下半。在牌坊的正前方由泰州市人民政府所立古税务桥遗址碑一座。碑座下方是一座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以税务二字命名的砖砌桥梁。早在大唐王朝初始的武德年间⑵(618-626)朝廷就在泰州建立

⑴黄隽青《欧阳修散文全集》上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第576页

明.弘治十二年 史载德《两淮运司志.卷五》建置沿革分野 1499

了史籍记载的第一个盐监-海陵监。宋代,古税务街就设有淮东路盐运使署,元代在此设立淮东提举司。明代洪武初年改称两淮盐运使司,清代中期后迁往扬州。

史籍记载,古泰州地区远至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在此东煮海水为盐开挖运盐河,建海陵仓贮运食盐,销往周边不产盐的国家,为了他强国和谋反的目的,苦心经营四十余年。2200年过去了,古运盐河至今仍在泰州新老城区结合部生生不息地流淌,这是一条地地道道的毋亲河。唐宋时期泰州盐业辉煌我们从《宋史 .食货志》四,第182卷中有几段话明确记载:绍兴末年以来,泰州海陵一监,支盐三十余万席,为钱六、七百万缗,则是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矣 。宝佑五年,侍御使朱熠向朝廷的奏折中写道:盐之为利博矣,以蜀、广、浙数路言之,皆不及淮盐额之半.....。淳熙十年中“国家鬻海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居其二。”这里所指的“淮东”当特指以泰州淮南大盐场为中心的盐产区。

2007年10月,东台市、大丰市盐史、文化学者薛德华、邹迎曦、程可石等一行四人为寻  淮南盐业之根来到泰州。我陪同邹迎曦老先生骑电动车在市区参观了十多处重要的盐文化遗存。邹老当时在泰州大王庙街的一棵有三百余年树龄的桧柏前站立了很久很久。后来,就在他当时留影站立地方的脚下挖出了一方汉白玉R20;大王庙”匾额。匾额的左边写明“乾隆戊戍秋重立”。不久又挖出了重达千余斤的汉白玉莲花宝座。这几件重要的盐文化石刻后来均巳被泰州市博物馆收藏。由此推断,泰州祀奉吴王刘濞的大王庙应该是创建于清代以前。

原古海陵仓遗址上建有一座元代末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此建军粮供应处的办公用房,这一建筑遣存巳有650多年历史,世所罕见。市区海陵中路有一棵形如鹤姿,似巨型盆景的仙鹤柏,原是宋代世居泰州,统管全国七十六个州食盐调拨权的大盐官许元的园中之物,收录在欧阳修散文全集中的一篇海陵许氏南园记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泰州市区有明代祀奉盐政鼻祖管仲的庙宇遗存,有清代两淮盐运使乔松年的私宅乔园和道光十二年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泰州治理盐税流失而勒石告示天下的税务告示碑还有唐代尉迟恭在泰州建造煮盐工具的盘铁厂遗址及明清时期盐商住宅等重要的盐文化遗存三、四十处。

    悠久的泰州盐税文化是古城泰州两千余年间经济,历史,文化的根。这是一段不应被忘记也不可能被忘记的文化遗产。   

 三、 泰州盐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设想

江苏是全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之一,其中淮盐历史亦是我省文化遗产中突出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泰州市区修缮和复建了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其中很大部分都与盐文化密切相关。挖掘和弘扬盐税文化将会为这些景点增加内涵、文化底韵和人气指数。

归纳古泰州地区的盐税文化资源,这里有众多的盐官、盐商、盐民,盐枭的历史故事和文字记载,城区建筑遗存中尚有汉代至清代两千年间的文化遗迹和建筑遗存,难能可贵的是:在我国正史二十四史中几乎每个朝代都可以找到无比辉煌的泰州盐业生产记载。泰州盐税文化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文化遗产框架。2009年至2010年我作为泰州电视台“凤城河讲坛”主讲嘉宾,讲述泰州盐史文化十六讲,历时一年多。我在《泰州政协》杂志发表长篇连载文章“泰州盐史文化之谜”,归纳泰州盐史文化的十多个重大谜团。

一个遗忘了历史的城市犹如是一个丧失了记忆的人。我们设想:

以文字转化为图画的形式绘制一幅历史长卷:古泰州淮南大盐场胜景图。(己经绘制三十余幅素描)。

建上一座“中国盐税博物馆(苑)”和“淮盐历史博物馆”

撰写一部电视文学剧本:类似《大宅门》、《大染坊》、《天下粮仓》、《天下瓷商》以展示古泰州的区域文化,提高城市品位。题目拟定为《天下盐仓》或《淮南大盐场》。

⑴《乾隆江南通志》卷八十一

 

 

组织省内与淮盐历史有直接关联的扬州、淮阴、盐城、南通、泰州及东台、大丰、海

安、如皋等盐文化专家学者分区域,突出重点撰写一部“话说淮盐历史”。

盐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雅俗共赏的文化资源,从旅游角度审视,以整体的、全方位的盐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是非常适合苏中地区整合资源优势的旅游发展模式。为此,应当动员社会各界重视和加强对泰州盐史文化的研究,大力开展抢救性挖掘,这是一项

 

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事情。

2005年9月泰州市人民政府文化工作会议,巳将辟建泰州“盐税博物馆”列为今后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8月25日,泰州市委市政府泰州又将“盐税博物馆”落到了实处。根据泰州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第35号“关于协调泰州盐税文化博物馆筹建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附件1)精神,泰州“盐税博物馆”不久将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为此,应当动员社会各界重视和加强对泰州盐史、盐税文化的研究,大力开展抢救性挖掘和重要史料的征集,打造独特的泰州城市历史文化名片,以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和旅游线路推广,使泰州盐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早日溶入苏中盐文化旅游圈。这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