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理性面对“幼儿读经热”

 跨世飞虹 2011-04-24

赵忠心  

  我国历来重视利用儿童启蒙读物对儿童进行教育。在古代,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儿童读物,承担着儿童生活常识、历史知识、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历来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这些儿童启蒙读物一般都文字简练、押韵合辙、朗朗上口、易背易记,内容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通篇是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儿童阅读启蒙读物可以开阔眼界,丰富、活跃孩子课外文化生活。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对于孩子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是很有意义的。

  孩子可以适当学一些国学,但要有选择地去学,不能将其作为幼儿阶段的主要任务。古代这些儿童启蒙读物虽然承载了传统文化,但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行为规范,不可能没有历史的局限性;而现在,毕竟是事过境迁,物是人非了。有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今天还有积极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则显得陈旧、落后、过时了。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是积极的,在现代社会就不一定还是积极的了,这是历史发展新陈代谢的自然现象。因此,在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所选择、取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不能全盘照搬。

  幼儿园的孩子,毕竟还是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尚缺乏生活经验和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他们对新奇的信息感受能力很强,但筛选、取舍信息的能力很差,面对积极的、消极的信息,往往会兼收并蓄,难免受到消极的影响,成年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对他们读经提供必要的指导,尽量给孩子阅读有益无害的东西,以把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责任,不可推卸。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在引导儿童阅读古代启蒙读物时,要创新形式,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可以结合游戏进行,但不要强迫孩子去读经,强迫机械记忆不仅不利于幼儿成长,反而会对他们的想象力造成一定的损害。

  此外,孩子们长大后离开学校、家庭,要进入的是现代社会,必须首先学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不然的话,会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很难融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现在,社会上一些民办文化教育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任意夸大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学习传统文化为主,以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为辅,甚至出现以国学教育代替现代教育的倾向。这是本末倒置,是不可取的,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予以干预。

  至于现在有的民办文化教育机构开办儿童国学班,组织孩子背诵、学习四书五经,我很不以为然。民办学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很难有胜任国学教学任务的,只能是装腔作势,也就是组织孩子摇头晃脑地诵读,囫囵吞枣,机械记忆。就算是布置古代私塾教室、用古装包装师生,也只是制造了一种氛围,孩子获得的至多也就是一锅夹生饭,我非常担心会误人子弟,给以后学习传统文化制造麻烦。

  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为什么家长会大义凛然地不惜重金让绝无仅有的孩子去做实验品,我实在是搞不明白。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确保读经对幼儿天性的尊重

丁海东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某幼儿园班级教学现场,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在教师的带领下,整齐划一地高声诵读着。传统童蒙经典中抽象艰涩的文言文,在现代孩子的稚嫩童声中,倒也有些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味。置身其间,着实令人颇有些时空逆转、重回经典时代的恍然。

  时下,在幼儿教育名目纷繁的多样化教学实践中,幼儿读经现象堪称独树一帜。幼儿读经主要是选取诸如《三字经》、《弟子规》,以及《千字文》、《百家姓》乃至古诗词类等传统国学经典作品作为诵读对象,以成人领读、幼儿跟读并不断重复为基本方法,即贯彻所谓小朋友跟我读的六字方针,以让幼儿背诵熟记其相关内容为主要目标,而并不追求幼儿对于诵读作品的真正理解。

  “幼儿读经现象实际上是儿童读经运动在幼儿教育阶段中的反映。在倡导复兴国学文化的思潮中,儿童读经肇始于上个世纪末,源起于台湾并波及大陆。目前,儿童读经在教育中虽仅为零星尝试而远未遍地开花,却引起人们热议。支持者认同于儿童读经是利用儿童期较强的记忆力,诵记国学经典篇章,可使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在幼时的心灵得以默化、陶冶和扎根,即便当时不能理解但可待日后显现效益,而反对者立足于现代教育尊重童年天性的立场,认为读经是灌输传统教育在现时代的倒行逆施,且不说传统经书亦存有封建糟粕,其死记硬背的方法就是对于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压制,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儿童读经的利弊之争,反映出人们对于这种教育是否存有正当性的追问与不同解答。

  立足于儿童的发展,一种教育是否正当从来都不外乎有两个时间维度的考察:是否有利于当下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儿童读经其机械的重复诵读和强制式的死记硬背自然难与儿童当下的需要和发展吻合,特别是幼儿读经就更是有失适宜。抽象枯燥的经书诵读远离幼儿游戏与自由、梦想、诗意的精神世界,只能是读而不解食而不化,这违背了做中学、玩中学、行动中学的基本教学原则。儿童早期教育中真正的潜移默化、陶冶和熏化,必须是在顺应儿童天性与情趣的前提下,而在直观具体的真实情境中、真情实感的感性氛围中、身体力行的切实体验中,才可真正的实现。所谓读经可利用儿童较强的记忆力,无非是利用儿童心灵尚未被充分教化,理解记忆尚不发达,而非理性的机械识记相对旺盛的发展空隙,为其机械背诵寻求的借口。既然是机械的非理解性诵记,儿童读经对于其智力发育也就无甚大益,更无缘于其性情的熏化和志趣的陶冶。当儿童读经不能与儿童当下的需要和发展相适宜,也便难以有益于他的未来与人格。

  儿童读经的倡导者高举根植文化之根,重塑世道人心的文化大旗,以唯经典至上的文化观和知识反刍论的教学观(即不管儿童理解与否,先灌输、填充下去留待长大后再回味和消化),就是把经典诵读的功德赌注式地抵押于儿童难能预测的将来,因此不可谓不关注发展的未来与终身。关键的问题是,儿童读经是否真的就有利于儿童将来的发展,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塑是否真的就实现于这些读经儿童的将来人生。仅就现有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和文化发展历史的证据,尚不能对于这些问题给予确定的回答。任何对于这些问题的肯定,充其量也是有关个体发展和文化构建的一种价值判断抑或理论假设。那些杰出文化先辈或大师们童年读经的成长经历,并不能充分证明读经对将来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功效。事实上,基于现代文明的人权立场和现代文化的价值取向,传统读经的专制式教育却是更多地制造了身心备受蒙蔽和摧残的文化苦旅和人生悲剧。

  当然,基于教育存在的文化价值,在现代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和开放的全球背景下,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培植民族精神及历史意识,也当是儿童教育应有的社会职责。只是儿童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必是以呵护童年、善待成长为其根本前提的。幼儿读经倘若能够对于传统文化经典予以谨慎的文化评判与筛选,在教学方法上超越机械诵记的单一教学模式(尽管诵记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结合幼儿实际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认知的现有水平,借助于故事讲述、角色表演、环境创设等各种手段,予以童趣化、游戏化和情境化的策略探索,而穿插和融合于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系统中,形成幼儿对于国学经典、民族文化及其精神意蕴的初步感知和情趣,也未尝不是一种拓延文化视野的有益尝试。

  “幼儿读经必须确保对于儿童自由天性的顺应与尊重,在不违背现代儿童教育科学的范围,以不阻隔或破坏童年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完整与和谐为前提,才可获得在现代教育中的通行证。任何教育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和尝试,都不能否认儿童在大自然、大社会、大生活中汲取精神成长的丰富养料的。

  在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幼儿读经我们确需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舍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于不顾,将复兴传统价值和重塑民族精神的文化大任寄托于那些懵懂孩童对于几本国学经典的机械诵读,而大张旗鼓地将儿童读经和背经推演成为一场全民行动的教育运动,若非是一厢情愿的文化痴想,就极有可能是对于现代教育的一场蓄意反叛。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幼儿园要不要教国学

马宇凯  

  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国学之风,不仅从大学校园刮进了中小学校,还刮进了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要不要教国学,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我们的态度是:不盲目跟风,也不简单拒绝;正确把握幼教规律,科学传承国学精华。我们的做法是:以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在幼儿园现有课程的基础上,适度引入、实践和探索国学教育。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学习、讨论和宣传,让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一线教师对国学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同时,引导广大家长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正确对待国学之热,配合幼儿园科学育儿,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能不能在幼儿园科学开展国学教育,关键在教师。我们要求幼儿园在园本培训中给教师补上国学一课,充实国学知识,提高国学素养,增强文化底蕴。通过开展国学知识竞赛、阅读国学读本等活动,促进幼儿教师腹有国学气自华,开展国学教育有底气。

  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适度开展国学教育活动。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把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必须去除那些封建道德内容,防止陈腐的毒素毒害新时代的幼儿。其次,在教育形式上改进。选取国学中的精华,通过生活化、故事化、游戏化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幼儿喜爱并乐于学习和接受,切忌说教和灌输。

  建设园本化特色课程。在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办园特色,整理并形成园本化国学课程。当然,这要把握一个度:国学只能作为幼儿园教材的某种补充,或者在原有课程中适当科学地渗透。办学者,不能以办特色园为幌子,把国学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更不能让国学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流甚至代替幼儿园课程的全部。

  营造良好的园本文化。在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挖掘和提炼国学中一些优秀内容,通过橱窗、墙饰以及幼儿园整体环境的创设等载体予以展现,让幼儿在充满国学的环境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获得熏陶。

  国学作为一个热点、一种载体,并不能承受当下幼儿教育的发展之重,更不能承受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之重。当下一些民办幼儿园所引入的国学,主要是《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等古文典籍,其思想内容侧重于如何做人,是道德说教;其教学方式大多是带着孩子读读背背,摇头晃脑,入口不入心。这样的国学教育,表面上教给了孩子国粹和知识,其实质却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和智力发展,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影响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待国学教育,我们一定要严肃认真,避免步入误区。

  (作者为江苏省丹阳市教育局副局长)

 

儿童读经运动背后的教育学之病

刘晓东  

  儿童读经运动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折腾到现在,依然如火如荼,不只是文化研究的学者应当承担责任,中国教育学界也应当承担责任。对于儿童读经运动,中国的教育学界总体上来说是集体失语的,个别发声者有的是为儿童读经运动提供所谓的理论支援,有的则是对支持读经与反对读经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而那些反对儿童读经运动的学者孤立无援,时而面临难言的尴尬与困扰。

  儿童读经运动会破坏儿童的生活,阻碍儿童的成长。这一运动是与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和现代立场相悖的。卢梭的《爱弥儿》一书在发现儿童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儿童的自然发展的教育理论。此后,正如杜威所说,一代代教育改革家都是立基于这一观念而建设自己的教育理论的。杜威、蒙台梭利等人都是如此。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和现代立场是以发现儿童为前提而发展起来的。

  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学总体上来说不是建立在儿童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与中国的儿童研究的贫瘠是相关的。作为一个童年研究和儿童教育研究的从业人员,当我第一次进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那一排排、一架架研究儿童史、儿童哲学、儿童社会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的书籍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为西方儿童研究方面的学术积累和学术成就感到格外震撼,而我国的儿童研究与其相比,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对儿童的深入研究和了解,也就难怪中国的教育往往会将蛮力使在教材、双基、记诵、训练、应试等上面,大打消耗战题海战,然后陶然自得于中国基础教育比美国扎实,而恰恰忘记了儿童的世界是怎样的,儿童的成长规律是怎样的,儿童的成长真正需要什么,怎样才能有一个宽裕从容、体验丰富、健康成长的童年,儿童的成长究竟需要怎样的文化条件和教育条件,儿童教育的天职与使命究竟是什么……而在我看来,美国基础教育之不如我们扎实,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大量的儿童研究基础上的。

  儿童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有其复杂的自然辩证法。我们历来就是这样教育小孩子这是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鲁迅、沈从文等文化名人小时候个个都背过经书我们的孩子比美国的更会做奥数难题等说法或思维方式,是不能论证儿童教育学问题的。

  有人说,儿童读经运动的倡导者极有可能是对于现代教育的一场蓄意反叛。我以为未必是蓄意反叛,而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何谓现代教育。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和现代立场是中国文化的盲点。儿童读经运动存在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我国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基础教育中。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为什么难以走出瓶颈,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小朋友跟我读

牛翠平

  场景

  某幼儿园读经课

  (教室内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桌子周围坐着10名幼儿,每名幼儿面前摆放16开大书一本,1名教师在桌子前领读,2名教师来回走动教幼儿指读。)

  师:(开始大声诵读)《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幼: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幼儿一起跟读,声音杂乱。一名幼儿茫然地看着周围的小朋友;紧靠老师而坐的一名幼儿打算离座去玩,教师及时按压其坐在座位上;一名幼儿一边跟读,一边把读本反复开合;两名幼儿不停地用手在小凳子底下探取东西。)

  5分钟后,座位上的幼儿虽然有的嘴里还在跟读,但大部分心不在焉都开始乱动起来。

  师:(表情生气,声音提高了八度喊道)小朋友跟我读。(另两名教师把正在乱动的幼儿按在座位上。)

  分析

  上述读经场景,是时下儿童读经运动的缩影。读经中的幼儿,不求甚解,只需跟读,小朋友跟我读成了幼儿国学教育的六字方针。中国的幼儿要通过诵读来传承文化,中国的家长要牺牲自我来陪读,难怪有人感慨说中国的孩子太累,做中国孩子的父母更累!感慨之余,我们需认真思考幼儿读经的现象:

  首先,小朋友跟我读是在发展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小朋友跟我读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探索、不需要质疑,这种反复吟诵使幼儿逐渐缺乏思辨和独立精神,只能让幼儿学会机械记忆的方法和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根本无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其次,幼儿读经是主动的行为还是被动行为?具有主动性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好奇,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形成目的意识,为自信心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而读经中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按压,可见不是主动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也就根本无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再其次,陪读父母的好心是否真的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利益。很多家长选择让幼儿读经,是希望孩子将来能理解这些古代哲人的经典智慧,然后成为孩子今后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但令人质疑的是,未来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能否通过不求甚解的背诵来获得?众所周知,虽然密切联系,但并不会自动转化为。不通过实践体验,各种行为准则只会停留在认识层面上。更何况,幼儿将来能否反刍还是未知!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教科院学前教育系主任)

不给儿子讲经典

苏畅  

  我是学文学的,老公是学医出身,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俩有很多的分歧。不过,在一片读经之声渐渐蔓延到小学和幼儿园之际,我和先生果断而且一致地认为:绝对不给年幼的孩子太早讲什么国学经典。一些逻辑混乱、晦涩难懂、与时代脱节的所谓经典,实在是不适宜心智未开的儿童。

  不知道为什么,一有家长向我炫耀自己又给孩子报了一个国学班,将来孩子会多么地懂得忠孝仁义,我就有想给他转述王小波作品中一段故事的冲动:王小波的世伯最爱给学生讲二十四孝,百善孝为先,从老莱娱亲、郭解埋儿,一路讲到卧冰求鱼。学生听得毛骨悚然,他还自以为得计。文革来了,学生将他驱到冰上,让他也表演一下卧冰求鱼。王小波不无讽刺地安慰他:幸亏你没讲割股疗亲,不然还不成了羊肉片?

  小时候,读经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煎熬:我还清楚地记得爸爸给我讲完郭解埋儿之后有一段时间,我老是担心我们家粮食储备不够的问题,小小的心灵最早知道了什么是恐惧。郭解埋儿算得上我生命中第一部恐怖片。

  塞德尔兹博士《天才与俗物》里说,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的特征是很听话,总是唯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之后,他们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都传达给了自己的孩子。

  因此,虽然我从小是学习经典长大的,但我却不愿意过早给我儿子讲那些所谓的经典。

  (作者为总政幼儿园王子箫小朋友的妈妈、古典文学硕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