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
谷氨酸钠和氯化钠就是
味精的主要成分,不要一看它的名字这么长,就觉得头疼。说得更简单一些,如果熬汤的时候,您熬的不是青菜豆腐汤,而是一锅鸡汤的话,您可能会有这种经验——往鸡汤中加一些食盐,味道会更加鲜美。这是因为鸡肉当中富含谷氨酸这种氨基酸,您又放了一些氯化钠盐进去,便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制造了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味精对健康有益还是有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食用味精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对健康有任何损害, 但食用过多会使部分人,尤其是西方人,出现中毒症状。所以要适量使用,一般以每人每天不超过20克为宜。此外,炒蔬菜时,应等到出锅时再放味精。因为谷氨酸钠在120℃的温度下会形成焦化谷氨酸钠,焦化谷氨酸钠不仅鲜味很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毒性,是致癌物质。炒菜时油温一般在150℃-200℃,这会使味精变成有毒性的焦化谷氨酸钠。所以,对于加入味精的“半成品”配菜的烹饪,应以蒸、煮为妥。
IUPAC英文名sodium(2S)-2-amino-5-hydroxy-5-oxo-pentanoate
味精
CAS号142-47-2
PubChem85314
SMILESC(CC(=O)O)C(C(=O)O-)N.[Na+]
化学式C5H8NNaO4
摩尔质量169.111gmol-1
外观白色结晶粉末
熔点225℃
在水中的溶解度:易溶于水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是一种胺基酸谷氨酸的钠盐。是一种无嗅无色的晶体,在232℃时解体熔化。谷氨酸钠的水溶性很好,在100毫升水中可以溶解74克谷氨酸钠。
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
味精于1909年被
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当味精溶于水(或唾液)时,它会迅速电离为自由的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谷氨酸盐离子是谷氨酸的阴离子,谷氨酸则是一种天然氨基酸)。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鲜味剂谷氨酸钠会转变为对人体有致癌性的
焦谷氨酸钠。还有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
味精通过刺激舌头味蕾上特定的味觉受体,比如说胺基酸受体T1R1/T1R3
味精
或谷氨酸受体,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mGluR4和mGluR1)以带给人味觉感受。这种味觉就是人们熟知的五味中的鲜味。
味精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且富含营养,那么,它到底是怎么产生鲜味的呢?
原来,人的味觉器官当中,有一个专门的氨基酸受体。我们知道,味精叫做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盐,当它被用于菜肴而被人们食用的时候,就会刺激位于我们舌部味蕾上的氨基酸受体,这样我们就可以感到可口的鲜味了。
我们都知道蔬菜当中富含多种
维生素,非常有营养,但是还有很多人只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甚至有人没有肉连饭都吃不下去,时间长了就会造成厌食和偏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肉中富含谷氨酸,味道较重,而蔬菜就比较素淡,所以,肉吃多了,谁愿意再去吃淡而无味的蔬菜呢。因此,我们在炒菜的时候,稍微放一些味精,就可以使蔬菜的味道更好,使人们更愿意吃它,从而抑制厌食症与偏食症的发生。
中国的药膳学认为,味精可以增进食欲,改善体质,也是这个道理。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
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
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
味精
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海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
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
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
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
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
中国市场,还打进了
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2003年以后,中国河南.莲花味精,主要竞争对手就是日本的“味之素”。一些权威媒体的新闻和评论资料上,看得出莲花味精和日本“味之素”的海外之战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而且成功抢占了“味之素”市场份额。据资料显示,“味之素”是此前国际上味精行业最牛的,周润发版的
《上海滩》中,就有“周润发”抗日烧“味之素”仓库的片断。从股市专业评论上看“
莲花味精的出口量占中国味精总出口量的80%以上”,媒体记者报道上看“莲花味精的出口量占中国味精总出口量的90%(也有说95%的)以上”。但是,莲花在取得国际市场“抗日”胜利的同时,却丢掉了大量的国内市场。我个人觉得这和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关于“味精有害健康”的文章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
味精
,菱花、红梅、菊花等品牌都受到了和
鸡精市场竞争激烈、利润降低的影响,甚至企业亏损。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
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
味精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61年,
德国的一位教授从小麦的面筋当中,第一次提取出味精的组成成分谷氨酸。后来到了1908年,日本的
池田菊苗又从海带煮出的汁当中,分解出味精,作为人工调料第一次投放市场。目前,国外均是以糖、蜜作为原料来生产味精,而在我国呢,用的是玉米或者大米这样的粮食作物来生产味精。
之后,味之素公司成立,致力于味精的生产与产品在日本市场的销
生产流程
售。「味之素」意味着「味觉的元素」。1947年,味精登陆美国市场,命名为:Ac'centflavorenhancer。
现代的味精商业化生产是通过
淀粉、甜菜、
甘蔗或糖蜜培养基发酵生产的。2001年,味精的销售量达到大约有150万吨,比上年增长了4%。味精主要用作食物调味剂。在欧美国家老一套的看法中,味精总是与中餐馆的食物联系到一起。而事实上,现在在美国销售的许多种普通食品中都能找到味精的踪迹:
大多数美国产罐装汤,如美国汤品生产商金宝汤公司的汤类产品(部分低钠产品除外)
大多数美国产肉鸡肉牛产品,如史云生(部分低钠产品除外)
大多数美国产薯条薯片产品,如LauraScudders
其它的许多零食产品
众多的冷冻食物
快餐产品,如各种调味方便面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要注意的是如果在100℃以上的高温中使用味精,鲜味剂谷氨酸钠会转变为对人体有致癌性的焦谷氨酸钠。还有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所以要适当地使用和存放。
摄取过量可能导致胃癌和内其它人类内脏疾病。
天然来源
谷氨酸是一种普遍的胺基酸:人体自产谷氨酸,它主要以络合状态存在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如蘑菇、海带、西红柿、坚果、豆类、肉类,以及大多数奶制品。部分食物中的谷氨酸以「自由」形态存在;并且只有这种自由形态的谷氨酸盐能够增强食物的鲜味。西红柿、发酵的大豆制品、酵母提取物、某些尖奶酪,以及发酵或水解蛋白质产品(如
酱油或豆酱)所能带来的调味作用中,部分归功于谷氨酸的存在。
亚洲菜向来用天然海草,比如海带的清汤,提高汤中的鲜味。诸如味之素等味精制造商,使用经过挑选的谷氨酸微球菌菌株,在培养基中生产谷氨酸。这些细菌通过其所能分泌谷氨酸的能力进行筛选。之后谷氨酸从液体培养基中被分离出来,提纯,制成其钠盐,谷氨酸钠。
1.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
味精
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
2.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
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俗名】味素。(C5H8NO4Na)
【性味】性平,味酸。
【功效】滋补,开胃,助消化。
【宜食】适宜神经衰弱、大脑发育不全、精神分裂症患者食用;适宜肝昏迷恢复期、严重肝机能不全者食用;适宜胃溃疡及胃液缺乏者食用;适宜智力不足及脑出血后遗的记忆障碍者食用;适宜癫痫小发作及精神运动性发作者食用;适宜胃纳欠佳,食欲不振者食用;适宜在菜或汤将熟时加入食用。
【忌食】加入味精后忌高热久煮。2007年10月7日CCTV-新闻频道《
每周质量报告》,营养专家
吴晓松说:味精主要成份都是谷氨酸钠,澄清“味精对人体健康绝对没有任何损害”。
【按语】味精的化学名称谷氨酸钠,又叫麸氨酸钠,是氨基酸的一种,也是蛋白质的最后分解产物。在强碱溶液中,能生成谷氨酸二钠,鲜味就没有了。如果将水溶液加热到120℃,能使部分谷氨酸钠失水而生成焦谷氨酸钠,就更没有鲜味了。据研究;味精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因为味精里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是人体所需要的一种氨基酸,96%能被人体吸收,形成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它还能与血氨结合,形成对机体无害的谷氨酰胺,解除组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氨的毒性作用。又能参与脑蛋白质代谢和糖代谢,促进氧化过程,对
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起良好的作用。正因如此,有报道用以防止肝昏迷,每服味精3克,1日3次;防治癫痫小发作,成人每日2克,小儿每岁每日服1克,1日3次分服;大脑发育不全,每岁每日服l~1.5克,1日3次分服。味精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调味品,其摄人体内后可分解成谷氨酸、酪氨
酸,对人体健康有益。
1957年左右开始采用工业化方法进行生产,现在大部分谷氨酸钠都用此法制得。
制作方法 1.发酵原料:用淀粉、糖化液、废糖蜜和合成
醋酸作为炭素源,氮源则用中和了的氨、
尿素等。另外还添加一定量的磷酸钾、硫酸镁、硫酸铁等无机盐类和生物素、硫胺(维生素B2),而且还必须加入适量的青霉素和界面活性剂。
2.加工、发酵:将杀菌后的原料放入大缸中,在其中接种已培养好的种菌。用于生产谷氨酸的菌种已发现多种,但往往采用Micrococcus glutamicus和Brevibacterium属的细菌。加入本培养液5%左右的前培养液,平均每分钟送入为原料容量1/2~1/4的无菌空气,边送边搅拌进行培养,其酸度保持在PH7~8。生产谷氨酸的菌种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性质的细菌。如环境条件不能满足量,则谷氨酸的发酵过程就不能进行。
3.除菌:一般在30~32℃下,经过40个小时培养之后,进行过滤除去菌体而得到谷氨酸溶液。
4.浓缩、析晶、分离:将谷氨酸溶液浓缩而得到谷氨酸结
晶体。
5.中和、精制: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和、精制而成谷氨酸钠。谷氨酸的产量为所用糖料的30~50%。
谷氨酸钠(蛋白质分解法)
谷氨酸钠就是我们日常食用的味精,是作为加味成分而分离出的一种晶体物质,称为化学调味料。谷氨酸,是在1866年
瑞特豪森(Ritthausen)将小麦麸用硫酸水解而得到的酸性氨基酸。1908年池田菊苗博士,利用海带单独分离出味美成分,并证明了这种味美成分就是谷氨酸钠盐,从而生产化学调味料。
该法是最早采用的一种方法:1.在麸质、脱脂大豆等蛋白质中,含有大量谷氨酸,加入2~3倍的20%的盐酸,用高压锅以120℃的温度加热10小时左右,水解而得到氨基酸混合液。
2.再进行过滤、减压浓缩并加入浓盐酸之后冷却,即析出谷氨酸盐酸盐。
3.将此盐酸盐进行分离,再放入水中溶解,中和至PH3.2,即得到谷氨酸的结晶体。
4.将此结晶体过滤溶解于温水中,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粉中和至PH6.5,再用活性炭脱色,过滤,减压浓缩而得到谷氨酸-钠盐,分离出结晶,进行干燥而成制品。
编辑本段2010版中国药典修订增订内容
谷氨酸钠
Gu’ansuanna
Sodium Glutamate
书页号:2005年版二部-268
[修订]
【检查】 其他氨基酸 取本品,用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适量,用水稀释成每1 ml中约含0.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另取谷氨酸钠与门冬氨酸对照品各适量,置同一量瓶中,用水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 ml中各约含0.1mg的溶液,作为混合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 Ⅴ B)试验,精密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µ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水-冰醋酸(2:1:1)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喷以茚三酮的丙酮溶液(1→50),在80℃加热至斑点显色,立即检视。对照溶液应显一个明显斑点,混合对照品溶液应显示两个清晰分离的斑点,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与对照溶液的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