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酸甜苦辣咸,辣不是人类的基本味觉,味精代表的“鲜”才是

 edenclub 2020-10-11

辣椒

酸甜苦辣咸,是大多时候人们对味觉的概括。其实这中间混进去了一个'叛徒'——辣,它并不是味觉带给人的体验,而是一种痛觉和灼烧感的混合体验。

酸甜苦咸各有作用

那为什么提起辣,人们总会'香辣香辣'的说,辣椒多香啊!实际上,所谓的'香味',是一种'嗅觉'。只是人们在吃东西时,误以为是嘴尝到了,从而混淆了味觉与嗅觉。

不信的话,不妨想想感冒的时候,人们能尝到酸甜苦咸,为何却尝不到辣味呢?这正是因为感冒时嗅觉会短暂失灵,可见'辣'味的确不属于味觉的范畴内。

而酸甜苦咸,则是正经八百的味觉。用严谨的化学成分来说,酸来自于氢离子的刺激,甜来自于多羟基的刺激,苦大多是生物碱的刺激,咸是钠、钾等碱金属离子的作用。

其中,苦是最差的味觉,因为生物碱多有毒性,人们已进化出对它的抵触,所以多数人会抗拒吃苦味的东西。而酸、咸居中,酸的氢离子可以促进消化,盐的金属离子是神经传导的必须品。

不过因为吃多了酸会破坏胃环境,吃过了盐会破坏体内渗透压,所以对于酸和盐,人们会产生'没事想吃,吃多难受'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对于促成甜味的多羟基,人们吃完最多会感觉到腻,却很少会有生理上带来的不舒服感觉呢?

这主要是因为,葡萄糖、果糖这两种多羟基酮,是人体主要能量之源,俗称'碳水',这种味觉对很多人的诱惑几乎是无止境的。

碳水食物

'酸甜苦咸'这四种味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学界是人们的四大基本味觉,也就是人们能够感知到的全部味觉了。直到100年前,一个日本的化学家池田菊苗有了新的发现。

人们追求'鲜'味,实际上是对核酸和蛋白质的追求

某天,池田菊苗的夫人心血来潮给常吃的黄瓜汤加了点海带,这位化学家品尝过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汤太'鲜'了。如果是在寻常人家中,这味汤可能会成为餐桌上的熟客,却少有人会去深究它为何这么'鲜'。

黄瓜汤

幸运的是,池田菊苗就是这少数人,他身为化学家的求知欲让他陷入沉思,这鲜味既不像嗅觉,又不是酸甜苦咸中的任意一味,它到底属于什么?

带着这个疑惑,池田菊苗开始从海带入手,以求从事物本身分析事物本质,找到其一般规律。通过对海带的成分做出细致剖解,池田菊苗发现,海带中的'谷氨酸钠'会促成一种特殊的味觉'鲜味'。所谓'谷氨酸钠',其实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这意味着,谷氨基酸可以直接食用。有此发现的池田菊苗迅速的申请了谷氨酸钠的'生吃技术'专利,造出了改变世界餐桌的调味料--味精。只不过,当时'鲜味'并未被学界承认,直到池田菊苗去世很多年后,世界学界才公认,人类其实拥有五大基本味觉,而后将'鲜味'加入到了酸甜苦咸当中。

而在池田菊苗发现'谷氨酸钠'不久后,他的弟子小玉新太郎受到启发,又惊奇地发现,日本吊高汤常用的鲣鱼,里面具备的肌苷酸同样可以产生鲜味。肌苷酸,是一种特殊的核酸,核酸是DNA丶RNA的组成单元。

鲣鱼

将'谷氨基酸'和'肌苷酸'进行对比,可以很轻易的发现,人类能感知鲜味,其实本质是对蛋白质、核酸的渴望。所以许多人在饥饿时会渴望吃肉,因为肉类食物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核酸。通过观察古人的饮食习惯,也可以发现这一特性。

古人虽然不知道何为'氨基酸、核酸',但是那种生理上对于'鲜味'的需求,却一直在吸引着古人的味蕾。比如先秦认为的珍宝'鲍',这并不是现在的鲍鱼,而是咸鱼干。鱼肉的蛋白质被盐一腌,天然的味精就出来了。还有被称作'醢'(hai)的肉酱,也是先秦贵族必不可少的高端货。

咸鱼干

味精在不断更新迭代

等到如今,谷氨酸钠——味精的面世,让普通百姓的饮食也迅速有了极致的'高贵'。

而无论是大豆盐发酵的酱油,还是腐乳、豆豉、臭豆腐;皖南的臭鳜鱼、腊肉、火腿;宁波的臭菜心;东北的酸菜;西方的乳酪、香肠等。以及在各种料理中,中国鱼、鸡、骨等的炖煮,西方对牛排的'几成熟'。其实都是把肉奶豆的蛋白、核酸通过腌渍、发酵、水解的结果,从而形成鲜味的氨基酸盐、核苷酸。

牛排

只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味精有毒的传言竟然悄悄四起。这种传言源自于1968年,一个叫做《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美国期刊中,有读者来信说道,每每去了中餐馆后,都会感觉到心悸疲劳。

读者表示可能是中餐里盐太多的缘故,也可能和味精有关。只不过,当时盐谁都吃,地位远不如盐的味精就成了'背锅侠',承担上了'有毒'的坏名号。殊不知当时美国零食中的味精含量远高于中餐,但是由于中国地位远不如美国,所以被迫背上了'中餐馆综合症'的黑名。

事实是最好的真相,上文中我们提到,谷氨基酸是可以直接食用的物质,味精虽然是现代技术合成,但本质上还是谷氨酸钠,怎么会有害呢?可见味精有害纯属谣言,'中餐馆综合症'也实乃无稽之谈。再加上如今全世界的添加剂标准中,味精从来都是'无限制',这进一步佐证了味精是一种健康的调味品。

只不过,比起天然的高汤,仅包含谷氨酸钠的味精,味道仍较单一,那怎么办呢?正所谓'吃货不可怕,就怕吃货有文化',一个很爱吃蘑菇的日本化学家'国中明'发现,蘑菇中大量存在的核酸'鸟苷酸'鲜味风味更加强烈。于是,加入人工生产的'鸟苷酸'的'鲜味素'又开始风靡,史称第二代味精。

这也是为何在我国的云南地区,各类菌菇这么受人们欢迎的原因。

蘑菇汤

等到了80年代,中国食品工程师'荣耀中'在给河南四川两个贫困县扶贫时,应对滞销的鸡肉,他研发出了用谷氨酸钠、核苷酸二钠等加上鸡肉粉加工的新调味料,这就是被称为第三代味精的'鸡精'。

不过,人工技术合成的'鲜味'到底无法完全达到天然鲜味的标准,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口腹的欲望也越加强烈。为满足市场需求,味精还在不断的革新,第四代味精'鸡汁'应运而生。'鸡汁'直接用鸡肉加工,而后用生物酶解抽提技术,把其中复杂的氨基酸、核苷酸提取,加以盐调和便大功告成。

鸡精

美食使人心情愉悦,味精的加入为菜肴锦上添花。心情愉悦之际,我们应当感谢这些具备'求知丶革新'精神的探索家们,有他们的努力,我们的餐桌才得以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