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听了两天河北师大袁立壮先生的心理诊断技术课程,堪称很好的一次心理咨询师督导课。袁先生是河北省内第一个在高校开设心理咨询课的老师,有二十年的专业学习经历和十六年的咨询实践,比国内目前火爆的一线名师的专业资历更厚实,更接地气。 袁先生讲课非常幽默,他自己的阐释是:“很多人都认为我讲课以幽默著称,其实我更以智慧见长。” 在笑声和掌声中我记录了一些他的课堂语录:
所有的抑郁通常来源于某一项欲望没有满足。 心理咨询师是一面镜子,只是帮助人找出哪里有脏,而不是帮他洗脸。 现在人需要有所信仰、敬畏。要培养这些,需要什么?心理咨询。
如果你从小到大脑袋没有被驴踢过,那么只要做到这四个字,我用人头保证你不会得心理病,那就是——实事求是。 悦纳自己,还要悦纳自己的不足,不是迁就而是为了改进。我知道自己的脸上有黑,我才会擦掉它;如果我不承认它的存在,怎么会去擦掉它呢?
年轻就是资本这句话麻痹了很多人,资本是可以带来回报的钱,如果不拿去增值,那么它只是资金。不是因为你年轻你就有资本,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是可以做些事情为未来下本的。 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你给了他躺着的机会,他就不站起来。 就像得精神病不容易好一样,想得精神病也难,不是你想得就得的,这个跨专业是很难的。 心理健康是一种态度。
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 家长让孩子懂事就是给自己省钱。 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必是一个“互为爹”的人际关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必是一个“互为爹”的社会。
人既不是神仙,也不是野兽,人就是人。 我们可以没有贵族的血统,但却不能没有贵族的气质。 做心理咨询师一定不要把自己的道德放到很高的位置,你把自己放到比俗人还俗,你离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就不远了。
所有的心理咨询都是来访者认错的过程。 神父是帮助人逃避错误,而心理咨询师是让人直接面对。
不是普通人如何了解普通人? 好的心理咨询师要比普通人还普通。
人为什么会紧张? 因为无知。 这个无知没有贬义,因为经验对谁都同样重要。 第一要承认现实。 第二多做事。
表象训练法很实用。 中、高考前让孩子使用可有效避免紧张,训练时要把细节想得清楚些,整个过程过一遍。
你总对人承诺,对方就会开始怀疑你了。
苏格拉底谈话术--产婆术,“我一无所知!”。
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A,就会拿走你的B.
谁会得病?好人。 别人以为你好,你自己又没那么好。时间长了,就出麻烦了。 历史上所有的敢死队都是为了活的更好,不是为了死。
干我们这行怕什么? 熟视无睹。
一个人第一眼中与众不同之处,必然和他来找你咨询的原因有关。 内在的不好,一定会在外在表现出来。 观察就这么重要。
人是一个系统。 主观后面的客观。 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如同阴阳间的转化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这是道的体现。
一次好的心理咨询一定是一次人格重建的过程。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但是性格是可以重新塑造的,否则老师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心理咨询师就没了饭碗。 人人都渴望追求完美,这是我们的自在之物。
一个人做到四个字一定不会有心理问题----有理有据. 想说服一个人,要在其吸气时开口。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99%不是因为矛盾,而是误会。
中国文化有太多反映人性和人心的问题。谁不了解中国文化而想在中国做心理咨询师,最多是二流的。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要价值中立,保持“无我’。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难。 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没有分别心,不去区别。
咨询实践越来越清楚得告诉我们:形式更能表现内心的动机,语言中的内容却往往都是骗人的。
当一个人学会自己玩儿的时候,他就不会把痛苦建立在别人身上,也不会太在乎以别人的态度来决定自己是否快乐。
只需要一个错误的前提,所有的结果都错了。
谁的心灵越开放,谁就健康。
哪个家长反思的能力越强,他的孩子就越幸福。
巴纳姆效应---所有的占星学都是如此。 “老人、青年人、孩子,在我的表演里总能看见你所喜欢的东西。”。
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导出无限的可能性。
“明天啦,明天啦!”,六岁以前的孩子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分不清现实和非现实。
“关于性格,我们有五十多种定义。”人格心理学家说。
说着说着就说出来了。---苏格拉底谈话术。
夸张别人的坏,夸张自己的好,每个人都如此,来访者尤甚。这是人之常情。 来访者所有的“病”都对来访者有好处。 对方有错误,并不代表你这么做就是对的。
谁的一生越明白了辩证法,这一生就的痛苦就越少。 生活中所有的自负和自大都源于自卑。
女性的独立意味着婚后的尊严。
做人要厚道----特别是对自己。
没规则的图形,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这是投射!
在研究心理问题时,把问题推到极致,矛盾就显现出来了。
做咨询要回归人,而不是变成神。
|
|
来自: 福莲 > 《100 哲学与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