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炙五味子的制作方法

 丽阳光 2011-04-26
五味子为经典中药,五味子味酸、甘,性温。入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五味子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幼枝红褐色, 老枝灰褐色,稍有棱角。叶柄长2~4.5cm。叶互生,膜质,叶片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0cm,宽3~5cm。《本草纲目》[1]中记载:“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红,北产者黑,入滋补药,必用北者乃良”。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的正品,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南五味子在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均有出产。
  五味子炮制方法最早见于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记载有“凡用,以铜刀劈作两片,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2]。这是五味子最初的炮制方法,现今蜜制法已经很少使用。其后,宋《太平圣惠方》、《本草蒙筌》等几十种文献中都记载了五味子各种不同的炮制方法。综合历代五味子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净制、切制、蜜制、炒制、酒制、醋制、盐制等。有不加辅料的,也有加辅料的,所用辅料有蜂蜜、黄酒、米醋、药汁、盐水等。
  1 净制沿革
  所谓净制就是去除杂质。历史上五味子的净制与现代中药材的净制基本相同,比如去枝、洗净、去核等程序。如“去核先需净捡去枝杖方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水洗晒干”(明《仁术便览》)。“去枯者,打碎”(明《先醒斋广笔记》)。“水洗去核取肉”(清《本草述》)。
  2 切制沿革
  切制是指把药品捣碎然后食用的一种方法。汉代初五味子的炮制,仅要求“碎”(《金匮玉函经》)。唐代以后多沿用此法(唐《千金要方》)。“以铜刀劈作两片”(宋《证类本草》)。“如入汤剂用,捣碎使之”(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锉”(宋《卫生家宝产备要》)。《本草蒙筌》又要求“捣碎”。后来,明代发展为捣碎则五味俱全,至清代《得配本草》中才有“止泻捶碎”的论述。
  3 炮制沿革
  3.1 炒制:炒五味子最早出现于唐代(《银海精微》),但未交代炒的程度。至宋代有“微炒”(《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校正集验背疽方》曰:“炒过用核,拣去枝杖,慢火炒至透,不得伤火”。明《外科理例》曰:“炒捣碎”。通俗的讲,炒制就是指取五味子用文火炒至鼓起,呈紫褐色为度。
  3.2 蜜制:蜜蒸“用蜜浸蒸,从巳至申却以浆水浸一宿焙干用”(宋《证类本草》)。宋《重刊本草演义》中尚有“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入蜜,用于火上待蜜熟,候冷,器中贮作汤,肺虚寒人,可化为汤,时时服”。有劈破蜜拌蒸者(明《仁术便览》)。蜜蒸烘干(明《先醒斋广笔记》)。此后,在元、明、清时代都有蜜蒸的记载,在清代《外科大成》中还记载有“蜜拌炒”。现在比较公认的蜜制方法有多种,现举例说明:①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五味子,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100kg五味子,用炼蜜10kg。②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五味子,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500g五味子,用炼熟蜂蜜90g。③取净五味子与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拌匀,蒸2~3小时取出,晾干。每100kg 五味子,用蜂蜜15kg。
  3.3 酒制:早在宋代就载有酒浸法,《圣济总录》曰:“用酒三升,浸三日取出焙干。”“酒浸,研末。”(元《丹溪心法》)。酒浸明代发展有“酒制”(《景岳全书》),清代有“酒拌晒干”(《良朋会集》)、“酒拌蒸用”(《握灵本草》)的记载。酒制的基本程序为:取拣净的五味子,加黄酒拌匀,置罐内或适宜的容器内,密闭,坐入水锅中,隔水炖至酒吸尽,取出,晒干即得。每100kg五味子,用黄酒20kg。
  除以上炮制方法外,还有醋制和蒸制方法。醋制时,每100kg五味子,用醋2kg;而蒸制要将五味子置蒸笼内蒸4小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