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清官--范仲淹

 苏迷 2011-04-26

苏州清官--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宋代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取名朱说。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少年有志,立志从学,常以超常的刻苦精神钻研书典,昼夜不息。冬天夜长,就用冷水冲面;粮食不足,就喝些糜粥充饥。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之后,被任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并“迎其母归养”。不久,又改为集庆(今南京)军节度推官。到这时,他才将名字由“朱说”改为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宋代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取名朱说。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少年有志,立志从学,常以超常的刻苦精神钻研书典,昼夜不息。冬天夜长,就用冷水冲面;粮食不足,就喝些糜粥充饥。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之后,被任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司理参军,并“迎其母归养”。不久,又改为集庆(今南京)军节度推官。到这时,他才将名字由“朱说”改为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一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修身立命的崇高理想,虽数度被贬,几起几落,宦海沉浮37年,然始终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他历官无数,处处兴利除弊,忧民之所忧。范仲淹于民生疾苦尤为注意,凡遇水旱蝗灾,即为民情请恤,还兴修水利,发展农商。早在天禧五年(1021年)监泰州西溪盐税时,见通、泰、海洲堰堤年久失修,海潮毁灭田地村庄,即力争整修海堤。得到了淮南东路发运副使张纶的支持,奏报朝廷。天圣元年(1023年)范仲淹被任为兴化县令,专掌修堰役事;张纶兼知泰州,发动通、泰、楚、海四州民工,逾年筑成长达180里的捍海堰,御海潮,卫民田,使流离在外的2600余户回归家园。当地人民纪念他,将堤取名“范公堤”,并为他修建了祠堂。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江淮一带旱蝗空害严重,庄稼绝收,饥民遍地。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即奏派使赈灾,但许久没有答复。范仲淹就直接向宋仁宗进谏,问仁宗:“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今数路艰食,安可置而不恤?”仁宗遂派他安抚江淮。他所至开仓赈济;禁淫祀;蠲免庐、舒等地的折役茶和江东的丁口盐钱;还把灾民吃的一种名叫“乌味草”的野草带回,献给仁宗,以劝戒皇室贵戚的奢侈之心。
 
  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从睦州移治苏州,时苏州久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灾民逾10万户。范仲淹到任后,察访水道,分析水患的原因,吸收前人治水的经验,确立了疏白茆江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的方案,并亲临现场,监督修疏浚工程。经一年多努力,终于解除水患,保障了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由于范仲淹在苏州政绩突出,被召回京师,不久任开封知府。开封是宋朝国都,皇亲国戚、官僚贵族多居于此,关系复杂,素称难治。范仲淹一到任,决事如神。他凡事依律论罪,毫不宽贷。开封府经过他的治理,秩序井然,百姓称颂。当时,开封城的百姓编了一首歌谣称赞范仲淹:“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忧国忧民,忧国之所忧。他十分重视国防建设,并一度具体参与了对西夏的防务。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王元昊率兵围攻延州,范仲淹受命为陕西都转运使,又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使,担当御边重任。他在延州、庆州等地改革军制,加强军事训练,整顿军纪;采取“严边实内”的防御策略,在庆州一带筑了大顺城、细腰城、葫芦砦等一批城砦,达29个;大兴屯田,勾通民间互市;又采取睦邻政策,安抚诸羌,从而巩固了边防,迫使元昊请和,使西线边防稳固了较长一段时期。当时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奉召回京,任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当了副宰相,这正是他施展为国为民志向的好时机。他针对时弊,向宋仁宗提出了革新朝政的十项建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史称“庆历新政”。后终因保守派的反对,未能实行,但这些主张还是给后人留下了深远影响。
 
  范仲淹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培育人才,每到一处地方,都大力兴学。任苏州知州时,他把准备建住宅的地基捐献出来建造了州学,后称苏州府学。在饶州、润州、邠州、延州等地都有他亲手办起来的学校。他还屡次上书,建议在郡县办学校,并得到欧阳修等一些有才识的大臣的支持,终于使朝廷颁发了明令州县立学的诏书,使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庆历新政”失败之后,范仲淹被贬,第二年应好友滕子京之约,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他把当时那种进亦忧,退亦忧的忧国忧民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著名忧乐观,既抒发了他自己的抱负,也是对滕子京耗费省库钱财重修岳阳楼的委婉的规谏。他自己一生始终以廉洁自律,并把“谦恭尚廉洁”作为家训贯彻始终。在越州知州任上,他在衙署附近“掘废井而得泉”,泉水清白,夏如咀冰,冬如阳温;又修复了名为“清白”的凉堂,构亭于侧,名曰“清白亭”,并亲自撰写了《清白堂记》,表达了做官一定要清白廉洁,如井水供人享用,讲究德义,有益于百姓的思想。他一生节俭清正,生活十分简朴。年轻时在广德军任官,调离之际“贫止一马,鬻马而归”。他养成一种习惯,每日反省:“遇夜就寝,即自计一日食饮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果自奉之费与所为之事相称,则鼾鼻熟寐;或不然,则终夕不能安眠,明日必求所以称之者。”后来虽地位显赫,仍“以清苦俭约著于世”,“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给”。500年以后,他本人睡过的简陋木床还由杭州灵隐寺僧保留,并供人们凭吊。
 
  范仲淹对民众的疾苦,始终放在第一位,而好施予。他被贬出京归姑苏,临行前检点家财,只有绢3000匹,便全部散给亲戚、邻里及旧知。有一官吏吴遵路廉洁奉公,死后家贫,无以为葬,范仲淹亦以俸周济。守邠州时,一次与同僚登楼宴饮,闻有死者家属因家贫无力置办棺槨什物而哀哭,范仲淹即罢宴,捐出自己积蓄,为死者购置安葬之物。皇祐元年(1049年),任杭州知州时,他的子弟劝他营建别墅,他断然拒绝。是年,归乡里,他取平时之积蓄买良田千亩,捐赠给范氏宗族,作为族人公产,创立了义庄,用义田出产救助族内贫弱,荒年更惠及乡里。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激励了历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至今犹是人们操守自励的一面镜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