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与开封

 渐华 2018-01-06

六入京城 官居副相 庆历革新 先忧后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真是一种光风霁月、日照江河的伟大高尚的人格境界。范仲淹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他的一生事业和政治追求无不与开封有关,他曾六入京师,官至相位,他的改革大业就是在开封进行的。

范仲淹

豫剧《范仲淹》剧照

书法《岳阳楼记》

凌云壮志冲九天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卒于皇祐四年(1052年)享年64岁。自幼丧父,母携子改嫁朱姓人家。幼时曾在寺院读书,后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求学,宋时该书院和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及河南嵩山书院并为全国四大书院。办学水平一流,范仲淹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正规教育。同学问他有何理想,他慷慨激昂地答道:“愿为宰辅,得时行道,或天下之命。”

一日宋真宗路过南京(今商丘),书院学生争睹圣容、竞奔而去。而范却坐诵如旧,不为所动。别人惜他错失良机,他却自信地答曰:“日后自见,也未必晚。”充分显示了他远大抱负的胸怀。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春,21岁的范仲淹金榜高中进士,并在开封参加殿试,因成绩好参加了御赐的宴席。这是他政治生命的开始,不久被派往广德军去做司理参军,负责处理狱案,他对这种九品小官的工作认真从事,大圣二年(1024年)被调往兴化任县令。在修通、泰、楚、海四州的捍海堤堰时,他和好友滕子京一起,历尽艰辛终于修成一条数百里的长堤,横亘在黄海滩头,人们深情地将它称为范公堤。不少灾民因而得以救助而改为范姓。范仲淹初展抱负,口碑甚好。

直言谏书惊帝京

范36岁上调回京城做大理丞。这是他二入汴京,大理寺是当时的最高法院,他从此跨入京官行列。不巧母病故。因母改嫁未能葬苏州,范夫人是商丘人,只好葬于商丘,范即回南京守丧三年。当时南京留守使晏殊闻范博学多才,特请他做应天府学的教务。范治学严谨、勤勉执教,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深得众人好评。曾资助贫困生孙复(后为经学大师),推荐人才富弼(后为宰相)给晏殊,并抽空到嵩山书院讲学,做客座教授。

天圣六年(1028年),守丧期满回京复职,经晏殊引荐荣任秘阁校理。虽然名义上是皇家图书馆的校勘和整理,实为皇上的文学侍从(顾问)。此间,范和仁宗多次接触,对仁宗仁爱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生性耿直的范仲淹常直言谏书而不顾及情面。仁宗20岁那年,皇太后过生日,他见仁宗和百官在朝中为皇太后叩头庆寿,认为家礼和国礼不可混同,如此则有损君主尊严,便上书请止,弄得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很不高兴。引荐范的晏殊更是惊恐不安,赶忙劝范不要再这样干了,一心为社稷着想的范仲淹何惧之有,干脆上书请求撤帘还政。依附于皇太后的一班官僚岂能容得他,范在京城立脚未稳,被贬官调赴河中(山西南部)通判。三年后太后病逝,仁宗即调范入朝任右司谏,工作就是评议朝事。此时又逢干旱和蝗虫灾害蔓延山东半岛和江淮流域,范即上书请予救助。未果,范则廷中直问仁宗,如果宫中停粮,陛下该如何?仁宗顿悟,即派范去赈灾。范以民利为大利,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可见一斑。

在朝中范还敢于和权重位高的奸相吕夷简作斗争,他揭露吕废新皇后的阴谋,并准备率百官在廷中与吕辩论。这次因得罪吕而又遭贬至睦州(浙江桐庐)知州,不久又调至苏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往京城任开封知府,荣天章阁待制之衔,这是范第五次入汴。他在首都最高长官这个位置上政绩颇佳,在历任开封知府183位人中,他和包拯、欧阳修被誉为“三杰知府”。

务实军略平战事

范仲淹在知天命之年,又被调往润州和越州(今绍兴)做知州,这时北方发生的一件大事改变了他的命运。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西夏国后率兵十万攻打宋的延州(延安),守将范雍无能战败,西夏兵掠地数百里。仁宗极为恐慌,派夏竦为前线主帅,韩琦为副帅,经韩推荐范任另一副帅领兵御敌,后又调尹洙至西线共同作战。范的职务是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先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又荣膺龙图阁直学士的衔,可见仁宗对范的希望有多大。

范针对宋军西北军事长期懈备,战斗力不强的情况,制定了“以守为攻”的军事战略对策。整顿军纪,加强训练,使老弱病残退役,破格提拔猛士做将领,扩大民兵队伍,筑建营垒,又派长子范纯佑不断去偷袭敌营。没有粮草接应的西夏兵一筹莫展,战斗力非战即衰,军心涣散,西北战局大为改观。西夏兵万般无奈只好自己退兵。当时西北流传一句话叫“军中有一范,贼闻惊破胆”。而韩琦等人冒险攻敌中计,大败而归。这充分显示了范公高超的军事才能。

大志难酬离汴京

庆历三至四年,仁宗陆续调夏、韩和范到京城分别担任军事机关最高长官,夏任枢密使,二人为副使。任命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范仲淹第六次入开封做朝官。四位谏官全是大公无私的铁面之人,人称“四谏”。“四谏”一声奏言,罢免了吕夷简的相位,驱除了无为副相王举正。仁宗任命范为参知政事(副相),面对日益交困的形势,仁宗也转向支持改革派了。他命范提出改革方案。

范的“政为民设”的政治主张终于有了实行的机会,他和富弼、韩琦三人提出十条改革措施,这就是著名的“庆历革新”。这场改革是以吏治为核心的,精兵简政,撤换庸才,破格提拔优秀人才,扩大宰相的权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又派调查组到各地调研,惩治贪官污吏,还大办教育,改革科举考试办法,由实用的议论文代替空洞的八股文。一个崭新的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在形成,京城春光一片,形势大好。

然而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被触动利益的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对改革派进行大举反扑,编谎言、施诡计,以夏竦为首的一伙竟秘密买通石介的婢女临摹石介字体书写反逆的书信,编造范、富等人有废黜仁宗的谎言,一时闹得朝中人心惶惶,几位谏官也被秘密调查,宫中大乱。而此时因宋夏已议和,政治危机解除,仁宗对改革已兴趣不大,在此形势之下,富弼请求外任避嫌,范自觉孤掌难鸣,便申请带职视察河东。人走茶凉,庆历改革措施纷纷被取缔,这场革除弊政的轰轰烈烈的改革也就付如流水了。

名文一篇传千古

庆历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为以后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庆历五年(1045年)初,在保守派的反扑中,范、富及改革派一一被贬出京城。富弼至青州,欧阳修去了滁州,滕子京到岳州(今岳阳),范赴邠州(今陕西邠县),后又改为邓州(南阳一带)做知州,尹洙四处流浪,范公将他接来养病,他们之间互相作诗勉励安慰,以此取乐。

滕子京,字宗谅,河南洛阳人,范的好友。调往岳阳后,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他将一幅岳阳楼图送给范,请求他写一篇岳阳楼记。

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四日夜,秋风习习,月光明媚,范将此图高高挂起,凝神构思。这位未到过岳阳的老先生仿佛入洞庭,登临送目,伏案撰文,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岳阳楼记》诞生了。范仲淹心旷神怡,荣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

文送滕处,即找人书写石刻。岳阳楼由滕修、范仲淹文,苏舜钦书,邵竦篆刻,人称“四绝”。文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有良知、有抱负的文官武将的人生座右铭,连仁宗闻之后也慨然称颂。

伊川山水葬先贤

皇祐元年(1049年),范调往杭州作知州。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对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有俸禄的官员除外),这种善举感动天下,全国范姓人民视范仲淹为圣贤而敬之。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他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后,长子纯佑、次子纯仁(任过宰相)、三子纯礼和四子纯粹及九孙、六曾孙也葬在他夫妇周围。

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一代宗师,人格典范,精神领袖,千古楷模,范仲淹留给后人的人文遗产将万世流芳。他一生六入开封、他的辉煌事业在开封进行,当与开封城结下难得的情结。作为当代的开封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伟人的名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