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便方秘笈》方

 乡村驿站 2011-04-29
 
查看文章
 
《武当便方秘笈》,方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22:06
 来源:武当杂志
点击次数:7
      八卦中乾卦符号的产生,传说是古人仰望天空,见远处有几道彩霞或白云在浮动,于是便用三道直线画出这霞或云,以象征天空,因此乾卦代表天,又因为古人以三代表多数,所以那么多霞或云,只画出三条,就能足以代表它们了。乾为天,在天时,代表冰、霞;在地理,代表西北方、京都;在人物代表君、父;在人事,代表刚建、勇武,在人体,代表首、骨;在时序,代表秋;在五色,代表大赤色;在属性,代表阳性、男性。
      乾,天也,阳也。首居上,法天,鼻通呼吸以变生气,人与天相通,全在于鼻;凡植物之头皆聚于下,本地亲下也;动物头皆在上,本天亲上也。三阳经皆聚于头,故头面独不畏寒也。头上之发皆属太阳经,太阳象征天,全包人身,而头上发际有如天顶。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先言脉浮,以见太阳如天包于全身外也;次言头痛,以见头为太阳所总司,用药升散,皆是乾为首之义也。临床上道医们把治疗头鼻部及外感风寒、风热、伤食等病症的方药皆归于乾卦。
      吕祖论病初起治法
      吕祖曰:论凡人初病,药易奏效,如若人们认不清病,用药错乱,变证蜂起,若认得清病,用得准药,有何不即愈也。如伤风之病,必然头痛身痛,汗出恶风,咳嗽痰多,其脉浮,此伤风也。
      方用:白术、泽泻、猪苓各10g,肉桂1.5g、茯苓15g,柴胡、车前子、半夏各3g。
      用法:水煎服,一剂立愈,二剂脱然。
      燥病初起,咽干口燥,咳不已,痰能吐,面目红色,不畏风吹者是也。
      方用:麦冬、元参各15g,桔梗10g、甘草2g、天花粉3g,陈皮、百部各1g。
      用法:水煎服,一剂燥止,二剂痊愈也。
      火病初起,必大渴引饮,身有癍点,或身热如焚,或发狂乱语。
      急用方:生石膏、 甘草、升麻、知母、半夏各10g,元参30g、麦冬90g、竹叶百片。
      用法:水煎服,一剂小可,三剂能痊愈,不可服四剂也。
      若火热少衰,药量减半之可也;倘疑升麻太多,而少减之则不能奏效也,又戒世不知用升麻者。
      昴日星君曰:妙甚,暑症未有不挟湿者,故方中多用术苓善。
      以上三条选择自《神仙济世良方》。此方书是清代嘉庆年间,由柏鹤亭等人撰集,全书分列有伤寒、温病、杂病指南,临床各科,跌打损伤,意外急救,气功导引,养生保健,并附有二十余神仙像,每位神仙像附有诗词。
      神仙者,乃古之名医,道教皆称为神仙,他们“除代人处方医病外,绝无他求”,故隐去真实姓名,而假托诸仙之名,将其济世活人经验之方,随笔录之以救众生,以上所列诸方,平稳妥当,简明扼要,颇多创见,一剂中用药量相差甚大,体现了“中医秘诀在于量,更是辨证施治,故无不神效。”
      《神仙济世良方》一书的体例,颇似今日医学专家们会诊纪要,一仙介绍经验,诸仙辨证补充,其立论精辟,方药简妙,体现了立论详、辨证精、处方简、用药准、效果好、病人安、药价廉的特点。
      小青龙汤
      本方是辛温解表与温化寒饮药同用的代表方,是专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表里同病而设。其辨证要点是:“外寒则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主,内饮则以“咳嗽喘息,痰多而稀,干呕,不渴饮,苔白滑”为准。治宜外发汗,内化饮,则表里之邪同散矣。青龙是道教的东方之神,此方最早见于《伤寒论》,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
      方药:麻黄、五味子各3g,桂枝、白芍、半夏各10g,干姜5g、细辛2g、甘草6g。
      用法:以上八味药,以净水2斤,先煎麻黄,去浮沫,再放其它七味药入内,煮至药汁1斤左右时,去渣取药汁,每次温服药汁3两左右,日服三四次,每日1剂,连服3剂为一个疗程。若不愈,再辨证加减此方。
      张仲景,名机,号仲景,是东汉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医学家之一,有“医圣”之称,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二书,为我国中医的发展作出了积极作用,后世医学家称此二书中的方剂为经方,道教尊张仲景为神仙,所以在道教医药临床中,此方是道医们常用方药。
      太乙荆防散寒止痛方
      本方是以辛温解表止痛与散寒宣肺止咳药组合而成,临床主治以“轻者鼻塞身重,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吐清稀痰;重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痛,脉浮紧,舌苔薄白为准。”
      方药:淡豆豉、羌活、桔梗、杏仁、半夏各15g,苏叶、荆芥、川芎、制川乌、薄荷各10g,防风、甘草各5g,葱白7根,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二剂病痊愈。
      方解:方中葱白通阳散寒,豆豉透里达表,苏叶、杏仁、半夏宣肺化痰止咳,荆、防在此得葱白、羌活、生姜相助,辛温发散之力甚佳,如虎添翼,川芎、川乌活血散风,治头痛、身痛,桔梗薄荷疏风解表,升举清阳,甘草配生姜和胃,止咳化痰。
      此方是武当山道医朱诚德大师所授,因方中有川乌与半夏属于反药,故开始未敢用过,有一次本人患外感风寒,状如上所述,试用一剂,诸症全消,后在临床多次使用,服药一二剂,症状消失。方知恩师传方奇妙。
      王真人海藻银翘汤
      本方是以辛凉解表与清肺透邪之药组合而成,临床适宜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汗多不畅,头痛,鼻塞浊涕,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稠粘,苔白微黄,脉浮数。
      方药:海藻、牛蒡子、桔梗、淡豆豉各15g,银花、连翘、竹叶、荆芥、薄荷、杏仁各10g,芦根30g、甘草3g。
      此方亦是朱诚德所授,方中海藻与甘草亦属十八反药,对上述所宜之症,疗效甚佳,临床使用20余年,约有上千人次使用,未见不良反应。
      吕祖健胃丸
      此方由消食健胃,活血止痛,理气清热药物组合而成,适宜饮食不调,损伤脾胃,痰饮积滞,气滞血瘀所致的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胃脘刺痛,或伤食满闷,胸膈不利,以至头目昏眩,胃中虚热,常服此方能消痰顺气,理脾和胃,活血止痛。
      方药:白术、枳实、苍术、香附、萝卜子、黄连、黄芩、麦芽、三棱、莪术、连翘各32g,陈皮、半夏、茯苓、神曲、山楂各96g,木香15g。
      制法与用法:上方需选用地道药材,洗净,晒干,共研为细末,用鲜姜汁为丸,如桐子大,每次服用6至9g,每日二三次。
      此方载于手抄本《武当便方秘笈》,细品此方,在消食健胃方中,加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理气药,意在促进胃动力,加强其蠕动功能,有利于宿食、痰饮、瘀血的排泄,体现了“六脏以通为用”和“病久必瘀”的治疗原则,更是体现了道教的“要想不生病,内脏打扫净”及“诸病皆有毒,治必排毒”的治疗方法。
      三友镇痛方
      此方专治妇人经前经后头痛不止。
      方药:丹参100g、仙鹤草30g、白芷10g。
      此方载于《武当便方秘笈》一书,方中丹参数大,超出常用量数倍,据书中介绍,此一味可代四物汤,故非此用量不能取效。仙鹤草补气之力甚大,武当山道医们常用此药代人参补气,并称此补气止血之功胜过人参,可代独参汤用。方中所用白芷为引经药,此方对气滞血瘀或气血虚弱所引起的头痛,有扶正祛邪、活血养血、行气补气之功效。治妇人经期头痛疗效甚佳。
      通鼻简便方
      主治萎缩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
      方药:苍耳子160g、 辛荑16g、麻油100毫升。
      制法与用法:先将麻油烧热,收入苍耳子、 辛荑浸泡24小时,再用文火煎至药枯黑,待凉后过滤去渣,留药油每日滴鼻3次。
      此方亦是朱诚德授方,治疗鼻腔疾病,体现了简便、廉效安的特点。
      金童祛暑丸
      本方以芳香化湿、祛暑健胃药组合而成,专治中暑身热头痛,上吐下泻,烦躁不安,头目眩晕,呕哕恶心,口苦咽干,四肢倦怠,精神恍惚,胸腹胀痛 不思饮食及红白痢疾。夏日无病,常服此药能达到保健避温疫的目的。
      方药:藿香、香薷、苏梗各120g,白术32g(土炒)、黑苍术64g(炒)、厚朴80g(姜汁炒)、陈皮80g、桔梗32g、白萹豆64g、半夏32g(姜汁炒)、白茯苓120g、白芷32g,羌活、木瓜各80g,猪苓90g,泽泻、甘草各32g。
      制法与服法:上方选用地道药材,如法炮制,共研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5g 用飞朱砂为衣,外用大赤金裹之,每次服用1~2丸,用新汲水或腊雪水送下,若伴风寒者,用生姜汤送服,每日服二三次。
      六圣神散
      此方专治偏正头痛
      方药:乳香、没药、川芎、雄黄、生石膏各6g,牙硝15g。
      制法与用法:乳、没去油与其它药共研细末,合匀备用。遇头痛者,左痛取药末少许吹入右鼻孔,右痛吹左鼻孔,满头痛,吹两鼻孔,能立即止痛。
      此方载于《武当便方秘笈》,笔者曾在临床试用多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皆能立见效果,但一定要排除脑内肿瘤及颅内出血等脑部危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