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三要素--------力度、波势、神韵

 五月扬花 2011-05-03
(2011-01-26 09:23:27)

                    书法三要素
                               ──试论书法的评价标准
                               曹利华

   评价书法到底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如何能评判出书法的优劣、好坏?作出比较科学而又易于把握的评判标准,这是大家比较关注和关心的问题。
   书法是最抽象的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比抽象派绘画还要抽象,抽象派绘画还有色彩、图形(只有审美功能),而书法的母体只是文字,只是记事、表意的工具(只有认知功能,审美包含其中)。从文字的内在美质外化出书法的形态美,这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实用的文字为什么能够衍化成审美的书法,赵构在《翰墨志》中有一段很好的论述,他认为文字本身就是智慧的载体,从文字的产生到文字的发展,无一不是社会进步赋予文字的特殊形态,文字的美就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他说:“稽古入妙,用智不分,经明行修,操尚高洁,故能发为文字,照映编简”。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文字的审美功能才逐渐显露出来,逐步形成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力度、波势和意韵。文字的发展与书法(艺术)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当下不少人过于强调书法的随意性,而否认书法评价的可操作性,这样就为劣质书法的传播留下了太多的空间,不利于书法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着书法经典的产生。。
                     
                            一、力度  

   书法的各个特性都是相互关联的。但是每一个特性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是在文字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形成的。
   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公卿士庶》中说:“羲之笔入木三分,其力精到若此!”在《书林藻鉴?唐五季?颜真卿》引周大必语:“鲁公书《杜济神道碑》,沉著端重,真可入木八分。”“入木三分”、“ 入木八分”都是形容书法“其力精到若此!”、“沉著端重”的特点。东汉书家蔡邕在《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力度是书法的生命,书法的美感如同活着而充满生命力的人的肌肤,润泽美丽。那么,书法力度的美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画,在甲骨文字的发展时期,人们就形成了对书法线条力度变化的掌控力:平,如二;直,如中;方,如田;圆,如云;曲,如月;折,如申 ;斜,如受;对称,如鼎;均衡,如伊;欹侧,如福;险峻,如永等。这些文字线条的不同组合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意念,这种意念的直观表达又是受人事、天象的启发,如《周易?系辞》所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乎始作八卦。”八卦本身就是先民用最抽象的线条所创造的文字,它是对现实和自然具象的抽象,是先民理念、意愿和情感的表达,因此这种合规律、合目的的创造本身就是美的创造(蕴含在功利目的之中)。
   金文“以规整之款式镂刻于器表,其字体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郭沫若《青铜时代?周代彝铭进化论》)金文的书写方式与甲骨文基本相同,都离不开刻画,而更“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文字线条的“波磔”,不是随意涂写,而是“有意求工”的组合,也就是说,书写者的书写工具,必须听从书写者心灵的指挥(“有意”),要稳健(平衡力)、和谐(协调力)地把握线条的运动。如黄庭坚所说:“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大篆与之后的小篆,是文字发展的一大进步,线条变得纯净了,力度中包含着美的追求。明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颜鲁公送裴将军诗》中有这样一段话:“书兼正行体,有若篆籀者,其笔势雄强劲逸,有一挚万钧之力,拙古处几若不可识,然所谓印印泥、锥画沙、折釵股、屋漏痕者,盖兼得之亦。”这段话强调了篆书在强化书法力度中的作用,它不仅奠定了书法力度的基础,而且为书法力度的进一步延伸创造了条件。如宗白华所言:“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的章法美,……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乐音来,”力度的变化带动了点画的变化(线条美),并推进了波势的变化(结体、章法的美),力度是基础。没有力度的点画和波势必然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
   正因为甲骨文、篆书中蕴含着力度美的因素,因此在当今书法创作中,书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发挥,创作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图1、2、3,选自《涌泉国际税法大展作品集》,以下图片均选于此。)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一鈥斺斄Χ

                       图1陆毓贤《日暮天寒篆书五言联》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一鈥斺斄Χ
                        图2王友谊《辞之道以篆书联轴》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一鈥斺斄Χ
                         图3徐国良《李清照词篆书轴》
   这三幅作品力度美的共同特点:一是稳健,即力的平衡;二是协调,即力的和谐。图1“日暮苍山远,天寒红叶稀。”笔力遒劲而有变化,线条整体上浓下淡,这样处理一般容易出现头重脚轻之感,但是书家采取了结体下半部分运用涩笔的手法,强化了力度感;图2“辞之秀如水净,道以朴而日章。”整体笔画力度均匀,但书家用疏密变化强化了章法的节奏,规整而不拘谨;图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是一幅稳健与协调结合得十分完美的作品,它将小篆笔画的匀称与大篆结体的多变巧妙地融为一体;笔势密而不乱,舒而不空,气韵既静穆中和而又精妙灵动;整体上竖有行横无列,字形偏、长变化,错落有致,端庄而不拘泥。
   书法之力与蛮力无关,它是稳健之力,协调之力,它来自于智慧和长期技能的磨练。“力不从心”是书法大忌!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笔力的柔弱、疲软和拖沓,而这些弊病却经常出现在各类展览和报刊、杂志上,有的还出自名家之手。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波势

(2011-01-30 08:46:05)
标签:

转载

学习曹利华教授博文

                   书法三要素

                                   ──试论书法的评价标准

                            二、波势

   当古代文字发展到近代文字隶书的时候,书法的力度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篆书(特别是小篆)匀称,力度均匀,笔力很少有起伏的变化,即便是秦简,虽然结体已有隶书的初形,但是线条还是匀称的。文字从均匀的线条变成点、横、竖、撇、捺的笔画,书写方式从匀称地“画”字发展到起伏地写字,文字从平面造型发展为立体造型。(见图4、5、6)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图4   大篆                 图5    秦简                 图6  汉简
   汉代隶书,线条笔画化了,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力度的立体化,也就是说笔力除了平面地均匀用力之外,还需要上下起伏用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按;提是力的内敛,按是力的外拓。隶书的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提、按的典型特征,波势由此出现,随之草书、楷书、行书的出现,蚕头燕尾在文字结体中的消失,而变成之后的一种美化因素,纯抽象线条的书法艺术就形成了。
   波势是力度的延伸,虽然隶书的出现波磔就产生了(甚至在秦简、汉简中也有波磔),但是波势并非仅指波磔。波势主要是指书法结体、章法中的笔墨关系。提、按力度的有效控制与线条变化的有机结合,是书法从文字书写发展到书法创作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古代书论中反复讲到。《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与吴熙载书》中有一段非常清楚的解说:“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书所为不传也。大令草常一笔还转,如火筋画灭,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还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脚忙手乱,形质尚不具备,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辩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包世臣以王献之为例,对草书中“使转”,即笔画的运转(笔势),与“点画”,即笔画的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后人草书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句句切中时弊。
   在当下不少书家的行草书中:或是只见线条的流动,不见节奏的起伏,节奏在速度中被淹没;或是提、按节奏与笔画变化错位,造成书写线条的粗劣(轻重不匀、粗细不当等)。对提、按力度的控制,或是由于认知的欠缺而被忽略,或是由于水平的局限而无能为力。
对于“点画”(形质)与“使转”(情性)的把握,首先要从真书开始。真书“点画”的完成并不难,也就是通常说的会写字就行,但是要写成书法(艺术)就不容易了,就要看线条的质感(首先是力度)是否优良以及点画之间的变化(波势)是否和谐(美观)。所谓的“印印泥”、“ 锥画沙”、“折釵股”、“屋漏痕”都是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书法线条的波势和力度相融合的美。丰坊在《书诀》中这样写道:“印印泥”:“指实臂悬,笔有全力,擫、衄、顿、挫,书必如木,则如印印泥;言方圆深厚而不轻浮也。”借喻用笔圆润而有立体感。“锥画沙”:“点必隐锋,波必三折,肘下生风,起止无迹,则如锥画沙:言劲利峻拔而不凝滞也。”指用笔劲利,点画深沉,不光而毛。“屋漏痕”:“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则如屋漏痕:言不露圭角。”借指点画要力匀而藏锋,轨迹自然,不尚布置。“折釵股”:“水墨得所,血润骨坚,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则如折釵股:言严重浑厚而不必蛇蚓之态也。”指线条盘纡曲折而浑厚有力。
   我们看当代书家连家生、童衍方的隶书作品(图7、8),提、按清晰,笔画稳健,图7虽然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是笔画的内敛、外拓的力度运用得恰到好处,风格沉稳、含蓄;图8虽然线条粗细变化强烈,加之上宽下窄的结体,然而并没有失去重心,厚重挺健的燕尾起到了平衡的作用。笔力的稳健、合度、果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图7 连家生(澳门)《风采文章隶书轴》     图8 童衍方 《诸天大坠隶书轴》           
   但是书法的力度并非到此为止,从技术的层面,力度只有延伸到波势,才算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这个过程只有经过文字的草书、行书阶段才能真正的完成。
我们欣赏如下几幅作品: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原作)          (上)                  (下)
                         图9 宫双华 《杜甫诗草书轴》

   宫双华的草书是书界为数不多的能真正达到“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水平的书家。他书写的这首杜甫诗《禹庙》(图9):“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通篇是“如火筋画灭,不见起止。”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按照诗的节奏,前四句,每五个字形成引带关系,如开头“禹庙空山里”是一气呵成,最后的“裏”字稍作停顿,随后又是下句五个字“秋风落日斜”引带相连,之后两句同样如此。下面四句节奏发生变化,五、六句上下相连,七、八句停顿,最后一句“疏凿”相连后,最后“控三巴”三字独立,最后形成铿锵的节奏。这篇书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诗的韵律与书的节奏融为一体,这是其一。其二,虽然通篇“一笔还转,如火筋画灭,不见起止。”但是我们随意从中挑选出几个字,如“空”、“山”、“屋”、“沙”、“桔”等等,“然精心探玩,其还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探其原因就是“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
   留有的遗憾是书轴长宽的比例失调,造成欣赏上的不便。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图10  胡抗美  《徐元杰诗草书轴》          
   胡抗美是当下狂草书法创作颇有成就的一位书家,从《湖上》(图10)这幅作品就可见一斑。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米芾、王铎的行草帖,从而确立了米(芾)王(铎)风格。其草书深入二王,狂草风格尤为突出。这幅作品以大开大合的节奏来宣泄情感:一是诗的节奏的突破,如“花开”──“红树”──“乱莺”──“ 啼”,“ 草”、“上”(误写为“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二是线条粗、细,方、圆的突显,如“花”、“树”、“草”、“长”、“胡”、“晴”、“箫”等;三是由于以上原因,必然形成字与字、行行之间在章法上黑白的突变。三“突”造成对视觉的冲击,有震撼力。留下的遗憾是:不经细看,错字如“上”写成“长”,草书失态,如“白”、“几”(笔画不到位)、“鹭”(上下结构松散,如同两个字)等。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二鈥斺敳ㄊ
                        图11      黄博铮  《李白诗草书斗方》
   黄博铮以瘦金体写狂草(图11),本身就是创举,因为线条细瘦,线条的表现力极为有限,提、按变化难度很大。而且李白的这首诗《禹庙》又有一定的长度,共40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要驾驭这样的作品,没有相当的功力是难以实现的。然而黄渤铮却以娴熟的草书功底,以极为流畅、清晰的线条,把握住了大小、浓淡、虚实、提按、引带等众多的变化关系,创作出了一幅极具观赏力的好作品。但是这种瘦金体(特别是运用在狂草中),天生带来的柔弱性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的。
   波势是书法线条、结体、章法美的重要因素,是文字与书法的主要区别所在,是书法美与不美的衡量尺度。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三——神韵

(2011-01-30 11:05:42)
标签:

转载

学习曹利华教授博文

 书法三要素

                         ──试论书法的评价标准   

   三、神韵

宫双华对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风格作了如下分析:此作品中表现了颜真卿的沉雄,杨凝式的奇绝,李西台的丰润,作品不符合二王规范,随情感起伏,下笔成形,就整个作品来看,合乎中国书法的法度,黄在有限的题跋中,将此作品推至高峰。我们试将三大行书作一比较,《兰亭序》以韵取胜,《祭侄文稿》则以情取胜,《黄州寒食诗帖》则以意取胜(这里的意是指适意、随意、重意趣是宋人感觉)可以说,《兰亭序》是风流名士之作,《祭侄文稿》是忠臣义士之作,而《寒食帖》是宋代学士才子之作,此作是宋代学士才子尚意书风的先导,也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此作品作为宋人常用的手卷形式形成,用笔中锋、侧锋并用,点画坚劲凝重,又有轻灵、流畅于优美。结字大小由之,逸任自然,纵横奇绝,几处悬针长竖的运用极具抒情色彩。通篇章法如行云流水,浪漫多姿,任意任情,作品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与《祭侄文稿》一样,是对旧有形式与格局的一种冲击与挑战,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创造与丰富。

什么是书法的神韵?神韵就是风格特征:《兰亭序》尚“韵”、《祭侄文稿》尚“情”、《黄州寒食诗帖》尚“意”,这是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风格除了时代风格之外,还有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是在自己的经历、学识、性格等因素的驱使下,从传统经典中吸取营养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寒食帖》中有“颜真卿的沉雄,杨凝式的奇绝,李西台的丰润”,超越了“二王规范”,形成了“逸任自然,纵横奇绝”的个人风格,如苏轼后裔苏过所言:“持以其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中而应之以手,故不见其刻画妩媚之态,而端呼童甫,若有不可犯之色。”

胡抗美对草书的认识颇为深刻,他认为:草书第一重要的是神韵神采,神就是无我的境界,人为的造作显现的不是神,只有无意而为之方见神采。草书的标准唯一个神字,不应为神形兼备。历代草书大家,形的把握早已不是问题了,而终身追求的就是一个神字,因此,草书创作的心态和追求应该是:有神无形为上乘,神形兼备者次之,见形不见神为下品。草书的神韵是创作的最高境界,草书创作中的神韵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体会深刻,神韵的感觉就好像孝子站在列祖列宗的灵牌下那样庄严肃穆;就像重大工程在地下埋一块石牌作为奠基那样慎重;就象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样神圣。明知虚无却使人感动的东西就是神韵。同时他对当下的书风提出了批评,风源太少,而且一风一面,缺乏个性。看一个人的作品,写得不错,却似曾相识,总感到在哪儿见过;看一群人的作品,都写得不错,却分不清你我,千人一面。形成这种局面,就是没有穿好各自的衣服。

这种强调神韵的作用无疑是对的,没有个人的风貌绝不是好的作品。神韵一定要将个人风格与时代风格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必须找到适合表现这种风格的独特形式,忽视形式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我曾用打油的形式将书法的标准等级划分为三类:

优秀书法的标准

                       深厚传统底蕴

                    丰富的文化内涵;

                    精湛的笔墨功夫;

                    自创的诗文辞赋。

                       良好法的标准:

                       笔墨有依据;

                       内容有新意

                       自创不离谱;

                       临写无匠气。

                       一般书法的标准

                        汉字书法有别;

                        书体不全尚精;

                        自创临写皆可

                        只要留有情意。

这三类都强调了神韵的问题,第一类“自创诗文”自不必说,二、三类也必须“无匠气”、“ 有情意”,没有神韵,没有个人风格都不能称为创作的书法作品,而只是练字而已。

最能体现神韵的莫过于自创的诗文优秀书法作品了。在《涌泉国际书法大展作品集》的322幅作品中,自创的诗文作品屈指可数,大部分写的都是古代诗文。在自创诗文的作品中,首屈一指的应该是刘正成的《涌泉山庄记楷书轴》了(图12),这篇入情入理、情真意切的美文与明清书风的散淡情趣相融(碑帖互渗),一改以往浮躁的书风,宁静、散淡,舒性、扬理,确实是一幅耐看、耐读的佳作。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三鈥斺斏裨

                 图12    刘正成的《涌泉山庄记楷书轴》
   罗青的《听雨》(图13)也是一幅很有特色、很有神韵的作品,笔墨稳健,丰厚,将大篆的形象性与小篆的均衡性融为一体,涨墨的运用恰到好处,将细雨濛濛的意境呈现得如梦似幻,很有味道!

                 [转载]书法三要素之三鈥斺斏裨

                       图13     罗青  《听雨》
   二类、三类中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是不符合标准的书法作品也确实存在。

   古今都有人将筋、骨、血、肉形象地比喻成书法的各个要素,我想更为通俗、直观地加以解释:力度为骨,没有骨,书法就立不住,站不稳;波势为筋,没有筋,书法就没有活力,没有张力;墨色为肉,为营养,墨色不对,必有病灶;神韵为血,血为生命之源,缺血、失血就会危及生命,书法就会还原为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