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各种少儿特长班便会火爆起来。钢琴、围棋、书法、绘画、舞蹈……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殷殷期盼中,特长培训成为许多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此篇博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观察和思考,博主小巫的观点恐怕要让众家长大跌眼镜。 孩子的智力和兴趣一定要早早开发?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的智力和兴趣一定要早早开发,否则,儿童大脑的发育到了一定年纪就完成了,以后再开发就晚了,因此一定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一位妈妈在论坛上问大家: 我家宝贝诚诚已经六周岁了,可我还在为他的兴趣班烦。去年暑假在少年宫学了两个月围棋,后来报了幼儿园的围棋班,又从头开始学了一阵。我考虑到马上上小学了,每天功课做完后再练棋太费脑子,于是又想让他学琴,可以开发右脑,而且练琴相对于功课也是一种休息,可又觉得围棋已经入门了,放弃了有点可惜。我想得头都大了,也没个结论。 诚诚妈的疑惑非常具有普遍性。相信很多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都为孩子的兴趣班问题操过心,大家的困惑可以说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孩子的智力和兴趣是否开发得越早越好?第二、应该给孩子挑选什么样的兴趣班?第三、如果孩子坚持不下来,该怎么办? 其实每个人生下来都具备许多天赋和潜能,都有可能在音乐、美术、语言、舞蹈、运动、棋艺、文学、生物、科技等等方面成才。但是我们不可能发展所有的天赋和潜能,不可能成为什么都精通的全才,除非我们不睡觉。实际上,即便我们不睡觉,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开发所有的潜能。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然而人的生命,也就是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如果我们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开发才艺上,势必会剥夺我们享受生活以及和亲友共享生命的时光,并且妨害我们最基本的健康。 大自然也在帮助我们选择。就好比一棵果树,如果每一根小枝都保存下来,“平均”分配营养,很有可能到最后结一些小小的酸涩果子。如果修 越老越聪明 枝剪叶,保存主要的枝干,去除次要的发育不良的枝干,则成熟时期能够结出硕果。 果树需要人为的修剪,但是人脑的发育基本上靠自然的修剪。人为的过度刺激和开发,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越老越聪明 人类大脑是非常奇妙的,人这一辈子,永远都在接纳新知识、调整神经元之间的线路。即使你已经45岁了,一直从事会计工作,但是突然有一天你想成为护士,你从头开始学习病理、药理、护理知识,去考护士证书,都不在话下。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类不是越老越糊涂,而是“越老越聪明”。60岁的老人在吃苦耐劳、记忆力和心算方面比不上20岁的年轻人,但在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智慧。人到60岁,大脑依然处于高效运作状态,并非日薄西山。 原来我们一直认为,一个人成年之后,脑细胞量不再增加,而是随着身体的老化日渐减少。近年来,美国的科学家们却发现,人类大脑每天都在产生新的脑细胞,即便老年人的大脑也是不断“刷新”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威尔通过对25~92岁的1583人的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视觉和辨别空间位置的能力进行多次测试后发现,80多岁的人中有1/4~1/3比年轻人毫不逊色。 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日渐长大、自己日渐衰老的父母们来说,不啻是天大的福音呢! 所谓技巧之类的本领,并不很重要,多大了开始学都行。就拿绘画来说,我不主张让孩子在八九岁之前练习素描等基本功,他即使40岁了想当画家都来得及。徐浩渊博士在美国曾经被一台灭火器砸到头,大脑受了轻度损伤。医生为了她的康复,建议她去学钢琴。她那时候已经年近半百,也学得津津有味,弹得有声有色。《断背山》的作者安妮·普罗还不是50岁才开始写作的。 着眼长效 聪明≠创造力 曾有妈妈质疑,如果通过努力,能够让孩子多开发哪怕2%的脑力,难道不可以吗? 让孩子的脑力应用多出2%,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衡量一下,为了这多出来的2%,我们的孩子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开发智商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修复已经损毁的情商,则可能是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 早期开发的研究“硕果”都是在两极比较之下产生的,在那些得不到任何智力方面良性刺激的儿童身上,的确会看到飞速的进步。在现代化文明的城镇当中,过度的刺激,反而无益于儿童的发展,孩子需要安静、独处的时候,也需要时间来消化所接受的各类刺激。 更何况,多年来,脑神经科学家进行的所有研究,都仅仅发现并证明了,缺乏恰当的经历或者有害的经历,会阻碍乃至损伤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进程;却偏偏没有找到确凿的事实和证据,说明怎样做才能够促进或者加速大脑的发育。所有进入市面的理论,都缺乏长期效益的证明。胎教、给婴儿听贝多芬、莫扎特,进行所谓的“早期开发”活动,的确能够取得短期的“提高”效应,然而一旦进行长期效应的比较,这些早期开发活动毫无例外都不能证明有什么真正长远的好处。 而教育孩子,恰恰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我们具备远见,而不是短视。我们仔细想想:孩子在3岁会背唐诗、会心算口算,和他到了8岁再学会这些本事,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哪一名22岁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信和简历上,会堂而皇之地写上本人3岁即认识2000个字,会背100首唐诗,5岁会弹奏贝多芬,6岁拿到围棋二段证书? 哈佛大学校长说,他们招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孩子过去有多么辉煌,而是考察他未来能够为哈佛以及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 聪明≠创造力 当一个小小的孩子,会煞有介事地背诵唐诗宋词时,会指尖翻飞弹出高难曲段时,大家觉得她很可爱,夸她好聪明!家长也会为生出一个“聪明”的孩子而沾沾自喜。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却说,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富有创造性,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大多数都很聪明。 凯根博士对富有创造性儿童的定义是:能够不断总结出事物不同寻常的品质并由此发明出对问题新颖的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这些儿童的创造性来源于三个性格特征:第一、他们惯于发掘不同寻常的事物;第二、他们乐于发表新鲜观点;第三、他们不怕犯错误。富于创造性人物的最显著性格特征就是对犯了错误之后可能导致的羞辱无动于衷。 培养并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不需要早早把他们送进课堂接受灌输和培训,而是需要放手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和时间,并且不以家长的意志为先,不强迫孩子为了迎合和讨好家长而去违心地取得什么成绩。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人的记忆和学习动力,是跟情绪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跟荷尔蒙的分泌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度过快乐的时光,增强他体内内酚酞、多巴胺、血清素等等令他安宁、愉快的激素分泌,从而让他在学习和考试时应对自如,而不是早早逼迫孩子学这个会那个,增加他体内皮质醇、肾上腺素等等令他焦虑、紧张的激素分泌,让他面对任何挑战都厌恶、恐慌、不知所措。 然而,现实生活中,兴趣班、特长班、考级,已经将孩子的生活塞得满满当当。孩子在小小年纪,过得居然是比父母还要繁忙,还要沉重。 “童年并非为了成年而进行的彩排!童年是生命中独立的、独特的、奇妙的一段时光。当我们努力让孩子超过他人时,就将他的童年一把夺走了。”(瑞·皮卡《活跃的儿童》) 当家长对孩子怀有不现实的期待时,全美青年运动联盟主席弗莱德·恩格将之称做“情感虐待”。尤其是当这种期待发生在孩子成长时期,这些期待和要求会让孩子一辈子不得安宁。他们永远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永远不满足,因为他们小时候做得不够好。失败将主导他们的生活并击垮他们的意志。 在努力达到家长所要求的成就的过程中,这些孩子逐渐积存起压力所带来的症状。在他们20岁和30岁时,他们开始出现慢性头疼或者肠胃问题———腹泻、便秘、胃酸。当他们40岁和50岁时,他们过渡到胃溃疡、高血压、精神过度紧张、惊慌失措以及抑郁症。无论他们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已经形成习惯:这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得到更多。 研究表明,重压之下学龄前儿童的大脑非常类似重压之下成年人的大脑,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过度。 被家长催促的儿童,往往会和家长失去感情联络,也无法发现自我。一个被催促的儿童在发现自我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我是谁?我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什么给我乐趣?因为无论在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他都被家长蚀空了,他的家长一直在努力创造他们自己所需要的孩子,而不是接受上天赋予他们的那个孩子。其结果就是,当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挣扎着成为独立的人的过程当中,他们没有快乐可言。 专家们警告,在这种重压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难免患上抑郁症,甚至导致青春期自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