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一碗水”,还抱怨?

 龙溪二十 2011-05-03
    劳五一
    倾听现在大学里“青椒”的种种心声,我不由想到自己的经历,愿意谈谈过来人的一些感受。我1982年毕业留校,按当时的做法,是不能直接上讲台给学生上课的。我当助教,一边听带教老师上课,学习教学方法,一边协助批改学生作业、为学生讲习题课等等。这样过了好几年,我才被允许独立主讲一门课。当“学徒”的时间长,未必是“屈才”。
    前些年大学扩招,随即就出现了师资紧缺,结果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刚出师门就上了讲台。但是,当大学教师,要有较深较宽的知识面,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不是上课读读PPT、照本宣科就可以交账的。要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求专业知识水平高,还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现在很多青年教师抱怨自己处处受掣肘,没有话语权,得到的待遇差,但先请大家反躬自问:你是否已经练就了当教师的基本功?
    有人认为,对理工科的人来讲,35至45岁可能是出科研成绩的黄金年龄段,是创新的黄金期,所以学校应该对青年教师“倾斜”。对此我没有异议,但也想说说我在大学里观察到的“青椒”的一些实际情况。
    许多青年人忙着做科研,但我和他们交流时居然发现,不少人自己确定并且申报的一些课题,其实人家早就做过了——因为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了解不够,还以为自己是在创新。
    拿到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只表示你在某个领域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达到了一定的学术水平,并不代表你的学科视野全面,更不代表有了发现好课题的独到眼光。所以从当上教师,到真正能站稳讲台,真正搞研究做学问,“青椒”们需要一个不短的成熟过程,且需要学校有意识的培养——试问眼下的大学,我们有这样的帮扶青年教师的计划和实际措施吗?基本没有!
    如今在大学里,很多青年教师看上去更像一个职业经理人,能拿项目做科研的就出彩,拿不到项目、出不了成果的就靠边站——和给公司干活没啥两样。这和大学的导向和风气有关:重科研、轻教学。
    我们办大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大搞“科研GDP”,还是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栋梁之才?
    在我看来,如何培养人才,这才是大学里最大的科研项目。可惜,这一办学理念在很多高校还停留于领导的讲话中。大学里常见的现象是“职称越高,离讲台越远”,这对青年教师产生了负面影响,很容易形成“做课题—发表科研论文—晋升职称”的片面追求。
    青年教师必须要有一种明确的意识:教学与科研是不同的能力挑战。或者可以说,科研是只要自己懂就可以,而教学不仅要自己懂,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教懂——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大学一味重科研、轻教学,其结果将是培养出的本科生质量不高,影响研究生质量,当研究生毕业后当教师,又继续重科研、轻教学……这样,很可能“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如果一个教师不大会教学生,又谈何“科研反哺教学”呢?
    从1993年破格评上副教授后,快20年了,我的职称至今没有进阶;但我并不抱怨:过去这些年,我花了大量精力在教学上,我上的课和身为老师的我都受学生欢迎,这就该知足了。我愿意与“青椒”们分享当教师的快乐:当你的学生涌满课堂甚至走廊,为你满堂喝彩时,你是快乐和自信的,你的付出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努力吧,“青椒”们!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