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 实 验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Assistedlnstruction)和因特网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日见明显,它们为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CAI近年来发展很快,以其多媒体信息组合的独特魅力赢得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多媒体一改传统媒体单调僵化的面孔,而使信息表现为图像、文字和声音的有机融合,自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友好的界面和良好的交互性,使人得以随心所欲地调遣组合各种信息资料。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信息高速路的便捷,更是传统的教育手段连想也不敢想的。因此,势必一改传统语文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的腾飞插上有力的新翼。 2.学校教研环境的可行性。 我校是省示范性高中,在校学生近4千人,现有61个教学班,教职工近300人。从2003年迁入新校区伊始,就把办学目标定位在确立的四个一流上,即:“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确立了“一切为了师生发展”的基本办学理念。学校通过选拔招聘了一支科研能力较强和热心教育研究工作的教师队伍,为教育教研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04年——2005年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成闭路电视系统1套,卫星接收设备2套,多媒体教室68间,添置投影仪70台;建成了5间多媒体网络教室,内有325台学生机。电信 我校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不仅在硬件设备和管理措施上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系统规范,还在教学资源建设和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具备了较好条件。全校教师均参加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培训,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对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我校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城区单位职工子弟,家庭条件在当地较为优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中就可以上网,由7名专业信息技术课教师组成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队伍,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为学生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基于以上几点,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要。为此我们根据省中语室课题组方案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南,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树立语文教学的“应世”教育观。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质,为提高本县县民的知识经济意识和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语文素质做出贡献。 三、理论依据 1.高中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以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以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赞可夫语)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新课程改革不再把学生看作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或攫取自然资源、从事物资生产的工具,而是把今天的学生当作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重视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阐明“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5.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 四、研究意义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独具的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具象的表现力,对解决教学重难点极为有利。 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用它来拓宽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感性认识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交互反馈功能,以此互通,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记,而是通过动手操作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在“做”中“听、读、思、创”,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弊端,将语文教学带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意的新天地。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不再是“讲师”,而是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人。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潜力,根据自己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需要和可能安排自己的学习,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选择自己想学的东西,以获得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样的学生将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适应生存。 五、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加强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改善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探究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 六、实验变量的确定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确立: 本课题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来加强语文教师的信息意识,改善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和交流、合作、探究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因此,自变量是教学模式创新。 2.因变量的界定: 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由于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创新这一种教学方法所引起的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掌握、学习态度的转变、网络的运用、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文能力的提高等。 3.主要无关变量的控制: 实验班与对照班人数基本相等,学生语文基础水平相当。学时设置一致,不加课补课。 4.样本的选取: 以各研究成员所在年级的教学班级为实验班,同年级其他非实验班级为对比班。 七、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重视研究的“科学性”。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采用这种方法,随时交流磋商,边行动边研究、边互相学习、互相评价。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将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五个环节有机地融入研究活动中,探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辅助研究方法: 1.观察法:即研究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 2.实验法:运用理论为指导,通过具体教学实验,验证理论的科学性。 3.文献法:借助于有关书籍、报刊、网站,搜集整理资料,在研究中借鉴经验,不断学习,改进方法。 4.比较研究法:对实验班和比照班进行观察、调查、分析、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