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初探

 人文心声 2011-05-04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是指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语文新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语文新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笔者通过近一年的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不够成熟,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信息技术与高中新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把眼光从关注知识转移到学生身上,着眼于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求,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这些教学目标无疑可以通过建构主义来实现,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撑,因为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所以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得以广泛运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有助于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首席学习者的地位;有助于学生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助于课堂学习更有意义,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主动建构、多向互动、自我反思,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
    第二,教师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学、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也不仅是学习内容的传播者,而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法、筛选信息、判断信息,教会学生怎样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进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等。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包含七个步骤: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如图1)。

 


    通过上述流程图,我们发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步骤——信息资源设计,它是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信息资源,它可以是演示型的课件,也可以是交互型的课件,还可以是网络资源型的积件,不论哪一种信息资源,都要考虑到与情境创设、自主学习等其他步骤的衔接,设计好课件出示的时机,并抓住契机组织教学。
    第三,信息技术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技术借助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刺激,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出版社必修1中的《唐山大地震》一文时,考虑到学生缺乏对地震的认识,课前在网上收集下载了发生在1978年唐山大地震后的黑白纪录片。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引入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