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研读做文章

 歪歪的眼睛 2011-05-05

2010年11月18日,聆听刘教授的方法论导论课,才豁然感悟,书是如此读的?“读进去,读出来”

2010年11月16日,获悉身边的好同事(刚刚他的一篇文章又在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给研究生开如何做文章的讲座,我也细细聆听,学者们是如何做文章的!

 

一个外行,一个还在学术门外徘徊的我,显得多么的稚嫩,空空的储存,当别人为我打开那一丝丝的门缝时,我已深深感受的那缕阳光无限温暖,那里的天空无限广阔.........

 

刘:

“四读”来把握学术的态度和风气

一、读哈佛

 来自2002年12月《读者》中的一篇文章。

1、要有独立的思想。做学问要遵守学术规范,引用别人的思想要有出处,决不能抄袭剽窃。

2、要有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独立思想存在的内在动力,用于挑战权威。苏格拉底评定

3、要有批判能力。鲁迅精神

4、培养人文精神。大学不是职业养成所。

“你们到这里不是为了发财的,而是为了思考并学会思考”

二、读学科

高校是一个学术的中心,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氛围。

每天都要对这门学科的基本问题进行思考。

学科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这一学科的全部历史,并推动着学科不断发展的那些问题。

基本问题在学者看来是不能一时解决,只是不断地去理解、深化这个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试问: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三、读文本

解释学 ,第一代代表人物狄尔泰:把握文本的意思,移情进去,重现再现文本的情境。

第二代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加达默等:不同的人对文本有不同的解释,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生成不同的意义。每个人都存在前理解结构。

 

新儒家代表杜维明指出读文本有五个层次(创造性解释学):

1、实谓:原思想家说了什么?

2、意谓:原思想家到底说了什么?设法解答原思想家的话到底意味着什么?(立场不同,答案不同)

3、蕴谓:原思想家可能意味着什么?结合该思想家的思想史再做理解判断。(但光靠思想史不够,人也在变化、社会也在发展)

4、当谓:原思想家本来应当说什么?

5、必谓:我应当说的是什么?要批判性的超越原思想家。

这就是“读进去,读出来”。

 

四、读术语

1998年新华文摘11期《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北大辜正坤教授所写。中西术语的二元错位。

形而上学——哲学  形而下学——自然科学。

元认知:元的翻译刚好与英文相反。误导大众。

 

做学问,写文章,不能打遭遇战,要打战役性的战,有系统有谋略,全局观。

 

补充:

1、遇到好文章,华应龙一般都读上三四遍,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摘自《中国教育报》2011.3.24 第06版

“读书为了求不知,也是听大师教诲,与朋友聊天,见贤思齐,增加底气。”多年的读书经验,华应龙感觉,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读书不仅能增加一个人的阅历,更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

 读书不仅让人学得新知,另一大功效是宁静心态,宁静才能致远。

 读书不只是丰富自我,还是成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他家里的书柜摆满了三种书:教育类书籍、人文社科类书籍和数学类书籍。

“好老师是自己找的”,我们不要好为人师,大爱无痕,大音希声,大智若愚。作者说:“好老师,有的在学校,有的在市场,有的在故事里;真正的好老师是学生自己找的,真正的老师不会告诉你他是你的老师。”

2、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

3、王兴斋在《乐学歌》所说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