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面瘫

 随龙 2011-05-09
耳面瘫(er miantan)是指因耳部脉络痹阻所致的以口眼喎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单侧面瘫多见。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瘫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其中化脓性中耳炎所致的面瘫可参考“脓耳变症”一节的“脓耳面瘫”)。
本病在古代文献中有“僻”、“口喎斜僻”等别称,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灵枢·经筋第13》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进一步指出:“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多遵《内经》、《金匮要略》之旨,如《诸病源候论·卷1》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则不能平视。”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筋脉弛缓而发病。
1.风邪阻络
风为阳邪,最易上犯清窍。耳为清窍,为手足三阳经脉循行所经之处。若风邪犯耳,阻痹三阳脉络,导致面部筋脉弛缓失用,发为面瘫,若风邪兼挟寒、热、痰等邪气将有不同临床表现。
2. 气虚血瘀
若平素体弱或患本病日久迁延不愈,皆因气血不足,气虚血运无力,血瘀滞于耳部脉络,筋脉失于荣养,弛缓失用而成面瘫。
【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可有面部受风史,或无明显诱因。
(2)临床症状:面瘫常突然发生,额弛睛露,额部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口角歪斜,偏向健侧。鼓腮漏气,口角下垂,口水外溢,或有耳后完骨部疼痛。
(3)检查:可通过镫骨肌反射测定、味觉检查及泪腺分泌检查以定位;通过肌电图、神经电图及神经兴奋性试验以定性。
2.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辨证及治疗】
1.分型论治
本病发病突然,常无明显诱因,初起病多以风邪侵袭为主或挟有寒、热、痰等邪气;日久迁延不愈常为气虚血瘀之证。临床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可结合定性、定位检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风邪阻络
主证:突然发生单侧口眼喎斜,面部麻木,或伴完骨部疼痛,头痛拘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检查可见外耳及鼓膜正常,完骨部可有轻度压痛。
证候分析:风邪或挟寒、挟热、挟痰,犯及耳窍,痹阻耳部脉络,耳面部筋脉失于气血之濡润,故患侧面部麻木,筋脉弛缓,口眼喎斜偏向健侧;邪气痹阻,不通则痛,故耳后完骨疼痛、头痛拘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是风邪外束之证。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方中白附子辛散可去头面之风,僵蚕解络中风痰,全蝎善行,独入肝经,为祛风通络之药,诸药合用以达祛风通络的目的。若偏于风热者,证见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可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加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也可与银翘散加减使用。若有肝经风热,加天麻、钩藤、菊花、牛膝、地龙。若风寒挟痰者,证见头面沉滞、舌淡红、苔腻、脉濡缓,可用正容汤加减。
(2)气虚血瘀
主证:病程日久,单侧口眼喎斜,表情呆滞,下睑外翻流泪,眼干涩,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则耗伤气血,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乏力,经脉失于血气濡润,故表情呆滞、口眼喎斜;气虚血弱,眼失所养,故眼睛缺乏津液滋润而干涩;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涩为血瘀之候。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生黄芪补气以活血,小剂量用桃仁、红花、归尾、川芎、赤芍、地龙活血以通络。可加用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化痰通络以正容。
2.外治法
敷贴法:马钱子粉0.3~0.5g,撒于风湿止痛膏上,敷贴患处,或交替贴敷于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翳风等穴位,每2~3天1次。
3.针灸疗法
(1)体针:取太冲、风池、翳风、翳明、阳白、迎香、地仓、合谷等穴,每穴用攒竹、太阳、四白、人中、听会、颊车,备用输刺法,留针15min,每天或隔天1 次,10次为1疗程。
(2)灸法:灸患处的对侧,即左灸右,右灸左。
(3)穴位注射:取颊车、下关、地仓、曲池、翳风等穴,每次1~2穴,注入1~2ml,每两天1次,药物可用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等。
(4)皮肤针(梅花针)面颊部轻度扣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为度,每日1次或隔日1次。
(5)耳穴贴压: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配穴:肾上腺、脾、枕、额。主配穴各选2~3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每日自行压耳穴3次,3~5天换压另一侧耳穴。注意用力适度,防止损伤耳廓皮肤。
4.其他治疗
①按摩:颜面局部按摩,以行气活血,祛邪正容。
②理疗:可配合超短波理疗。
③手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实行面神经减压术、筋膜悬吊术、神经移植术等。
【预防与调护】
    1.调畅情志,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2.因眼睑不能闭合,要对患眼进行防护,可戴眼罩或以纱布短期覆盖。
    3.每日自身按摩患侧,以免日久面部肌肉萎缩。
    4.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后及转归】
    本病及时综合治疗,大多可痊愈,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面瘫患者仅能部分恢复或恢复较差,其中部分病人可遗留联带运动、“鳄鱼泪”、面肌抽搐等后遗症。
【参考资料】
1.古代文献摘录
(1)《诸病源候论·卷37》“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喎僻也。”
     (2)《症因脉治·卷1》“口眼喎斜之症:头痛目疼,身发寒热,目筋缩短,緛戾拘急,此外感口眼喎斜之症也。”
(3)《医醇賸义·卷1》:“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胃有痰火,又风从太阳而来,兼扰阳明,故筋脉牵掣,而口眼喎斜也,消风返正汤主之。”
2. 现代相关疾病简介
(1)贝尔面瘫(bell  palsy)
贝尔面瘫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瘫,临床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20~40岁者最多见,寒冷和凉风刺激以及精神创伤等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一侧周围性完全或不完全性面瘫,不少病人于清晨对镜梳洗时突然发现自己面颊动作不灵或口角歪斜,也有被他人首先发现者。面瘫累积双侧者罕见,极少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史,其中同侧居多。诊断须注意排除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其它疾病,如中耳炎、外伤、听神经瘤、腮腺疾病等。本病有自行缓解的倾向。治疗主要应用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等)及物理治疗(如红外线、按摩、针灸等),对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可施行面神经减压术。约70%~80%病人的面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
(2)外伤性面瘫()
外伤性面瘫可由颞骨内手术引起,亦可出现于侧颅底骨折或侧面部的暴力伤中。根据手术或外伤史,结合局部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不难。对手术中出现的面瘫,应立即探查面神经,找出损伤部位,根据神经受损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清除碎骨片、神经减压、改道缝合或神经移植等。对颞骨骨折引起的面瘫,若为不完全性面瘫,病情稳定,不继续加重者,可作保守治疗;若为完全性面瘫,6天内神经变性达90%者,最好于伤后3~4周手术。据估计,约70%~90%的外伤性面瘫可以恢复。
3.医案选录
王××,男性,39岁,工人。编号:172。
1976年8月24日初诊:向有失眠、眩晕、左耳高音性耳鸣病史以及左侧脑后颈间痠痛牵强病史,八天前,因迎风骑自行车,又进食刨冰,而至次日出现左耳及头颈周围作痛,左面发麻,继则口角向右歪斜。就诊时检查:鼻、咽(一),两耳膜完整,无充血红肿,乳窦部无压痛肿胀。口角向右歪斜,左额皱及鼻唇沟消失,鼓气时左侧口角漏气,眼睑不能闭合。诊断为左面神经麻痹(周围性)。诊见左侧面颊歪斜抽痛,眼睑不能开合,目珠作痛,视物模糊。脉弦细,舌苔淡薄,病已八天,乃外风引动内风,经脉失于宣通所致。治拟祛风平肝通络为法:荆芥6g  防风9g  蔓荆子9g  赤白芍各9g  白蒺藜9g  夏枯草12g  决明子9g  青葙子9g  明天麻4.5g  嫩钩藤12g(后下)  夜交藤12g  丝瓜络12g。
8月25日二诊:上药服1剂后,面颊抽痛已减,目珠作胀亦差;惟左眼睑开合不利,脑后及颈项仍有牵痛感。脉弦细,苔淡薄。再予上方去决明子,加杭菊花9克,服7剂。
8月31日三诊:左眼睑已能活动,但闭合不紧,有时耳鸣,余症同前。此乃风阳尚未平熄之故。仍予上方继服10剂。
9月9日四诊:口角歪斜基本恢复正常,左眼睑已能开合,但尚沉不紧,睡眠易醒。再宗前意增损之:防风9g  蔓荆子9g  决明子9g  白芍9g  当归9g  白蒺藜9g  夏枯草12g  合欢皮9g  夜交藤15g  珍珠母30g(先煎)  嫩钩藤12g(后下)。
9月15日五诊:左眼睑已能闭合,活动自如,后脑角胀痛时作时止,口角尚有微歪,听高音时耳窍则感跳痛。脉滑,苔薄。再予平肝熄风通络为治。上方去防风续服7剂。
9月23日六诊:左口角歪斜已复正常,耳窍跳痛亦见减轻,苔薄,脉滑,大便干结,睡眠欠佳。再从原意更进一步。上方去蔓荆子,加生地9克。
上方服7剂后,左面神经麻痹恢复正常,余症亦见改善。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
耳面瘫(er miantan)是指因耳部脉络痹阻所致的以口眼喎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单侧面瘫多见。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瘫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其中化脓性中耳炎所致的面瘫可参考“脓耳变症”一节的“脓耳面瘫”)。
本病在古代文献中有“僻”、“口喎斜僻”等别称,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灵枢·经筋第13》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进一步指出:“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多遵《内经》、《金匮要略》之旨,如《诸病源候论·卷1》说:“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喎僻,言语不正,则不能平视。”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筋脉弛缓而发病。
1.风邪阻络
风为阳邪,最易上犯清窍。耳为清窍,为手足三阳经脉循行所经之处。若风邪犯耳,阻痹三阳脉络,导致面部筋脉弛缓失用,发为面瘫,若风邪兼挟寒、热、痰等邪气将有不同临床表现。
2. 气虚血瘀
若平素体弱或患本病日久迁延不愈,皆因气血不足,气虚血运无力,血瘀滞于耳部脉络,筋脉失于荣养,弛缓失用而成面瘫。
【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可有面部受风史,或无明显诱因。
(2)临床症状:面瘫常突然发生,额弛睛露,额部皱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口角歪斜,偏向健侧。鼓腮漏气,口角下垂,口水外溢,或有耳后完骨部疼痛。
(3)检查:可通过镫骨肌反射测定、味觉检查及泪腺分泌检查以定位;通过肌电图、神经电图及神经兴奋性试验以定性。
2.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辨证及治疗】
1.分型论治
本病发病突然,常无明显诱因,初起病多以风邪侵袭为主或挟有寒、热、痰等邪气;日久迁延不愈常为气虚血瘀之证。临床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可结合定性、定位检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风邪阻络
主证:突然发生单侧口眼喎斜,面部麻木,或伴完骨部疼痛,头痛拘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检查可见外耳及鼓膜正常,完骨部可有轻度压痛。
证候分析:风邪或挟寒、挟热、挟痰,犯及耳窍,痹阻耳部脉络,耳面部筋脉失于气血之濡润,故患侧面部麻木,筋脉弛缓,口眼喎斜偏向健侧;邪气痹阻,不通则痛,故耳后完骨疼痛、头痛拘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是风邪外束之证。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方中白附子辛散可去头面之风,僵蚕解络中风痰,全蝎善行,独入肝经,为祛风通络之药,诸药合用以达祛风通络的目的。若偏于风热者,证见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可在牵正散的基础上加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也可与银翘散加减使用。若有肝经风热,加天麻、钩藤、菊花、牛膝、地龙。若风寒挟痰者,证见头面沉滞、舌淡红、苔腻、脉濡缓,可用正容汤加减。
(2)气虚血瘀
主证:病程日久,单侧口眼喎斜,表情呆滞,下睑外翻流泪,眼干涩,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证候分析:病程日久则耗伤气血,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乏力,经脉失于血气濡润,故表情呆滞、口眼喎斜;气虚血弱,眼失所养,故眼睛缺乏津液滋润而干涩;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细涩为血瘀之候。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生黄芪补气以活血,小剂量用桃仁、红花、归尾、川芎、赤芍、地龙活血以通络。可加用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化痰通络以正容。
2.外治法
敷贴法:马钱子粉0.3~0.5g,撒于风湿止痛膏上,敷贴患处,或交替贴敷于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翳风等穴位,每2~3天1次。
3.针灸疗法
(1)体针:取太冲、风池、翳风、翳明、阳白、迎香、地仓、合谷等穴,每穴用攒竹、太阳、四白、人中、听会、颊车,备用输刺法,留针15min,每天或隔天1 次,10次为1疗程。
(2)灸法:灸患处的对侧,即左灸右,右灸左。
(3)穴位注射:取颊车、下关、地仓、曲池、翳风等穴,每次1~2穴,注入1~2ml,每两天1次,药物可用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等。
(4)皮肤针(梅花针)面颊部轻度扣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为度,每日1次或隔日1次。
(5)耳穴贴压: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配穴:肾上腺、脾、枕、额。主配穴各选2~3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每日自行压耳穴3次,3~5天换压另一侧耳穴。注意用力适度,防止损伤耳廓皮肤。
4.其他治疗
①按摩:颜面局部按摩,以行气活血,祛邪正容。
②理疗:可配合超短波理疗。
③手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实行面神经减压术、筋膜悬吊术、神经移植术等。
【预防与调护】
    1.调畅情志,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2.因眼睑不能闭合,要对患眼进行防护,可戴眼罩或以纱布短期覆盖。
    3.每日自身按摩患侧,以免日久面部肌肉萎缩。
    4.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后及转归】
    本病及时综合治疗,大多可痊愈,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面瘫患者仅能部分恢复或恢复较差,其中部分病人可遗留联带运动、“鳄鱼泪”、面肌抽搐等后遗症。
【参考资料】
1.古代文献摘录
(1)《诸病源候论·卷37》“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不调,故令口喎僻也。”
     (2)《症因脉治·卷1》“口眼喎斜之症:头痛目疼,身发寒热,目筋缩短,緛戾拘急,此外感口眼喎斜之症也。”
(3)《医醇賸义·卷1》:“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胃有痰火,又风从太阳而来,兼扰阳明,故筋脉牵掣,而口眼喎斜也,消风返正汤主之。”
2. 现代相关疾病简介
(1)贝尔面瘫(bell  palsy)
贝尔面瘫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又称特发性面瘫,临床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20~40岁者最多见,寒冷和凉风刺激以及精神创伤等可诱发本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一侧周围性完全或不完全性面瘫,不少病人于清晨对镜梳洗时突然发现自己面颊动作不灵或口角歪斜,也有被他人首先发现者。面瘫累积双侧者罕见,极少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史,其中同侧居多。诊断须注意排除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其它疾病,如中耳炎、外伤、听神经瘤、腮腺疾病等。本病有自行缓解的倾向。治疗主要应用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B族维生素、能量合剂等)及物理治疗(如红外线、按摩、针灸等),对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可施行面神经减压术。约70%~80%病人的面神经功能可完全恢复。
(2)外伤性面瘫()
外伤性面瘫可由颞骨内手术引起,亦可出现于侧颅底骨折或侧面部的暴力伤中。根据手术或外伤史,结合局部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不难。对手术中出现的面瘫,应立即探查面神经,找出损伤部位,根据神经受损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清除碎骨片、神经减压、改道缝合或神经移植等。对颞骨骨折引起的面瘫,若为不完全性面瘫,病情稳定,不继续加重者,可作保守治疗;若为完全性面瘫,6天内神经变性达90%者,最好于伤后3~4周手术。据估计,约70%~90%的外伤性面瘫可以恢复。
3.医案选录
王××,男性,39岁,工人。编号:172。
1976年8月24日初诊:向有失眠、眩晕、左耳高音性耳鸣病史以及左侧脑后颈间痠痛牵强病史,八天前,因迎风骑自行车,又进食刨冰,而至次日出现左耳及头颈周围作痛,左面发麻,继则口角向右歪斜。就诊时检查:鼻、咽(一),两耳膜完整,无充血红肿,乳窦部无压痛肿胀。口角向右歪斜,左额皱及鼻唇沟消失,鼓气时左侧口角漏气,眼睑不能闭合。诊断为左面神经麻痹(周围性)。诊见左侧面颊歪斜抽痛,眼睑不能开合,目珠作痛,视物模糊。脉弦细,舌苔淡薄,病已八天,乃外风引动内风,经脉失于宣通所致。治拟祛风平肝通络为法:荆芥6g  防风9g  蔓荆子9g  赤白芍各9g  白蒺藜9g  夏枯草12g  决明子9g  青葙子9g  明天麻4.5g  嫩钩藤12g(后下)  夜交藤12g  丝瓜络12g。
8月25日二诊:上药服1剂后,面颊抽痛已减,目珠作胀亦差;惟左眼睑开合不利,脑后及颈项仍有牵痛感。脉弦细,苔淡薄。再予上方去决明子,加杭菊花9克,服7剂。
8月31日三诊:左眼睑已能活动,但闭合不紧,有时耳鸣,余症同前。此乃风阳尚未平熄之故。仍予上方继服10剂。
9月9日四诊:口角歪斜基本恢复正常,左眼睑已能开合,但尚沉不紧,睡眠易醒。再宗前意增损之:防风9g  蔓荆子9g  决明子9g  白芍9g  当归9g  白蒺藜9g  夏枯草12g  合欢皮9g  夜交藤15g  珍珠母30g(先煎)  嫩钩藤12g(后下)。
9月15日五诊:左眼睑已能闭合,活动自如,后脑角胀痛时作时止,口角尚有微歪,听高音时耳窍则感跳痛。脉滑,苔薄。再予平肝熄风通络为治。上方去防风续服7剂。
9月23日六诊:左口角歪斜已复正常,耳窍跳痛亦见减轻,苔薄,脉滑,大便干结,睡眠欠佳。再从原意更进一步。上方去蔓荆子,加生地9克。
上方服7剂后,左面神经麻痹恢复正常,余症亦见改善。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