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与瑜伽【转】

 尚和蒙学教育 2011-05-10
太极与瑜伽【转】(2011-05-10 11:31:03)

太极与瑜伽

太极与瑜伽,分别是中国与印度传统的修身炼心之法。

     印度文化是求解脱的文化,擅长的是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唐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

     至于中国,其文化虽以儒家为宗,崇尚君臣上下之礼,宪章文轨之仪(《大唐西域记》),但自有记载始,庄子所谓的吹冷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即层出不穷。其修炼方法以阴阳为本,偏于道家。太极拳术虽最终成形于明末清初,但其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理论在中国文化中早有积淀。其根本目标,乃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虚至虚灵的次第修行臻于先天混元。

     在瑜伽习练当中,不难看到许多习练者极为注重体式训练,这是现今许多瑜伽者的一个误区,以瑜伽体式(asana)为瑜伽之全部。所谓yoga(瑜伽),原意牛轭,引申为控制,《瑜伽经》的首句写道:瑜伽是控制意识的波动。在瑜伽八支分法中,体式练习仅仅属于第三支的调身部分,而瑜伽的目标,据Patanjali的《瑜伽经》,乃是通过八支的次第修行达到Samadhi(三摩地)的解脱境界。调身调息调心仅为修行的前期或准备阶段。瑜伽的根本内容博大精深,远非现今的习练者所能尽知。

     然而,另一个误区,是轻视体式的练习,以为不过是活动四肢的杂技,四肢发达,头脑必定简单。然而,从印度传统的修行方法来看,体式练习是众多派系所倚赖的入门基础或必经之途,也是入道的方便途径。同时,随着修行的进展,体式练习也并未被完全抛弃,身体或肉身成为了更深层次修行的工具。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太极拳拳理似乎对瑜伽的体式练习不无借鉴。

     太极功夫包括知已知彼两大内容

知已中包括拳、功二者,而又强调拳功一体。功即包括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等功法,拳即指以拳架为主体的各种套路和器械练习。在太极体系中,太极拳架练习与瑜伽体式练习一样,都是炼形,是通向最终精神家园的初阶。通过太极拳架练习本身,就可能达到如《授秘歌》中所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忘物自然,西山悬磬的境界。也就是说,太极修炼在一开始的炼形阶段即被赋予终极意义,在拳架练习中提出了一些贯穿修炼始终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在瑜伽的体式练习中尽管许多未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也是一直存在的。太极拳架中的练习原则,颇代表初阶练习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可供不同流派瑜伽体式练习的借鉴。

   太极拳架的练习原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身形姿式的原则,主静,二是身体运动的原则,主动。然而,二者又相互融合,动中要保持静中的要求,静中暗含动中的原则。

一、身形姿式原则

身形姿式的最高原则乃是中正。其本质在佛教修炼中称为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对于瑜伽练习来说,要保持左中右三条人体主脉道的畅通和气机的流畅,以唤醒和导引昆达里尼,在体式中保持身形中正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保持中正?

     在古拳谱中,对于身法的要求十分概要,如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等,散见于《十三式行功要解》、武汝清《太极拳论》等。由于太极的真技多由师傅亲自口传身授,少有文字记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太极拳的普及,其身形要求才逐渐于文字上细化、明晰。论述详细者,包括陈鑫、杨澄甫、顾留馨等人,而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中提出的几条具体原则可供借鉴。

(一)头正项竖,虚领顶劲

     中医认为,头为至高清虚之地,头是百脉的总汇聚地,五脏的所有精华之气,六腑的清阳之气,都汇聚于此。脑在头中,为元神之府神者生命之制也,所以头是生命的主宰,五脏六腑都受到脑的调节,脑是生命的最高中枢,各种生理功能皆受脑的调节。因此,练功时注意头部姿势的正确,不仅是周身中正的关键,而且是诱导气血上升以养脑荣神,使神主宰全部生命活动的机能加强的重要方法。对于调理身形来说,头部姿势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头正,指头部自然垂直,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项竖,则脑后二大筋自然竖直,脑后二大筋是中气上下流通之路,若颈项不直,则经络气血运行会受阻,影响全身运动。

   虚领顶劲,又称顶头悬。虚领是指保持凌空向上之势,顶劲是指头顶百会穴要有轻轻上提之意,仿佛头顶百会穴上有一绳线相连,将头部悬于空中。

百会穴是督脉之穴,是阳气的汇集地,瑜伽中所说的脉轮(chakra)之顶轮所在。百会穴上提有利于阳气沿着督脉上行至脑中,从而神气贯顶,也有利于天、人之气相交换。

     瑜伽体式练习过程中若头倾失悬则精神易萎靡不振,身体难以达到平衡。《内经》说:头倾视深,精神夺矣。练习中出现身体前倾后仰或左右歪斜的平衡失调现象时,即可通过悬顶来纠正。如树式,如果平衡不好掌握,除了将视线集中在一个固定点上之外,还可以用意念感觉头顶正上方向上延伸。但要注意,虚者,虚虚领起,惟意到而已,不可用力太过,用力则项强,气血亦不能流通。

     瑜伽经典《白骡奥义》中对头正也有相似论述:三体安正直,躯干定然兀2.8-15)。这里的三体分别指头、喉、胸。

   瑜伽的经典体式站立山式(Tadasana),做为所有站立体式的基础,也提出同样要求:Tada是山,sama意为垂直不动,顾名思义,即指站立要像山一样地矗立,上下贯穿,屹立不动。

   在呼吸控制法中,也有类似的要求,面朝前方,后背立直。许多人在习练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弓背,殊不知这样影响了气脉的流通。就连控制左右鼻道的右手,最好也只是手指交替动作,而不要动肘和肩。

(二)胸空腹实,上虚下实

   胸空包括含胸开胸两个要求。含胸指胸骨与乳头间的三角地带稍事内含,而不是两肩内扣,更不是凹胸驼背。

含胸的正确做法,是将胸部放松,使前述三角地带呈现自然的内含状态。

开胸指胸部向两侧处放松展开,但不是用力向外扩开。开胸与含胸相辅而成胸空。

     中医认为,心肺并居胸中,心主血,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动力,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胸部又为阴经交汇之所,其膻中也是人体大穴,也有称上丹田的,瑜伽中为心轮所在。胸空可以使五脏阴经气血交换顺畅,即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强度,以减除运动中的气喘现象。

   太极拳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凹胸,而瑜伽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挺胸。挺胸时,由于胸部紧张,将阻碍呼吸的自然深长,是不利于腹式深呼吸运动的。

   以山式站立为例,直立并非像舞蹈演员那样挺胸收腹撅臀,而是要保持身体在一条线上。胸腔要扩展,但并非肋骨完全外翻,肩的肌肉要向后并向下沉。在肩关节放松的配合下,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升降舒展,不仅使重心下降,身形更加稳定,而且减少了心脏的压力,并按摩锻炼了腹腔。

   胸空自然腹实,再借助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可促进丹田之气内敛,加强腹内压,在动作中完成不仅是筋、骨、肉的锻炼,更按摩运动了脾、胃、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

(三)塌腰敛臀,脊柱竖直

     这里的塌腰不是平日里所说的腰部塌陷,而是指松腰,即拉长下背部。

     太极练习中特别讲求腰的锻炼,故有太极腰之称。腰是一身运动的主宰,上下体的枢纽。腰要松而后能塌。松腰是指腰椎及其韧带和腰部两侧肌肉都放松,从而改变其自然弯曲状态。松之后,自然能有沉之感,有上顶和拔长之意。伸直不是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如浮图般轻轻重叠在一起,形如九曲珠

   塌腰要配合以敛臀。臀部的生理构造是微向外后突起,但过于外突,必有弯腰、低头之病。敛臀要求练习中,注意臀部的向内吸进。其目的,一是使气更沉于丹田,二是使脊柱竖直,保持躯干的中正安舒。敛臀要配合以提会阴。即于海底轮下会阴处,虚虚上提。会阴部是任、督、冲脉的起始部位,提会阴可防前后二阴漏气。

     由于太极拳运动多在屈膝坐胯的基础上进行,其塌腰敛臀的要求是与这一步法相对应的。对于瑜伽练习而言,也是如此。在直立体式中,要注意脊柱竖直,不可过分凸臀挺胸,否则气逆行而上,不能归于丹田,站立不稳,容易倾倒。而且胸腹之气不能交汇,心肾不交、神气不合。阴阳不合则万法不至。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体式中,经常强调尾闾向下沉,向内收,这样,腰椎被拉长,腰椎的压力被分散、减轻,下背部的肌肉也不会变得僵硬,对于腰肌劳损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孕妇更是需要注意。

     以上三点皆为中正之法。然而,考虑到太极与瑜伽练习的不同要求,在瑜伽体式练习中尤须强调中正的更深含义。中正不偏其实并非完全指身体板直、僵直,其内涵,还包括斜中寓正和神气中正。所谓中正,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然中正之气以宰之,因此,其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在太极诸形中,如击地锤等,即是如此。在瑜伽体式中,如三角伸展等式中,也要保持神气之中正不偏。

二、身体运动原则

(一)三节运动原则

     三节运动是太极所独有的理论。其认为,人体全身有梢、中、根的三节之分。就一身而言,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

而三节中又各有三节,臂中: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中: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胯为根节。腿中: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明三节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劲力的推进和运用。其要诀为梢领中随根节催。运动时,梢为领,而力量源泉在根节。

   以大家熟知的拜日式起首动作为例。山式站立,双手合十于胸前。这一站立,本身应当包括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脊柱竖直、尾闾内收的诸要点在内。吸气时,手臂向上。手臂向上的动作怎么做?结合三节劲法,则应当知道,手为梢节,引领手臂向上,但动力源于肩,意念于肩,即可知肩部对于手臂向上这一动作的意义。

但这还不够,还要注意,臂为梢节,手臂向上的力量是源于腿,经过身体通达手臂的。即在手臂用意之前,先有一个力量的传导过程,这一力量是由腿流出来的。

再练习下去,感觉敏锐之后,即可知手臂向上这一动作,与太极的任何动作一样,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二)胸腹折叠原则

   瑜伽体式练习以脊柱运动为主轴。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脊柱的弯曲伸展,并配合以适当呼吸,以外带内,促进中脉及左右脉道的畅通。这一点在太极中主要体现为胸腹折叠。

太极理论认为,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即为阴阳开合。同时,通过胸腹折叠,可令前任后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循环。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下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

    胸腹折叠在许多瑜伽体式中都有体现。比较典型的包括猫伸展式及诸变形。做猫伸展式时,乃是以腰部为轴,做胸腹的折叠开合运动。吸气时,胸腹对拉撑开,意念由丹田散至四肢。呼气时,胸腹内合,意念由四梢聚拢归丹田。开合以呼吸为导引,自然顺遂。

    胸腹折叠还可以运用在体式的安排上。如眼镜蛇式是单纯的,那么,之后必定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来维持平衡,于是,婴儿式则用来放松刚才伸展过的身体前侧肌肉和脊椎。

(三)对称平衡原则

      对称平衡其实是辩证法,是老子所谓高下相形,长短相生。太极古谱上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十三总势说略》)。

在瑜伽体式中也是如此。简单来说,体式完成了左侧,一定要接着做右侧,达到左右平衡。但这只是外在的平衡。还有更深层次的平衡,如上文所述站姿,欲要顶头悬,必然气沉丹田收尾闾,由此才可能形成对拉的平衡劲力。否则仅顶劲,则气上冲,头重踋轻;仅实腹无顶劲,则为懈劲,无掤劲。二者皆为不对称不平衡。再如三角侧伸展,其力量分布也是平衡的。即以丹田为中心,力量向四周扩散。具体而言,如左臂向下伸展,则右臂必然有一力量向上伸展。同时,上身左倾,头部作意延伸时,右腿整体力量向右向下,直贯入地下,以此达到左右平衡和保持中正不偏。

许多习练者站立不稳的原因,都在于仅注意到一侧的用力,而未注意至另一侧的平衡作用。因此,要知道的是,体式当中的的力量走向是,有一股力量,必有另外一股与之相对或相反的力量。

(四)无过无不及原则

     无过无不及源于《中庸》,其实是一项运动的普遍原则。其广而言之,可谓练习适当,不温不火。就身体保护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瑜伽体式练习要求,动作要做到位,但又不可太过,太过则与不足相同,都非正确。

什么叫到位?每个人因先天条件、习练时间不同,到位的内涵也不同。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练习,如早晨、晚间,又如冬、夏季,也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强求一致。就具体体式而言,太极拳架练习的一些原则,如在弓步站立时,要求裆部臀部不低于膝部,膝尖不过脚尖等等,也是普遍适用的。

    其实,换而言之,瑜伽体式要达到极限而不要超越极限。

(五)运动的韵律

      任何运动,如能掌握其内在韵律,则离其神髓不远。太极的拳架练习是极富韵律的,主要体现为心神意念的松紧相间。心神意念一松则是气敛骨髓,气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于肌肤。此即拳经所谓一气运弛张,摩荡柔与刚。这一韵律与潮水涨落相仿佛。气运十分似潮涨,此时为紧;气归丹田似潮落,此时为松。潮水拍岸自回头,一涨一落势回环。

   在瑜伽体式练习时,尤其是个人练习时,也要留意这一内在韵律。其实,瑜伽练习是有其一定的内在节奏的,这一节奏的主导就是呼吸。

   任何体式的起始都以呼吸作序,呼吸是均匀、缓慢、绵绵不断的。在习练当中,呼吸的节奏不应被打乱,要时刻对呼吸保持觉知,如果呼吸突然急促,则表明体式程度过深,超过极限,应及时调整。

    以上略述部分太极拳架练习原理与瑜伽习练的相通之处。

  正如《太极拳经》中首句所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也就是说,任何动作都以心意为主宰,练体式其实就是炼心。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作为一门辩证的、哲学的拳术,其拳理无不透射着人生道理。前辈李雅轩在评价太极拳时称其作用有三:用之于防身,能自卫御侮;用之于处事,则是非分明;用之于养生,则延年益寿。在此,我想从太极拳理谈谈其折射出的人生道理。
一、阴阳平衡,中庸之道
  陈鑫在《总结拳手内劲刚柔歌》中写道:“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太极拳在走架中要求立身中正,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在对敌实践中要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丢不顶,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实现我顺人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最高境界。无论是走架还是推手,太极拳走的是中庸之道,对人生实践有重要的启迪。这就要求我们为人处事不走极端,量力而行,中庸适度,把握好分寸,做到知足者常乐。在考虑和处理问题时,谨慎、细心、勿躁勿急,能上下、左右、前后全盘考虑,筛选出最优方案或对策,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轻犯,反击轻;重犯,反击重。形为被动,意为主动。
二、抱元守一,虚静为本
  太极拳以虚静为本,在行功时,中心泰然,抱远守一。未尝不静,极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人生之道也莫不如此。虚心无所不容,静无所不应。一个人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胸襟坦荡,才能容得下人间是非曲折,才能纳百万人才为己所用,也才能遇事不惊,运筹帷幄,心中有数。老子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意即清静自正。清静的效用不仅能正己,且可正他(正天下)。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一个人只有淡泊名利,才不为名利所累,才能真正实现快乐人生,健康人生。
三、以柔克刚,不卑不亢
  太极拳在行功实践中讲究我守我界,引进落空,后发制人,以柔克刚。“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李亦畲《五字诀》中对用劲的论述可谓详矣。归纳到一点就是要知伸缩,不管对方是刚劲还是柔劲,我总以柔劲相接,用逆来顺受之法,引入我毂中,摸清对手的动静、虚实,做到知己知彼,实现战无不胜。杨澄甫在论太极拳刚劲与柔劲关系时说:“刚劲以强为胜,遇强则折势所必然;柔劲以伸缩性为主要,柔与刚劲较量犹活劲与死劲较胜,胜败之数不卜为知。”在人生实践中,做人应该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不欺人,也不要被别人欺。在逆境中不自卑,不气馁,奋发图强;在春风得意的顺境中不自满,不骄傲,更不盛气凌人,而是谦虚做人,处处小心谨慎,考虑问题追求缜密,只有这样,在人生的实践中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四、安排好自己,无为而治
  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陈鑫讲“拳别小技,却包罗万象”。太极拳功效多,得也难。说其难是因为太极拳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拳理,而拳理讲的大部分内容是内在的“东西”,俗称太极拳内劲,是内在的表现形式,非外在容易看到、触摸到的“东西”,即便看到的也是内在运动或变化通过外在体现而已。说其难是因为太极拳要安排好自己决非一日之功。太极拳有特定的身法、用意要求,只有通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练刚致柔,刚柔兼备,“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不静,上下相随,内外相合,阴阳互为其根”的高级阶段。太极拳平时走架是知己功夫,俗称备身法;推手是知人功夫,只是平时打拳的运用而已,即所谓“打拳无人如有人,推手有人如无人”。不管是走架还是推手,重要的是安排好自己。两人推手,自己无法要求对方是否用力,或用多大、何方向的力,但可以要求自己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在这种运动状态中,无论对方如何跟自己“过不去”,自己都能从容应对,处处得心应手,实现“无为无所不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常感到有人跟自己“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不妨运用太极拳理——安排好自己来解脱烦恼。首先要学会“备身法”。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实践,获得真才实学,才能胜任现在或将来的工作。无论在何种岗位,都应该成为货真价实的“实力派”,不应昙花一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更要用智慧和能力来体现自身实力,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要学会用“心”去工作,“随动而动”、“静观其变”、“韬光养晦”,工作中学会多动脑,适应环境,适应社会,随遇而安。仔细想想,也许在自己不顺心的时候往往不是别人跟自己“过不去”,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不妨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逆向思维,自己遇到的困惑往往会迎刃而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循规蹈矩,得道为重
李雅轩在论述如何练好太极拳时指出,一是要得法;二是要有恒心;三是要有悟心。养虚灵生智慧以悟拳道,练好太极拳重在得道。太极拳将心意用法不对列为暗病,外形动作不对称为明病。明病易除,暗病难改。经常发现练拳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者,仍是太极拳的门外汉,这些人平时也不是不用功,不卖力,关键是用意不对,导致越练越偏,越练越错。对此,王宗岳在《拳论》中明确指出:“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可见打拳重要的是明拳理,要打明白拳,不打糊涂拳,更何况练的是具有悟性才能得道的太极拳呢!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能预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

●太极拳中的每个式子都是由一对对立的动作,或几对对立的动作所组成,没有单一孤立的动作,有动即有落,有伸即有缩,有进即有退,有前即有后,有刚即有柔,有放即有收,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此等等。可以说,诸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贯穿太极掌始终。
太极拳从整体动作来分,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的“虚”。从动作局部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虚与实在太极拳中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中无论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在有虚实。“单鞭”中的弓步,主要是由左腿来负荷体重,因此,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手的虚实,意念着重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意念着重于左手,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单鞭”中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因为这时意念着重于左手。就整个左手来说,也要分虚实,左掌内侧为虚,外侧为实。因此,就整个单鞭动作来说,左右手和左右腿都有虚实之分,左手又分为虚实。“云手”中两脚移动,移左脚时,重心在右脚上,右脚为实,左脚为虚;移右脚时重心在左脚上,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太极拳运动中身体各部虚与实的出现及其转换是不固定的、短暂的,完全随着拳术姿势的变化而变化。但也应该看到,为了维持身体平衡,实脚支撑体重后,虚脚还要起到一个支点的作用。既要分清虚实又不要绝对化。根据动作的虚实变化,劲力有柔有刚,张弛交替,动作做到终点时,也要求各部位关节、肌肉保持少许伸缩转化余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每个瞬间都是处几种相反相成的力量作用下,在相互牵制和对抗中进行。比如手推时,掌根向前用力,同时肘部向下沉,肩窝向后缩,上体放松,这样两臂象棉里裹铁,沉而不僵;手臂后收时,肩力放松并向后带,手腕也微微放松,小臂自然而圆活地旋转,动作轻而浮,活而不散,柔中寓刚,刚中寓柔,刚柔相济,虚实变,动转自如,刚柔虚实辩证统一。在太极拳中,从起到收势,一式连一式,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所有动作都是矛盾双方共处在一个对立统一体的运动转化过程中,这种矛盾就是虚实变化。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既在一定条件下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太极与瑜伽

  因为外婆和妈妈经常打太极,所以,对太极略知一二。有时在想,凡大义必相通,瑜伽和太极,这两种古老的健身术,是否可以相互渗透、融会贯通?

  瑜伽是一种使能量上升的练习,它是线性的,所有的动态体式是为最后的冥想做准备的;而太极,则是通过大地向下释放压力,能量先下沉而后上升,是环形的。

  太极练习的要点之一是推手,它对太极拳的四种主要的能量运行方式运用的尤为明显:一是固根,就是与地面之间建立深厚的、稳定的联系;二是退让,以酝酿力量,所以如果有人推你,你的身体会默许它,而不是回击;三是发力,从身体的任何地方发出有用的力量;四是紧跟和坚持,敏感而轻柔地跟随对方的动作。太极推手通过两人搭手对练使练习者和对手都能了解到很多东西,这种在合作中的练习对瑜伽练习也是一种促进。

  比如战士二式,不管是在教学或是在自己的练习中,不只是做出战士二式的姿势,而是会注意腿是否尽了它该尽的职责,并对学员加以提醒:要让腿富有活力,感觉像大树的枝干一样牢牢“扎根”,会注意大地的力量是否被带进了体式,而同时压力又是否被释放到了大地里。

  观察到很有意思的一点,关节在太极中的运动幅度虽然比瑜伽的要小很多,但是这些关节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在不同的平面内,有节奏地敏捷运动;而瑜伽又能帮助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两者相辅相成,各得益彰。

  当两种练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一种在镇定中充满能量的感觉,并且与地面之间能有一种很深的联系:因太极而得到固根,因瑜伽得到轻盈。

太极拳和瑜伽养生原理的对比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7期下供稿文/陈万睿 陈婧

陈万睿1,陈  婧2(1.井冈山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州 350007)
摘要:太极拳和瑜伽作为两大东方健身项目,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人们喜爱的健身项目。对太极拳和瑜伽的运动特点和动作要求进行阐述,对太极拳和瑜伽的养生原理进行比较。
关键词:太极拳;瑜伽;健身效应;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8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4-0195-02
        一、太极拳和瑜伽的运动特点、运动要求
        太极拳运动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整套动作轻松柔和,有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能使各关节部位都运动起来。圆活自然是人体全身要放松做圆弧运动,按照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状态进行锻炼,使身体各部位得到柔和、圆活、均匀发展。协调发展要求太极拳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瑜伽动作节奏缓慢,能充分调动练习者的主观能动意识,让练习者变被动为主动,变物质为精神;动作还需要随时配合呼吸和意念,将放松、姿势、呼吸、冥想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意念达到人身心和谐统一。瑜伽姿势和体位的多种多样,是以模仿各种动物姿势来达到锻炼效果,对全身各系统都产生效应,可以调动人体生理潜力,发挥心理、生理、形态之间的调节机制。
        二、瑜伽与太极一样重视阴阳平衡
        (一)瑜伽的“阴阳”
        1.“哈他”即阴阳。瑜伽有多种门派,当今最流行的是以调息与体位法为主的哈他瑜伽。“哈他”,意为日月。哈他瑜伽意指阴和阳联合起来,达到平衡,从而保持理想的健康状况。瑜伽体位法练习时,也是动作的左右对称、两手相合等都蕴涵着阴阳平衡理论。而且哈他瑜伽体位法练习亦讲究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则生阴,动而生阳,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从而维持人体的健康。
        2.哈他瑜伽体系的阴阳。哈他瑜伽认为,人体由精神体系和肌体体系组成。人们平常的思想活动大部分是浪费能力。比如疲劳、兴奋、伤心、激动等。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这种现象不太严重,通过休息便可恢复平衡。如果这种失调日益加剧,就会导致阴阳失调,精神和肌体上就会染上疾患。
        (二)太极拳的“阴阳”
        1.阴阳学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阴阳双方还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并且阴阳双方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之间是一种“消长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学说是太极拳的拳理基础。太极拳图其实就是太极运动与阴阳学说结合的缩影,意味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太极拳一招一势,均要两手臂同时运转,分之为阴阳,相互转化。太极拳运动的开合虚实,开与实为阳,合与虚为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虚实结合,融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等动作中,无不含有阴阳学说的理论。练习太极拳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至柔至刚,刚柔相济,阴阳所存”,这些都足以说明阴阳学说与太极运动结合得是多么完美。
        三、瑜伽与太极的经络原理
        (一)瑜伽的“经络原理”
        瑜伽《三脉七轮》理论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内在的能量系统,称为灵体,它由:3条经脉(中脉、右脉、左脉)、7个能量中心(海底轮、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间轮、顶轮)、五气(命根气、上行气、平行气、下行气、遍行气)组成。通过修炼,就是要唤醒昆达利尼能量。瑜伽七轮就是中医的“经脉”,和分布在人体前面正中的任脉和背面正中的督脉相对应。瑜伽的三脉就是中医的“络脉”。
        瑜伽冥想时,两手大拇指与食指相交,正好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络循环相吻合。肺经与大肠经是表里关系,和大肠经是互相连通的。瑜伽冥想时,手势和呼吸结合,可达到意想不到的疏经通络功效。而且瑜伽练习中,舌顶上颚可连通任督两脉。因此瑜伽练习可清理经络,使人心态平静,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产生身心健康、净化左脉、右脉的功效。
        (二)太极拳的“经络原理”
        经络系统是由纵横交错的经脉和络脉以及分布其上的众多穴位组成。太极拳练到一定时间会出现的腹鸣、指尖酸麻等正是人体经络通畅的表现。首先,太极拳的“主宰于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旋转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膨胀。其次,太极拳的“尾闾中正”,练习时前进、后退、左旋、右旋,始终注意“长强穴”的松沉直竖,“长强穴”是督脉的经络,别走任脉,所以在注意“长强穴”的情况下整套拳路中不断的运转、压挤“长强穴”,能够联通任督二脉。第三,太极拳的“缠绕运动,动贯四梢”,要求动作螺旋式走弧形,成为圆形运动,使肌肉纤维、韧带,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中得到运动,调整呼吸,通畅气血,流转贯注于四肢达到固本的目的。
        四、瑜伽与太极的“气血”原理
        (一)瑜伽的“气血”
        瑜伽锻炼可调节营卫气血。人体气血亏虚,阳气不足,腠理空疏,卫阳不固时,风寒湿邪易乘虚侵袭,发生颈肩腰腿痛。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用力过度,脉络充血而外渗,可形成瘀血。若心气不足,血流不畅,血液瘀滞,也可形成瘀血。瘀处于腰部,疼痛由生。由此可知,颈肩腰腿痛与肝肾虚衰、正气不足、气血瘀滞和感受风寒湿邪及过度劳累关系密切。瑜伽的呼吸练习,可以达到对人体气机的调节。而体位的练习可起到中医推拿、按摩、功能锻炼等效果,达到缓解疲劳,促进全身血液供给的目的。
        (二)太极的“气血”
        练习太极拳时,全身放松和顺逆缠丝相互变换之下,动作要求有柔有刚、富于韧性,使全身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得到锻炼,产生疏通经络、流畅气血的效果。练拳时,内是意气运动,外则是神气鼓荡运动,“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就到”,就能“以气运身”“意”为“心”控制着“气”,“气”就是指通过神经和体液性调节传递高级中枢的信息,调节体内的营养物质的供给。以气运身是指神经、体液调节的信息和能量供给躯体、四肢,使其产生相应的代谢变化和运动变化,可谓“气到劲也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太极拳和瑜伽作为两大东方正兴起的健身项目,对人体的健身有着相似之处。它们在中医学上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合乎人类生理规律的强身健体的方法,是多功能、高价值的体育运动和医疗保健项目。
参考文献:
[1] 漆浩.太极拳养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 谭俊.太极拳与瑜伽健身价值的比较[D].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
[3] 翁建章.浅谈太极拳运动与中医学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2):56-57.
[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 渚娃贝琳.瑜伽手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8(3):l2.
[6] 柏忠言,张蕙兰.瑜伽、气功与冥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7(1):391.
[7]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5).
[8] 易红梅.瑜伽与中医学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26-228.

学习太极拳有什麼好处

一)生理效益: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好处三: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二)精神效益: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后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香港人有著正面的帮助。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周昭和1996)——太极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好处三:认识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太极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特武学精神。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犯者失准而落败。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败之地」罢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好处四:了解修身处世之道——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透过练太极拳,学生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瑜伽好处:增加身体协调性,柔韧度。对心肺功能也有帮助。而且可以修身养性…好处多着呢!区别就是练太极的很多人都是老年人,瑜伽是年轻人。

瑜珈、太极和戏曲,一个都不能少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28日15:11 新浪伊人风采

10月27日是2003新丝路世界模特大赛在美丽的杭州正式开赛的第二天。自前日见面会40余名选手“春光乍泄”后,2003新丝路世界模特大赛的比赛气氛越来越浓,在新丝路培训专家的认真指导下,选手们也已经开始接受严格的赛前培训。据东道主杭州市旅游委员会透露:通过几天的培训,世模选手们将完成“由外而内”的美丽蜕变,使自己从外形到气质都更接近完美。昨天的第一节课就是从形体开始,对中外模特不分国籍、血统,一律要狂练瑜珈、太极和戏曲这三大“中国功夫”。

  懵懵懂懂练瑜珈

  形体教练雷老师说,瑜珈能够缓解压力,平衡身心,是最好的放松性练习,所以用在形体课的最前段,作用相当于体育课上的预备运动吧。瑜珈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就像佛教一样,瑜珈流传入中国后经过了本土化的改造,尤其是在修身养性方面,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休息时间,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选手,大家都表示“感觉还算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练,这完全出乎记者意料之外。于是记者改问:“你们知道刚才的运动叫什么吗?”一个挪威选手理直气壮地回答:“太极。”谁知这些对话被一旁的教练听了去,他无奈地对记者说,看来在这些外籍选手中普及中国文化太有必要了,希望大赛结束后她们能把“时尚杭州之旅”看到的“东洋景”带回到她们的国家去。

  “刚”、“柔”并济耍太极

  太极的精髓即在于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可是在形体课上,记者看到逾五十人的模特队伍里,太极“刚派”和太极“柔派”泾渭分明,被在场工作人员戏称为“刚”、“柔”并济。

  太极“刚派”主要是由金发碧眼的西洋美女组成,她们体格强健,跳健美操可能比较适合,但打起太极来就显得动作僵硬了。教练教她们运气的动作,要求她们想象双手在胸前合抱一只球。“刚派”美女显然没有领会到教练的意图,动作严重走形。教练恨铁不成钢,情急之中脱口而出一句我们认为很经典的话:"Like holding a ball,not like holding a box"。而“柔派”成员主要来自亚洲,她们身材瘦弱,动作轻盈。可惜内力不足,也是在运气这个重要环节遇到了瓶颈。

  经过雷老师的耐心示范,“刚”、“柔”两派似乎摸出了一些窍门,同时也是从对方身上吸取了长处,才逐渐淡化这两派的界限,终于真正实现了太极精神的刚柔并济。

  五彩缤纷翘起兰花指

  兰花指是中国戏曲舞蹈的入门动作,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但是外籍选手们学习戏曲舞蹈时,刚一入门就兵分各路了。她们各有各的“花指”,有的像桃花,有的像梨花,就是很少有像兰花的。中国选手倒是驾轻就熟,在她们的帮助下,外国友人终于也能竖起标准的兰花指了。

  荷兰选手Samantha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据说她的母亲是新加坡华人,她的中文就是母亲教给的。可是二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并没有在兰花指上带给Samantha任何先天优势,她学起来也和其他外国选手一样费力呢。不过另Samantha开心的是,这次回国以后,她可以教母亲耍兰花指,终于也可以在母亲大人面前卖弄一回中国风情了。

●中医认为,太极拳的练腰,能加强肾的藏精、保精功能,并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因此,通过太级拳锻炼,不仅能改善阳萎、遗精、腰腿酸软,也能改善体虚肾亏引起的失眠、多梦等症状,可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太极拳的练习,即“腹式呼吸”,通过腹腔压力的改变,使胸廓容积增大,胸腔负压增高,上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加速。又由于腹腔压力的规律性增减,腹内脏器活动加强,改善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可防止便秘。科学研究表明,打太极拳时全身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可以加强血液循环。更重要的是由于肌肉运动,可使冠状动脉反射性扩张,心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氧的供给充分,心肌营养加强,收缩功能提高,同时全身皮肤、肌肉、内脏中储备的毛细血管网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可有效地防止夜间发生心脑血管急症,使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平平安安到天明。
太极拳的练意养神,可以调整神经功能活动,使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到恢复,阴阳达到平衡。因此,通过练拳养神,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宁等症。
●高温瑜伽顾名思义,就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瑜伽锻炼。 
可怎么样的温度算是高温呢?这样的高温又是从何而来?高温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瑜伽教练黄小姐介绍说,高温瑜伽,是指在室内温度32℃—38℃的情况下,在60分钟内做完19式瑜伽动作。而这样的高温则是有赖于火山石。高温瑜伽因为其高温环境,所以能够比常温瑜伽达到更快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刺激淋巴系统,排毒,迅速消脂;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肌肉结实,并且锻炼身体柔软度。但患有癫痫、心脏病、高血压、重感冒、发烧、肾病以及糖尿病的人都不适合进行高温瑜伽。

瑜伽健身的原理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加上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许多人呈现亚健康状态,患心身性疾病的人明显增加。 1、疾病的三种状态:当代整体医学论学者们首先提出了疾病的三种状态:第一种是dislasl,即患者机体出现生理的或/及心理的功能紊乱;第二种是illness,即患者具有功能紊乱的精神意识状态,就是主观上感到各种不适,包括病痛,却不一定有客观的体征,如:神经官能症及神经衰弱;第三种是sickness,即患病后涉及社会功能失调状态,它影响个人与其他人们之间的关系。 2、瑜伽健身的特点:瑜伽着眼于整体的调理,练习瑜伽不仅能使身体健康,而且能纠正精神的不安宁和感情紊乱,以保证健全的精神和积极旺盛的生命力。 3、瑜伽健身的目的: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就是为使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正常。从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促使心神平静,开发直观的能力,养成一往无前充满希望的健康精神。 4、瑜伽健身的原理可从三方面来理解: 调息--瑜伽呼吸法:呼吸是我们生命最基本的表现。东、西方医学、养生学及宗教中的共同点:认为呼吸不但与生命有关,与精神世界和人体内在潜能也有密切关系。调身--瑜伽体位法:瑜伽体位法是练习冥想的辅助方法,目的是改进新陈代谢和提高体能。脊柱是人体的中心柱,大脑发出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神经由此通过。瑜伽体位法通过站、坐、跪、卧、倒立等姿式弯曲、伸展、扭转身体各部位、对脊柱、肌肉、内脏器官起到自我按摩及牵引的作用。可调节神经及内分泌系统,达到保健、消脂、塑身、美容、治疗等功效。调心--瑜伽冥想:冥想是一种意识状态,是与潜意识沟通的途径,是精神生活的基本功。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尤其是脑力工作者和紧张的人。冥想时,人的过度思虑会镇静下来,并转向内在世界,就好象充电一样,恢复体能和耐力,提高精神力量,改善集中意志的能力,可带来清晰的思维以及平和的内在世界。学习太极的好处一)生理效益: 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 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 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 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 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 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好处三: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 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 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 各关节的柔韧度。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 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 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 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 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 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 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二)精神效益: 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 ,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后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 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香港人有著正面的帮助。 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周昭和1996)——太极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 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拳之创作精神哲理之本。 好处三:认识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太极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彰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 特武学精神。太极倡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 犯者失准而落败。故太极拳的真正威力,只有在被人蓄意侵犯下才发挥出来,其终目的也只是「立自己於不败之地」罢 了,绝无加害对方之意!好处四:了解修身处世之道——修习太极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 体松」,这八字真言正好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佳座右铭。透过练太极拳,学生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 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 担,就能体验到「体松」之感!

时下正流行的太极瑜伽

印度瑜伽和中国太极拳,两者都是东方文化中至阴至柔的神话。之所以“神”,是因为它们]都以“意”为本,以“柔”为根;之所以要“话”,是因为它们都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如果说太极拳追求中国儒学的中庸和现实的话,那么瑜伽则探寻宗教文化的神秘和浪漫,但两者都以人体宇宙与天体宇宙融合为终极目的。

如今,这两种古老生命意识运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散着令世人陶醉的生命力,并且灿烂无比。“太极瑜伽”应运而生,将瑜伽和太极拳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一种中国式的瑜伽练习方式,佐证出太极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这种瑜伽运动方式因为太极文化所独具的包容性和扩展性,故而能够适合各种人群,也能在不同场合发挥因人而异的积极功用。“太极瑜伽”通过太极内功将瑜伽的健身功效发挥到极致,让练习者在连绵不断与静谧安详的矛盾中感悟心灵与肉体的统一,为追求益智、减压、美容、塑身健身效果的现代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方法。

太极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很陌生,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养生之术。太极在很多地方与瑜伽都是共通的。比如都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却都是达至心灵的一种思想的升华。太极和瑜伽都是来自自然,经过我们先祖的智慧的提炼与融合,而在这21世纪还在影响着我们人类健康的发展。

太极是具有以动作柔化轻松自然,连续不断松静自然,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瑜伽是来自神奇的国度印度。至今有着5000年的历史。瑜伽(YOGA)来自梵文,意为“结合”、 “连接”。它的含义是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可以说,瑜伽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习方法。瑜伽练习不同干体操和舞蹈,也不同于一般的有氧练习,只有当呼吸、意识和姿势结台成统一体时,才是真正的瑜伽练习。

太极的动作,相对饱满,一般关节都是稍微弯曲,流畅连贯,行云流水,用意不用力。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获得气感,是培养内气的好方法。但是,由于人的意识状态比较清醒,一直在动,与冥想相比,意识进入的层次状态一般不会很深入,会停留在有为的状态。虽能怡情易性,但是对于心理冲突的整合等,作用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过太极的松和状态,能够很好的对抗心理生理的损害效应。

瑜伽最重要的是呼吸与冥想,是一种静功(人的心态好身体就好,心态好就是自身的清静)。那为什么要有体位法呢?一是利用不同的体位去认识身体了解自身的身体,根据身体的变化进行特定练习以达到更好的冥想状态,二是人需要身体强壮后才能进行长时间的静坐,也叫提高人体的自控的能力,因此利用体位法来作为发达肌肉,增进体力的作用。有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很硬不适合练瑜伽,这种想法是不了解瑜伽的一种偏见,体位法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得做到位(能做到位当然好),做到你能做到的体式配合呼吸。

而两者的结合就是以太极的松柔入手,练劲养气,宜动宜静,刚柔相济。并将瑜伽之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相结合,给我们所带来的是有助于平衡阴阳气血,调和五脏六腑,提高免疫力,可以培养力量和柔韧、改善平衡和协调,释放压力和紧张,提升专注力和感知力,它适合于任何人,不受任何身体疾病的限制,更好的帮助我们融入健康、舒适、安宁的生活方式,及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太极功效与瑜伽比较

        把瑜伽与太极作比较,太极功效让给了我一个大惊喜。起初的几天,每日练完之后总是腿痛手酸直打颤,太极你眼中看到的那样轻柔无力,然而事实却相去甚远。舒缓圆转的一招一式中包含着全身心和谐、平衡的起承转合,我至今也只能算在太极门小学级别里学习。从在广州太极拳培训第一天的练习开始,我就发现太极功效了,它对于我身体的巨大作用:一夜无梦到天明,次日神清气爽,胃口极好,饭后也不会有胃胀胀的感觉,白天更是精神饱满。这些感受,是在练瑜伽时,从未出现过的,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在广州陈氏太极馆选择太极。

       也不是说瑜伽不好,而是与太极比较,瑜伽限制太多。例如要求环境要安静、透气,在练习瑜伽前后不能吃饭,当年练瑜伽时一般正好下班,几乎都是在饥饿中练习,而且练完还要再等一小时才能吃饭,差不多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当然,我在瑜伽方面也只是一个入门学徒,感受方面还是比较肤浅的。

       但有一点感受绝对深刻,在练习瑜伽时,总是纠结于动作的是否正确到位,却从未真正关心过瑜伽中的精髓: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瑜伽是梵文词,意思是自我和原始动因的结合或一致。古印度的瑜伽信徒,深信可以通过瑜伽,达到心,并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智和情感,保持身体的永远健康。

       在广州市陈式太极馆练习太极拳以来,动作刚柔相济,不费力却要留神,但总有老师耐心地指导及纠正,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太极功效饱含更多:可以强身健体,慢慢治疗好身体上大小毛病,我从中得到全身放松,丝毫没有压力感,人也变得更开朗了。

       其实,瑜伽和太极比较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如果说瑜伽是一种静态的美,那么陈氏太极拳就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美。太极和瑜伽都崇尚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都强调身心灵一致与协调;太极的用意不用力,瑜伽的控制心智与情感,都强调了意识与思维的重要性。

       瑜伽和太极也许看起来真的是两种不同年龄的专属运动。美女或帅哥们总是很愿意花大把的银子,全副装备地跑去瑜伽馆摆弄瑜伽姿势,却鲜少有年轻人愿意跟小区花园里的老头老太切磋一下太极,因为老年人的人生经验丰富了,他们懂得箇中的太极功效。瑜伽很火很流行,年轻人一般只是在乎表面功夫,故太极却引不起年轻人的注意。

       瑜伽与太极同是同是古人留下的宝藏,瑜伽是古印度人民的智慧结晶,而太极是中华文化的哲学瑰宝。

       所以,无论是选择瑜伽还是选择太极,都不要被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因素干扰。如果你正好没时间赶去瑜伽馆,或者没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瑜伽练习,或者你想试试别类的健身保养运动,那么不妨选择太极,我们当地太极拳培训组织提供正宗传统的太极拳,欢迎前来参观、学习,让你轻松掌握太极拳健身原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