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新课程”校本培训考试复习题

 兿海名洋 2011-05-11

“走进新课程”校本培训考试复习题  

一、 填空  

  。  

3.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 科目过多 )和(缺乏整合 )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 综合性 )和( 选择性 )。   

5.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内容( )和( )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 )以及( )和( )的联系,关注学生的( )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 )和( )。   

6.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 )、( )的现状,倡导学生( )、( )、(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7.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与(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 )、( )和( )的功能。     

9.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 )、密切联系学生( )和(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 )与( )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1.国家课程标准是( )、( )、( )和(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 )、( )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 )、( )、( )、( )、( )等部分。 

1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 )。  

13.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14.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 )。   15.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 )、( )、( )、( )、( )、( )。  

16.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的哪些变化:改变了教师( )和学生( )。教师遵循( )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 )和(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改变了教师对( )的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 )而不是( )。  

1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 )以及实施课程的( )。  

18.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遵循( )、( )、( )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 )的学习与学生( )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 )或(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建立( )制度、( )制度、( )制度,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建立( )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完善( )评价,优化( )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 ),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19.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有哪些:课程结构由( )、( )、( )三个层次构成;合理处理了( )与( )的关系,使( )中有选择、( )中有规范;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 )与( )有机结合起来。 

20.校本教学研究的基本理念:(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应该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21.( )、( )、( )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22.校本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在“( )——( )——( )——( )……”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 

 23.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体系的核心,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 ”)。( ),(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4.高中教育是( )教育,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基本认定。把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 )或( ),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又一基本理念。 

 25.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 )、( )、( ) 

 26.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是:重视课程实质结构的变革,加强( )和( );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 )的新突破;加强课程的( ),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体现基础性,加强( )。  

27.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步骤:( )、( )、( )、( )、( )。 

 28.( )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29.教学是( )与( )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教学过程是( )、( )的互动过程。 

 30.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将要发生以下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变化,( )的专业化。  

31.新课程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教师、( )、( )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 )、( )和( ),对学生进行( )、( )和( )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 )、( )和( ),引导学生( )与( )。  

3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 )与(     )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     )和有力的(     )。 

34.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   ),帮助学生(     ),(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5.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     )、改进(     ),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36.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          )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   )和(   )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      ),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     ),杜绝设置(   )、(   )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37.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         )、(      )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     )奠定基础。

 38.高中课程设置了(       )、(   )、(      )、(   )、(  )、(  )、(       )和(          )八个学习领域。  

39.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  )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 )学分,总学分达到(  )方可毕业。  

40.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    )课程,逐步增设(    )课程 ,学生可(    )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    )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     )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4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    )、(   )、(    )、(    )。  42.普通高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任务体系。这一体系除包含“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包含( )、( )、( )、( )、  ( )等任务。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 )职能。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发展变化的。   43.普通高中应促进学生个体在下列四个方面的社会化。一是( )的社会化。二是( )的社会化。三是( )的社会化。四是( )的社会化。  

44.学生报告单的功能:对家长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学生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教师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对学校来说,具有( )和( )的功能。  

45.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的不足。首先,在学校课程中(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 )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 )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其次,学校课程中各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失衡,( )、( )、等科目所占的比重过高,挤占了其他学科的时间,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4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组织课程内容:( )、( )、( )、( )、( )。   

47.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 )、( )、( )、( )、( )。 

 48.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具体包括:( )、( )、( )、( )。 

 49.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 )、( )、( )、( )以及( )等。  

50.校本课程是以( )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 )和( )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 )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5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小学信息( )和( )建设;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 )素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 )。 

 52.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努力将( )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 )中心;改善( );体现(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3.当前课程改革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 )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 )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 )的转移。  54.教学的基本原则是:(1)良好的( ):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2)丰富的( ):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3)妥善的( ):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设立;(4)明确的( ):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5)扎实的( ):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6)智慧的( ):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7)充分的( ):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8)高度的( ):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9)( )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10)( )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11)( )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情况;(12)教师的( ):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55.反思性教学就是将自己的( )和( )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56.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是:提高课程的( ),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57.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 )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 )的考评制度。  

二、问答题  

。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各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但不能限制其生成性,而应当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方向感和更富有成效。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各学校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中小学充足而配置合理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面向中小学教学和学习的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需的物质基础。  

(2)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  

(3)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以及各学科领域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6.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8.新教材有什么特点?  

(1)新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2)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新教材体现学生的身心特点  (4)新教材为创造性教学留有余地  (5)新教材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9.本次教学改革的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本次课程改革要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本次教学改革要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学习方式转变被看作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1.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环境。  

13.在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教师有哪几方面职责?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14.新课程中教学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5.当前课程改革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16.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 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  

(6)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7.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18.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20.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而且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  

(2)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与井然有序的教室管理  

(3)妥善的课程安排: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的设立  

(4)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5)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  

(6)智慧的教学对话: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  

(7)充分的练习应用: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  

(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9)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自动自发  

(10)协同合作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建构精熟与理解  

(11)目标为本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情况  

(12)教师的适度期望: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21.反思性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反思性教学就是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22.反思性教学的特征是什么?  

(1)反思性教学积极关注教学的目的和结果。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提高教学质量,它首先关注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是否达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2)反思性教学重视教师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反思性教学强调对教师对教学行为的积极思考与批判分析,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要求教师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善于通过积极的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需要有三种基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评价教学信息的能力。  

(3)反思性教学需要积极的教学态度。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愿意从多个方面听取意见,有挑战自己的偏见和缺点的勇气)、责任心和全心全意的执着精神。  

(4)反思性教学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判断基础之上。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显然信赖于教师的专业判断。  

(5)反思性教学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专业学习和个人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水平是相互增进的。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反思活动的价值会更大。  

23.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  

(1)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24.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第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第二,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5.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哪几方面?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3)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26.本次课程改革在考试改革上突出表现在哪几方面?  

(1)在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27.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是,他们学得最好  (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  (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  (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  (6)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  (7)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最好  (8)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28.教师的教学采用哪些策略,将有助于增进教学的效果?  

(1)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4)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5)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6)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7)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8)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9)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10)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11)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29.新旧课程的区别是什么?  

新课程和旧课程的区别之一,旧课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大多数教师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静静地听或记,教师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之中。而新课程则强调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②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③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④教师应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于个性地学习。 新旧课的区别之二,旧课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它对教学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教师只要按大纲要求,忠于教材,认真传授知识和技能,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课程它以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还教学活动本来面貌,科学客观地面对教学过程中那些不确定因素,教材也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灵活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形式。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

各国的课程改革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速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9、什么是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10、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太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位的转向。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2、这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

1)《品德与生活》(1——2年级);2)《品德与社会》(3——6年级);3)《科学》(3——6年级);4)《历史与社会》(7——9年级);5)《科学》(7——9年级);6)《艺术》(1——9年级);7)《体育与健康》(7——9年级)

13、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知识的锁碎化问题。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第三,管理的问题。

1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须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5、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16、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整体性。第二,实践性。第三,开放性。第四,生成性。第五,自主性。

17、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不家务事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19、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2)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能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20、怎样理解“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21、我国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各部分。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3、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一是根据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划分具体的划分具体的学习领域。二是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划分学习水平,这种学习水平不一定与学年水平相重合,在不同的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三是在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陈述方面,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以精确表述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表现出来的学习结果。

四是确立了恰当的评价系统。

24、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第一,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恰当处理学校结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 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7、怎样理解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8、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9、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作。

30、新型师生伦理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3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内涵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不家务事人生的引路人。

34、教师尤其应该尊重哪六种学生?

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35、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尊重学生,怎样才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学生;3)不大声训斥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羞辱、嘲笑学生;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37、怎样赞尝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38、怎样帮助学生?

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39、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订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40、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在合作学习 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41、什么是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 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4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44、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弊端?

第一,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第二,以“章”为本,形式广义泛滥。第四,以“权”为本,权立至上。

45、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第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6、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重视发展,淡化化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7、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二)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三)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四)评价主体——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五)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50、新课程提出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

51、新课程提出考试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推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五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5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情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趋势。(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53、实施发展性评价有哪些建议?

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可遵循行动研究的方法开展工作。

第一,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了解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与新理念。第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讨论。第三,反思已有的教育平价工作,寻找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进行经验总结。第四,采取行动,具体实施在讨论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评价工作计划。第五,进行阶段性评价,采用多方面信息,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丰富、补充和改进评价工作方案。

54、在课程评价改革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要善于从以住的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教训。2)要善于借鉴和学习他人的经验。3)有效选择工作的突破口,分层推进评价改革工作。

55、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56、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1)道德品质。(2)学习能力。(3)交流与合作。(4)个性与情感。

57、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促进“全面发展”不等同于追求“全优发展”。第二,评价技术的有限性和教育追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58、新课程倡导质性的评价方法,有哪些意义?

(1)质性的评价方法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不仅具体直观地描述出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且较好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因为质性的评价方法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即可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那么,质性的评价方法无疑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评价手段。因此,质性的评价方法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9、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1)评分者的选择。由教师评分,还是由学生评分。(2)评分方式的选择。把成长记录袋作为整体来评分,还是将各项目单独评分,然后计算平均分。(3)评分结果报告与交流。

60、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其次,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建构“智力观”。

再次,多元智力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

61、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四个工作环节?

一、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二、设计评价工具。三、收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

四、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62、反映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应包括哪些内容?

(1)职业道德;(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3)教学设计与实施;(4)交流与反思。

63、如何开展教师自评?

(一)帮助教师对自评及其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创设具有支持性的教师自评氛围。(二)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评方法。(三)慎用自评结果,不宜与奖惩挂钩。(四)与他评结合,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64、推行学生与家长参与教师评价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重要原则之一,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重要原则之二,学习分析看待评价结果,珍惜相互了解的机会。重要原则之三,校方应综合分析多方信息,不要草率地下结论。重要原则之四,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需要引导。

65、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首行,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再次,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66、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67、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是什么?

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把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及素质并据此确定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68、怎样理解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9、怎样理解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70、怎样理解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7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

7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士资源等。

7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这些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

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像 综合实践活动,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要由学校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否则,课程改革的许多目标就会落空。

74、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资源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在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和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76、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具有明确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2)具有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3)具有钻研精神和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

4)具有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5)具有基本的办学经费和必备的教育设施与设备。

7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设计流程是什么?

第一项,成立校本课程发展委员员。第二项,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依据。第一,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第二,学校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第三,学生需求的评估;第四,社会学校课程资源的评估。第三项,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第四项,校本课程总体结构。第五项,《课程纲要的撰写》。

78、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是什么?

第一,校本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被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第二,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第四,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79、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新编。

80、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2)校本课程的试验;3)选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4)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81、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

82、怎样理解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主要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83、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3)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4)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84、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8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 机械训练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科本位 、 科目过多 和 缺乏整合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 乐于探索 、 勤于动手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教学 、 评估 和 考试命题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评价的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教学内容 的呈现方式、 学生学习 方式和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以综合课程为主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三、判断题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案参考《走进新课程》125页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答案参考《走进新课程》160或142页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和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什么?第一,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1.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知识本位: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学生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

学科本位:课程即教学的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

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第一、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目标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改革)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改革)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实施的改革)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的改革)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第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第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第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6.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特点:

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空间

9.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10.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

第一、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对各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第三、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第四、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1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第一、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第二、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和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四、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1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第一、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第二、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能。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第三、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自觉)、教学中(高质高效)、教学后(经验理论化)三个阶段。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第四、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其他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17.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第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第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第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8.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 主动性(我要学)

第二、 独立性(我能学)

第三、 独特性(差异性)

第四、 体验性(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第五、 问题性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23.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第一、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教师因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第二、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促使教师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再现教材。

第三、 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

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更具挑战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4.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的要素资源: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

课程的实施条件: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

(3).反思性教学的一般步骤与基本策略是什么?

反思的一般步骤:反思(遇到困惑或问题)——计划——准备——行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评价资料——反思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策略: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观摩与讨论;体验与撰写反思札记。

31.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基本理念:关注学校发展(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研究回归实践。

基本要素:自我反思(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面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同伴互助(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协作);专业引领(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基本过程:问题——设计——行动——总结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答: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 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答:《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 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 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 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答:“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4. 什么是“有效教学”?

答:“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5.“有效教学”所倡导的理念是什么?

答:(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 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 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是什么?

答:(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 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 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答: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 如何理解“教育与生活”?

答:(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 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 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答:(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哪两个基本的观点?

答:(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 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 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什么?

答:(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答:(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 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答: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17.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答: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8.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19.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20.试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实现哪些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⑶从教学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⑷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⑸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变化:⑴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⑵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⑶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⑷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2.阐述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转变?

答: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 ⑴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4)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经验得到的一切都是课程,而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精神、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典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

3.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应这项工作。

23.谈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答: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5.本次课程改革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

答: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27.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哪两种,请具体谈一谈?

答: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28.新课程倡导了哪些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

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29.谈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这句话的理解。

答: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32.教的职责在于帮助,谈谈你如何帮助学生。

答:1.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

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33.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

答: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35.什么是综合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什么?

答: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36.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37.请你说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还有哪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答: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共六项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教学模式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

38.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或问题的认识更深刻,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强。

39.请你谈谈课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课程是由教课书、其他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物系统。简而言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环境等因素的整合。

40.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1.培养智力因素。2.培养非智力因素。3.使学生具备心理系统的初步知识。4.让学生讲究心理卫生,保持心理健康。5.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41.在教学中,除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可利用哪些课程资源?

答:直观教具(含图片)和实物、录音、录象资料、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光盘资料、报刊杂志、幻灯、自制图片报纸等等。

43.请你概括地说一说课程评价的基本特征。

答: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4.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答:1.注意成员搭配;2.培养合作学习习惯;3.把握恰当时机;4.转换教师角色,指导、参与合作。

45、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5.直观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巩固性原则;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46.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⑴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⑶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47.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49.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

答: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50.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化、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51.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2.课程的综合。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4.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答:1.学会求知的能力 2.学会做事的能力 3.学会共处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

55.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56.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

57.什么是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58.什么是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59.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答: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60.什么是学习方法?

答:学习方式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62.“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行业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63.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65.什么是成长记录袋?谈谈应该如何运用?

答:成长记录袋,也被翻译成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依次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成长记录袋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67.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

68.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请你说说课程资源包括哪两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1.课内资源:教科书、教具、教参等; 2.课外资源:网络、图书、社区、参观、访问等。

70.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71.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答: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流程5.教学反思

73.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74.当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你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答:1.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压力。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3.经常锻炼身体。4.和朋友谈心。

75.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哪些有效措施?

答: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知识;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76.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答:1.组织多样性活动;2.在提问上下功夫;3.利用小组进行学习;4.适当表扬;5.让学生参加活动;6.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

78.说说你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请你举例说明。

答:校本教研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校为本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形式。

如: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等。

8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教书育人”,我们应该理解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 不能理解为教书和育人,更不能理解为教师的主业就是教书。我的这一观点,作为成年人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当过学生,在学生时期也都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书本知识能长留在我们大脑中并发挥作用呢?而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生存的意识、处事的能力、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根本的应该是学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在学校里我们把学生训练成知识的奴隶,那么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只能做奴隶”的道理。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育人第一”的思想,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放在育人上面,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人、发展人而进行。对此,可能会有很多教师反对,“我们质量怎么办呢?我们的升学率怎么办呢?”等等。老师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我在这里绝对没有唱高调,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这是我自己多年工作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事实上,把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质量只会提高,不会降低。你想,育人的工作到位了,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端正了处世的态度,有理想了,有目标了,你还担心我们的教学不能落实吗?你还有必要天天监督学生吗?相反,那些不顾学生的感受,天天向学生要分数,逼学生做作业的教师又有多少成了优秀教师呢?有多少学生尊敬你呢?

如果我们的认识都能统一到这上面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为都会有较大的改观,我们的学生就会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25.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第一、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第三、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 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五 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第六 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26.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与培养目标是什么?

普通高中的性质:服务“中成”之人

普通高中的任务:以育人统整各项任务。

普通高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任务体系。除包含“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包含培养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自身等任务。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履行其育人职能。普通高中的任务是发展变化的。

培养目标的定位:社会化、素质化、个性化

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27.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第一、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 学生的学习范围。

科目即学科,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它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构成一个学习领域。

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第二、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使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

第三、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28.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第一、 重视课程实质结构的变革,加强艺术课程和技术课程

第二、 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学科结构的新突破

第三、 加强课程的选择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第四、 体现基础性,加强课程整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