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理论试题复习资料(二)(共100道)

 hongshuli 2016-05-31

新课程理论试题

(后附答案、答案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2、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课程,自小学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课时。(  )。

A、必修  B、必修 C、选修  D、选修 

3、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5、在学校课程中,与选修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是(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必修课程    D、综合课程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新教材一方面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新成果……”这主要说明新教材(  )。

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现成的结论

②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9.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

10.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1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4.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5.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16.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7.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 )

 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9.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20.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 )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21.校本教研的主体是( )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2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2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 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2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

A. 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 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 . 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 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2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27、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

A. 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 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 . 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 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28、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  )。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需要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需要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的需要

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9、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焦点(  )。

A、是行政部门组织、发动

B、是协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C、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D、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30、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

A、六项 B、五项 C、四项 D、三项

31、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

A、综合性、选择性、完整性

B、整体性、均衡性、完整性

C、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完整性、综合性

32、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

A、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

B、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C、自主、合作、探究等  D、做(操作)、考察、实验等

33、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  )。

A、新课程所规定的课程观

B、新课程所体现的开放观

C、新课程所要求的民主观

D、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34、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列内容中确切地表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是(  )。

A、一切为了学生   B、为了学生的一切

C、为了一切学生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35、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  )。

A、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处于发展之中的

C、学生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的独特性、与成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有学习的权利又有学习的责任

36、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  )。

A、终身学习、促进发展   B、提高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

C、形成'学习共同体'   D、成长、发展、完善

37、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  )。

A、学习、创新、总结    B、关注、尊重、理解

C、学习与充实知识结构   D、提高现代教育理论与人文修养

38、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指(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C、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9、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转变学习方式,要以为主要目的。(  )。

A、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D、把学习过程变为发现、探究、研究活动

40、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这就是说(  )。

A、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B、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素质

C、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D、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教学行为变化,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41、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  )。

A、责任 B、权利 C、方式 D、作用

42、在课程评价的问题上,会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的是(  )。

A、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方面

B、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结构等方面

C、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课程的资源等方面

D、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评价的方式方法等方面

43、倡导 的发展性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

A、'成长记录袋'   B、'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C、'立足过程'   D、'情景测试'

44、关于教学活动资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B、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宏观层次部分

D、教学活动的资源是一种非网络化资源

45、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A、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B、国家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课标中规定的基本素质

46、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等,这说明(  )。

A、新课程标准在目标上的突破  B、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的突破

C、新课程标准具有的主要特点 

D、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方式

47、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  )。

A、特点的体现    B、主要任务的体现

C、显著的体现    D、标志性的体现

4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的(  )。

A、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B、强化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C、促成学习方式的改善  D、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9、对师生互动型教学的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迅速彻底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很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B、互动型教学进行过程中,师生能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C、对学生而言,交往有利于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D、对教师而言,交往有利于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50、“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教学就可以得到提高与深化,就可以防止陷在旧经验、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B、一线老师工作繁忙,较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他们的研究往往只能是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

C、教师的研究属于“实践性研究”,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学实践。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研究问题,积累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51、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分为____三个阶段。(   )

A、备课前、备课中、备课后    B、讲解前、讲解中、讲解后

C、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    D、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52、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是新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选出有关理解中错误的一项:(   )

A、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B、传统的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摒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从而不能促进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C、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加强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指导并最终完成学生的发展。

D、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作用,不可偏一废一,当前要做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53、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求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54、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选出对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

B、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格局。

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

D、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55、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中的首要环节,选出以下教育教学观念中错误的一项。(   )

A、突出一个“人”字,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把学生的学业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知识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

B、敢说一个“不”字,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一个“不”字。

C、讲究一个“思”字,就是要常常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理顺一个“管”字,民主的同时也别忘了集中,奖励也要和惩罚(但不是体罚)相结合。

56、“正确的学生观”就是: (  )。

A、让每一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B、让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C、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爱好 D、让每一个学生都文理全能

57、“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  )。

A、使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B、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自己如何学习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58、新课程在学生评价方面改革的目的是(  )。

A以评价促进学生动手能力 B、以评价促进考试成绩提高C、以评价增加学校招生数量  D、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9、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就是使学生(  )。

A、尊重老师、同学   B、正确对待知识、学习、他人和社会

C、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 D、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60.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

A.重视发展B.重综合评价,C.强调质性评

6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2、 (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D、教学大纲

63、高中课程结构是以(   )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64、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     

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6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

A、以国家课程统一使用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66、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A、 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 

B、综合学科考试成绩   C、学科考试或考查成绩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67、解决综合课教师尽快适应实验教学的极好方法是(  )。

A、交叉备课  B、准备实验 C、写好教案  D、学习课标

68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次。

A、7  B、4  C、5D、8

69、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管理机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一级放到地方一级和(   ),让地方一级,让地方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课程决策。

A、学校一级 B、家庭一级  C、社区一级

70、(   )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

A、1988  B、1990 C、1986   D、1987

71、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机制班戈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探索中(   )观念的引入,大大的深化了人们对课程机制变革的认识,为突破中央集权课程机制一统天下的认识局限。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校本 

72、我们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   )。A、权利 B、义务  C、权利和责任  D、权利和义务

73、(   )的课程管理主要体现为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A、自上而下 B、自下而上  C、从中央到地方

74、国家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最高机构——(  )。

A、国务院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教育部

75、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   )。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C、学校 

76、学校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  )的合理开发。

A、校本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77、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   )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

A、政府行为   B、地方行为  C、社会行为   D、民间行为

7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  )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

A、社区   B、学校 C、 家庭 

79、从小学(   )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

A、 一  B、二   C、三  D、四

80、推进课程改革,(    )起着关键作用。

A、学生  B、教师  C、领导  D、官员

81、《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小学阶段以(    )为主。

A、 分科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必修课程

82、《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初中设置(   )相结合的课程。

A、 分科与综合 B、必修与选修  C、学科与经验

83、《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高中(   )为主。

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分科课程

84、设置(   )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

A、 选修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8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   )课时。

A、1   B、2  C、3   D、4

86、(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A、研究性学习  B、信息技术教育  C、劳动与技术教育 

87、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可是安排原则是(    )。

A、集中使用  B、分散使用 C、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88、(   )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A、学习习惯的转变 B、学习方式的转变  C、教学内容的转变

89、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的是(   )。

A、训练技能  B、发展智力 C、交往互动  D、陶冶品德

90、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   )为本位。

A、人的发展  B、人格养成 C、情感体验  D、道德生活

91、(   )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A、兴趣  B、差异  C、爱好  D、  动机

92、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   )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A、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B、提高法制意识

 C、加强师德建设  D、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9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   )。

A、促进者  B、合作者 C、主导者  D、开发者

94、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   )。

A、反思   B、帮助  C、尊重   D、合作

95、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   )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纬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A、客体性  B、能动性 C、主体性  D、主动性

96、新课程评价体现出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   )的转化。

A、评价功能  B、评价指标 C、评价方法   D、评价主体

97、新课程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   )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A、教为主导  B、以学论教 C、学为主导  D、教为主体

98、新课程考试改革,在内容方面,应加强社会实际和(   )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学生生活经验  B、学生知识获得 C、学生家庭生活  D、学生社会实践

99、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   )。

A、选拔人才  B、培养尖子 C、促进发展  D、甄别人才

100、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主要倡导(   )的评价方式。

A、教育主管部门评价B、学校进行评价C、学生进行评价D、教师自评

答案

1 A2 A 3 B 4 A5 C6 B7B 8D 9 C 10D 11D12A13A14B15C 16B 17 B 18 B 19A 20B 21C22、、C 23B 24 A 25C 26A 27B 28D 29D 30A 31 C32 B 33 D 34 D 35A 36A37 D 38B 39B 40A 41D 42 D43 C 44B 45 B 46 C 47 D 48B 49A50B51D52D 53C 54 B 55A 56B 57A 58D 59D 61 D 62A 63B 64B 65C 66D67A 68D 69A  70C 71C 72C 73B 74D75B 76A 77A 78B 79C 80B 81C 82A 83D 84C 85C 86A 87C 88B 89C 90A  91B92D 93A 94D 95C 96A 97B 98A 99C1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