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真相,人类的未来(一)

 powerbirds 2011-05-16
管理的真相,人类的未来
 
花开—生明

 


第一章 概说管理


管理的学问,表面地看,可谓浩如烟海,深不可测。书籍报刊的探讨,专家学者的著述,内容五花八门,言者各执一偏,众说纷纭之下,管理的精髓与本质早淹没在表相下面不知所踪了。为正本清源,本文将政治社会经济管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宗教、信仰以及战争等全部纳入视野,并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层面,对管理学进行探讨,从而拨开重重迷雾,彰显管理学的整体及核心本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探讨的管理,不仅指上下层级之间的管理,同时包含平行单元(个人与个人,团体对团体,甚至国家对国家)之间的管理。


第一节  它们是管理的范畴吗


    政治、经济、社会形成的规章制度、法律条文是管理的范畴,这是普遍的共识,而将道德、潜规则、社会共识、宗教、信仰等也纳入管理的范畴,就不被一般人所接受了,因此这里首先讲一讲,为什么它们也是管理。


无论何朝何代,无论东方西方,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所有的社会形态中,都充满了千差万别的利益诉求,变化多端的思想意识,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社会形态里,如果没有了社会道德、社会共识与各种信仰(包括宗教信仰与社会信仰)的约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很显然,只能是冲突不断、战争不止与一次次的毁灭。而正是因为有了社会道德,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与宗教信仰,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信仰团体,在具有共同信仰的人群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人们可以放弃一定的个人利益,放弃彼此之间的纷争,从而实现了团体内相对的宁静与和平,而这些正是道德与信仰形成的巨大管理效应。有的信仰能够将人们团结起来,但对团体之外并不构成太多的危险与冲突,例如佛教、道教信仰,就不具有很大的社会冲击力,但很多其它的宗教与社会信仰,有时候能够形成巨大的政治力量,具有*一个制度一个国家的能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信仰对人的管理与组织的作用。


综上所述,很显然,为什么道德、潜规则、社会共识、宗教、信仰等没有被纳入到管理的范畴中来,原因不是它们不在管理的范畴内,而在于人们没有深入到道德与信仰的本质中去,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道德与信仰对人的管理,主要是对心理对思想的管理,而对思想对心理的管理恰是形成有效管理的关键,思想决定行动,道德与信仰则规范了思想,从而规范了人的行动,因此道德与信仰恰是对人的深层管理,其效用往往大于制度管理并具有持续性,同时还不被人们所觉察,因而心理反抗也最少。为什么各种团体都十分注重思想认识的宣传灌输,注重转变思想提高思想认识,注重对人的说服教育,并搞出了很多的形式主义,比如国内就有很多针对思想进行教育的活动,如党风行风评议、创先争优、文明单位评选等等,这些活动的本质,正是试图通过影响和控制思想,来控制人的行动,规范人的行为,因此道德、潜规则、社会共识、宗教、信仰等正是管理的高级形式,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管理的较高境界。


第二节  利益这个概念


本文涉及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利益,管理就是对各种利益诉求的管理,同时在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的同时,实现管理者自身的利益。因此要说明白管理,首先要对利益二字进行定义,界定它的范畴以便深入讨论。我们平时所说的利益,突出的是物质利益,而精神利益并不为人们所认同,本文对物质利益的获取,权力地位职位的获得,心理的满足(精神利益)等,统一都定义为利益,都纳入到管理的范畴中来。


物质利益是利益的范畴,权力地位职位的获得是利益的范畴,一般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本文不作解说。心理满足也是利益就不被一般人所接受了,因此这里重点作一些解读。


心理满足是人类最重要的欲望之一,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一碗饭一口水一件衣而奋斗,从而形成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发展动力。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或者心理上对物质的需求降为次等需求时,心理满足就成了人们最重要的欲望。这时候人们更多地开始追求快乐,渴望社会地位,渴望自尊荣耀,这种追求快乐的欲望以及虚荣心、攀比心的需求,形成了人们强大的精神动力,人们转而开始寻求精神利益的满足。


为了获得这些精神利益,人们甚至能够放弃一定的物质利益,只要这种放弃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赞扬,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与心理满足,这时候精神上的追求已经成为更重要的心理需求。比如很多社会义工、志愿者的出现,自愿组织的建立,慈善个人、慈善机构慈善行为的增多,正是基于心理满足的需要而被人们普遍采用的方式。我这里不是要批评志愿者与慈善组织,应该肯定地说,他们的慈善活动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对帮助他人,缓解社会冲突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这种教化作用也体现出了社会管理的作用。我在这里要说明的是,他们的这种努力与奉献,在取得这些社会效果的同时,付出者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这是他们得到的回报,是他们获得的精神利益。


能够得到心理满足,是道德、信仰、慈善行为等能够得到执行的动力所在。在宗教信仰的人群中,这种精神利益的获得,正是宗教能够吸引人的关键所在。例如佛教徒为了成佛,就能够放弃物质享受与生理需求,虽然这种放弃也伴随着内心的冲突与困惑,但成佛是他更重要的心理需求,虽然内心冲突,坚定的佛教徒却不会退缩。为了成佛,佛教徒还有另一个信念,就是要积聚功德,放生则成了最重要的的功德来源之一,因此放生活动本身,虽然客观上保护了动物,但佛教徒认为自己获得了功德,这种心理满足才是佛教徒放生的重点,功德就是佛教徒最大的利益。


社会道德同样是基于心理满足为动机,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在公交车上给人让座位的人,在同伴、同车人赞许的眼光里,获得的那种兴奋与心理满足,是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表现在内心是一种极大的快感,相比与获得的心理满足,一个座位一小段时间站着这种成本的支出,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而如果这人给他人让座,获得的是满车人的鄙视和嘲笑,是同伴的讽刺挖苦,是内心的冲突与不自在,那么这人可能再也不会在公交车上让位与他人了。通过上述的描述我们看到,心理满足往往是超越物质利益的更大的利益。


第三节  管理方案四要素


接下来我们正式地谈管理,首先我们来看看管理的要素,在形成的纸质条文和心理条文(潜规则、道德律则、社会共识等)范围内,管理有且只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利诱,罪惩、控制、出局;而从管理的整体,从管理的制定、执行、维持、修订等环节全面讨论,则含有另外三个要素,合计为七要素,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描述。


利诱,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奖励,其本质是用利益为诱饵,对被管理者进行诱导规劝甚至是诱骗,使被管理者服从管理的意图,从而实现管理的目的。奖励这个词不能全面体现其本质,因此本文不予采用。


精神层面的利诱,在政治经济社会管理、道德、信仰上均有体现。在各种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中,利诱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制定一定的规范、要求和目标,被管理者如果按照规范要求工作,并达到了工作目标,就会在权力、社会地位上得到提升,在职位上得到提拔重用,并同时表现为心理上的满足。这一点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表现极为明显,封建社会,一个人最大的荣耀就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这种精神层面的利诱,使不同朝代的科举制度得以繁荣昌盛,官僚体系得以发展壮大,社会得以较快发展,多少达官贵人由此诞生,同时腐败坠落出没其间,众所周知的范进中举一文,就突出体现了精神利诱的巨大力量以及其衍生的怪诞与荒唐。如今这个时代,对权力、社会地位、高官高位的渴望,更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首选,其间的追求、痛苦、嫉妒、虚伪、腐败、悔恨等,相比于旧时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宗教信仰的利诱,则以来世的幸福,以虚幻的精神追求,以精神崇拜为诱饵,从而体现管理的利诱。例如佛教就以成佛,以转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终极目标,其它宗教多以对神的信仰与追求为终极目标等等。


在物质的利诱方面,则表现为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激励相关的人员努力工作,使被管理者在争取获得条文所规定的物质、金钱奖励的同时,实现管理的目的。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一点已经不用细说,几乎所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利诱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社会管理制度也隐含着对制度遵守者的奖励,隐含着随地位、权力提升所带来的物质利益的获取。


罪惩,从制度条文及心理条文上,则是利诱的反面,其本质是用利益的损失,利益的不能获得,利益的被剥夺等条文,对被管理者施以心理的恐惧,从而规避管理的风险,达成管理的目的,如果管理风险未能避免,真实的利益损失就是被管理者必须付出的代价。物质利益上的罪惩,程度不等地分为金钱、物质的处罚直至抄家灭产等。


在社会的精神管理层面上,精神利益的罪惩体现为,丧失评优评先的权利,失去提拔重用的机会,直至丢官罢职,社会地位的全面下降、心理优势的全面丧失等。最严重的罪惩,则发展为人身自由的丧失,权力地位的剥夺等。宗教方面,佛教以“下地狱”作为对人的终极惩罚;基督教则直接引入了原罪概念,认为人类初始受到蛇的蛊惑,犯有原罪,因此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地忏悔,虔诚地信仰供奉神,供奉基督等以获得原罪的解脱。这种精神上的罪惩,形成了宗教信仰者最根本的动力与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控制,按力量大小进行划分,又可分为一般性控制与强力控制。在精神层面上,一般性控制主要是社会道德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比如坐公交车要为老人妇女儿童让位,不随地吐痰,孝顺父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创先争优,党风行风评议等,这种社会道德和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不具备强力约束能力,不能形成完整的控制链,但社会自有其奖惩机制在发挥着作用,通过人格上的鄙夷或者赞扬,语言上的规劝说教,或者通过思想政治活动的效果评价机制,间接地影响各单位的物质利益等,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了一定的控制与约束能力。物质层面上的一般性控制,则体现为制度中的约束性条文,如出差补助、住宿标准,对权力与职责边界的划分,对工作内容、性质及范围的规定等,这些条文能够得到执行,都与其它三个要素的配合,以及管理执行的力度有关。


强力控制,道德有时候也具有强力控制的特征,例如在封建社会,对贞节是有强力控制的,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遵守贞节的妇女,被浸猪笼、沉河或者用石头砸死,都是道德强力控制的体现。宗教与政治信仰同样具有这种特征,佛教就说“谤佛是要下地狱的,而且万世不得超生”,这种精神上的强力控制,使任何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都不敢轻言妄举;政治信仰的强力控制更不用细说,叛党叛国的下场谁都知道。物质上的强力控制,则方方面面地体现在规章制度、法律的相应条文中,强力控制最高的体现,就是人身管制,剥夺社会权力,刑狱等,强力控制机制有完整的控制链,并有相应的执行机构,这一点是一般性控制所缺乏的。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不仅体现在上对下的控制上,管理体内独立单元之间的相互制约、互相控制同样是重要的环节。例如西方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就体现了管理体内的相互制约与监督;社会主义阵营中,也有各自独立的司法、监督、政治、经济体系,它们之间同样具有相互制约的力量平衡机制,从而实现了力量的相对均衡与管理体系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管理方案的执行。


出局,是最严厉的一条,对那些利诱不果(一般原因是不遵守管理能获得更大的利益),罪惩失效,说服不了,控制不成的被管理者,这是最后的一条防线。在精神层面上的出局,意味着通过各种方式,使被管理者的精神彻底摧毁,信仰彻底崩溃,或者实现信仰的完全转变,这种精神层面的出局,行使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更多采用的是物质利益的出局管理,轻者是对社会地位、权力、职位,工作等的完全剥夺,重者是对人身自由、经济利益的完全控制,直至精神与肉身,国家与民族的彻底消灭,从而实现了最完整最残酷的出局。


上述管理方案的四大要素,构成了管理的纸质条文及心理条文的完整链条,无论是道德、规章制度、法律等,都是上述四大要素的综合体现。一个完备的管理体系,也一定是上述四大要素的综合,并且无法超越这四大要素。


第四节  管理执行三要素


下面再说管理的执行,为了确保管理方案的执行,仅有上述四要素是不够的,再好的管理,也还需要下面三点的配合,否则就无法形成封闭完整的管理环。这三要素是,一是出发点(目标),二是执行,三是监审。


管理方案的四要素构成了管理的制度体系,就如建房子,制度体系就是房子的框架结构,通过上述四要素的搭配,房子的结构已经完成,但房子是要建立在基础上的,房子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决定着房子的安全、使用及效益,基础不牢或者倾斜,房子使用起来就很不方便甚至很快倒塌。对管理方案来说,这个基础就是管理的出发点与目标,如果管理方案的出发点,未顾及被管理者的利益,或者在程度上过度强调了管理者的利益,而对被管理者的利益轻描淡写,或者被管理的各个单元之间,利益分配极为不公平,那么这种管理方案就失去了均衡,使用起来一定是事故不断,问题多多,矛盾突出,最终必然导致整个管理方案的倒塌。因此一个好的管理方案,一定是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之间利益的相对均衡分配,管理的出发点与目标的制定,必须以公平公正为基础。


房子的基础打牢了,框架结构建立起来了,但如果不能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房间,不能将框架通过墙壁、门窗等相互联结起来,也是无法使用的。对管理方案来说,将各种管理条文联结起来,构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管理单元,离不开有力的执行,这个执行者就是管理者,就是房间的墙壁与门窗。通过管理者的执行,构建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管理单元,从而实现了管理,体现了管理方案的功用。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执行管理方案的过程中,因各自利益的不同,会时时对管理方案形成威胁,甚至破坏掉整个管理体系,因此对管理方案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也非常重要。监审,类似于房屋的维修维护,要保持房子长期稳定地使用,就必须对房子经常进行维修维护,对房子的布局、结构、功用等根据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并及时地清理垃圾,修复破损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房屋长期稳定的使用。对管理方案以及管理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审查,并根据情况不断地对管理方案与管理目标进行调整、改进、补充、修订,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监督,规范约束双方的行为,是管理成功的必备要素,一个僵死的管理方案,僵化的管理模式,失去监督约束的管理团队,是不能适应管理需要的。(请看第二章,管理的真相与管理失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