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蓝盖 2011-05-17

新课改背景下对课堂教学的再思考

 

镇沅教师进修学校   罗昌萍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有更高的要求,笔者从课堂教学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要创设学生的思考空间;课堂教学要构建充分而热烈的讨论;课堂教学要常有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五个方面与读者交流。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逐步推行,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然而,我们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予乐观,还是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处理,我讲你听,我授你接,我在台上滔滔不绝,喋喋不休,你在台下在纪律的约束下静听,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而学生则木然处之,毫无反应,整堂课犹如一潭死水,致使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及目标的最终实现,还是取决于课堂。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个性张扬、活力四射、异彩纷呈的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的现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课堂教学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基本前提。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甚至是在课堂上居高临下,板起面孔动不动就训斥、打击、讽刺、挖苦、奚落学生,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结果是老师没有摆正师生关系造成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伙伴当中的首席,课堂教学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再也不会是纪律约束下的好生听讲,差生听话的课堂了,学生就会毫无顾忌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也才能应运而生,课堂给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这样的课堂才是“绿色课堂”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和谐、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应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更不应该有打击、讽刺、挖苦、奚落学生,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积极互动,互相交流探讨,互相理解,互相接纳,师生形成一个共同体。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易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课堂上有学生走神,人在教室,心在外,此时,可这样说,“有些同学不在老师的服务区了”。有的同学想睡觉,你就这样说,“我们有些同学快进入死机状态了”。

二、课堂教学要创设学生的思考空间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课堂上恰当得法的质疑设问,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贴耳,盲从依附,老师说黑板是白的,学生也跟着喊“对,黑板是白的。”难道黑板是白的吗。尤其是老师更多地给学生制造语言的套子,使得学生的思维走不出去,多在原地打圈圈,常常是教者口若悬河,听者昏昏欲睡,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不到训练。我们有的教师害怕“冷场”,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便只提一些简单的本身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毫不费力的问题问学生,形成了以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语文课中的《×××》课文的作者是谁,出自哪本书?这些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要难易结合,要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要简单地把结果(答案)轻易的告诉学生,要通过分析后,得出结果是最佳的教学,如11未必等于1,一朵乌云+一朵乌云=一朵乌云,一滴水+一滴水=一滴水。更不要满堂问到底,这些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如果教师的问题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 、“兴奋点”上,学生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最好的课堂是悬而未决、余音绕梁状态的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可我们有的教师下课铃一响,火速离开教室,比兔子还溜得快,比刘翔还跑得快。

课堂不仅要构建学生的思考空间,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设问,允许学生对问题“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和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如上《木兰诗》时,有学生发问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木兰为何不被发现?这个话题会引起全班同学的轰动与兴趣。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教师始料未及的,但是它却使课堂灵动起来,我们作为学习伙伴当中的一员,要平等对待学生的自由和权利,避免对学生精神处罚以及不公正的评价来对待自由和权利。总之,课堂上提问比不提问好,个别提问比集体提问好。

三、课堂教学要构建充分而热烈的讨论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课堂是老师单极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学生应有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只一个人讲,独占课堂,一切包揽,学生哪有机会去表现?课堂好比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演员,学生要有充分的讨论,讨论后得出的结果总比教师直接告诉的答案好得多。因此,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所有学生的潜能都得以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言见解的机会,要关注边缘人,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不要老是关注那几个发言明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比起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虽然两者最终都将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但前者所关注的是结果,后者关注的是过程。知识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但探索知识的过程却是精彩万分的,讨论式教学之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它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千万不要担心“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老师也不要过多地干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

四、课堂教学要常有成功的体验

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的位置,就会以同样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学生,给每个学生以称赞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失败乃成功之母”,教学实践证明,“成功乃成功之母”。要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师眼里无差生。”这是符合学生的成长实际,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如果屡遭失败,对青少年来讲是自我否定,教师的教学秘诀就是设法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让他们获得心理愉悦,心理因素获得优化,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良性循环。课堂上,老师要善于拿起表扬和鼓励的武器,尽可能地减少失败后的昏心,增加学生成功后的喜悦。如果老师表扬一句学生,可能会成为他一生成功的转折点,要珍惜孩子心理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提供“我能行”的成功体验,也就是说有时需要扪着良心表扬学生。如果课堂上学生的努力得不到老师应有的肯定和鼓励,遭受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的话,将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抹杀了学生学习兴趣。外国妈妈对没考好的孩子说,“我的孩子呀,你这点分数以后进了白宫做总统怎么办?”中国妈妈对没考好的孩子说,以前考试从不及格,这次考了60分,她说,人家考80分呢?好,通过努力,取得了80分的好成绩,又说,人家考100分呢?孩子又努力,考了100分的满分,她还又说,你骄傲些什么,才是这里的第一名,离清华、北大还远着呢?这样的比较方法,哪能不散失孩子的自信心呢?全世界只有一个姚明,你怎么老是要求他练成姚明呢?因此,教育学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要相信人人能成才。

五、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教材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各科新课标都指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新编的教材将删除原来“繁、难、偏、旧”的内容,各科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时代感,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也大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经常运用的知识。还有学生自身的、家庭的、学校的生活内容等,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已删除,主要原因是离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当代学生心目中的英雄而不是这些了,是具有时代气息的像杨利伟、刘翔等这样的人物。

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课时,努力挖掘知识中的生活因素,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相联系,设计适当的生活场景,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课堂举例选取贴近生活、有时代感的、学生又感兴趣的事例,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因为他们有话可说。从生活中来的事例在课堂中得到印证,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模糊的概念得以认可、不正确的观念得到更正,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相反如果举的例子是和学生的生活相隔很远的一些事例,那么学生会因为对他们不了解而导致无话可说,也就没有什么兴趣可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主要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从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这样,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

由此可见,生活离不开知识,知识离不开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选取贴近生活、有时代感、学生又感兴趣的事例是非常重要,让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新课程课堂的灵动与鲜活,不仅表现在表面上内容、形式、情境上的“活”,还表现在实质上的知识吸收、经验形成、智力活动、能力手提高、情感体验、精神升华、生命发展的“活”。

一堂好课是交流而不是灌输;是吸引而不是强迫;是引领学生再创造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是给学生网鱼的方法而不是给学生以鱼。好课是生活的回归,教给做人的道理,是给人品味的一件艺术品。

一堂好课的评价是看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是否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看是否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看是否注重对问题的探究和方法;看是否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看是否注重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