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买了《红楼梦植物图鉴》和一本日本翻译过来的《新视野百科图鉴、花》。没事在家常翻,就看到《红楼梦植物图鉴》最后一页图片是泽兰。一楞,总觉得很眼熟。然后翻另外一本,也说这种叫泽兰,是秋季七草之一。当时就开始留心。因为这种植物在这周围很常见,以前我家门口就有一棵。我们土名叫七青草。我忘记怎么用了,好象有次肚子不舒服妈妈要拿它炒蛋给我吃。记得不太好吃。
此后的9月里,因为辞职,很有空闲,没事喜欢往母校的植物园里跑着玩。正好看到七青草开花,苗圃地头的标牌却是佩兰。因为没有带相机,也没拍。更弄不清楚所谓的泽兰和佩兰到底有什么区别。回来就百度,因为没有见过泽兰,概念还是很模糊。只隐约知道,佩兰又名大泽兰。茎圆。而泽兰茎四棱。但我一直以为,它们的花是相似的。因为书里的考证大多都是考证泽兰就是古代的兰的。所以图片上的就是泽兰,是和佩兰不一样的植物。只是花看起来大致相同而已。
从那天起,就一直心心念念,想知道泽兰跟佩兰到底什么区别。今天早上,想着佩兰要凋谢了,所以带了相机去拍佩兰。然后突然就看到路口地头有泽兰的标牌,跟薄荷一样,属唇型科。只是地面部分已经被收割干净,只剩下根部和些须的杆。我细看了杆,是四棱,有点象芝麻杆。但是没看到花。还是闹不明白。带着失落。继续向前走,去拍佩兰。又看了看佩兰,标牌上写的是菊科植物。心想明年春天记得来看泽兰,也许就明白了。后来在植物园闲转着看其它植物。看到药草园的管理人员带着一群学生在松土。一看就知道在上社会实践课。我当时在校时候也上过。我看到他们在谈药草,就凑过去,趁机问那老农模样的带队人。泽兰和佩兰到底有什么区别,我知道他一直在侍弄这些药草,一定知道。果然,他说,佩兰就是七醒草,(我后来想到的大概是这几个字,因为佩兰有蕳、兰、兰草、水香、醒头草几种名字,我们这里叫的一定是取这个醒字,所以叫七醒草。)泽兰跟薄荷有点类似。我说那花是否也跟薄荷差不多,他说跟益母草有点类似。这时,我已经明白了,到底怎么回事。他又说,你来我刨根给你看。我跟过去,看他刨出来的根,肥大。很胖。象娃娃的手指头。白嫩多汁。他说,就这个根跟薄荷大不一样,所以还有个名字叫地笋。我终于想起来了,以前看薄荷的时候。旁边的跟薄荷类似的植物,就是泽兰。只是当时并不认识,也没在意。拣了泽兰的根,拿回家,准备种一盆看。然后跟老农再见。回家。
自此算是明白了。唐代以前文献所说的兰。也名大泽兰。菊科。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作用。陆玑《诗疏》:“蕳,即兰,香草也。其茎叶似药草泽兰,但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藏衣著书中辟白鱼也。”《中华名物考》说:“最后到了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把古代的兰分为‘兰草’、‘泽兰’、‘伪兰’。给近代的伪兰起名为‘兰花’,明确加以了区分。”那么兰草就是现在的佩兰。《红楼梦植物图鉴》里的泽兰,其实也就是大泽兰,佩兰。(网上泽兰图片)
泽兰者,唇形科。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花镜》上说的比较标准:“泽兰生大泽旁,以其叶似兰,故名泽兰。二月生,苗长二、三尺;根紫黑色;茎干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而微香。七月开花,带紫白色,萼亦色紫。”
网上摘两者之别,《本草纲目》:“兰草(即佩兰)、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嫩时并可挪而佩之,八、九月后渐老,高者三、四尺,开花成穗,如鸡苏花,红白色,中有细子。雷敩《炮炙论》所谓大泽兰,即兰草也,小泽兰即泽兰也。诸家不知二兰乃一物二种,但功用有气血之分,故无定指。”《本草拾遗》:“兰草,生泽畔。叶光润,根小紫,五月、六月采,阴干。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李云都梁是也。苏(敬)注兰草云,八月花白,人多种于庭池,此即泽兰,非兰草也。泽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初采微辛,干亦辛,入产后补虚用之,已别出中品之下,苏乃将泽兰注于兰草之中,殊误也。 ”
一会儿把泽兰种起来,希望明年能发芽。可以认真的看看它的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