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一)

 戈壁的红柳 2011-05-20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一)

 

(博主按:杨式太极拳博大精深,习练多年不敢妄论,只有学习研讨的份,既无功底又无学问者论之为伪学,故从来未自撰文字谈及太极拳知识。本篇也是在网上查阅时收集的好文章,特分三次发出与拳友分享!)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在杨澄甫的太极拳练习“十要”中,有松、沉的要求,如“松腰”、“沉肩坠肘”;有寓松、沉之意于其中的,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分虚实”、“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等;也有以松、沉为前提而使之相辅相成的,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等。就是在中国古典太极拳的经典拳论和拳诀中,松、沉也显得十分重要。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四两拨千斤”等关于松、沉的论述。在其他拳论、拳诀中,也不乏松、沉的论述和演绎。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太极拳总论》);“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歌》);“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发劲沉着松净,专主一方”、“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由此可见,松和沉,对于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来说,十分重要。

    (
一)关于松

    
松,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原义为使松(放松)或解开、放开。相关词有松柔、松净、松活、松动、松开、松融、松垂、松静等。还有松散、松弛、松懈、松垮等。太极拳的松,应为前者而非后者。

    
杨式太极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止,虚实分明、神舒体静、意气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内外放松。也就是从内及外,周身松融贯通。心安意静,内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这才是杨式太极的真松。只有这样,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击时,才能够轻松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气凝,内劲盈充,沉静松净,应物自然。

    如何做到内外放松?太极拳是内功拳,应以心意为主,然后才求身势。故松,应是先松心意后松身势。澄甫宗师曾曰:“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太极拳说十要》)宗师高徒,一代名师李雅轩也说:“周身气势务要松开,虚灵之气

始能上顶……松须松心,心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随之而松。日日以松沉之心意灌输,久之自能得到真正之松,  内劲也随之而生也。”(《李雅轩先生太极精论》,陈龙骧、李敏弟《杨氏太极拳法精解》第3页)内松即心意放松,心安神静,杂念摒除,动以心气,灵慧自生。外松即身势放松,中正安舒,体态自然,周身轻灵,节节贯串。倘若心意不松,则神气外露,杂念丛生,目光呆滞,心浮气躁。而身势不松,必致腰肢僵硬,上下不随,意气上浮,内外难合。以上两点,乃杨式太极拳之大忌。

    上面说过,杨式太极拳的松,是松柔、松净、松活、松融的那种有机的松,而不是松散、松懈和松垮的那种无机的松。杨式太极的松是在身法中正,神舒体静,以内统外,有意有气的松。这种松使全身在心性意识及动作要领等方面得到极大的舒展、轻松和自然。从而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高度境界。如头部的放松,必须在头部正直,向上轻轻顶起,神意上领的前提下使颈部微微放松。既不用力,也不松懈,以保持精神上提的虚灵感觉。又如对腰肢的放松,首先要立身中正,然后松开心身,不紧张,不僵滞。自我感觉松净、沉稳、舒适。全身无一丝一毫的僵硬和拘滞。行功时,按照要领和要求,在意识的指使下,“以心气运行,以腰脊率领,静静将一趟拳形容出来”(李雅轩语)。


   目前,社会上一些打杨式太极拳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放松。观其走架,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掌是兰花掌,腰是麻花腰。耸肩抬肘,神气活现。自以为松柔,不知此为谬误也。建议我们的拳师们认真按照杨式太极的动作要领教授学生,并严格教练,严格要求,切勿误人子弟。更不能把杨式太极拳打得面目全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