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冤案,李煜绝非昏君(下)

 yhxm 2011-05-22
壮哉李煜倾国一战 力尽无悔

 


北宋灭南唐一战,是天下大势所趋。

 


974
年,北宋开始对南唐发动战争。这是一场北宋王朝蓄谋已久的战争,其谋划之周密,准备之充分,堪称完美!

 


其一,赵匡胤目光长远,很早就制定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国策。

 


从公元962年,赵匡胤登基的第三年开始,北宋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到971年的时候,宋灭南汉。此时,放眼天下,除了北汉政权有契丹的支持暂时不能消灭,南方还剩下最强大的一个割据势力南唐,以及泉州的陈洪进、吴越的钱弘俶。泉州和吴越不足惧,且两国君主都已经表示臣服于宋朝。真正的对手,只剩下南唐了。

 


其二、赵匡胤精心准备,内外兼顾。

 


进攻南唐,最重要的是水军。而宋军以步兵和骑兵为主。在971年平定南汉之后,赵匡胤并没有急于南征,而是命人在荆湖地区准备物资,修建大型战舰,日夜训练水军。直到三年之后,水军基本训练完成,才正式发动对南唐的进攻。

 


而赵匡胤又联合吴越,东路吴越出兵,由杭州进攻金陵;中路由曹彬、潘美率十万精锐,渡江进攻金陵;西路由大将王明率兵,进攻南唐重镇湖口(今江西鄱阳湖)。三路大军协同作战,同时对南唐发动进攻。而且,赵匡胤在进攻之前就向辽国求和,以求无后顾之忧。

 

 


此时南唐的李煜在忙些什么呢?

 


虽然天下大势归于大宋,南唐国力日趋贫弱,虽然最后的几年,但是,面对广袤的南唐国土,面对十多万南唐将士,李煜不甘心,也绝不可能束手待毙。

 


李煜在外交、内政方面做了多种应对。

 


其一、971年,宋灭南汉之后,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往汴京求见赵匡胤,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卑辞求和,以换取足够的时间。可没想到赵匡胤有心挑衅,竟然把李从善扣押。李煜内心极为悲愤,几次乞求不得,只能作罢。第二年,李煜再次上表,将南唐各种制度进行贬损,自己的命令称“教”,改中书省为左右内史府,并把其他许多机构都该换名称,以示自己对大宋的尊奉。

 


如果李煜只是如此一味屈辱,也算不得什么有为之君。可是不然。

 


其二、在表面的屈膝投降的同时,李煜向吴越国派出使者,表示南唐和吴越唇亡齿寒,希望联手共同对付宋朝。

 


在吴越国内也有一些主战大臣支持联手南唐对抗宋朝。可是吴越国君钱弘叔不同意,他以为和南唐联手也注定失败,只能加速吴越的灭亡,而归顺宋朝,联手灭南唐,或许可以讨好宋朝,多活几年。于是,吴越王钱弘叔把李煜的国书转交给了赵匡胤,赵匡胤一看大怒!下定决心要消灭南唐。

 


其三、派遣将领沿江布防,严密防守宋军。

 


在南唐诸将中,当时最有名望的将领是林仁肇。

 


早在周世宗征南唐的时候,正阳桥一战中,林仁肇就曾经和几位死士冲上前去逆风举火焚桥力阻周军进击,其勇武连后周将领也为之赞叹。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南唐李煜即位,先后任命仁肇为南都(今南京)留守、南昌府尹,予以重任。971年,仁肇向李煜献策:北宋连年征战,军队疲惫,淮南防务空虚,希望由自己率领精兵数万,渡江北上,立足淮南重镇寿春,以便收复淮河失地。若担心无法成功,于国不利,可在自己起兵之日,将眷属拘捕下狱,然后再向宋朝廷上表,指控令人林仁肇窃兵叛乱。事成,国家或可受益;事败,林仁肇甘愿受杀身灭族之祸。

 


 


可李煜并没有接受林仁肇的建议。

 


为什么呢?

 


在当初周世宗征讨南唐的时候,曾经攻陷了淮南地区。这是一块战略要地,退可守,进可攻。林仁肇就是要立足寿春,攻占淮南。那么南唐对北宋战胜的希望也就多一分。那我们站在李煜的角度想想,或许可以猜测出他的心意。李煜多年卑事北宋,就是为了赢得时间,若主动出击,必然使得北宋更早的发动总攻,对自己必然不利。同时,北宋军队以步兵,骑兵为主,南唐以水军为主。要攻占淮南,则是以己之弱,攻敌之强,这不是自取其辱吗?

 


加上李煜生性文弱保守,他一贯的战略主导思想就是依靠长江天险,以守代攻,等待北宋军队水战失利,再图反攻。

 


这个判断,在大战之初看来,有些保守,但不算错。因为林仁肇进攻淮南能否成功,本身也是个未知数,要知道南唐国内多年没有战事,而北宋军队确尽是多年征战的劲旅,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本来,南唐的形势就非常不利,但还有胜负存亡,还未可知。可等到林仁肇被杀,等待南唐的真的就只有灭亡了。

 

 


当林仁肇献策的事情传到大宋后,赵匡胤震怒,想要统一江南,就必须除掉林仁肇。于是,赵匡胤派人秘密潜入林府,偷得林仁肇的画像,挂在一间豪宅中。然后派遣一位和南唐关系不错的大臣私下约见被拘禁在开封的南唐王爷李从善,指着仁肇的画像说:“不知道王爷可否认识此人?这就是南唐大将林仁肇。他想归降我大宋,先派人送来自己的画像作为信物。”并说:“这是我们皇上赏赐给林仁肇的府邸,以表彰他的忠心。”李从善平日和这位官员交情不错,自然信以为真,于是派遣亲信秘密返回南唐,禀报李煜。李煜一听大怒,惊疑不定之际下令赐毒酒给林仁肇。林仁肇无法为自己辩白,含冤而死。

 


李煜之所以中计有多种原因。其一,古时交通不便,而远在汴梁的赵宋竟然有林仁肇的画像,怎不让人怀疑。其二,赵匡胤设局引诱李从善,使其相信林仁肇已经归降,从善中计,派人回禀,想必言语之间又添油加醋,更增添事件的可疑。其三,林仁肇曾经建议李煜,由他独立带领一只部队进攻淮南,万一反叛,这就是征兆。其四,李煜长年生活在惊惧之中,对军事,对大将不能完全信任。其五,大战在即,万一林仁肇反叛是真,南唐将腹背受敌,毫无胜算。

 


于是,李煜杀了林仁肇。可悲,可叹!

林仁肇被杀之后,北宋的大军开始逼近,开始,进军非常顺利,一直攻打到了金陵对岸。可是长江天险阻挡,宋军很难逾越。虽然说宋军训练了一只水军,但主力却依然是以步兵、骑兵为主,若在江面作战,必然不利。如何解决渡江作战而不被中途进攻,是宋军面对的最大难题。

 

而长江,也确实是南唐所能倚仗的天然屏障。古今多少北方政权,因为长江而止步!

 

可惜,上天不眷顾南唐,南唐李煜君臣以为宋军必定为长江阻碍的时候,根本没料到有个叫做樊若水的人会出现。而他的出现,迅速粉碎了李煜倚仗长江阻挡宋军的美梦,更进一步加速了南唐的灭亡。

 

樊若水是南唐人,早年多次参加南唐科举,可屡试屡败。看到在南唐前途无望,樊若水便想北上,可是若空手投降,赵匡胤如何会重用自己。樊若水了解到北宋若攻南唐,渡江作战必定是最大的难题,若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赵匡胤必然重用自己。

 

于是樊若水苦思冥想,翻阅历代典籍,终于想出了在长江搭建浮桥渡江的计策。若是在别处,在一条小河上,搭建浮桥当然不是问题,可要进攻金陵,必须越过采石矶,而采石矶正是南唐军事要塞,有重兵把守。而且,江面宽广,暗流汹涌,根本没法子直接在江面上搭建浮桥。更不要说有南唐军队的日夜巡视了。

 

这樊若水真是一位狠人,为了自己当官,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他找到采石矶附近的寺庙,表示要出家为僧。做了和尚之后,去长江沿岸四处钓鱼,以测量水纹,并绘制《横江图说》。于是,金陵附近水深水浅,哪里有暗礁暗流,樊若水一清二楚。之后他又假借江水急迫,经常有船只倾覆,四处化缘,在采石矶附近深挖了一个山洞,在山洞中修建了一个高大坚固的石塔。附近的军民都很感激他,谁有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以后为宋军搭建浮桥,固定铁锁做的准备呢?

 

一切就绪之后,樊若水前往汴梁,提出“请造浮梁以济师”,并呈上他亲手绘制地图。赵匡胤听了计策之后大喜!而之后樊若水亲自到湖南都监千艘大战舰,以备搭建浮桥,以及大量的竹排、绳索,以备搭建浮桥之用。(在南唐灭亡之后,百姓得知樊若水献计之事,气愤异常,将樊家祖坟刨便。此举也可证明百姓对南唐对李煜的拥护。)

 

于是,南唐军队按照自己的预定,还在集结的时候,北宋军队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越过了长江天险,逼近金陵。

 

 

两军交战之初,李煜把军权全权交给了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皇甫继勋是南唐名将皇甫晖之子,也算是熟悉阵战了。可他自以为南唐水军强势,又有长江天险,且十月江水寒凉,水流急迫,根本不可能搭建浮桥,于是放松警戒,没有及时做出应对。等到李煜知道宋军大部队已经渡江,逼近城下的时候,只能怒斩皇甫继勋。

 

此时情况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宋军的全力进攻,李煜紧急下令调来附近守军十万余众,在金陵城下布阵,企图依托秦淮河背城一战,挽回危局。本以为宋军只有前锋一万余人渡江,势必不能发动总攻,于是南唐的军队集结速度也比较慢。可没想到宋军将领潘美见南唐军布阵未完备,而自己一方已经多次打了胜仗,于是下令不等渡河船只到达,率部强涉秦淮河,大军随进,斩俘南唐军万余人。宋军乘胜进逼城下,对金陵形成包围。

 

此时的李煜,还是没有投降,他再次下令紧急征调急调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湖口10万军东下赴援。可朱令赟因受东路军王明军牵制,不敢贸然轻进,迟迟不能入援金陵。直到十月下旬,朱令赟才进至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但又遭到宋军的阻击。朱令赟以火攻宋军,宋军稍退,后因风向改变,火焰反烧南唐军,南唐军大乱,不战自溃。宋军乘胜追杀,歼灭了南唐援军。

 

观史至此,不禁悲叹,此天亡南唐矣。

 

从此一役,南唐彻底战败,虽然在各地还有一些零散部队,但主力已经全部被消灭,金陵也无险可守。但是,此时的李煜还是不准备投降!

 

各地战败的消息一件又一件传来,李煜还是在咬牙坚持,整个战争从二月一直到到十一月。而金陵保卫战也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打到后来,到处都是死伤的士兵,连金陵百姓的砍柴取暖问题都无法解决。面对哭声震天的民众,李煜内心悲痛!

 

公元97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在围困多日之后,发动了总攻。此时的金陵,外无援军,内无后继,死伤惨重。当赵匡胤宣布,李煜投降之后会善待南唐军民,李煜选择了归降。

 

 

李煜此人,喜欢诗词,擅长诗词,其实并未以诗词误国,当然李煜确实经常和妃嫔,和一些亲信大臣吟诗作赋,喝酒享乐。可对这件事,也可以换个角度看。一方面,面对强大的压力,李煜希望以此来舒缓自身的压力,另外一方面,也希望以此来麻痹北宋。当然,也不能排除赵宋对李煜的篡改历史,抹黑李煜。

 

纵观李煜一生,面对各路诸侯皆灭与宋的天下大势,面对南唐国力日渐窘迫的国情,李煜不是毫无作为,而是勤于政事,苦苦支撑,甚至誓死抵抗,和民众印象中那个沉迷酒色诗词,无能到只会流泪,只会悲叹的李后主是完全不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