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名方补肾通脉汤主治:足跟痛症

 幸运草wrh 2011-05-23
名医名方------补肾通脉汤

        李方,生于1944年,1970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常务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病专业30余年,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勤奋钻研,广集中西医之精华,博采各家学说之特长。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各种骨折不愈合、慢性骨髓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内服外治,结合手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疗效显著;还擅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通过内服外治及灵活的手法推拿、正骨理筋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组成:熟地15克,补骨脂1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川断12克,白芍15克,黄芪20克,川芎12克,三七粉6克(冲服),独活12克,威灵仙12克,牛膝12克。

        附外用洗方:生川乌、生草乌、川芎、三棱、乳香、没药、牛膝各15克,制马钱子2克,细辛12克。

        功能:补肾通络,温经散寒,壮骨柔筋。

        主治:足跟痛症。症见腰酸腿困、足跟骨疼痛,休息时加重,活动时减轻,辨证属肝肾不足、寒湿阻络者。

        用法:内服药急火煎沸后,慢火煎半小时滤液,加水再煎半小时,两次药液混合,分两次饭前温服。

        外洗方加水至可以淹没足踝,煎40分钟后,泡洗足跟,每日1~2次,每剂药用5天。因外洗方中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等药有毒性,故切勿内服,皮肤有破损者也不宜使用。

        方解:足跟痛症西医一般认为与纤维组织炎、局部炎性渗出及骨内压升高有关。中医认为此为肝肾不足,经脉痹阻,瘀血阻滞。方中熟地、当归、补骨脂滋补肝肾、壮骨柔筋为君;黄芪、白芍、丹参、川断、三七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协助君药为臣;威灵仙、川芎、独活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牛膝归肝肾经,擅通经络,强壮筋骨,活血止痛,引药下行。外洗方中乳香、没药、川芎、三棱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马钱子通经络、除风湿,为镇痛要药;川乌、草乌祛寒镇痛,对炎性渗出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辛对炎性过程中的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药理研究发现川芎、丹参能改善血瘀患者血液黏凝状态,使微血流加快、微血管形态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微血管周围渗出减少或消失,从而改善微循环,有效降低骨内压,减轻疼痛。

         临床应用:足跟痛症为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认为与肝肾亏虚有关。中老年人,特别是形盛体弱者,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复因慢性劳损或闪挫,伤及筋骨,又受风、寒、湿邪侵袭,导致肝肾经脉气血受阻,瘀血阻痹。治疗中应抓住“虚”和“瘀”这一关键,虚为肝肾不足,筋骨失养,为其本;瘀为外邪侵袭,血瘀痹阻,筋骨疼痛,为其标。临床应用中,对于足跟痛症以及由于骨质增生引起之踝膝关节疼痛属于上证者多有效验。由于本方有强筋壮骨作用,故久服之可以延缓关节退行性改变。如有关节冷痛,恶寒喜暖,内服方中可加制附片12克(宜久煎),以加强温经散寒、通络止疼之效。本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经临床应用,疗效确切。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足跟痛外治法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以足跟部疼痛为特点的常见病证,多由肾虚、气滞血瘀、经络受阻或足跟底部骨质退变、增生引起。采用中药外治可获良效,以下验方可供患者选用:

  1.米醋1000克,适当加热后浸泡患足,每次一小时,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2.透骨草、寻骨风、老鹳草各30克,黄花蒿20克,独活15克,乳香、没药、血竭各10克。水煎,趁热洗足,每日两次,每次10~15分钟,7~10天为一疗程。

  3.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的比例研末配好。取适量与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洗净的足跟患处,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用药1~2次即可见效。此方对由骨质增生引起的足跟肿胀疼痛,有明显的消肿止痛效果。(中国中医药报    郭旭光)

 足跟疼痛治有方

 

    足跟痛,常引及脚垫,不能承重,行则见跛,入夜尤甚,令人烦恼不安。此病多因穿鞋过大常撞击足跟,跑步过久或速度过快,所跑路面凹凸不平或过硬,引起跟骨骨膜炎、滑囊炎、足跟前筋膜炎或跟部脂肪垫炎,发生疼痛。另一种足跟痛则无上述外界刺激因素,而因肾气不足所致,常见于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

 

   疏通法:让患者平坐于地,直膝,双脚及趾慢慢用力,向脚背钩弯,及至最大限度并保持3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连续5-10次。此法可使小腿后肌肉及足跟部肌肉伸展,血循增加。中医则认为此法可使肝、脾、肾经的经络得到疏通,达到止痛目的。

 

   药浸法: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15分钟,日2次。上述药物有祛寒除湿,和血止痛之功。

 

   尿渍法:取较大花岗石,锻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足跟离石有一定距离),任水气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也可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兑和,取代童便,亦效。

 

内服药:对肾气不足所致的足跟痛,除采用前述几种方法外,尚须内服中药配合治疗。基本方为:熟地、枸杞、肉苁蓉各20克,牛膝、伸筋草、续断、杜仲各15克,水煎,每周服三剂,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文章来源:家庭医生报   作者:李泽华

 

五川灵仙汤治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症,尤以女性为多见。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作痛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皮下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笔者采用自拟五川灵仙汤熏洗治疗足跟痛百余例,屡用屡验,一般治疗1015天,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介绍如下,不妨一试。
     
药物组成及用法: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将前12味药物放入锅中,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浸泡12小时,煎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水温下降时加热可继续使用,每次熏洗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早晚各1次。1剂药可用2天。每次熏洗前必须将药液加热后熏蒸和浸洗。
     
中医认为,足跟痛多属于肝肾阴血亏虚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淤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方中川乌、川椒、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玄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益肝肾,强健筋骨;芒硝软坚化结、消肿止痛;食醋中的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淤,软坚散结之力。诸药煎汤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达到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