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湘茶企业进退两难

 文山书院 2011-05-25

中小湘茶企业进退两难

[关键词]湘茶 企业

中华商务网讯:


      近年来,作为传统茶叶出口大省的湖南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冲击。企业缺乏资金难上规模,产品缺少标准难出精品,名优产品被仿冒,已有的资金投入又使企业不忍放弃,很大一部分中小茶叶企业在进退两难中苦苦挣扎。
      做大做强最缺资金
      湖南长沙沩山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雪钦感触最深的是融资问题。黄总告诉记者,由于近几年茶叶行业整体不景气,作为私企老板,想得到资金支持难上加难。他说,茶产业的发展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见效的。同时,随着现代制茶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制茶机械层出不穷,要想使茶叶质量稳中有升,就得使用新的机械设备。但是,由于企业规模不大,且每年还要在茶园改造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根本没有能力再添置新设备。据介绍,目前沩山茶业拥有有机茶基地数百亩,而目前发展一亩新良种茶园的成本平均达到2600元;换种改植的茶园投入则更大,一亩要3000元以上。黄雪钦说:“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公司现有的规模翻几番!”
      金字招牌成了唐僧肉
      对于湖南大多数中小茶叶企业而言,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品牌、是名优茶原产地的这块金字招牌。然而,由于许多名优茶的品牌得不到有效保护,制约了一部分真正想做大做强的企业的步伐。
      在岳阳、沩山、长沙等传统名优茶产区,户户炒茶,家家冒烟,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很好地保护品牌,如今谁都可以使用原有的品牌。如岳阳的君山银针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市场上便出现了不少诸如君山银峰、君山毛尖等冠以君山之称的茶叶,结果造成产品信誉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效益得不到提升。
      由于后来企业打擦边球的甚多,而地方政府对品牌保护意识淡薄,反而使正宗的产品和厂家不得不在各种各样仿冒产品的夹缝中求生存,严重损害了正规厂家的利益。
      缺乏标准质量不稳
      由于茶叶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同时许多茶叶企业的负责人基本上就是当地茶农,生产过程中根本没有标准化的意识。记者曾随湖南省茶叶界的专家在春茶生产时进行过采访,发现有的茶厂由于基地面积太小、规模太小,不能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往往从当地茶农手中收购鲜茶叶。由散户茶农提供的茶叶无论从外观还是形状等都不一致,但负责收茶的工作人员却将其混在一处。用什么鲜叶做什么茶,该怎么做,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更不用说控制内在品质和农药残留了。其后果是导致即使是同一批次的产品,质量差异也很大;即使是同一类鲜叶加工出来的茶叶,质量也不稳定,这也是近年来湘茶缺少新的名优茶的原因。
      专家献计行业发展
      对于困扰中小茶叶企业的融资问题,湖南茶叶研究所所长童雄才认为,除了各级政府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宏观环境外,中小茶叶企业还须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改变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这样才有可能通过股份合作、银行信贷、吸引外资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湖南农大茶学系的尚本清教授认为,湖南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名优茶原产地品牌的保护,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有条件和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产区整合品牌,组建茶叶集团公司,根据各方投入的多少,统一品牌、经营、规划、宣传、价格,实现资源和市场的共享。
      目前,湖南的春茶生产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要如何来控制新茶的标准化生产呢?湖南茶叶学会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茶叶的色、香、味、形其实是内含物质成分的综合外在体现,一直以来都只能靠评茶者或品茶者的感官审评来判断,因此,对茶叶品质的描述一般都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确定义。所以一定要加强茶叶生产标准(从种植到田间管理到采摘)的控制,每一个茶叶企业都应根据当地的特点和产品的特色实际,分别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内控标准,形成一套标准的生产流程,努力改变一些作坊式企业靠经验、靠心得来加工茶叶的做法,提高茶叶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保证名优茶叶的品质稳定。据了解,目前湖南省与茶叶相关的部门正在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着手进行文字标准和实物标准的制定,等这一工作完成后,便可以严格地进行“对样评茶、按质论价”了,而那些鱼目混珠的所谓“优质茶”将被剔出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