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宗祠:隐匿乡间的建筑经典
2009-02-02
21:43:23
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几个宗祠之一
正殿 郭氏后人讲述宗祠故事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白瑞源/文 蒋跃/图) 位于红塔区大营街镇郭井村的“郭氏宗祠”,就是这样一所祠堂。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民间极易损毁的乡镇级文物保护单位,郭氏宗祠在经年不断的修葺中,历经历史的沧桑而幸存,成为我市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几个宗祠之一。 进入郭井村,在村中老人郭增会及村干部等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村委会旁的一所白墙青瓦、飞檐高翘的大房子前。 外观中西合璧 外观郭氏宗祠,其大门是极有民国遗风的中西合璧拱形门:弧形的拱券顶,上有三角形的门头,下有石雕须弥座,上刻寓意吉祥的兰花等图案,雕刻精美。大门上方,青蓝色勾边的额枋上,绘有花鸟虫鱼等图,皆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据查,玉溪许多宗祠、民房,都带有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其重要原因,是因为玉溪在近代云南的茶马古道上,是一个重要的驿站,当时受西方传教影响,所以许多建筑都带上了典型的西式色彩。 内部中式建筑 俨然中西合璧的郭氏宗祠,进得门内,就是地道的中式建筑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正殿,其屋顶上,双龙飞跃,呼之欲动,中间是一寓意“福禄”的葫芦宝鼎,下方饰于门楣、门框的双凤朝阳、麒麟献瑞等木雕,使供奉着祖宗牌位的神龛显得威严肃穆而又不失考究。 正殿下方的天井中,戏台高筑,种着苍翠的松柏和桂树,一口大鼎摆放正中,以供村民祈福上香所用。据了解,这种天井中筑有突出的戏台的格局,为典型的云南地方特色建筑,在庙宇宗祠中并不多见。 天井四周,是有着护栏的厢楼,分上下两层,门窗串花雕刻,且连通为一体,据村委会干部郭志能介绍,听老人说,原先整个祠堂有10间厢房和6个小楼,但在历代改造中,为发挥宗祠的公众聚会功能而将其连通为一了。厢楼尽头的两个带天井的伙房,也是为方便村民办红白喜事所需而改建厢房所成。 整个院落结构为典型的云南“一颗印”式四合院建筑。 郭氏宗祠内的石雕作品《怀橘遗亲》 旧时祠堂 随行的郭增会老人回忆说,当年的郭井村因为距黑龙潭水源较近,是附近几个村落中较为富足的村子,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着两百多户人家。附近的赤马村等村镇居民,逢年过节,都到郭氏宗祠里看戏,看戏时男的坐楼上,女的坐楼下,大家围坐一起谈笑喝茶,很是热闹。 对于宗祠的祭祀功能,老人说,现在是新社会了,虽然郭井杂姓极少,郭姓宗族庞大,但郭氏宗祠专业用于祭祖的活动却几乎没有了,只是逢初一、十五,村里的老人会到这里来上上香,而哪家有个红白喜事的也会到这里拜拜老祖公。如今的宗祠更多的是用于办事宴请。 老人回忆说,大殿正门的上方,古时曾悬有一根木质的大棒,专门用来惩戒违反族规家法的宗族人员。被打过的人,会被整个村子的人看不起,“家法伺候”不说,还会被罚修路,曾有一条从宗祠门口通到村中集市的青石砖路,就是这样修建而成的,可惜前些年不知道保护而被损毁了。 正殿精美的窗格 宗祠的历史和文保价值 村干部白丽华介绍说,始建于明代的郭氏宗祠,历史上曾翻修过好多次,清朝、民国时期都曾不间断的修葺过,而民国时期的郭氏宗祠,则是由文兴祥的创办人——大营街镇郭井村委会郭新民出资修建的。 文兴祥作为棉纱生意的一个著名商号,在上半个世纪的云南,乃至全中国的商界纱布行业中赫赫有名,郭氏宗祠在民国文兴祥鼎盛时期,由郭新民独资整修过一次,至2006年新农村改造时,郭井村委会又投入资金彻底修缮了一番,所以才得以保存至今天的样子。 “郭氏宗祠作为一个经年存于乡间的历史建筑,能保护得如此完好,在原有宗祠的基础上能修建到如今的规模,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红塔区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村民自发的保护意识,离不开村委会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文物的重视,更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发展的眼光。”李松说。 编辑:黎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