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类试点 垃圾“各就各位”

 乐山老杨 2011-06-04

分类试点 垃圾“各就各位”


泸州探索村庄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模式——


创新农村垃圾处理机制

□杨楚群 本报记者 孔芒
5月16日,记者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看到,村道整洁,农房漂亮,生态垃圾池、垃圾房分布在公路旁和农户聚居点,保洁员正对池内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民强村是泸州探索村庄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处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垃圾回收“享受”一条龙服务
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农村垃圾收集、分类、转运和处理十分不易。泸州市因地制宜,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庄、公路沿线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偏远村庄分三类进行试点,182个村的农户率先尝到甜头。
在试点村,根据垃圾“身份”不同,分户收集、分类处理,实行垃圾回收“一条龙服务”。农户将垃圾初步分类,秸秆菜叶等有机物生活垃圾,直接生态堆肥。建筑垃圾等就近选择适宜地点填埋。
农户初步分类后的垃圾,由村民小组保洁员运至村垃圾生态处理池,再次进行分类和生态化处理,对金属、玻璃等可回收垃圾,回收变卖作为保洁员的额外收入;村垃圾生态处理池的垃圾,再由乡镇保洁员转运至乡镇垃圾中转站,对不可降解垃圾收运到村、乡镇或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置。
层层递进 铺设垃圾处理体系
处理垃圾,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农户垃圾收集池、村垃圾收集房、生态处理池、乡镇垃圾中转站和县垃圾处理厂层层递进,垃圾无处遁形。
为实现垃圾的有效回收和处理,泸州市根据实际情况,每个村设置若干个垃圾生态处理池(或垃圾收集点)、配备保洁三轮车,一户或几户设置1个垃圾箱。泸州市1497个行政村已有1095个村建有村级垃圾收集点,838个村建有堆肥处理点(生态处理池)。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座垃圾中转站、配备1台垃圾转运车,泸州市133个镇乡现已建设完成垃圾库185座,配备转运车辆1342辆台。已建成区域共享垃圾填埋场71个、县垃圾处理厂6个。
目前,泸州市已建成乡镇规范化回收站112个、村级垃圾回收站点294个。在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已不是问题,“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已初步形成。
交1元钱 换来干净卫生环境
如何降低成本,实现科学管理?“设施建设政府负责、运作经费群众参与”,每家每户每月交纳一元的卫生费,用来聘请保洁员和作为垃圾转运经费,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这个点子获得村社居民赞同。
村民通过自治方式建起了村级日常保洁队伍。每个村民小组配备1名保洁员、每个村至少有2名保洁员。现在,泸州市所有建制镇乡和94%的行政村已配置保洁员5703人。
下一步,泸州市将争取在10月底前初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 “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和区处理”机制,实现“四有五化”,并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在各区县建立起完善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完善、体系健全、机制灵活、运转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全域覆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