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大自然學設計

 楊德苑 2011-06-05

向大自然學設計

    本書作者Peter是台灣第一位引進並實踐「樸門」的永續生活設計師,Peter隨太太慧儀定居台灣近二十年,住過都市頂樓公寓,也住過遠離塵囂的村,他們將現身法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觀察與互動、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等原則,在公寓社區、間農田涵養水源,營造沃土,自耕自食,與鄰居一起創造夢想生活;如何與雜草、動物作朋友,創造與自然共榮,食物垂手可得的永續農園……當你用「樸門」來看世界,你更會發現世界竟是如此豐富而有趣,讓這本書帶你走入樸門的世界吧!

 

0-1 【導讀】樸門樹開的第一
當你用「樸門」來看世界,你更會發現世界竟是如此豐富而有趣,
就讓這本書帶你走入樸門的世界吧!


本書作者Peter是台灣第一位引進並實踐「樸門」的永續生活設計師,Peter隨太太慧儀定居台灣近二十年,住過都市頂樓公寓,也住過遠離塵囂的村,他們將現身法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觀察與互動、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等原則,在公寓社區、間農田涵養水源,營造沃土,自耕自食,與鄰居一起創造夢想生活;如何與雜草、動物作朋友,創造與自然共榮,食物垂手可得的永續農園。

小時候,Peter 經常在森林中看到啄木鳥、野兔、浣熊、野鹿、狐狸在覓食或狩獵,甚至十九
時在森林裡遇到黑熊,次與森林動物相遇的經驗都讓 Peter倍感喜悅與興奮。而十多年後接觸了樸門永續設計後,牠們又給了 Peter新的示,那就是呼應了樸門書中「萬物皆在從事園藝」以及「人人都在設計自己的環境」這兩句話。

從人的角度來看,動物似乎只是被動地生存在一個由許多未知外力所打造的環境裡,但牠們扮演的其實是主動維護家園環境的角色。仔細觀察動物行為後會發現,動物在四處覓食的過程中,也同時在牠走過或飛過的土地上施肥。很有可能,在牠們的皮毛上帶著一些從另一個森林或草原來的種子,跟著牠到處旅行,有一天默默地落在土壤上,直到
度、濕度、陽光等氣候條件都適合了,種子發芽成長,又成為土地上其他動物的食物。而當動物的生命結束,牠一生中所攝取的營養與能量又會自然地成為土地的肥料。牠們一生中的分分秒秒,都在改變環境。

現在,請大家在腦海中保留同樣的想像,只是將兔子的角色轉換成你自己,在
天的生活裡,我們同樣不斷地在改變生存的環境。只是動物和你我之間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能思考,還能事前規劃我們的行動。因此,我們自己營造的環境會走向什麼樣的方向,就得看我們用什麼樣的理念與方法。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
「樸門永續設計」的英文Permaculture,是由permanent(永久的)、culture(文化),以及agriculture(農業)所組成的新詞。樸門的精神是巧妙運用自然、模擬自然,以永續的方式提供人們食物、能源,以及其他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它是一套宏觀的設計系統,不僅能以友善地球的方法生
食物,更能引領人類設計永續的居所,小至陽台、屋頂、後院,大至社區、村落或一個國家,甚至無形的社群關係。

1974
年於澳洲興起後就席捲全世界,成為澳洲的重要出口智慧。其影響無遠弗屆,無論各行各業,市井小民、農夫、政府人員、教職等各行各業的人都能應用。創始人比爾.墨立森Bill Mollison更因而獲頒1981另類諾貝爾和平獎。

「向大自然學設計」教你如何打造城市綠色景觀,成為自己的生活設計師,
如何將一塊荒廢耕地,打造成生
力高的永續農園---

這是一本可以落實永續生活的實踐手冊
樸門是一套用來支持人類永續生活的設計系統,主要精神是模仿大自然的運作模式,運用來它設計環境與生活,無論是商業、法律、家庭管理、農業等所有的領域都能
運用。樸門時時刻刻都在提醒,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生活設計者、也是與萬物和諧共處的生態設計師,因此你我就是台灣、全世界能否轉型成為永續社會的關鍵人物。「世界改變,從自己開始!」

樸門永續設計獨門know-how,讓農耕更輕鬆
提供台灣農友、新都市農夫、有心想返
過田園生活的人,達成省力護地並享有豐厚收成的耕作之道。舉凡土壤重建、沿等高線集水、菜園地景規劃、厚土栽培、不翻土、不除雜草、家畜協力合作整地、堆肥製作及運用、用太陽能來烹煮食物、雨水收集、可食地景、在地飲食或種子保存等等獨道的樸門永續設計know-how,輕鬆又有效地收集地球難能可貴的陽光、土壤、水、植物,以及世代傳承的在地智慧,教你過更師法自然的永續農耕生活。

打造永續城市的行動提案,讓都市生活又綠又有趣
書中提出創造城市韌性的提案,舉凡將食物生
帶回城市,例如將小陽台、屋頂花園、都市公園等打造成可食用地景;提升城市的水源自主率,不再依賴從水庫而來的自來水;拉近人與人的緊密關係,例如社區照護及共學行動、以物易物的社區經濟制度等等,都將創造在地幸福感、提振在地經濟活力。

粹煉樸門師法自然的15個設計原則
樸門是一門與自然合作的設計學,也是一種能
創造永續且循環不息系統的設計方式。本書整理出15個師法自然的樸門設計原則,幫助人類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可再生自然資源的設計。例如「把問題看成正面資源的原則」提醒的是,當生態系某種生物數量過多,一般作法是想辦法把問題物種去除,但當懂得與大自然合作,就會發現自然界的回應是大方增加其他的物種。因此,當遇到問題時,不妨視為一道有趣的謎題,並試著與自然合作解解看吧。
容導讀】

樸門樹開的第一

盛璘/草盛園園藝治療工作室園藝治療師

拿到Peter這本介紹樸門的書,
心充滿喜悅與興奮。喜的是,台灣終於有了自己的「樸門」書。興奮的是,「出書」代表著會有一群讀者支持;將會有更多人因著這本書走入樸門之道,相對的,就會有更多人來關心及善待我們這塊土地。

我在二○○二年離開原有職場,決定到美國去尋找下一個想要投入與經營的人生。二○○三年命運讓我碰到了「樸門」和「園藝治療」,從此生涯有了大轉折——決定下半人生要過「樸門」生活,而行「園藝治療」之服務。

回國前,美國樸門老師有一天跟我
:「台灣有位Peter在推動樸門!」回國後便興沖沖的到處詢問與尋找。先是加入樸門讀書會,參訪Peter在陽明山風之谷的樸門落實;之後Peter搬到花園新城,又開始進行社區及屋頂的樸門設計,在在都讓我看到Peter的認真與執著。幾年後,就聽到他請來澳洲專家開長達兩週的培訓課程,由場場爆滿的報名況,可以看出這幾年在他的耕耘下,樸門這棵樹開始在台灣發芽、生根、長葉了!而Peter將這十幾年來在台灣推動與落實樸門的心得整理出來的這本書,就像這棵樸門樹開出的第一花!

○○四年,跟好友借了三峽一塊地,我也開始樸門生活的實踐。回想這六年,最明顯的改變是「土壤」,從黏硬到鬆軟;而最困難的則是人既定的觀念。我常要面對人的指點:「草該除一除了!」「你肥施得不
啦!」.

要怎麼跟他們
明樸門精神呢?變成我最大挑戰。我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跟大自然學習,大自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於是,我做廚餘、落葉堆肥和人糞堆肥,養雞施肥,養鴨吃蝸牛等等實驗。當然也有失敗的,例如螺旋花園被最強勢的薄荷鋪滿,現在只看到土陀小丘,再也看不到螺旋形了;而鎖眼菜圃很快的被野草淹沒,鎖眼不見了。

要達到墨立森的最高原則:「成功的設計應該使系統具備自治能力,不太需要外界的物資進入,也不用我們多加費心。」那我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條路要走。雖然走的緩慢,過程卻充滿解題的樂趣。就像Peter書中所
的:「把問題視為一道有趣謎題。」

這六年的樸門生活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你走入「樸門世界」,你會發現自己改變了;而你用「樸門」來看世界,你更會發現世界竟是如此豐富而有趣!就讓這本書帶你走入樸門世界吧!


【作者簡介】
孟磊Peter Morehead
1999
年,在澳洲樸門永續設計研究中心完成樸門認證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 PDC),之後在陽明山平等里應用樸門打造了風之谷家園。2006年,於美國完成樸門教師認證課程,成為台灣第一位受過樸門教師認證之講師。十年來,廣受全台的社區、農村、學校、企業等,邀約講授樸門永續設計。
孟磊與慧儀共同創立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他現為樸門永續設計專業設計師、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理事長。擅長系統性環境設計、土壤復育、有機農耕、被動式太陽能設計、適切科技研發等。
孟磊大力推動生態城市、都市農耕,倡導在「在都市空間中收集陽光、水、土與在地智慧」的生態社區計畫,曾規劃博仲法律事務所屋頂生態園、參與台灣師範大學生態屋頂設計;倡議無消費日、社區貨幣等;近兩年重新投入農村,在台東籌設樸門學習基地,並為私人進行設計。十年來已教授近500場環境教育與樸門相關課程,邀請單位包括林務局自然中心系統、
政部宜蘭教養院、山水米有機稻場、各社區大學、教會系統、地方農會研習班等。

江慧儀
1995
年因
際會走進環境教育領域,教授過上千場兒童、成人環境課程。從2000年起,在孟磊的耳濡目染下學習樸門永續設計。在2008年修畢樸門基礎課程後,為了學習多元的樸門教學方法,於2010年初前往夏威夷向北美第一代的知名樸門設計師取經。
慧儀目前也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看守台灣協會理事。她擅長環境教育規劃、創意課程設計與教學法、能源教育與領導力課程帶領。近年,積極投入樸門永續設計的實踐、教學與設計。
她曾任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講師與顧問、台北縣社區營造中心顧問、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全校式經營能源教育計畫」總監、台北縣政府社區節能減碳改造計畫主持人、聖約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等。

【目


共同推薦/實踐「綠生活」必備的觀念與方法書
08
王順美、朱慧芳、林憲德、林黛羚、柯金源、陳亮全、
淑德、賴青松
推薦序
11
一本拯救台灣和世界的指南/文魯彬
14
樸門樹開的第一
花/盛璘
16
尋找樸門的旅人/褚士瑩
19
作者序 照顧自己也照顧地球
23
前言/尋找方向的旅人

chapter1
:當墨立森碰上洪葛蘭:樸門的
起與發展

38
一對師生,碰撞出全球的永續生活運動
42
集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大成的墨立森
46
永續生活理論與實踐兼具的洪葛蘭
48
樸門永續設計席捲全世界

chapter2
:以大自然為師:樸門的精神

56
師法自然是樸門的活水源頭
67
【樸門綠點子】社區貨幣制度正流行
69
充滿模式密碼的「樸門樹」
73
再生型設計讓萬物生生不息
76
【樸門綠點子】將沙漠變成綠色果園的奇蹟
79
什麼不是樸門永續設計?
【樸門小百科】●55樸門永續設計的三個倫理

chapter3
:人人都是生活設計師:樸門的設計原則

88
充滿自然智慧的樸門設計原則
90(
原則1)觀察與互動
92(
原則2)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
94(
原則3)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
96(
原則4)收集與儲存在地的能源
98(
原則5)有效率的能源規劃
100(
原則6)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生物性的服務
102(
原則7)系統中的
個元素可生多種功能
104(
原則8)系統中重要功能由許多元素來提供
107(
原則9)將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
109(
原則10)運用並尊重多樣性
112(
原則11)應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
114(
原則12)使用邊界生態及重視不起眼的資源
117(
原則13)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
120(
原則14)從設計模式到規劃細節
125(
原則15)有勞有穫
127
現在,就重新設計你的生活!

chapter4
:借鏡他山之石:實踐永續之夢的經典案例

131
大衛的楓樹有機農園
139
宜營生態社區
142
羅賓的彩虹之境樸門
居社區
149
羅賓的鴨嘴獸農園
160
好的設計讓生活愈來愈輕鬆
【樸門小百科】●136社區支持型農業●143羅賓在台灣播下的樸門種子●153用雜草來種菜的有機農園●155呢喃羽翼竹園的天然除草騾●161食物森林

chapter5
:風之谷家園:台灣的樸門
居實踐

165
打造風之谷家園
166
改造第一
:觀察與記
173
改造關鍵:收集陽光、土壤、水等五大元素
176
居樂活:懶惰又認真的生活
177(
實踐行動一)耕耘雞是菜園的好幫手
183(
實踐行動二)厚土不翻土,土壤健康又平衡
187(
實踐行動三)運用同伴植物,創造高生

189(
實踐行動四)肥水不落外人田,循環零廢棄
192(
實踐行動五)讓水慢下來,好好收集並善加利用
197(
實踐行動六)與太陽共舞,運用在地能源
199(
實踐行動七)從菜園到餐桌
201
居生活中的好朋友
201(
居心得一)地上爬的、天上飛的,都是好朋友
204(
居心得二)長者的智慧,受益又受用
206
樸門永續設計有助於維繫五大元素
【樸門小百科】●185覆蓋物有哪些功能?●186厚土種植法DIY●188如何設計植物社群?●200將太陽能烹飪原理應用在都市空間

chapter6
:在城市輕鬆擁抱綠生活:台灣的樸門城市實踐

211
不用逃離城市也能一圓田園夢
213
我心中的永續城市
218
城市轉型運動就從你我開始
220(
綠生活提案一)善用屋頂、陽台、畸零地生
食物
222?
錦安里的城市游擊式農耕
224?
改造草皮種蔬菜
227(
綠生活提案二)提升城市水源自主率
228?
雨水回收桶省水又省電
230(
綠生活提案三)用零廢棄概念創造新資源
230?
利用舊建材,也是回收能源好方法
232(
綠生活提案四)漸進營造循環型的大樓與集合式住宅
233?
師大環教所、博仲法律事務所的屋頂農園和生態園
235?
打造循環型屋頂的重要

238(
綠生活提案五)用合作編織城市生活的無形網絡
239?
社區合力造窯、一起玩泥巴
242?
居住型合作社宛如城市大宅院
244
從「小」開始
247
從當下開始!
249
讓城市也成為永續樂土
【樸門小百科】

●229雨水回收DIY

●240動小而美的照護、共學行動

一:樸門分享
252?
善用舊材料的創意改造專家/只要有心,處處都是耕地/農場生態平衡,成果人人驚豔
/向自然學習,追求更整合的生命

二:257樸門永續設計的相關課程及活動
本書隨時舉辦相關精采活動,請洽服務電話:02-23925338分機16
新自然主義書友
樂部求入會中,辦法請見本書讀者回函卡頁。

0-2 容試讀】尋找方向的旅人


經一、二十多年的尋尋覓覓,我很確信:「樸門永續設計提供了很聰明的設計工具,讓我能過著又懶惰又認真的樸門生活。」

從幼兒時期開始,喜愛大自然的父母總是帶我們三兄妹露營、划船、探索自然。對我的父母來,他們壓根從未想過,他們小兒子的人生旅程會從八起至今年近四十,仍一直圍繞著與自然的關係在轉變、前進。而在這段關係當中,樸門永續設計就如同指揮家,引領著他們的小兒子,譜出一段療癒自我、也試著療癒大地的樂章。

小學階段的我,很幸運地在美國環境教育興起的氛圍下學習、成長。我就讀的小學就是以著名的生態倫理之父李奧波(Aldo Leopold)為名,
個學期學生都會到李奧波環境教育中心(Aldo Leopold Center)以及《沙郡年紀》(A Sand County Almanac)一書中的李奧波的小屋,進行外環境教育。


美國威斯康辛州的李奧波小屋,有許多小朋友到這裡進行外教學。

簡約生活的想法悄悄萌芽

空間的轉移以及跳
自己習以為常的生活文化,是更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小學畢業後,我們全家隨著在IBM工作的父親調派到德國。這個時期,提供了成長中的我一段特殊的經驗,引領我檢視自己來自於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社會,而我是不是想要持續地跟所有的人一起走相同的路。

在德國的日子,我開始有機會從另一個國家的眼睛來看我所成長的美國社會,感覺歐洲人眼中與口中的美國,與我所認知的有那麼一點不同。父親在結束了兩年的駐外工作後,帶著全家從法國、義大利、香港、泰國、日本、夏威夷等地返
的旅行。也讓我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很大。回國後,我漸漸感覺到美國社會有些問題,尤其是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浪費,以及對大地資源的削。

當時我正
青少年的叛逆時期,這些社會問題常困擾著我,但我卻又無能為力,累積的憤怒和不滿與日劇增,也因為這樣的心境,讓我在美國的求學生活變得很不能適應。另一方面,或許是對美國生活模式的反彈,使得簡約生活的想法漸漸在我身上萌芽,我開始對如何用最少的資源生存下來感到興趣,因此對生存技能的好奇心也愈來愈強烈。

一心想遁入森林的叛逆少年

不久後,我開始
讀追蹤師湯姆?布朗(Tom Brown)的書籍自學,經常在車庫中練習鑽木取火,木頭摩擦的聲音引起爸媽的注意,他們次好奇地打開車庫問我在做什麼,我總是趕緊收拾東西,裝做沒什麼事立即閃人,不想讓他們知道我在搞什麼。

同時,我對於可食的野生植物辨識、傳統陷阱、追蹤動物深深地著迷,常在森林裡練習湯姆?布朗書中所教的技能,後來更參加了他親自帶領的課程。當時,我父母的心中埋藏著許多的擔憂與掛心,為什麼我會對生存技能那麼有興趣?我叛逆的心裡在想些什麼?有什麼奇怪的念頭?我會不會有一天突然遁入森林,讓他們永遠找不到我?

與台灣的父母相較,美國的父母比較沒有權威。他們知道無法阻止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在那段我追尋方向的叛逆人生當中,只能默默地為我禱告,小心地在一旁關照與觀察我的動向,希望他們的小兒子能
長大成為一個「正常人」。然而,當時的我卻覺得住在那樣的美國社會,很難當一個真正的「人」。所以早已偷偷地在計畫與準備著,高中畢業後就要帶著我所學的生存技能到加拿大的北方森林中獨自探索、長住。

學習追蹤師的
程,是開我與大自然以及原住民文化一種形而上關係的重要階段。從幾張家族老照片與信件中得知,我有一位先祖是北美洲原住民,但在成長過程中,無論在情感與靈性層次上,我從不曾有機會發展與原住民文化的關係。

原住民將大自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論是野鳥、野兔、天空、雲、雪都視為親戚,具有自己的性格。而在追蹤師課程中,我也受到這種觀念的洗禮與
發。當我走在森林當中,更能認識森林中的生物,而當我躺在草原、倚靠在大石頭上或只是靜靜聆聽自然的聲音,就變得更自然而然,也更想用自己的力量來保護它們。過去對大自然的恐懼與隔離感漸漸地解除、消失了。

我體會到,我與自然界的其他元素一樣——無論植物動物或岩石、土壤中看不到的微生物,都只是這世界上的一部分,在靈性的層次上就很自然地
生了相互依存的連結感。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有一種奇妙的感覺,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地的旅人,是地球的過客,跟其他的生物沒有太多不同。

這樣的感覺在我高二那年,因
際會地參加了北美原住民的淨化儀式(The Sweat Lodge Ceremony)後,更加鮮明而篤定。


淨化儀式療癒身心靈

傳統的淨化儀式是在一個以柳樹枝條編成的圓形小屋進行。儀式前,耆老要求我們禁食一天,為儀式做準備。任何手錶、耳環、金銀飾等非自然物都需卸下,只能帶著對自己有意義或具有神聖象的自然物進入小屋。在進入小屋前,耆老用艾草所生的煙,為我們淨身。

在小屋的中心有個小凹槽,裡面放著炙熱的石頭。石頭擺放的順序與位置有特殊的意義,依序是西、北、東、南、中,而中間的石頭是獻給祖父靈,隨後放上的其他石頭則是獻給祖母靈與族人。

我清楚地記得,儀式當中,耆老帶領著我們向四方祖靈與天地萬物祈禱並請求指引。在向四方都灑一滴水之後,耆老將水灑在小凹槽中炙熱的石頭上,使得整個小屋
充滿著暖濕潤的空氣。當整座小屋度與濕度升高,就象母親安全、暖的子宮,同時也引領著參加者回到童年的純真。我們共同體驗著由靈性世界所傳來的訊息,同時藉著祈禱與發汗,洗滌身體與心靈。

耆老在祈禱與吟唱當中,點燃一支象
和平的煙草,並傳遞一支羽毛,當羽毛傳到面前,可以向祖靈介紹自己來自何方、哪個家族、哪座山區、流域,也可以引領大家祈禱,或者是提出問題尋求指引,煙草所生的煙會將疑問傳送給祖靈。此外,也可以請求祖靈原諒自己所犯下的過錯。

儀式告一段落後,我們都跳入附近的溪流,讓冰涼的流水洗去身上的汗珠。原住民相信,淨化儀式能
療癒身心靈的破壞與不平衡。因此,儀式進行的小屋不僅代表著靈性的庇護所,也是心理與生理治療的所在。

初次參加淨化儀式,為我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儀式結束之後,似乎一切煩惱、憤怒、身外之物都離我而去,心情異常地平靜,頭腦也變得好清晰。那次的經驗讓我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與萬物的連結很深,也體會到與萬物合而為一的感覺,這種從未有的正面的能量與勇氣,讓我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更清晰了。

翹家追尋「森林長住」夢想

高中一畢業,我對在加拿大森林中獨自生活下來已經頗有信心,因為在過去幾年的準備當中,我已經掌握了多數北方森林中可食與不可食的植物。當時我也不反對肉食,但認為應該以更尊敬的方法取用動物所提供的營養與能量,所以對如何辨識動物的蹤跡,以及製作狩獵小型動物的陷阱,也都累積了些許經驗。

某天趁著父母不在家,我背起早就準備好的行囊,裝著幾項簡單而重要的工具,搭上巴士,朝著我早已選定的加拿大北方森林出發。當時我認為我的計畫完美無暇,既興奮又緊張地展開旅程。

我常聽台灣人
:「計畫趕不上變化。」午夜時分,當巴士行駛至加拿大邊境,熟睡中的我被加拿大邊界的警察搖醒,要我出示護照。自以為萬事具備的我,翻遍了行囊,就是不見護照的蹤影!

由於沒有護照無法進入加拿大,且當時我未滿十八
,加拿大的警察不僅循線打電話通報我的父母,還親自目送我坐上一台回美國的巴士。沒想到,我打算在加拿大森林長住的夢想,竟然在自己的失誤下,很不戲劇性地破碎。

壯遊的夢碎之後,我在木雕、金工與陶藝創作中尋找出口。在那一段創作的時期當中,我開始思考自己身為人類,究竟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很清楚自己不希望看到自然環境受到破壞,也回想起我曾經帶著一群孩子在自然中探索的快樂,漸漸覺得要保護環境似乎應該要改變一般人對大自然的看法,也需要改變人類的行為。雖然自知不善與人溝通,也對於改變他人沒有什麼信心,但經過那段時間的沉澱,我開始
服自己要進入社會,也從那時開始才有上大學的念頭與理由。

凡事想很多的我,常常不斷地思索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與角色。因此,我的身心靈三者是否能
平衡,始終是影響我人生方向的重要因素。

身心靈混亂的年少
月,或多或少影響我的大學求學過程,大一時父親服我到一所昂貴的私立大學就讀,該校是當時威斯康辛州唯一一所提供和平研究的大學。在那裡學習到和平的理念,讓我初次領略到解決衝突的策略真的能改變人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而學習樸門永續設計之後,我也理解到社會關係也是樸門的重要精神。


環教課程,帶來一生重大改變

學校課程中有許多我喜愛的學習方法,包括露營、探索、體驗學習等,但在昂貴的學費壓力下,我決定轉到威斯康辛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就讀。方向不變的我,選擇了以環境教育及自然資源管理著稱的史蒂芬角校區(Stevens Point)主修植物學。該校區是全美國首創環境教育學程的大學,至今都還是重要的環境教育大本營,我與我的太太——江慧儀、同事一起經營的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目前都還與該校的某些環境教育計畫維持著合作關係。

轉學為我的一生帶來了重大的轉變,因為六個月後,我參與了學校與東
大學合作的文化交流計畫,初次踏上了台灣的土地。中文、太極與書法等文化學習就如同前世就已經認識,讓我有份難以言的熟悉感。而在台灣徒旅行的一個月當中,農村、高山、人情風土都讓我驚艷。於是我下苦功努力學習中文,交了不少台灣朋友。這座島嶼也開始讓我有家的感覺。我知道若要長久住在台灣從事環境工作,應該要完成學業,於是決定回到美國,進入了大學求學過程中的第三所學校——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的總校區麥迪遜(UW-Madison)就讀。

或許由於在台灣的獨立生活讓我漸趨成熟、穩定,更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回到大學的學習對我來
變得非常的輕鬆,而我也相當樂在其中,尤其是對於環境研究、永續農業與土壤的課程,都對我日後從事環境教育及學習樸門永續設計奠定了基礎。這段期間,我與同學一起研究了威斯康辛州當時僅有的一個樸門農場——草原農場(Prairie Dock Farm),讓我首次有機會一探樸門永續設計是如何在農場當中實踐、落實。

麥迪遜校區是一個大型的國際校區,學生來自世界各國,在環境運動方面相當活躍,因此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關心環境的友人。我經常參加與糧食、農業有關的環境行動或會議,也自己發起關懷都市擴張議題的行動,並常在週末熱鬧的農夫市集發傳單或向人解
都市擴張議題的重要性。對向來低調安靜的我來,那是一段培養自我的過程。

學徒生活奠定有機耕作基礎

在一次有機農業的大會中,我認識了一位相當有智識、個性犀利且見解獨特的資深有機農夫大衛?彼得森(David Peterson)。大衛在當地算是個傳奇人物,一九六年代因為反對越戰,且經
當時混亂暴動的社會,而決定回過著耕讀與藝術創作的生活。

起初,大衛只為了自給自足,沒想到後來農園規模愈來愈大,種的東西愈來愈多元,有機農業也就成為他的主要收入來源。他的農
有些賣給大城市的高品質有機餐廳,有的則週末在農夫市集販售。

認識大衛時,正
畢業時節,我心中極度望能學以致用,而大衛也一直在尋覓能跟他合得來的學徒。或許是兩個一老一少的怪人湊在一起,比較能惺惺相惜,大衛接受了我這個學徒。一畢業後我就立即搬進了他的有機農園,睡在一間小倉庫的地上,展開了我充實忙碌的有機農業學徒生活,並且為農園創設了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見第一三四頁)。

當我學習了樸門永續設計之後,回過頭去思考大衛的農園,覺得楓樹有機農園在經營與設計上都已經頗為符合樸門永續設計的原則,只要再做些調整,就能成為很好的示範。

用低科技甩水機去除蔬菜上過多的水分。

與樸門的相遇

結婚後,我與慧儀定居在台灣。當時我們住在台北縣郊區的一棟公寓,與自然唯一的接觸就是遠方的山、我在陽台上種的幾盆植物,以及屋頂上的蚯蚓堆肥箱。週末的郊山
道踏青還是無法滿足我對自然生活的嚮往,我也日漸難以忍受生活不自主的都會叢林,覺得自己被困住了。無法接觸到土地的生活讓我的靈性日漸黯淡,過去幾年好不容易累積的正面能量,正慢慢地消逝在與自然隔離的環境當中。

有一天,一位加拿大籍好友來台北家中拜訪,面對同樣是住在台灣的外國人,我很自然地就喃喃抱怨起台北的生活讓我多麼地不開心,而不能動手過自主生活的日子又有多麼悲慘。好友在前一年剛好到澳洲上完樸門永續設計基礎認證課程,他聽了我一堆抱怨後,只輕輕地
了一句:「聽起來,你該去上上樸門永續設計了!」

你也可以過懶惰又認真的生活

友人臨門一
的提醒,對其他人來也許只是個不經意的建議,而對我卻是個人生的轉捩契機,讓我走進了與樸門相遇的人生。許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擇追求並實踐樸門永續設計?」甚至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你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上,都能心無旁鶩地全然投入實踐與推廣這套設計學門?」

我想,簡而言之,是因為我有點懶惰吧!我想學習運用大自然的生態運作來過生活。當我逐
實踐累積更多經驗之後,發現透過自然界的各種功能,真的能幫助我滿足生活上的需求。也因為我很認真,希望能將自己取之於大地的資源回歸大地,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地旅人。

經二十多年的尋尋覓覓,我很確信:「樸門永續設計提供了很聰明的設計工具,讓我能過著又懶惰又認真的生活。」

在台灣,也有愈來愈多的人想學習如何自力生活。

【推薦序1】一本拯救台灣和世界的指南
~文魯彬/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會人、博仲法律事務所負責人

我會特別留意壞事,甚至到了擔憂的地
,包括人類對彼此所做的壞事,對後代所做的壞事,對祖先記憶所做的壞事,對我們的空氣、土地、山水和「萬物」所做的壞事。同時我也留意到,人類物種擁有兩百萬年偉大且精采的史,而我們其實有能力,在擁有數十億物種的地球社群裡,扮演負責任、有理想、有抱負的成員。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已成立八年,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努力與
官學界對抗,因為他們拿我們的未來、過去、甚至現在作為代價,推動人類對資源作愚蠢的消耗(台灣和世界的快樂指數在降低中,即便整體商品和服務的「量」增加)。而對抗是相當累人的事。

蠻野初創時期,還是有些令人高興的事,讓我得以維持心智穩定和心理健全,例如經由新自然主義公司總編輯蔡幼華的介紹,認識本書作者慧儀和Peter。他們為了推廣和執行「樸門永續設計」所做的相關工作,不僅成了我的靈感來源,而且在我來看,也為未來革命運動所需的元素,提供了重要的關鍵。

我所提到的革命,是人類如果想活命就必須發生的那種革命,而且不只是為了防止人類自身滅
所需,同時也是為了避免人類美好生活來源消失殆盡所需。許多人已指出(甘地亦如此認為),這種革命的過程,需要匯集兩種力量:對「惡」(為了消耗而消耗)的抵抗力,以及「善」(互敬互重的社區)的創造力。有人會認為(我也同意),「創造」並非人類能力範圍所及,而是上帝或其他神祉(取決於個人信仰)才做得到。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可以得慰藉的是,在於「造物者」施展其神奇力量的情況下,我們人類這個物種有能力改變我們環境中的情況與條件。

樸門永續設計是促進這目標的好方法。它奠基於觀察和尊敬,把原住民族固有的以及土生土長的亙古智慧,與當前必須採取行動的迫切需求融合在一起。只要能對我們周遭環境
天所呈現的神奇和機會,敞開自己的心靈和心智,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空間應用樸門永續設計。

我第一次跟慧儀和Peter見面時,他們在出版一本定期出刊且
容幾乎是雙語的《台風》雜誌,這本雜誌介紹了許多非主流想法,散播許多觀念的種子,我相信這些種子會提供讓台灣回歸理智的相關資訊。與他們見面不久後,我們開始合作,為博仲法律事務所綠色辦公室設計屋頂花園。Peter向我介紹了一本叫做《人糞堆肥手冊》(TheHumanureHandbook)的書,容是關於人類排泄物的堆肥,這個簡單想法足以創造數千個工作,協助解決缺水危機,節省數十億金錢及數百萬噸的稀少資源,並且對世界人口健康有偉大貢獻。Peter和慧儀在二○○八年邀請在樸門永續設計領域首屈一指的羅賓法蘭西絲(RobynFrancis)到宜蘭舉辦了兩週的認證課程,而且我很幸運地成了該課程的學生。

目前許多人正從現代發展的夢魘中醒過來。也就是
我們的環境、社會和經濟能力受到過度濫用,而濫用情況還讓我們的(個人和集體)免疫系統受到不必要的危害。大部分人當要面對現實中超出限制情況時會感到無力麻痺,而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會「向權貴訴真理」來挑戰和對抗傳統官學機構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還有些人會設法創造更佳的替代方式,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通常都未體認到這些替代方式必須具有互相配合的背景脈絡才行(例如突顯出企業本身基本矛盾以及照常經營的空洞錯亂)。

然而,有太多人僅透過消費、學術研究或工作,來逃避面對這些現實問題。他們這麼做,不是出於懶惰或自私,而是因為感觸問題規模太大,讓人無法辨識正確方向,更不用
還能找到個人努力的方法。本書所介紹的樸門永續設計,我相信在原住民設計知識的書之外,是台灣最早介紹這種觀念的書,本書為大眾提供了有創意且有樂趣的入門方式,並帶來了拯救台灣和世界所需要改變的指南。

【推薦序2】 尋找樸門的旅人
~褚士瑩/國際NGO顧問、知名作家

時間倒推至二○○二年,開始接觸NGO顧問工作的第六年,也是我獨立接案的第二年很興奮終於接到一個跟小時候當農夫的志願的相關計畫——到緬甸北部的山區去設立一個環保農場。

不顧眾人的反對跟家人的擔心,幾個月後我拿著剛出爐的等高線圖,跟土壤分析報告在世界地圖上畫了一條線,這條線穿過世界上所有同緯度的區域,找到土壤結構以石灰跟黏土為主,海拔也相似的地方,就出發到全世界的環保農場去取經了。

從台灣南部
間到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有機咖啡園,福建武夷山的茶園到美國西南部的洛磯山脈深處,每每總是抱著滿滿的希望出發,卻帶著失落回來。

我意識到有機農業的美意良善,但在中國的有機農場看到農民工毫無感情的耕作後,我體會一件事:不能只有植物有機,人卻是麻木的。

後來到美國科羅拉多州南部洛磯山脈旁的小鎮克里斯頓(Crestone),這個建立在水晶岩層上方的聚落是美洲印地安人傳統的聖地,當地也聚集許多的靈修中心,十七世大寶法王甚至在此地設立了兩座佛塔,其他如有機農耕社區、使用太陽能供電跟吸熱的白板所造的節能建築、稻草跟黏土所興建的自然建築等等,更是不勝枚舉。而就是在這裡我遇見了神慈秀明會的自然農法,由日本美秀美術館(MihoMuseum)的會長小山美秀子的女兒小山弘子所建立的靈修館,在其附屬的農場裡,無論是土地的照顧跟人的
心都做到了與自然共好,可是宗教的藩籬,卻讓我對於專業NGO的公平性,還有日本式精耕的有機農法,是否能在政治動亂頻仍、多宗教、多種族的緬甸毒品金三角周邊發展有所存疑。

就在我跟一個叫做Rodney的當地朋友,抱怨我可能又面臨另一次失望的時候,這個在相當缺水的克里斯頓小鎮上專門蓋圓頂
室(growingdome)的專家Rodney,我可能會在以色列一個叫做基布司丹(KibbutzLotan)的環保村(Eco-village)找到答案,那裡就是用稻草跟黏土,在沙漠裡蓋圓頂室(strawbalegeodesicdome),打造超省水的有機農業封閉生態系統,同時強調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justices),以建立和平社區為宗旨,修復我們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有人類與世界的關係。

半信半疑之下,我揹著行囊去無論經緯度、土壤、海拔都毫不相干的以色列取經,結果在那裡,我找到樸門。

在那裡,我看到一個理想的模式,跟克里斯頓小鎮選擇離群索居的靈修人士不同,這個社區能提供來自世界各地背景複雜的猶太多代家庭,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活空間,也學會如何與烈日、土壤貧瘠、水質惡劣的環境和平共存,而非「人定勝天」、「戰勝自然」,那應該也能與遍體麟傷的緬甸邊境和諧相處才對,原先只想著自然「條件」的相似,卻忘記
塊土地是有「生命」的,難怪這麼長久的尋找卻徒勞無功。

帶著對樸門單純的信念,我開始以自己對於樸門的有限理解與想像,在這塊將近三百英畝的山區閉門造車,努力了六年之後,終於在主婦聯盟的淑德姐,帶著伙伴到農場從事公益旅行的時候,鄭重提醒我應該是讓大自然的中醫師——樸門的專家,來把把脈的時候了。

就這樣,趁我回台灣休假的時候,淑德姐介紹了兩位在台灣樸門領域耕耘多年的高人,讓我能
請樸門專家診斷一下,到目前為止,究竟我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些什麼?而這兩位「高人」,不是別人,就是《向大自然學設計:樸門?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的作者——來自美國的孟磊,跟台灣的慧儀。

讀著他們用十多年的生命,寫下對樸門永續設計的追尋,我好像更明白自己為什麼會繼續在NGO領域工作,而且時時充滿熱情的真正原因。因為透過這份工作,我不斷能認識這些可敬的人,無私分享的人,
心既柔軟又充滿專業素養的人,讓我覺得驕傲的人,與讓我覺得渺小的人,這些人天都教導我一些認識世界的新角度,讓我天都更接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有能力喜歡自己的人。

 

0-3 容試讀】chapter 1:當墨立森碰上洪葛蘭

(部分容摘)

我的樸門老師傑夫?羅頓GeoffLawton(註)被公認為樸門永續設計的創始人---比爾?墨立森BillMollison的傳人。他曾,樸門永續設計的農園可以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You can fix all the world’s problems in a garden.

我們可以自己營造農園,拒
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用生物淨化來修復遭受染的土地、處理使用過的中水,解決自己所製造的染;甚至可以藉由在農園工作,接觸土壤、照顧植物,也同時療癒自己。

一座富饒的農園,讓我們可隨手取得生活所需的物質,同時解決對能源、食物、藥草的需求,又能重建土壤、涵養水源。也讓我們有機會透過分享多餘,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關係,用自己的力量
離貧富差距的社會洪流。透過農園,我們可以有機會向老人學習,重建消失、碎裂的傳統知識與技術。

而如果將傑夫所謂的「農園」重新詮釋,或放在不同的空間與文化背景中,則是我們可以藉由樸門永續設計的原則與知識系統,動手創造具有生
力的小花台、小菜園、大農園、植物園、生態化的公園、復育森林..,來達到相同的目標。

可惜的是,今天大多數人還沒有意識到,我們可以用正面、適當的方法來因應地球目前所面臨的系統性危機,因此人們缺少安全感,對於惡劣的環境感到束手無策,甚至對未來感到茫然無助,就如同年少時的我一樣。

在本書當中,你會發現我不斷強調,樸門永續設計的發展早已超越農耕,但傑夫的
法其實是樸門永續設計強調的是用正面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且,是要我們從當下開始,藉由實際行動來發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設計,解決生活中的疑難雜症,同時降低生活對環境的影響。

我發現,自從走入了樸門的世界,我沒有時間憂慮,只能不斷地前行。現在就邀請你一起來認識樸門永續設計。


一對師生,碰撞出全球的永續生活運動

源自澳洲、影響世界的樸門


Permaculture 」於一九七年代,發源於澳洲的塔司馬尼亞島(Tasmania ),是由兩個師生---比爾?墨立森Bill Mollison 與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 的相遇所萌發的全球永續生活運動。

這個字是由permanent (永久的)、culture (文化),以及agriculture (農業)所組成的英文字彙,已經在全球上百個國家廣為周知。之所以會用這三個字,與其早期以創造出多年生的農業系統為目標息息相關,而且人類的文化也大多蘊藏在施行數千年來的農業系統當中。

Permaculture 」約莫在一九九八年前後被引進台灣。曾被中譯為「永續生活設計」、「永續栽培」、「樸門學」或「樸門農藝」。本書選擇採用「樸門永續設計」之中譯名,用意在於兼顧音譯或意譯,希望傳達出這是一套用來支持人類永續生活的設計系統。

樸門永續設計的創始人之一---墨立森,在年輕的時代曾積極參與環境行動,他具有漁夫、老師、森林學家、獵人、發明家和田野自然學家等多重身分,更是一位經常思考人類與萬物如何和諧共存的生態學者。

一九六八年,四十
的墨立森在塔司馬尼亞大學擔任講師。在當時,塔司馬尼亞島可是澳洲永續思潮的發展重鎮,這個工作崗位提供了墨立森許多在森林野地觀察生態系統運作的機會,讓他思索如何善用生態結構與自然運行模式,來達到人類與自然共榮相處的可能性。這也是為什麼樸門永續設計,其實是一門強調「整合性設計」的「應用生態學」。

模擬自然是樸門發想的原點

墨立森之所以會有從觀察生物間的互動關係,思索人類如何模擬其運作的創見,當然並非偶然。早在一九五九年,墨立森在雨林裡,觀察一種以嫩葉為食物的有袋動物在雨林中進食的過程,便有了樸門永續設計的發想。

他曾在日記上寫到:「我相信,人類應該可以發展出與此一功能一樣好的系統。」雖然這只是個尚未被深入發展的靈感,但當墨立森回憶起寫在日記上的這句平凡無奇的話認為這是打破他過去被動觀察模式的關鍵點,引導他進一
去思考,人類其實可以主動創造類似的系統以求生存。從被動分析到主動管理,甚至主動創造的差異,是樸門永續設計關鍵的萌發點。

在隨後的三年間,墨立森進一
地發現,他所觀察的兩種有袋動物,加上約二十六種植物之間,就可以生相當複雜的互動與依存關係。因此,促使生態系具有韌性的關鍵因素是系統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係。這樣的韌性,使得生態系能在各種外力因素的變化之下(例如氣候),仍能維持某種程度的穩定性。

也就是
,生態系中成員的多樣性愈高,就愈有抵抗力與韌性。如同栽種單一物種的農地與多元物種栽培農園之間出現的差異,通常單一種植的農地在遭受病蟲害攻擊時,作物容易快速地被害蟲一掃而空;相對的,在多元種植的農園裡,因為生態系較健康,較容易有「螳螂捕雀在後」這種一物剋一物的食物鏈關係存在,自然比較具有抵抗外力的能力。

墨立森曾指出:「..藉由學習自然,來創造人類的生存系統,或試著改善系統以獲得更高的生
力。」由此可知,墨立森就是認為人類可以模擬生態系。在系統建立之初任其展現出演化的過程,並視情況進行管理,增加或減少系統中的成員,然後持續觀察整個過程。如果經營得當,此一模擬自然的系統將能持續生、改善。同時,隨著系統愈趨成熟,所需投入的能源將會愈來愈少,漸漸能自我支持。

由於墨立森繁重工作的生涯,他並沒有投身去建構一個模擬自然的系統。直到一九六七年墨立森讀到環保組織先驅羅馬
樂部(由世界知名科學家及經濟學家所組成的)的報告,上面這麼寫著:「由於人口增長和對資源的過度消費,環境惡化是不可能避免的結果。」

墨立森讀完那份報告之後,心想:「人類真是太愚蠢、又太會破壞環境了!我們做什麼也沒用。」他和一群試圖將社會從利益導向昇華為價
導向的有志之士,儘管嘗試了組織環保抗議行動、反戰、創立公社生活等各種方法與途徑,卻還是無法創造出一條正向的未來之路。

他也察覺到這世界很怪,人類從來沒有把知識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舉凡生態學家從來沒有好好把生態學運用在生
食物的農園裡,建築師不曾了解建築物的熱能傳導,甚至物理學家搞不定自家的能源系統..

他曾一度想要遠離世俗,乾脆看著人類社會崩塌算了。然而,大約三個星期之後,極深的憤怒促使他意識到,他還是必須回到社會,必要時進行反抗。

幾經輾轉反側,墨立森受
了這個世界充斥的壞消息,便積極地追尋正面的解決之道。他回想起自己在日記中所寫的那段無心插柳的話,如果人類能創造模擬自然生存的系統,也許真的能營造出人間伊甸園!之後,墨立森愈想愈深遠,發現自己愈來愈能看見未來的樣貌,不僅是短暫可見的未來,甚至是人類長久的遠景。而這樣的遠景就在他日後與洪葛蘭相遇後,迸發出強大的火花。

集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大成的墨立森

傳統農耕保有豐富的智慧


洪葛蘭曾這麼描述墨立森:「..他的生命與思想如同一座創意的橋樑,連結了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的確,初期墨立森花了許多時間在世界各地岌岌可危的傳統聚落中,尋訪、記
傳統的生活系統與生態智慧。他從世界上上千年文化的經驗中,擷取實用又有效的作法,加上現代科學的生態知識,進一發展樸門永續設計。

墨立森曾到過希臘,發現種葡萄的老婦人,總是在葡萄旁種植玫瑰。婦人
:「玫瑰是葡萄的醫生。假如你不種植玫瑰,葡萄就會生病。」而以科學方式來表達,其實是玫瑰根部分泌出某些化學物質被葡萄根系吸收,進而能驅避白粉蝨等害蟲。

在菲律賓,墨立森曾遇到一位男子,他總在香蕉根部附近種植四棵豆子和一株辣椒。墨立森問他:「你為什麼把辣椒跟香蕉種在一起?」他
:「你難道不知道混著種這些東西是天經地義的嗎?」後來,墨立森歸結出其中的道理:豆子可以幫忙固氮,而辣椒可以防止甲蟲攻擊香蕉根部。

墨立森發現傳統知識總是透過類似的語彙被流傳、保存,只要去記
,了解箇中道理會驚訝於傳統的農耕系統保有豐富驚人的智慧。

與自然合作,而非對抗自然

墨立森曾
:「樸門永續設計的哲學是與自然合作,而非對抗自然;是透過長期且縝密的觀察,而非缺乏思考的行動;是關心環境系統的所有功能,而非只是一味要求生是讓環境系統展現他們自身的演替。」

樸門永續設計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食物森林(見第一六一頁),就是著名的例子。幾千年來,峇里島村子中的人們在住家旁邊的食物森林裡,取得生活中所需要的燃料、草藥、食物、工藝用的素材,當然也能與森林中的動物共享這個看似自然的人為系統。

這些在水稻梯田的邊
,一座座看似自然的小森林,事實上都是模擬自然演替、經過人為經營卻又不需太多維護。因此,墨立森相信,只要人們學習與自然合作,放棄一心想要改變自然、控制自然的想法,讓自然來作功,就不需要再疲於奔命,人類的生活也將變得更好,達到最佳的能源使用效率與再生性。

現代人都有責任從消費者再次成為生


早期,樸門永續設計的目標之一是「有意識地設計與維護一個具有農業生力的人為生態系,這樣的生態系保有自然生態體系中的多樣性、穩定性與韌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主張,是看到現今大量仰賴農藥化肥的商業化食物生系統,讓土壤品質以驚人的速度逐漸惡化,全球食物供應系統也成了高耗能、高排碳的經濟活動。尤其,許多食物生的系統都犧牲了其他生物的棲息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

因此,若要改變世界的現況,現代的人類有責任從消費者再次成為生
者。無論是一個陽台、數十的公寓、數百人的社區甚或數百萬人的城市,都應設計食物生的系統才能降低目前食物生的能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生的連鎖負面影響。

然而,要巧妙運用自然、模擬自然,以永續的方式提供人們食物、能源以及其他物質與非物質的需求,首先需要從認識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動物等大自然裡的各項元素開始,進而了解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及運行法則,把它們運用在人類社群的生活設計之中,包括住所、水、食物、能源、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經濟模式、社會正義等與人類生存有關的各個重要面向。如此,才可能和諧地整合人與土地,並且持續地從中學習生存的智慧。


許多問題都能用常識來解決

樸門發展運動的早期推動者之一,羅賓?法蘭西絲(Robyn Francis )形容墨立森是一位貫徹「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信念的人。與其等待政府的金援,只要墨立森認為該做的,無論如何他都會立即想辦法開始行動,因為樸門永續設計就是教人自力更生、不依賴制度、平靜的顛覆性運動。

墨立森總是將問題看成解決之道的正向思考,這也是許多人深深被他吸引的原因之一。早在三十多年前,樸門永續設計草創時期,墨立森就曾受邀於政府單位擔任顧問,針對衛生下水道的沈澱池提出建議。墨立森建議利用下水道的廢水來生
植物,藉此創造對城市環境有用且珍貴的有機質。因為植物不僅可以過濾水,也可以回歸土地,並且製造土壤。這個建議獲得當地政府的接受,因而創造出具有生力的下水道系統。這是一個運用可再生資源的服務來解決問題的實例。

為永續發展先知的德裔英國經濟學家舒馬克(E.F. Schumacher )曾:「一流的工程師將設計簡化,只有三流的工程師才會將設計複雜化。」這句話讓我想到墨立森。他不僅是一位科學家,同時是一流的設計家,他的設計往往是聰明而巧妙到讓人讚歎,卻又常讓人認為,明明很簡單,為什麼沒有人想到過?墨立森自己也曾過:「許多世界的問題都能用常識來解決,但光是讓人學會用常識解決問題,就是一大革命性的行動。」

【註】:
傑夫?羅頓Geoff Lawton 是一位理論基礎札實且實務經驗豐富的講師與樸門設計師,並且被公認為墨立森最得意且視為重要的傳人。近年他由墨立森手上接手主持澳洲樸門研究機構(Perma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

 

0-4 容試讀】chapter 2:樸門的精神--以大自然為師

(部分容摘)

墨立森與洪葛蘭創立的樸門永續設計,強調與自然合作,而非對抗自然;學習將自然界的功能以及與生來的美感融入在設計之中,以達到最高的效益。

墨立森與洪葛蘭在草創樸門永續設計之時,提出了照顧地球(Earth Care)、照顧人(People Care)、分享多餘(Fair Share和其他人及其他生物,分享多餘的時間、金錢、資源等等)三個倫理。也許有人會問,這三個倫理,還真是陳腔濫調,究竟特別在哪裡?

對我來
,應用這三個倫理並不難,無論在社區生活、工作職場、購買生活必需品或在設計工作展開前,我都會問自己是否有考慮到這三個倫理。

想想我們住的房子,就可以看出這三個倫理的影響力。當一位建築師在倫理的引導下去設計他的作品時,會悉心將這棟建築視為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考量建築材料的生命週期,包括來源、加工過程、建造過程對環境的衝擊與影響之外,會盡可能以封閉、循環型的資源利用模式建造,使其降低甚至不
生廢棄物,並且以人為本,考量人與人互動的難易度、未來居住者是否能在此建築物之中快樂安居,以及社區範圍是否能與附近動植物分享和諧環境等重要因素。

相反地,一棟缺乏倫理引導的建築物,考量的是材料便宜、易取得、易建造為優先。建造過程與居民所
生的廢棄物,很可能是眼不見為淨。對於人,往往只考量隱私、防備他人入侵的門禁安全,無法輕易與鄰居往來互動。更別為大自然留下生存空間了!事實上,這不正是現在社會中多數門禁社區的寫照?

除了建築之外,生活中許多物品的設計與製造也可以應用這三個倫理的指引。時下流行的服裝、愈來愈多台灣人愛喝的咖啡,如果仔細思考這些物品的來源,選擇有機棉衣、有機咖啡可以大大減少農藥、化學物的使用,將降低農夫、採收的工人、加工廠員工暴露在有毒環境的機率,還能同時保護土壤以及消費者的健康。如果這些物品的買賣都能
用公平的貿易方式,讓農人、加工製造者都得到合理的報酬,在交易的過程中沒有人被削或受到不公的對待,那麼照顧地球、照顧人類與分享多餘這三個樸門永續設計的倫理就不會被視為不可及的高調,而這世界也將愈來愈適宜人居了!

【樸門小百科】 樸門永續設計的三個倫理

照顧地球:
包括照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非生物,例如土壤、空氣、森林、微生物、動物、水等等。如果我們不善待地球,當地球的生態系平衡出了問題,勢必無法提供人類乾淨的水、空氣與食物。透過無害的人類活動、主動的保育、資源節約或從事對地球有益的工作,都是實踐這個倫理的方式。

照顧人類:
樸門永續設計尊重所有的生物與生
來的價。人類雖然僅僅是地球上整體生態系統中的一小部分,卻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地球上所有的人類都應該能取得基本的食物、有庇護的所在、有發展自我的機會,並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因為,如果我們不快樂,很可能就沒有意願照顧地球或其他生物。因此,照顧人類其實也是在照顧地球。

分享多餘:
樸門永續設計希望設計出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經濟系統與社會環境。當我們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任何多出來的資源、金錢、時間與能量,都應該回過頭來投資在照顧地球和照顧人類這兩項倫理上。讓地球資源獲得合理分配,方法包括減少消費與人口,如此一來,才能公平地和其他人及其他生物,在這個有限空間的星球上共存共榮。

師法自然是樸門的活水源頭

做一個謙卑的大自然門徒


如果你曾到過西班牙的巴塞隆納,欣賞過建築藝術大師高第(Antoni Gaudí)的作品,相信會很容易理解「師法自然」的意思。高第的作品大量運用了大自然所給予的靈感與
發,他深知在自然界的有機體當中,沒有所謂的直線。他研究自然元素的結構,成為設計建築結構的原型,諸如共軛雙曲面、物面、擠壓的蜂窩、螺旋、波浪等形。這些自然模式有些呈現高度的能量傳遞效益、高空間效益,例如螺旋的階梯;有些是穩定強健的自然結構,例如樹幹分支的立柱與蜂窩型的窗稜等;有些則源於自然界純粹的美感,例如波浪的屋頂。

高第被
為大自然的門徒,他曾:「懂得求助於自然法則的創作者,是造物者的合作夥伴。」(Those who look for the laws of Nature as a support for their new works collaborate with the creator.)而墨立森與洪葛蘭似乎就是高第口中,造物者的合作夥伴。

為大自然門徒的高第,作品中大量運用大自然的元素。典匠/提供

師法自然是樸門永續設計的重要精髓。因此,在一套完整的設計認證課程當中,繼倫理與原則之後,最基本的入門主題就是「自然模式」了。這裡所
的「模式」,就是自然界所使用的語言。我的許多樸門同儕都認為這個主題讓他們眼界大開,如同換上了一副新的眼鏡般,當他們走出教室之後,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都變得更清晰了;這不但讓他們更能理解並尊重自然界個個體的存在,也發現其共同點就是個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各自獨特的姿態與性格。這樣的驚喜與發現,我一樣感同身受,當與人分享,就更加讚歎「自然模式」所蘊藏的奧秘。其了不起的組織、結構、效率,雖然是人類任何設計無法企及的境界,但人們是可以藉由觀察、理解、模仿與應用來改善設計的。

自然模式中的形背後,有其功能。典匠/提供

「自然模式」令人眼界大開

認識「自然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走進自然中觀察。看一看、想一想,為什麼河流是蜿蜒的?為什麼蜂窩的結構呈現六角形?為什麼葉脈、植物的根系、閃電、人類的血管都是分支的形
?為什麼有些果核看起來很像人腦?為什麼在人類DNA、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空氣、風的吹動、水的流動、樹木以及許多動物與昆蟲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螺旋的模式?為什麼紅蘿蔔、洋蔥的花是繖型的爆炸模式?

這些自然模式所呈現共通的自然語言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功能?與能量的傳遞有什麼關係?如果進一
理解這些自然語言,就會知道他們是人類可以用來與周遭世界和諧共處並提高生存能力的語言樸門永續設計,由衷崇敬自然界的功能以及與生來的美感,更試著學習將它們融入在設計之中,以達到最高的能源效益。

螺旋花圃雖不是樸門的發明,但也是一個應用自然模式的例子。不同的植物可以種在一個直徑約兩公尺寬、高約一公尺向下迴旋的花圃。植物的選擇與栽種位置主要依據不同的微氣候需求(陽光、水、風)來決定。較耐旱的植物通常種在最上方,耐濕的植物則種在螺旋的最下方。這樣的設計,加上花圃適切的大小,讓種植者可以一次澆灌到所有的植物,發揮省水、好照顧的功能。

你的菜園是一本書,還是一幅畫?

一座菜園的設計,也可以應用自然模式。相信八%以上的人,會認為一排排長條型的菜圃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誰告訴過我們,菜圃一定要是一排一排的呢?

我在陽明山平等里實踐所學、開闢菜園時,就盡量效法自然模式,但被附近的農夫
成雜亂不堪。因為大多數的農夫,早已被一排排的菜園制約,看不出來我的菜園的形、線條與邊界在哪裡。然而,我那看似有點雜亂的菜園其實是多樣性高的,而且曲折的自然路徑,只要跨幾路就能進入一座充滿生命力與生力的豐饒樂園,輕易地照顧到所有的植物。

效法自然模式的菜園,具有高能源效益又省空間,因為在同樣大小的土地上,一座仿照人體胸腔肺葉結構所設計的菜園,會比傳統式一排排的的菜園,減少通道上的空間浪費,可種植的作物數量比直線設計的菜園高出許多,生
更多食物。同時,還能讓農人就像在肺葉裡的空氣般來去自如,在維護與採收時都更有效益!而由於有效利用,空間的釋出,就能保留更多空間,成為高生物多樣的自然野地。


自然的房子,讓人靈魂起舞

人類也是自然生物之一,但經常忘卻如何使用自然語言,比方截彎取直的河道,就是沒有思考河流的語言模式所造成的結果。現代人大多數所住的房子,多半用了又平又硬的表面,並且大多數採用直角來設計。

其實,房子不一定要是正正方方的,圓形的可以更有效地促進空氣對流,更有
佳的冷卻效果。然而,我們對於直線、直角的設計早就習以為常,箇中原因,也許是人類早已失去了與自然模式間的連結,不會注意大自然中其實很難找到真正的九十度直角。

○○七年,我和慧儀參加了為期十二天的自然建築大會,來自全美各地從事自然建築的男女老少相聚一堂,分享對環境的理念,也提供案例、工法教學,包括手造粘土屋、土袋工法、夯土、木屋、稻草磚等手法。

十幾天下來,舉目所見到的屋簷、柱子、牆面都是由自然柔和的線條所組成,雙手所觸摸的泥土、稻草、木材等取之於大地的自然素材,讓我的身心靈彷彿也得到了療癒,我感覺到我的靈魂跟著建築物起舞了。

找回對自然模式的敏感度與應用能力,需要一些時間培養與練習觀察,但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模式的召喚可以很快地打動人心。在浸淫於純然的自然建築洗禮一段時間後,再見到城市中的現代建築時,我深深地感覺到,那些直線與光滑表面構成的建築體,就是少了一些大自然造物者所賦予的靈魂,很難讓居住者獲得身心靈與自然合一的能量。

市集可以蜿蜒如小河

自然模式的應用無所不在,即使是一個市集的動線,也可以參考自然模式來設計。我初次參與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時,剛巧碰上他們在台中綠園道的特別活動,當時市集動線巧妙地利用類似河道天然蜿蜒的模式,使得人潮在無形之中就彷彿河水的流動般放緩了
腳步,讓興之所趨的人們可以多面向瀏覽,不需要心急得東張西望,或是只當個迅速通過的消費者。雖然事後得知,攤位擺設的規劃純屬一場美麗的意外,還是讓我大為激賞。

某次合樸農學市集類似蜿蜒河道的攤位擺設。

在人體
,也可以發現彎彎曲曲的自然模式,那就是腸道。食物在經過腸道時,許多養分就是藉由緩慢的蠕動被人體吸收。誠如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所言,市集的運作理念在於放慢現代人的生活調,使人們重新好好吃飯、好好成長與好好生活。那一次合樸農學市集類似蜿蜒河道的攤位擺設,不但增加了個人通行市集的時間,也因此增加了人們放慢腦筋轉速、使思緒可如淤泥般在當下沉澱、聚焦的可能性。

當天的市集,
個彎道動線的凹處,正好可以安置四農家或組織,並同時展示海報來介紹這些特色小農或團體。市集的場地雖然不大,但卻提供消費者採買與消磨時間的好去處,市集還貼心設有亭棚供民眾託放物品。這是個很棒的場域,讓有別於主流的許多有機小農,可以在此賺得合理的報酬、巧遇志趣相投的朋友,還能贏得消費者對於他們裨益環境與社會的認同。

街道是服務人還是車輛?

街道的設計,也可以模仿自然模式。從許多古城鎮的地圖可以發現,當時的街道設計與格局規劃,多半是放射與分支
的網絡型街道,是依照人的角度與尺度設計的,人可以在各個小巷弄間穿梭,走路就可以抵達生活所需的活動範圍,讓人與人、或是人與環境的互動頻率,也就提高了許多。另一方面,由於分支的路網,也比較不會遇上某條主要道路老是堵塞的窘境。

以我曾到過的地方,比較符合自然模式的街道,是花蓮的玉里鎮,雖然開車無法很快速地在其中移動,但食衣住行育樂的需求都可在走路、騎車的範圍
獲得基本滿足。這使得居民比較容易找到認識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相對地較為緊密。而走出玉里鎮最熱鬧的中心後,也會發現玉里人被綠意環繞,很容易取得生活所需的自然資源,包括菜園、木頭、竹子、樹枝以及各種民俗植物等。除非是非常特殊的需求,無論你需要什麼,不必要勞師動眾,耗費大量外來資源才能取得,這就是一個比較符合自然模式、以人的尺度設計的城鎮。

相較之下,現代超級大都會的街道,是為了車輛,以及快速抵達某處而設計,在高速移動的環境下,你可能
天都錯過了許多熟人,以及能服務你或提供你資源的人。也因此,大都市生活看似方便又充滿最新資訊,但能取得的卻是某些特定類型的資訊,從許多其他角度來看,並不是最有效益的生活模式,次為了取得某種服務,得要繞到離家好幾十公里的地方去尋找。


如果你住在圖上的一角,而你的朋友住在另一角,你會如何設計,讓這個城市更友善、更適宜人居?樸門永續設計會思考如何在自然界中找出可以應用在人類社會的模式,以達到較高的能源效益、食物自主性與抵抗災害的韌性。

還記得慧儀隨我回美國暫居的兩年,她最無法適應的就是財團大賣場的採購文化。無論在哪個城市,大賣場都位居城市邊
,其動線自然都是為了車輛而設計,可想而知,即便次想採購的東西可能只有區區幾項,卻得繞著賣場一大圈,花上至少一小時。因此,為了支持社區經濟、提高採購效率,我們盡可能在社區的有機消費合作社採買生活用品。

當時,慧儀常想念台灣往來頻繁、熱鬧又方便的傳統社區街道。一間間的小店或攤販,只要願意努力,可以養活一家人。熱絡的街道,對慧儀來
,是家在地經濟的生命力。然而,台灣這十年來也悄悄地學習美國大賣場的思維與規模,於是愈來愈多台灣人也得要開車採購。拉著小菜籃車去完成簡單有效率的採購,或者帶著小容器去離家幾路的店家裝花生油的景象,對現在的年輕人來,早已難以想像,因為現在的城市與經濟模式,都不再是以人的尺度來設計了。

仿自然的社群關係更幸福

樸門永續設計認為,社區結構與在地經濟都是很重要的社會課題,要維持社區間的活絡,重建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的無形連結,模仿生態系中各成員的網絡關係,將是一個解決方案,藉此來重新創造人與人之間供需和情感的連結。

在自然界中,
種生物都有他們所扮演的角色與工作;人類社會也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我們從沒想過,把社區的成員都視為自然生態系中的一員,透過一些制度來讓個成員展現才能。珍惜運用位居民的時間與資源,就會發現社區的人多才多藝,從理髮、縫紉、育嬰、會計、故事、教學、製作果醬、照顧植物、英文、溜狗、修馬桶、修電腦、甚至清洗水塔,都可以由社區居民彼此互助。

當這些才藝與時間被當做貨幣一樣交換與流通時,會發現成員之間形成的關係就是一種自然模式,如同具有韌性的蜘蛛網或是各種生物間所創造的食物鏈關係一樣密切。也就是
,人與人的關係是可以模仿自然模式來經營社區的經濟力與幸福感的,而且在世界各地早就有人在實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