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投资之父邓普顿

 昵称2734997 2011-06-06
“全球投资之父”、亿万富翁慈善家,2008年7月8日逝世,终年95岁

  “付出即拥有”,这是约翰·邓普顿爵士(John Templeton)的座右铭。

  邓普顿一度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他把大部分财富都捐赠了出去。在过去40年间,他一直住在巴哈马相对简朴的海滨屋里;他外出旅行从不乘坐头等舱,平时只开一辆林肯牌轿车;即便服装或家具,他都以“价值投资”的观点去购买。同时,由于年幼时看到家乡许多人只借了很少的贷款,但最终还是失去自己的农场,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任何房产做过按揭。

  邓普顿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个投资者对他“神圣的信任”。他建立的第一个共同基金“邓普顿成长基金”,几十年来的年均回报率达13.5%。尽管并非他发明了共同基金,而且在开始投资生涯时,美国人对于华尔街是深恶痛绝的,但由于他“帮助人们”的信念和杰出的投资表现,使得共同基金在千家万户普通人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改善,并且接受这种投资形式。因此,邓普顿于1991年获得了美国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首次颁发的杰出成就奖。

  投资界的哥伦布

  1912年11月29日,邓普顿在田纳西州的温彻斯特出生。父亲是一个律师和棉花商人,但是财产在大萧条的年代丧失殆尽。邓普顿是镇里第一批上大学的人。除了奖学金,他通过在宿舍里赢得扑克比赛、在学生报纸上出售广告版面来添补学习的费用。大学期间,通过选修价值投资鼻祖本杰明·格兰姆的课程,他对逆向投资(contrarian)产生了浓厚兴趣。1934年,他以最优成绩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罗德奖学金,赴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学习。

  起初,邓普顿的计划是学习商业管理。但是当时的经济学家以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而自豪,即使是凯恩斯去英国财政部工作都遭到同行的嘲笑。邓普顿只得改修法律,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50年后,他还是捐赠400万美元,资助成立了牛津管理研究中心,即后来的邓普顿学院。

  1937年邓普顿回到美国,进入美林证券的前身公司之一Fenner & Beane工作,开始了华尔街生涯。1940年,他通过收购一家小型投资顾问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基金业务,成立了Templeton,Dobbrow & Vance。当时他管理的资产是200万美元,而到1967年出售该公司时,已经管理4亿美元。

  邓普顿的投资特点,是在全球范围内梳理、寻求已经触底但又具有优秀远景的国家以及行业,投资标的都是被大众忽略的企业。他经常把低进高出发挥到极致,在“最大悲观点”时进行投资。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邓普顿立即意识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战争可以把美国带出大萧条。于是他在萧条与战争的双重恐怖气氛中,借款收购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美国股票交易所挂牌、价格在1美元以下的公司各100股。在这总共104家公司中,34家正处于破产状态,其中4家后来分文不值,但是整个投资组合的价值在四年后上升至4万美元。20世纪50年代,邓普顿亦是最早投资战后日本、德国的投资者之一。1978年,福特公司濒临破产时,他又大量购进其股票。

  1954年,邓普顿进入共同基金领域,建立了“邓普顿增长基金”。这是最大也最成功的国际投资基金之一。1956年,他建立Nucleonics,Chemistry and Electronics Fund——一支反映他对科学技术终生兴趣的专业基金。邓普顿的基金公司从不雇佣销售人员,完全依靠投资表现来吸引顾客。1992年,他以4.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他的基金公司,此时旗下管理的资产已经高达220亿美元。

  小隐隐于“野”

  1968年,为了避税以及远离华尔街的噪音,邓普顿宣布放弃美国国籍,长居巴哈马。他认为,如果一直待在曼哈顿,所见的人、所谈的事和其他人一模一样,要想进行逆向操作就变得无比困难。

  但是他仍然努力工作。20世纪50至60年代,即使在丧偶鳏居、独力抚养三个孩子的八年里,也是每星期工作80个小时。搬迁到巴哈马后,一直到他80多岁时,仍然每个星期工作60个小时。他自己估计,除去宗教节目,一辈子总共只花了84小时看电视。

  在邓普顿看来,移居巴哈马后的投资表现甚至优于住在纽约期间。80年代中期,他是日本熊市到来前最早撤离的投资者之一。1992年,邓普顿就预测“今后十年会是最快乐的时期,也是进步最快的时期”,“美国和欧洲的景气会迅速上升”。而在网络泡沫的疯狂时期,他做空一些高层管理者即将可以合法抛售手里股票的网络公司,几个星期内再度赚进8000万美元——他把这次交易称为“最容易赚到的钱”。

  作为最成功的逆向投资者,邓普顿几十年的投资经历可以这样总结:“在大萧条时期买入,在网络泡沫时期卖出,中间还有若干次正确的市场判断。”1999年,《财富》杂志评价他“可以说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全球股票投资者”。2004年,在接受Smart Money等杂志的采访时,邓普顿披露了对世界的看法。至今人们仍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

  ——全世界没有人愿意把要求他们节俭的领导人选上台,而总是会选择增加支出的政府。因此从长期来看,随着更多的民主体制的出现,通货膨胀会更高。所以,所有的货币都是有风险的。新加坡没有真正的民主,所以可以维持预算平衡,相对而言,它的货币风险较小。其他风险较小的货币来自南韩、印度以及新西兰。

  ——不出20年,许多国家——不只是美国,很快就会出现社会安全系统的入不敷出,将不得不宣布退休不再等同于立即可以领取退休金,而必须把这个年龄推后。

  ——维持现行经济活动的最大威胁是债务。美国目前的债务为历史上最高,而且只是刚刚开始。不利的贸易赤字目前是美国史上之最,财政赤字也同样如此。30年前,美国人还是以节俭闻名的,当时的储蓄率为20%,而如今却不到2%。由此几乎可以肯定,经济将进入一个悲观的时期,股市也将进入熊市。

  早在2004年,邓普顿就反复警告过房地产会价格崩盘,股票市场甚至会出现30年代的情形。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如此发展下去,30年后GDP超过美国不属意外。但是由于信息的缺乏,中国股市的周期会更加频繁,幅度也更加剧烈。

  历史遗产

  萨缪尔森在一次演讲里说,“科学理论的演变,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坟墓的诞生”。但是作为投资实务的核心原则,却可以是持续有效的。谓予不信,请看邓普顿为自己投资经历总结的16条成功经验,如今是否仍然适用:

  (1)以总回报率最大化为投资目标。

  (2)投资,而不是炒作或者投机,股市不是赌场。

  (3)保持弹性,没有一项投资永远是最优选择。

  (4)低价买入,绝不盲目跟从大部分人。

  (5)只在高质量股票里搜寻价值。

  (6)投资购买的是价值,而不是经济前景。熊市并不总是伴随着经济衰退。

  (7)投资必须分散,任何人不可以有超过50%的投资集中在任何一个国家、25%在任何一个行业。

  (8)认真做好研究,否则就雇佣聪明的专家。

  (9)时时跟踪、检验自己的投资。

  (10)不要惊慌。从感情、财务上为熊市做好准备。如果你真的是长期投资者,你会把熊市作为赚取利润的一个机会。

  (11)从自己的错误里学习教训。这是成功与失败的投资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12)投资前祷告。只有想清楚了,才会少犯错误。

  (13)跑赢大市是困难的。

  (14)一个无所不知的投资者其实一无所知。成功就是持续为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

  (15)从来没有免费午餐。绝不依靠感情、情绪而投资。

  (16)不要经常持负面的态度。

  邓普顿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具备总是能够维持一个昂扬的心境、规避焦虑并且坚持原则的能力。

  成功得益于特立独行

  邓普顿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也是一个终生陶醉于科学、灵性领域及其对于生命意义的共同联系的亿万富翁。他把自己的大部分资产用来资助灵性领域以及基础学科的研究。他认为,灵性的成功——信仰和商业上的成功应该是交相呼应的。他管理的共同基金每年开年会时,都是以祷告开始,而且坚持认为一个不道德的事业终将是会失败的。

  邓普顿撰写和编辑了十几本关于灵性领域的书籍。他于1972年创立了“邓普顿奖”,奖励为灵性的发展而做出贡献的人,第一位获奖者就是特蕾莎修女。他认为诺贝尔奖忽略灵性,而灵性范围的推进,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人类其他领域的努力;因此始终坚持这一奖金金额必须高于诺贝尔奖,且每年颁奖都安排由爱丁堡公爵在白金汉宫主持,以保证足够的媒体曝光。

  1987年,他建立了约翰·邓普顿基金会,希望在科学领域使用的手段也能够应用于灵域的研究,支持在爱、宽恕、创造性、以及宗教信仰的源头及本质方面的学术研究,比如理论物理、宇宙理论、进化论、认知科学。目前这个基金会管理着15亿美元,每年发放的研究资助达7000万美元。由于在慈善事业上的努力,邓普顿于1987年被伊丽莎白女王册封为爵士,2007年并被《时代》杂志列入100名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

  邓普顿本人是基督教长老派教徒,担任长老派最大的神学院普林斯顿神学院理事长达42年。但他对于其他信仰的价值始终持以开放的态度。“邓普顿奖”后来的得主不仅有基督徒,也有犹太人、穆斯林、佛教徒以及印度教徒。他本人甚至愿意参加穆斯林和印度教的活动,因为他认为没有人能知道一切。

  无论金融投资还是慈善事业,邓普顿一生精力用在鼓励心胸开阔、思想开放上。实际上,他本人投资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独立思考,特立独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