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吴克明教授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06-06
我老师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发布者: 祝兆红 | 发布时间: 2010-11-24 07:49| 查看数: 2834| 评论数: 171|帖子模式

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吴克明教授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攻妇科,研究生毕业近23年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长期坚持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专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高深的学术理论造诣,笔者有幸跟随吴师攻读硕士学位3年,亲眼目睹和体会了吴师治疗妇科病的独到经验和临床疗效,兹举几例原发性痛经验案为证少腹冷痛,半年后因经期受寒出现腹。
病例1. 宋某,女,14岁,学生,初潮11岁,lmp:07年6月5日,因“经行小腹疼痛3年,加重3个月”来诊,该患者月经为11岁初潮,经期4-5天/周期28-32天,自初潮起即经行腹痛,行经第1,2日最为明显,小腹冷痛,痛连腰骶,经血色黯,有血块,得温痛减,常伴恶心呕吐,腹泻,平素手足发凉,三个月前因行经第1天饮冷水腹痛加重。末次月经07年6月5日,下腹疼痛剧烈,按之疼痛不减,用热水袋敷下腹部稍觉好转,伴腰痛,经量少,色黯黑有块,呕吐,腹泻,面色苍白,不能正常学习生活。查:舌质暗淡,苔薄白,边有小瘀点,脉沉紧略弦。既往健康。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 辨证:阳虚血寒证。
治则:温经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艾叶10g,香附10g,肉桂5g(后下),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台乌10g,延胡索15g,川断10g,巴戟天10g,黄芪20g,益母草15g,白芷10g
上方共4剂,水煎服,于经前1~3天开始服药至经净或不痛,每日1剂,分3次服。另嘱经潮前10天左右起服中成药通脉大生片1周,每次5片,每日3次。经期注意保暖,勿食生冷和接触冷水,适当休息。
二诊:(07年7月18日),自述服药后于07年7月8日月经来潮,痛经症状明显减轻,轻微腰痛,呕吐症状消失,经血量较为正常,色红略暗。查:舌质略暗,苔薄,脉沉细,嘱患者继续于经前1~3天口服前方4剂,再服两个疗程复诊。
三诊:(07年9月20日),自觉两个月来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07年9月10日。痛经症状消失,无腰痛及恶心症状,月经色量均正常,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实,一般状况良好。病愈。
病例2. 林某,女, 19岁,学生。因“经行腹痛7年”于200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12岁初潮,经期6-7天/周期30天, 经量中等,经色紫黯,有大血块,末次月经8月30日。初潮时即有痛加重,每于经前1、2日至月经来潮1、2日下腹冷痛,得热痛减,疼痛剧烈时出冷汗,面色苍白,手足欠温,伴有恶心,呕吐,大便稀日2~4次,需服止痛药止痛。未经系统治疗。现值经前11天,无不适,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既往健康。就诊当日B超示:子宫双附件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辨证:阳虚血寒兼气滞血瘀证。
治则:补肾温经,活血化瘀。
方药:艾叶10g,香附10g,肉桂6g(后下),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小茴香10g,延胡索15g,川断10g,巴戟天10g,黄芪20g,鸡血藤15g
上方共4剂,水煎服,于经前1~3天开始服药至经净或不痛,每日1剂,分3次服。另嘱经潮前10天左右起服中成药通脉大生片1周,每次5片,每日3次。经期注意保暖,勿食生冷和接触冷水,适当休息。
二诊(10月17日)末次月经9月30日,此次经期腹痛明显减轻,仅第1天下腹隐痛,未服止痛药,无恶心,仍有冷感,喜温,血块减少,舌淡略胖大,舌下脉络无明显怒张,脉沉细。根据现在症状,上方减去桂枝,加肉桂5g。4剂水煎服,法同上。
三诊(11月14日)末次月经11月1日,痛经消失,无明显怕冷,仅在经期1、2天偶有下腹坠胀,量中等,经色黯红,血块消失, 4天干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继续于经前与经期服用上方4剂,平时从经间期后服通脉大生片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病例3. 马某,女,32岁,某学院教师,已婚,因 “经行腹痛14年”于2007年3月27日初诊。该患者月经为18岁初潮,lmp:07年3月5日,经期6-7天/周期40-60天,月经量一般,色暗红,有血块,经行第一天,小腹及乳房胀痛,痛过于胀,腰胀坠,严重时不能工作于学习,平时带下量或多或少,色白,质稀。纳可,二便调。2006年8月结婚,生育史G0P0。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既往健康。就诊当日B超示:子宫双附件未见异常。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 辨证:阳虚宫冷,血行不畅。
治则:温肾暖宫,调养冲任。
方药:艾叶10g,香附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台乌10g,延胡索15g,川断10g,巴戟天10g,黄芪20g,益母草15g。
上方共4剂,水煎服,于经前1~3天开始服药至经净或不痛,每日1剂,分3次服。另嘱经潮前10天左右起服中成药通脉大生片1周,每次5片,每日3次。经期注意保暖,勿食生冷和接触冷水,适当休息。
二诊(07年5月10日):lmp:07年4月15日,痛经症状明显减轻,乳房胀而不痛,轻微腰痛,经血量较为正常,色红略暗。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药已对症,仍守上方出入,徐图根治,上方加茯苓10g,白术10g,嘱患者继续于经前1~3天口服前方4剂,平时服通脉大生片,再服两个月复诊。
三诊(07年7月4日),lmp:07年6月20日,自诉服上方后,二月来经行周期基本正常,痛经症状明显消失,经血量正常,色红,无血块。查:舌质略淡,苔薄白,脉细滑,效不更方,继续经前服上方4剂,平时服通脉大生片,以巩固疗效。
四诊(07年9月4日),lmp:07年7月20日,现已停经46天,疲倦乏力,纳差,胃脘胀满,时或欲吐。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就诊当日查尿HCG示:阳性。B超示:宫内探及1.1x0.8cm孕囊状回声,双附件未见异常。提示:宫内早孕。拟用调气和中之法,药用:党参30g,茯苓10g,白术10g,陈皮10g,藿香10g,苏叶10g,桑寄生15g,砂仁3g(后下),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日1剂。
讨论
艾附暖宫丸出自《沈氏尊生书》,系治疗寒凝冲任,胞宫虚冷,致月经不调、经来腹痛,宫寒不孕等病症的经典古方,功效温经散寒,养血活血,理气止痛。笔者通过跟随导师3年临床学习,对治疗原发性痛经阳虚血寒兼气滞血瘀证之艾附暖宫丸化裁方药分析如下:
艾叶,性味苦辛温,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得配本草》曰:“配香附,理气治腹痛”;《本草述钩元》曰:“艾叶入肝、脾、肾三经,为血中之阳……,合和以调气血”;现代药理学认为:艾叶粗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支原体作用。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本草纲目》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一乃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也。”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本草汇言》曰:“开气郁,调血滞之药也……乃血中之气药,为妇科之仙珍也”。故凡月经病有血瘀证者,常加香附以调气行血。现代药理学认为:香附[55]的醇提物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显示镇痛作用,还对大鼠离体子宫有解痉作用。
肉桂,辛甘热,为纯阳之品,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又能化瘀。有引火归源,益阳消阴之功,为治疗下元虚冷的要药。《景岳全书》谓:“味辛甘,气大热,阳中之阳也……故能温补命门,坚筋骨,通血脉,治心腹寒气……一切沉寒瘀冷之病”;《本草汇言》云:“若客寒犯肾经,亦能冲达而和血气,脉迟在所必用”;《药性论》曰:“肉桂,为温阳散寒治痛经之首药”。肉桂不仅能助阳以温煦气血,又能入血散血分之寒而温经通脉。现代药理学认为:肉桂[55]挥发油中的桂皮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丙胺所致的过多活动及转棒试验所致的运动失调,延长环己巴比妥的麻醉时间等,桂皮醛有镇痛作用。
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善止痛,为妇科调经要药。《名医别录》认为当归“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寒”;《本草备要》对当归有“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扶”之说;阐明了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故补而不滞,是一味良好的补血活血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56]:当归的挥发油1:50浓度即对子宫呈抑制作用,使子宫节律性收缩减少,子宫肌弛缓,1:25浓度可完全停止收缩,具有兴奋和抑制子宫收缩的双重作用,可加强子宫收缩、促使瘀血排出[57]。
川芎,辛香行散,活血行气,祛风治痛,温通经脉,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故有“血中气药”之称。《本草从新》中记载:“乃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当归与川芎二药配伍,气血兼顾,养血调经,行气活血,使散瘀止痛之力增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川芎能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有促进子宫内膜退行性变、裂解、衰萎、脱落的作用。
赤芍,功能祛瘀止痛,本品能祛瘀行滞以缓解疼痛。《日华子本草》曰:“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香附、当归、川芎、赤芍四药合用,活血而不峻不破,养血而不滞不腻,活血行气而通经,柔筋缓急而止痛。
川断,性味苦甘辛,微温,归肝、肾经,能补肝肾,为妇科之要药。《要药分剂》引仲淳曰: “欲行血疗伤,当于当归、牛膝、延胡索、肉桂同用”;《脏腑药式补正》曰:“血虚气滞,肢节痹痛,脉络不和诸病,此为要药”。现代药理学认为:川断[60]浸膏、总生物碱及挥发油对未孕或妊娠的小鼠子宫皆有明显的抑制收缩作用。
黄芪,性味甘微温,能补中益气,升举阳气,《绛雪园古方选注》曰: “黄芪与当归……有相须之理”。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61]灌服,可使小鼠血小板黏附率明显降低,体外血栓长度减少,血栓干、湿重减轻,表明可抑制血栓形成。
台乌,性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能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药鉴》曰:“佐香附,能治妇人诸般气症”;《本草害利》曰:“多以香附同用,治女子一切气病”;《本草衍义》曰:“治胸腹冷痛,甚稳当”;《 本草经解》曰: “治一切气,一切冷,一切痛,及中恶吐泻转筋”。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台乌[58]所含的挥发油局部擦涂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性疼痛。
延胡索,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有“气中之血药”之称。《本草纲目》载:“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理一身内外上下诸痛,调月经……治产后诸血病。”本品辛散、苦泄、温通,既能入肝经走血分,又能入脾经走气分,活血行气,气行血行,通则不痛,故为止痛佳品;故《本草纲目》又言:“专治一身上下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且称其为“活血化瘀第一品药”。 有学者认为,延胡索[59]所以能止痛,是有一定的降低前列腺素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延胡索中所含延胡索乙素具有良好镇痛功效。
巴戟天,性味辛甘,微温,能补肾助阳,治疗妇科宫冷不孕,少腹冷痛等症。《本草汇言》曰:“巴戟天为肾经血分之药……与川断等配伍,治经后腰痛等属肾阳虚者”。现代药理学认为:补肾助阳中药巴戟天[61]能增加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提高卵巢对LH的反应性,促进排卵后黄体生成,并维持黄体功能,从而阐明巴戟天补肾助阳作用的原理。李氏[61]认为巴戟天具有镇痛作用。
鸡血藤,性味苦,微甘,归肝、肾经,能补血调经,活血通络,主治痛经。
综上所述,诸药合用温经散寒而不伤阴,养血活血而不留滞,行气止痛而不耗气。使寒邪除,瘀血去,经得调,痛得解,气顺血和,经血盈畅,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艾附暖宫丸[71]能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延长扭体反应出现的时间;提高小鼠在冷水中的游泳时间;降低血瘀动物模型的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另有研究证明温经活血化瘀药有明显抑制PGF2α的活性和解痉作用,能增加血液灌流量,改善微循环[72] 。另外通过镇痛试验表明[73],活血化瘀药对离体子宫的自律性有抑制作用和拮抗催产素的作用,从而具有解痉、镇痛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