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止而后有定-晚闻录

 rihuanshi 2011-06-06

知止而后有定

写于2010-04-04 09:39:58 阅读:20 分类:晚闻录 阅读权限:所有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先贤的智慧,历经洗炼,浓缩成精华。穿越历史厚重的门,走到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脸上,有着不期而遇的喜悦,也有不识其味的茫然。

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字易识,七味难入,字字相承,步步推证,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何谓知?何谓止?知,乃是人本具的求知本能。知什么?知人所应知道的本性,天良、人格,即:“明其明德”;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你是个人就应该作个人,就应该讲求人格,这好像不用再说什么似的。


  何谓止?就是你应该所知道的,应终止在什么地方。是天良、是人格、是明德。当你知道了作为人,应很自然的去求知于自身的光明之德和爱心人格时,也就有了做人的终止方向,这就是“止”;确定了方向后,人格之性也就止定在此。亦即自然生出了,如何做人追求光明之德的定力。此时的心,已不再受外欲的引诱。因为它定了下来,这就是“知止而后有定”;—生出了修养人格的定力。只有将人的本性“止定”下来,不再去追求外欲,並使内心能够产生安宁的感觉,此时的心灵就呈现在一片安静无欲的氛围中。当然,这种修养的取得绝非如此简单,它是需要从主观的自觉修炼中获得。即:全身心溶在静坐修养或参禅静心的方式中,並经真诚修炼的过程,方能得此使心灵宁静的境界。亦即,从修炼中求定力,有了定力才能生出安静的境界,这就是“定而后能静”;


 

    何谓“静而后能安”?经过修定,摒除了思想上的杂念,获得仁爱之心,使心灵回归到安静的状态后,亦即宁静轻松的心境。它会使身体经脉的气血,十分的流畅而舒适。让身心由于“静”的获得,而处于宁静轻松的状态中。故孔子说:“仁者静”。静对于人能产生良好的思虑,有极厚重的精神基础。


  因此,在“静而后能安”的基础上,才会自然的产生“安而后能虑”的主观能动性。在身心修炼到宁静轻安的心理状态下,才会产生良好的思虑状态。一个“虑”字乃含有过滤、筛选的意思,还有极精极细的意思。在这种状态下,会很自然的顺延出“虑而后能得”的结果。

  
    何谓得?此处之“得”乃“得道”之得,也可以理解为最后获得智慧真理的结果。所谓“得道”二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而又深邃的。


  从通常意义上说:经过“知止”而定出追求“明明德”的目标方向,有了目标就进入了修炼的状态,先求“静”、后“得安”、然后进入如琢如磨的精虑阶段,最后获得了追求“明明德”的真实体验,这一过程应该说是一个获得智慧境界的实践过程;就是这个修养过程,对人而言诚属十分不易!


    为了研究透彻这一“知止”、“定静”、“能安”、“能虑”、“能得”的修炼过程,我们也可以从高深之处探讨一下,宗教修炼者为“亲证”真理的思虑求证过程。


  如:伟大的佛陀在2500多年前,不借助任何外在的东西,仅凭着心灵的智慧便洞彻了宇宙的真相。应该说:佛陀在雪山修炼的过程,就是高层次、高境界的“知止”专一、获大定力、得大安静、获大思虑、得大智慧,大境界的修炼过程;亦即,高层次的“知止”、“定静”、“能安”、“能虑”、“能得”—用这一修炼法则而获“得道”的大境界过程。


  同理,我们还可以从自身的应用事务中来体会一下“知止”、“定静”、“能安”、“能虑”,“能得”的心境体验;如:在社会事务中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一部战略规划的设计、一部法规的起草、一件利国利民、安邦兴业的议案提出,等等。其设计规划者,无一未有不经过专注“知止”的思考,心灵安静缜密的反复思虑,而最后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考结果的。


  所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一修炼求证法则,既是我们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善的心理修养法则,也是我们在日常的应用事务和一切社会管理事业重大问题的思考方法上,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思考求证法则。


  可以说,它是人们求取大智慧,修养人格完善,做事圆满正确,修养心灵至善的客观法则。

 (转载自新浪网,上善若水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