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氣候經濟學

 楊德苑 2011-06-06

氣候經濟學

0-1 【目次】

前言:天外飛來的橫禍

1.經濟要素:天氣

經濟和天氣有什麼關係?/對經濟而言什麼是重要因素?/何謂天氣?/複雜的氣候條件是常態

2.氣候變遷是事實 我們將面對的是什麼?/面對預測的態度

3.對天氣的不同反應

天氣帶動經濟景氣/人類夢想能不受天氣影響/如果天氣的變化可以預知/重建工作促進經濟發展/預防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害/受天氣影響的程度提高/小原因,大影響:以英國為例/怪論:暖夏帶來麻煩,風暴卻推動造林

4.天氣決定了我們的生活

人類社會是氣候的產物/天氣是人類面對的挑戰/天氣決定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5.交通運輸與物流:扭轉經濟發展的關鍵

全球性貿易成長/橫渡大海:順風有助於貿易/越過草原:以鐵路替代公路/翻山越嶺,無處不到:從郵政飛機到巨無霸飛機

6.天氣防護生意前景看好高科技紡織品不怕天氣的威脅/高科技紡織品受到重視

7.汽車:機動性和氣候保護的戰場

中國:大市場還是大災難?/為來為去,為了天氣/全然不同的用車心態

8.天氣決定人們的休閒活動

節慶活動和遊樂園:被低估的經濟領域/逛街購物是國際性休閒娛樂/自行車工業需要宜人的夏天,遊戲市場需要壞天氣/長途旅遊也能做氣候保護:敏感的旅遊業/冬季運動需要雪/大自然的力量比恐怖份子更嚇人

9.建築業:在昨日與明日之間躊躇

預製裝配式房屋進軍市場/玻璃暖房:冷熱適中是奢侈的享受/摩天大樓:問題不在高度,在風/建築技術業的契機

10.能源產業可從不同的天氣形態獲利

電力事業:人們無法囤積電/風、水和太陽:取決於天氣的再生能源/能源需求增加:核能能起死回生嗎?

11.水:流動的黃金

水太多了─但不適宜飲用/2025年:三分之二人口將受乾旱之苦/世界上的水是誰的?/擁有水源很幸運:水的生意/熱浪帶來利潤:飲料銷售量暴增

12.農業:世界糧食的基礎

收成好壞看老天臉色/肉類:需求量隨生活水準提高而增加

13.醫療市場:天氣與疾病

對天氣敏感讓經濟付出上千億代價/氣候變遷影響健康/熱帶病醫學:數十年來沒市場/熱帶疾病往北蔓延

14.金融市場:採取避險策略因應惡劣天氣天氣衍生性金融商品/日本的例子

15.氣候變遷與災難:天氣對經濟的威脅有多大?

極端的人口集中,極端的天氣/2004:災難最慘重的一年/氣候變遷的影響

16.氣象產業大幅成長

報氣象:有利可圖的生意/天氣預測可以達到什麼程度?/有可能影響天氣嗎?

結語:我們所知還太少

附錄:海上貿易相關資料與數據/德國內河航運相關資料與數據/1970-2030年世界的能源消耗量/德國氣象局2004年回顧/1950-99年的重大自然災害。

 

0-2 【前言】天外飛來的橫禍

20041226傍晚,全世界終於醒悟,人類在對抗大自然的威力時有多麼無能了。幾波海底地震引發的巨浪形成海嘯,席捲了孟加拉灣和印度洋沿岸十二個國家的海岸,導致二十七萬人喪生及數十億美元的財物損失。對許多受難者而言,前不久還是令人讚嘆不已的自然美景,卻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轉變成一次最嚴重的自然災難。我們長久以來認為可以掌控並預測大自然的認知,也因此動搖了。

會引發自然災難的可能原因只有三種:極端的天氣狀況、地震或是火山爆發。最常見的是由極端的天氣狀況引起的,尤其是颱風和暴雨。但這通常都可以事先預知,所以即使會引發洪水等災害,相對於物質上的巨額損失,對人生命的威脅還是比較小。

地震至今仍無法或很難預測,但是如果有早期預警系統,至少可以即時辨識出地震引起的波浪,發出警告,降低死傷的人數。因地震造成的損失嚴重程度,不只和它的強度與地緣位置有關,還與像是在建築物的結構等方面所採取的預防措施有關。

與地震相比,預測火山爆發較容易些,所以雖然無法減少財物的毀壞,但至少可以減少人命的損失。然而就個別事件看來,排放到大氣層的火山灰和火山氣會對全球氣候造成什麼間接的影響,卻是很難預測的。

絕大多數人完全感覺不到地球真的和大氣一樣的不穩定;每天約有三千次,平均每三十秒就會在地球的某個地方發生一次震動。相較之下,天氣造成的影響就比較容易察覺得到,因此適應天氣與面對天氣的問題,在歷史上或多或少都在不同的認知程度上直接影響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另一個可能造成全球性自然災難的威脅是來自外太空。一顆大型隕石的撞擊,就可能摧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生這種造成世界末日災難的機率微乎其微,大約數十萬年或甚至數百萬年才可能發生一次;最近的兩次分別發生在六千五百萬及二億五千一百萬年前,約有90%的生物慘遭滅絕。從統計資料看來,海嘯也只有每七百年才可能在印度洋發生一次;所以如果是要為可能面臨的自然災害做準備,就不要太依賴統計資料。

 

0-3 【內容書摘】1.經濟要素:天氣

天氣在現今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這點從財務分析專家的計算、評估和預測結果中看得更為明顯。這些專家的任務是告訴投資人如何做最有利的投資,並在投資人可能遭遇損失前提出預警,因此他們會鉅細靡遺地分析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經濟事件,甚至檢驗各個看起來還不太可能造成影響的因素,惟恐遺漏了什麼,而影響到他們預測的準確吽C其中有一項因素是他們一定會碰到,而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重新經歷、無法迴避的:天氣。

經濟和天氣有什麼關係?

2002
年的全球國民生產毛額是314840億美元,換個說法或許比較容易想像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大:一兆是一百萬個一百萬!314840億的五分之四,也就是說,價值25187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是與天氣有關係的;而單看那些高所得國家的96500萬人口在2002年所創造出來的經濟成果,兩者也幾乎完全相符。

將這314840億美元的全球國民生產毛額,分配到全球62億人口身上,所得到的平均每人生產毛額是5080美元。如果比較盧森堡這個世界上最富有國家和最貧窮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每人生產毛額,就可以看出這個數字的相對意義了。

2002
年盧森堡的每人生產毛額是38,830美元,剛果是90美元,如此懸殊的差距正說明了有人在存活邊緣奮戰,有人卻能在許多奢華的需求上得到滿足。這與天氣相關聯的地方在於:在現今那些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中,光是一般日常的天氣就可能迫切地威脅到基本的生存,而對像盧森堡、瑞士、挪威這些富有國家的人民而言,天氣好壞只是舒適程度的差別而已。儘管如此,天氣還是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經濟。

經濟:從生存的保障到奢華的生活
人們一開始可能沒有想到天氣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但是當我們體認到,周遭所有的事物都是屬於經濟的範疇,而且也都與天氣有所關聯時,就不得不相信它的重要性了。

我們不妨用另一種說法來說明經濟這個概念。經濟是經由使用天然或人造的資源,以保障人類生存和安全、促進人類發展、並滿足其物質及服務等需求的所有設施和活動。

人類的需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1.
藉由充足的、乾淨的食物和水、衣著和居所,以及保護生命免受暴力及天災的侵害,達到生存的保障。

2.
從最低限度的個人衛生、廢水得以正常地排放、受教育的權利,到擁有個人發展、財產及保護私有財產的權利等基本需求的滿足。

3.
對奢侈品需求的滿足程度依個人所處社會的發展狀況而有所不同。有可能在某個社會裡擁有一輛腳踏車,就已經滿足了機動性的需求;另一個地方的人卻必須到世界各地旅行,這樣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

2004
12月發生在東南亞的那一次海嘯所引起的大災難,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它也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即使在今天,人類生存的基礎仍是那麼地脆弱,而且可能在一瞬間就被摧毀了。當一個海嘯在短短幾分鐘內就造成兩百多萬人無家可歸,沒有食物、沒有飲用水,還引起了一些疾病和瘟疫,我們就會再一次體認到,即使在今天的世界,對奢侈品需求的滿足,可能也只是個人經濟活動中較次要的部分罷了。當然,沒有人會主動地願意放棄舒適的生活,但是發生在東南亞的這個災難卻無情地說明了,那些我們看起來百分之百屬於我們的東西,有可能因為天災肆虐,轉眼間化為烏有。突然間,那些富有國家的人民也開始思索,他們生存的基礎實際上到底有多穩固、多安全了。

海嘯並不一定只發生在太平洋或是印度洋,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形成的機率也不小。如果這樣的巨浪席捲美國東部海岸,結果將會如何?到目前為止,這些都只有在電影的畫面裡出現過,然而,突然有一天所有假設的虛擬情境都真實地發生了。

下雨並不就等於下雨

如果菲律賓南部的納卯市(Davao)下雨,豆大的雨點落下來,聲勢就像機關槍掃射在柏油路上一樣。納卯市有110萬人口,僅次於擁有超過1100萬人口的首都馬尼拉,是菲律賓第二大城。菲律賓的每人生產毛額是1,030美元,與摩洛哥和敘利亞同等級,屬於世界經濟排名後三分之一的國家。

納卯市氣候穩定、潮溼,氣溫終年都在攝氏27度上下,每個月的平均雨量為160毫米,水氣蒸發時,雨量更多。但那並不像我們熟悉的夏季輕飄在樹葉上的纖纖細雨,也不是帶來清爽、消暑的短暫雷陣雨,幾乎每一場都是熱帶性的大暴雨。汽車的雨刷幾乎來不及將落下來的雨水刷掉,有人只好將車子停在路邊;路面坑洞形成一個個水漥,有的車子便不斷加速衝過這些逐漸蔓延開來的水漥。只要一下雨,要在戶外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山坡上形成一條條湍急的溪流,往下沖走所經之路的所有東西。

豪華飯店旁的小溪漲滿土黃色的溪水,汩汩湧向拉古拿(Lagune),溪水裡赫然漂流著貼布、廢棄的繃帶和免洗針管、針頭,想必是附近醫院的大垃圾桶被狂風吹翻了。飯店為了讓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不至於在飯店的海灘還得跋涉穿越垃圾,便在外圍上網子。如果又因配電箱滲水而停電,那麼整個區域至少還會癱瘓好幾個小時。

這絕不是在描述一場剛開始發生的災難,而只是個下過雨的午後。當一場再平常不過的雨,在納卯市至少造成暫時的經濟癱瘓時,在德國差不多規模的城市,如科隆(Koln),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科隆的平均月雨量是67毫米,平均氣溫為攝氏9.8度,高低溫差達16度之多。若突然下雨了,人們就會湧進商店街、咖啡廳或是百貨公司躲雨,他們甚至還可能會在這些地方買一些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經濟還因此成長。在科隆,壞天氣從不會突如其來,讓人措手不及,因為早晨的天氣預報幾乎都能很準確地告訴人們下午的天空會是什麼樣子。馬路上的水會從雨水口流走,最糟糕的情況充其量只是鞋子溼了和坐進車子時被淋到幾滴雨罷了。

對經濟而言什麼是重要因素?

這些年來,社會大眾已經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天然災害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透過越來越先進快速的通訊工具和媒體,世界的距離越來越靠近。但是那些從沒在自己國家親身經歷過,只有短暫地出現在電視螢幕上或甚至完全沒出現的災害畫面,也還是比不上像災害中有國人遊客的受難者這樣的事引人注意。

姑且不看天然災害造成的人間慘劇,在過去幾年中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已經變得越來越大,全世界都可以明顯地察覺到。例如,所有的城市都被洪水摧毀了,保險和旅遊業的股價會大跌,建築業和水泥業的股價反而大漲。這看起來並不會讓人覺得愉快,卻是事實。因此,儘管有幾年像2004年一樣多災多難,全球的經濟成果卻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雖然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中,天氣和氣候這兩個名詞都有特定的用法,但是通常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天氣具地區性,是多變的現象;而氣候則是基本的、抽象的、會產生環球性影響的東西,甚至在今天就會顯露出對未來潛在的威脅。

人們會問,把經濟和氣候放在一起討論不是更適當嗎?至少那些普遍認為天氣和經濟間的關聯並不那麼重要,而氣候和經濟反而是當前最急迫性的話題,必須儘快採取行動解決的人,會有這樣的主張。像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京都議定書〉這些概念都表明了介於科學認知、政治目的和經濟利益間的緊張關係。但是由於氣候轉變是表現在天氣上,而不是在一些抽象的數字上,所以應該優先討論天氣才是。

何謂天氣?

現今德文對Wetter(天氣)這個概念是源自於古標準德語Wetar這個字,意思是風或是吹拂。我們稱天氣為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某一特定的地方對流層(大氣層最底層)的物理狀態。對流層的厚度與季節有關,也因此與日照有關,在赤道附近,太陽直射,對流層約有16公里厚,到了極地地區,則約有11公里。我們是以包括氣溫、氣壓、風、空氣溼度、降雨、雲等所謂天氣的元素來描述天氣狀態;我們將這些要素統稱為天氣。但講到Witterung(譯註:某一段時間內的天氣狀況)時,所指的就不再是一種狀態,而是有特定順序、一連串的天氣現象,會隨著季節的更迭重複地發生。

與天氣(Wetter)或某段時間內的天氣狀況(Witterung)比較起來,氣候(Klima)的概念複雜多了。這個字源於希臘字klinein,是「傾斜」的意思,也就是說,地軸與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軌道傾斜。由於地軸傾斜的緣故,南北半球在夏天的時候分別會受到太陽較為強烈的照射,因而產生了不同的氣候帶。

氣候是在某個地點進行至少十年、平均為三十年的長期觀察,統計得到的平均情況。就此而言,氣候並不只是取決於大氣圈裡不同的變化,還與包含海洋、各洲的水文循環的水圈、冰雪覆蓋地面的冰雪圈、岩石圈、土壤圈以及包含所有動植物的生物圈之間錯綜複雜的交互作用。

這幾大圈都各有極為不同的反應時間。發生所有天氣現象的大氣圈中的對流層在幾個鐘頭內就能調整適應地表的條件,海洋卻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會對大氣的變化有所反應,而像南極洲這樣的大冰原則要經過幾千年的時間。

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認為,在討論氣候變遷時,將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做嚴格的區分是有迫切需要的。他們在2002年針對氣候改變帶來的契機與風險所發表的報告中清楚地指出:「天氣與氣候是根本不同的兩回事。」天氣就像之前描述的,是許多真實現象的統稱,我們能夠透過感官感覺得到,至少有部分是可以精確地測量出來的;反之氣候則是「數學產物」,事實上並不會發生。所謂的氣候是天氣現象的紀錄計算,蒐集了很多數據,然後算出平均的天氣。因此預期的天氣並不見得與氣候有直接的關係。並非氣候造成天氣,氣候實際上是「天氣的平均」。

當以大氣物理為主的氣象學在研究天氣變化的成因時,古典氣候學則在測量個別事件空間與時間的分布,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論證。但是這些統計資料只能提供發生的可能性,既無法預測會有什麼具體的事件發生,也不能說明發生的原因。因此,現代的天氣預報並不是以觀察的統計資料為基礎,而是根據對物理上關聯性的理解所做的。因為天氣遵循的是自然界的機制,而不是統計資料。

所謂的農諺,原則上就是用押韻詩歌形式表現出來的統計資料。而科學的天氣預報則是以對具體事件及其變化的觀察為基礎,從中推導出結論。瑞士再保險公司將統計視為一種非常有用的數學輔助工具,可以找出值得研究因果關係的地方;但這也清楚地說明了,只能看出一個規律性與能夠看出那本身就是一種規則,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

為了能夠正確了解氣候變遷的問題,瑞士再保險公司認為,清楚地認識統計方面的觀察和因果關係兩者間性質上的差異,是很有必要的。現代的氣候學並不會指出氣候已經改變,所以天氣現象也跟著改變,他們提出的解釋剛好相反:大氣層的化學狀態有了改變,導致另一種天氣現象,然後產生氣候的改變。

氣候條件以及氣候的改變一直都會影響社會,進而影響經濟。這一點不管在今天或是未來都不會改變的。至少在早期的人類歷史中,一些氣候事件引起了一些改變,結果都帶來長達數百年深遠的影響。例如因北歐寒冷的天氣所發生的民族大遷移,或是維京人徙居格陵蘭和冰島的事件。這些事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當時的平均氣候比現在暖了攝氏1.5度。

即使現在針對氣候問題的討論都呼籲要盡快採取因應的行動,但是那些已經實行或已遭擱置的措施,具體成果還是得五十年或一百年之後才看得出來。我們無法迴避天氣帶給經濟和社會的改變,但可以自己決定如何按照我們的方式來控制這些改變。

複雜的氣候條件是常態

在德國,我們看待天氣也像看待其他日常生活的事物一樣,在心裡已經形成某種期待;如果汽車在早上發不動,火車誤點,班機停飛,或者在足球賽播出的時候電視卻壞了,我們會將這些都視為是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一些差錯,並不是正常的狀況。對有些人而言,這樣的差錯就已經是程度大小不等的災難了;同樣的,如果天氣的狀況與我們想做的事不配合,也是一樣的情形。

天氣「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一定有些相當特定的標準化看法。在夏天、週末和假日應該陽光普照。當然復活節、聖靈降臨節和四旬齋前的星期一(譯註:在德國,這三個宗教節日都是國定假日。)更應該如此。反之耶誕節應該要下雪,除夕夜則應是清朗無風,這樣才比較能看得清楚遠處的煙火。

我們當然知道,天氣並不會依照我們的期待而改變,但是我們卻越來越常將那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天氣視為是偏離常態的情況。除了農夫、專業或業餘的園藝工作者,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下雨的天氣很好,尤其當他們到保證一定會出大太陽的地方度假時。只有在冬天,人們才會希望度假時下雪,但最好是在假期開始之前下,之後拜託拜託再出太陽吧。

完美的假期或一個完美的週末事實上都和天氣有所關聯,但我們會有這麼高的期待,主要是因為在以往的數十年中,我們不只已經習慣所有社會發展的過程都運轉得很順利,更因為大自然也沒有給我們特別極端或是意外的情況。

中歐的氣候把人寵壞了

居住在中歐的人被他們的氣候寵壞了。事實上整個世界並沒有幾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像這裡這麼舒服,或許會有很多人想反駁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去度假的地方,像西班牙的馬約卡島(Mallorca)、土耳其沿海一帶、美國南部或是東南亞,都有更舒適的氣候條件。

然而這些觀光客卻忘記了在那些他們認為氣候條件絕佳的地方也有不好的一面:西班牙或法國南部會因過於乾燥而發生森林大火,佛羅里達常有颶風,東南亞則一再地發生水災。

即使德國的盧內堡(L?eburg)的原野也會發生大火、一場暴風將整座森林的樹折彎,或是早春的洪水氾濫流進科隆舊城區住家的地下室裡,但是這些損失與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起來就顯得有點微不足道了。

大部分人傾向於將自己對天氣的經驗視為正常的情況。氣候學家在處理天氣的問題時也差不多,只有當一個時間數列裡有個數值特別明顯地偏離平均值時,他們才視之為異常。所以有可能我們感覺起來是很極端的天氣,對另一特定地區的人而言是很平常的;而我們覺得舒服的天氣,對他們可能一點兒也不尋常。不管他們是如何適應的,正常的天氣表示那是一種人們已經適應的天氣形態。對因紐特人(Inuit)而言,正常的天氣和原住民認為的正常天氣並不一樣。如果北極圈裡有更多出太陽的日子,可能會讓當地的旅遊業更發達,但這些長期冰凍的地面一旦融化,當地居民的房子馬上就會陷於泥淖中。對我們而言,溫暖的天氣很平常,對生活在那地方的人卻一點也不平常,甚至還威脅到他們的生存。

要能想像這世界有哪些正常的氣候狀況,應該先看看全世界有哪些不同的氣候圈。

熱帶雨和沙漠:氣候限制了文明的發展

造成氣候多樣性的主要動力就是太陽。決定一個地方一年有多少小時日照的原因很多,但是我們或許應該就直接承認,德國的年日照時數少於1,600個小時,與英國、愛爾蘭、冰島、西伯利亞北部和加拿大北部以及阿拉斯加的某些地區一樣少,也與非洲、東南亞和南美洲北邊的幾個地方差不多。

在法國北部每年能夠享受1,600-2,400小時不等的日照,比德國還多,南法甚至和整個地中海岸一樣擁有2,400-3,200的日照小時。西班牙更多,有3,200-4,000小時,簡直就和大部分的北非、澳洲內陸、南非的西部海岸、南美洲西部海岸及北美洲中西部一樣,是沙漠氣候。只有在撒哈拉中部一年的日照時間超過4,000小時,當地的年均溫超過攝氏30度,赤道附近在攝氏20-30度之間,只有在溫帶地區,像歐洲、中亞、北美洲、南美洲南部和澳洲南部的年均溫才會介於0-20度。

除了氣溫的高低之外,還必須注意溫差。年平均溫差最大的地方是在西伯利亞東北部和阿拉斯加,超過40度。中亞地區、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和撒哈拉中部的溫差介於20-40度。歐洲則約在10-20度之間,而在東南亞、非洲中部和南美洲北部幾乎沒什麼溫差。

在降雨與蒸發方面,降雨和蒸發量最少的地區是在北非的沙漠地區、南非的西部海岸、南美洲西部海岸、澳洲和中亞的沙漠地帶。而在東南亞、非洲西部海岸、南美洲內陸則降雨豐沛,年雨量超過2,000公釐。全世界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印度的乞拉朋吉(Cherrapunji),每年6月平均會降下2,922公釐的雨水,也就是說每平方公尺就下了將近3,000公升的雨水。
從這些方面看來,世界氣候的分佈大約是這個樣子:地球上20%的陸地由冰雪所覆蓋,不適合人居住;20%為貧瘠、乾旱的不毛之地;25%不是由於山坡陡峭、土壤缺乏,就是因為沼澤或洪水氾濫而不適合人居住;所以,地球上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陸地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受到危害的地區

從地圖上標示的那些因為自然環境的因素使得經濟發展受到限制的地區,人們就能很快地意識到,其實地球上大部分的地方住起來並不是很舒服的,尤其是把氣候和天氣的條件一併考慮進去時,更是如此。

北美洲的東部海岸有個和世界其他地區很不一樣的地方:冬天會發生一種特殊的、非常嚴重的冰雪暴,然而大家經常低估了冰雪暴所帶來的危害程度。19981月的一場冰雪暴,讓加拿大東部大部分地區和美國東北部都被好幾公分厚的冰層所覆蓋,造成超過10億美元的損失。最大的一次冰雪暴是發生在1951年的12824,當時從新英格蘭地區一直到德州都為冰層所覆蓋,有些地區的冰層甚至厚達10公分

近來,除了地震和火山爆發之外,世界上所有的自然災害都是因為天氣因素造成的。除了南美洲,很多大陸的河流一直不斷地造成沿岸地區氾濫成災;但是另一方面,除了歐洲,世界上每個地方卻都有大片農地深受乾旱之苦。

不管是從發生的次數,還是造成危害的範圍來看,風暴對全世界的危害最為嚴重。所謂風暴就是風速至少為蒲福風級數(Beaufort scale)八級的風,相當於時速約62公里。蒲福風級數十二級的風,稱為輕度颶風(Orkan),時速達118公里。當然風暴並不就等於是風暴,專家將之區分為熱帶旋風暴、冬季風暴、龍捲風、地區性風暴和季風風暴。

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東北部的熱帶旋風暴稱為颶風(Hurri-kan),在印度洋、澳洲海域和南太平洋稱為熱帶氣旋,在太平洋西北部稱為颱風。熱帶旋風暴的危險性非常高,不只因為影響的範圍可能非常廣,速度也可能高達時速250公里,甚至300公里,威力比輕度颶風強多了。一般而言,這些颶風範圍的直徑約為100-200公里,若是發生在海岸地區和島嶼,所造成的災害還會更加嚴重,因為這些地區不只受到氣流的影響,還會因海嘯和巨浪造成更大的損失。在熱帶旋風暴的雲層裡還帶有大量的水氣,大雨傾盆而下,往往使陸地氾濫成災。熱帶旋風暴在海岸地區所造成的損害非常嚴重,但這些地區的人口卻有越來越密集的趨勢,尤其令人擔心。

但是風暴所帶來的不盡然全是破壞,它也有好的一面。它將烏雲從海洋推向陸地,並使水域充滿氧氣;植物的種子也藉著它在空氣中傳播,它還會將撒哈拉沙漠的礦物質帶到南美洲的雨林。每年約有5億噸的肥料從某個地方在大氣層中長途傳送。

漏斗狀的龍捲風可說是最為人知的天氣現象了。它的範圍雖小,威力卻很驚人,漏斗寬度平均只有差不多100公尺,長度通常也只有幾公里,但是也有過1公里寬、300公里長的龍捲風。災害是由於在漏斗邊緣可能超過時速500公里的風速引起的。龍捲風大多發生在美國,每年平均有千次之多。19744月,就曾在兩天之內發生了93次龍捲風。它們所造成的破壞程度相差很多,因為其中心氣壓極低,可能使有空調窗戶緊閉的房屋整個爆裂開來。

海岸地區不只會受到風暴的危害,還有來自海嘯的威脅,很多不同的效應都會在這裡發生,像天文潮、低氣壓、表面波和因風的影響造成水位升高等等。如果像1962年在漢堡所發生的大潮,所有的現象都同時發生時,堤壩和護堤經常是抵擋不住的。現今受到海嘯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是孟加拉灣沿岸、南中國海岸、日本、墨西哥灣沿岸、美洲東部海岸和歐洲的北海海岸。

如果我們在思考氣候問題時,將世界上瘧蚊孳生的地方一併考慮進去的話,南美洲、亞洲和非洲很多地區──主要是海岸地區──是非常不適人居的。如果再排除助長蝗蟲和白蟻類繁殖的地方,能住在歐洲北部或是美加邊境附近,實在是夠幸運的了。偏偏氣候和天氣也會間接的對經濟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這是生活在溫帶地區的人幾乎沒有意識到的。

瘧疾和蝗蟲是天氣間接引起的

瘧疾是瘧蚊這種極小的生物引起的,傳播病原的是雌蚊。在有洪水氾濫、沼澤和平坦岸邊的熱帶氣候區到處都有牠們的蹤跡,因為這些地方提供牠們最佳的孵卵條件。

全世界約有3-5億人口感染瘧疾,每年約有150萬到300萬人死於這項疾病,其中90%是非洲人。五十年來,瘧疾在世界富有國家幾乎已經完全絕跡之際,在貧窮國家卻又有日益增加的趨勢,瘧疾在這些國家造成的死亡人數,佔全世界死亡人數的2.1%

世界衛生組織(WHO)從1956年開始進行滅絕瘧疾的計畫。他們用DDT殺蟲劑撲殺蚊子,以奎寧有效地預防和治療瘧疾,還同時在很多國家將沼澤區弄乾。成效最佳的國家是印度和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在1963年只有20個病例,印度在五年代36000萬人口中有7500萬個病例,到1961年時雖然人口增加了4000萬,病例卻減少到只有5萬個。

接下來的幾年,DDT的使用劇減。人們懷疑這種殺蟲劑對鳥類、其他的野生動物以及人類的健康有高度潛在的危險。所以美國和德國在1972年就禁止在國內使用DDT1987年起更禁止生產。雖然知名的科學家認為DDT可能是對抗瘧疾最有效的物質,而且證明對人類和動物的危害並不那麼嚴重,但是全世界在2004年斯德哥爾摩公約生效後,便全面禁止使用DDT了。

在減少使用DDT的同時,因為實施灌溉計畫又產生了新的溼地,而且居民的移動遷居頻率增高,因此罹患瘧疾的人數也增加了。印度在1971年又有130萬人罹患瘧疾,1977年在53500萬人口中已經有600萬瘧疾患者了。

印度目前有10億人口,其中1500萬人罹患瘧疾。每當在印度、孟加拉或斯里蘭卡發生嚴重暴風雨氾濫成災時,感染瘧疾的可能性就會顯著地增加。這會成為國民經濟一項相當沉重的負擔;而且如果氣候改變,氣溫升高,再加上人類的移動遷居頻率增加,出國旅遊的旅客尤其可能又會將瘧疾帶回世界較富有的國家。在德國,每年就有10-15人死於瘧疾。

2003
年秋天,撒哈拉沙漠南緣的薩赫勒(Sahel)地區下雨了。對當地的居民來說那是上天的恩賜,但是這些雨水卻導致非洲沙漠蝗蟲的大量繁殖。當這些動物漸漸沒有東西吃的時候,起先牠們還是在地上爬著找食物,後來長出了翅膀,現在有上百億隻蝗蟲成群地飛向北非。這些蝗蟲在順風的時候每天可以飛200公里遠,2004年底北非便經歷了近十五年來最嚴重蝗害。強風將這些小動物繼續吹向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的福提文土拉島(Fuerteventura)和蘭札羅提島(Lanzarote),有2億隻在這裡停留,甚至在葡萄牙海岸也發現了非洲沙漠蝗蟲的蹤跡。

人們雖然可以用除蟲劑消滅這些蝗蟲,但天氣轉變才是最有用的利器,只要雨停了且風轉為不利的風向,蝗害自動就結束了。所以我們可以從因果關係上看出,天氣對自然界和人類的影響,比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天氣現象的表象更深遠;這尤其適用在對氣候變遷後果的探討。

0-5 【內容書摘】15.氣候變遷與災難:天氣對經濟的威脅有多大?

過去三十年內發生的重大自然災難增加了三倍之多。根據世界最大的再保險集團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九年代發生的自然災難為六年代的三倍,造成的損失為六年代的九倍,保險公司支付的金額則增加了十六倍。(請參見附錄〈1950-99年的重大自然災害〉)
極端的人口集中,極端的天氣

就像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說明的,會有這種發展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人口和財富集中在數目不斷增加的城市裡,這些城市的範圍持續在擴展,且大多位於高危險地區;此外,現代工業社會較容易發生災難、環境急速被破壞及在自然事件方面的保險密度增加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雖然在過去三十年間發生的自然事件並沒有增加,卻有越來越多的自然事件釀成大災難,因為現代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受到傷害,這是在這個行業裡有「災害預測大師」之稱的貝爾茲(Gerhard Berz)說的。

貝爾茲在慕尼黑再保險公司任職三十年之久,負責自然事件風險評估,並成立了地球風險研究小組。到目前為止,對人們預期會有哪些災難發生、會造成什麼損失等等,沒有人能比他做出更完善的評斷。貝爾茲在2004年底退休,他的繼任者霍波(Peter H?pe)在馬爾地夫群島(Malediveninsel)的一個小島上,直接經歷了20041226的海嘯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極端的天氣越來越頻繁

貝爾茲認為,過去幾年間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是全球暖化現象持續進行的一個重要證據。不過他覺得是否以及何時可以證明那是人類引起的氣候改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氣候模型是否能夠針對氣候變化引發的後果,提供給我們可信的預測評估。

平均氣溫升高,必然會發生極端的天氣;例如,東歐的冷高壓在暖冬時強度較弱,使得大西洋低氣壓能毫無阻礙地長驅直入歐洲大陸,為這個緯度地區帶來強勁的冬季風暴。而且如果夏天的溫度比平常提高1度的話,閃電的次數將增加一半。

沿海人口密集地區備受威脅

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數十年裡越來越多人和企業並不只更集中在少數幾個人口密集的地理區,有些還是特別容易發生某些天氣狀況的地方。

根據聯合國的報導,1950年全世界二十七億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九億人──居住在城市裡,大多數人是住在人口較不集中的地區。到2003年,世界六十三億人口中就有三十一億五千萬人住在城市裡。

沿海地區的人口密度提高得特別明顯。現今在距離海岸二百公里寬的狹長地區就住了三十億人,將近世界人口的一半。這種往海岸方向遷移的現象仍然持續,預期到2025年,世界集中在沿岸地區的人口將會加倍。

這就意味著,在預期會成長至八十四億的世界人口中,有約六十億──也就是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居住在海的附近,而不是在內陸。如果極端的天氣狀況發生了,當然會造成更大規模的損失。

人們既不能將海岸附近損失益發嚴重的責任全推給天氣,也不能看到天氣明顯的改變,就斷定大自然的威力增強了。損失的總額和人口密度提高有直接的關聯。當人們或是企業為了得到物質上的好處,或只是為了過舒適的生活,決定遷居到沿岸地區或人口密集的地區時,必須意識到伴隨這個決定的大風險,以致事先就要支付更高的保險金額。

但是開發中國家和門檻國家的中小企業及一般的工人和職員,可能負擔不起這些避險措施,他們甘冒風險到那些可以找得到工作和訂單的地方。不過沒有採用保險的保護措施,基本上是對再保險公司有好處的。

世界上最大的二十個城市中至少有十四個位於沿岸地區。預期2003-15年人口成長最多的城市將是:
˙
孟買(Bombay):居民從一千七百四十萬人增加為二千二百六十萬人。 ˙加爾各答(Kalkutta):居民從一千三百八十萬人增加為一千六百八十萬人。 ˙雅加達(Jakarta):居民從一千二百三十萬人增加為一千七百五十萬人。 ˙達卡(Dhaka):居民從一千一百六十萬人增加為一千七百九十萬人。 ˙克拉蚩(Karatschi):居民從一千一百一十萬人增加為一千六百二十萬人。 ˙拉哥斯(Lagos):居民從一千零一十萬人增加為一千七百萬人。 暴風雨造成的損失,除了災民的人數之外,還要加上他們個人財產的價值。1960-2000年,世界各地人民的富有程度已經加倍,而至少從統計資料上看,對在容易發生災難事件的沿岸地區的居民造成的損失至少是以前的兩倍。

2000
年,光是居住在佛羅里達州南部的戴德郡(Dade)和布洛瓦郡(Broward)地區的總人口數,就比1930年居住在美國大西洋沿岸一百零九個地區的總人口數還多。美國的總人口數在百年間成長為原來的四倍,佛羅里達州沿岸居民的數量卻是原來的五倍,從這點來看,難怪美國因颶風造成的損失金額越來越高了。

美國發生在1992年的強烈颶風安德魯(Andrew)造成300億美元的損失,為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災情。1926年時發生過一次不知名的四級颶風,行進路徑也和安德魯颶風幾乎一樣,如果那些被安德魯颶風橫掃過的地區在1926年時也像現在這麼富裕、住了這麼多人的話,那麼當時的損失會高達將近700億美元。

早就該採取行動了

貝爾茲預測,未來會發生越來越多像熱浪、乾旱、豪雨、冰雹和熱帶氣旋這樣的天氣事件,他認為平均氣溫到2100年時將上升攝氏4-5度。

長久以來,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就呼籲應採取迅速又堅定的措施,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 短時間內,氣候模型的模擬計算發生錯誤的可能性還是很大,所以貝爾茲認為發展出一套能調整的策略就更形重要了,減少能源消耗就是其中一項。另一方面,也必須改善並擴充預警系統,國際間彼此合作,以期能在極端天氣來臨時及時提出預警。

2004
:災難最慘重的一年

回顧過去幾年,可以明顯地看出,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年年都經歷災難,損失也越來越慘重。對保險公司而言,20041226亞洲海底地震發生之前,該年度的災害損失總額已經高達40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損失最嚴重的自然災難年;國民經濟損失是前一年的兩倍,超過1,300億美元。當年,慕尼黑再保險公司所列的自然災難有六百五十起,相當於過去十年的年平均值;其中大約有一半是風暴和暴風雨,不過造成的損失卻佔所有保險標的物損失的90%

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看法,不管是從受災的程度或氣象學資料看,大西洋的颶風季和太平洋的颱風季極為異常。3月底,巴西外海首度有一個颶風在此形成,巴西聖卡塔琳娜州(Santa Catarina)的建築物嚴重受創;該地區之前由於南大西洋水溫低的緣故,從來沒有發生過颶風。而會發生熱帶氣旋的先決條件,就是水溫至少要達到攝氏26度。

颶風查理(Charley)、法蘭西斯(Frances)、伊凡(Ivan)和珍妮(Jeanne)橫掃加勒比海許多島國和佛羅里達州部分地區,不只造成保險公司280億美元破紀錄的保險損失,國民經濟損失也高達約600億美元,是史上損失最嚴重的颶風季。

日本在2004年的6-10月經歷了十次颱風,從五十年前開始有天氣紀錄以來,從來沒有一年有這麼多次。11月底溫妮颱風(Winne)帶著豪大雨席捲菲律賓,七百五十人因而喪生。在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發生了幾次小型的龍捲風,不過並沒有造成重大災情。

5
月一個帶著強勁冰雹和約八十五個龍捲風的雷雨鋒面席捲了美國中西部,造成超過8億美元的保險損失和超過10億美元的國民經濟損失。

2003
年風暴非常強烈,也異常炎熱。這一年的保險標的物損失總計160億美元,國民經濟損失超過650億美元。當年發生的七百起天氣事件中,風暴和暴風雨就佔了三分之一,造成75%的保險標的物損失。

45月時,美國遭到一連串的龍捲風和冰雹風暴的肆虐,造成5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其中這一連串的龍捲風造成超過3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為保險史上十起最嚴重的風暴損失之一。9月,強烈颶風伊沙貝爾(Isabel)橫掃美東沿海地區,災情損失總計50億美元。

歐洲78月極端異常的熱浪來襲,引發多起森林大火,總計約二萬七千人因此喪生,國民經濟損失達130億美元。從氣候學方面看,德國每四百五十年才會發生一次像6-8月那種破紀錄的持續高溫,不過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的看法,若大氣持續暖化的情形無法遏止,原本每四百五十年才會發生一次的熱浪,將會變成每二十年發生一次,像這樣的熱浪可能在2020年就會再次發生。

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在56月經歷了攝氏50度高溫的熱浪之後,6-9月這段期間又發生嚴重的洪水。中國的國民經濟也因洪水而損失將近80億美元。

從全球的角度看,2002年是自有全世界的氣溫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慕尼黑再保險公司視之為無法遏止的全球性地球暖化趨勢的憑據;這一年他們列入的災害事件總計七百起,共造成550億美元的國民經濟損失和130億美元的保險損失。其中五百起事件是風暴和洪水,造成99%的保險標的物損失。

南韓、日本、留尼旺(La Rnion)、墨西哥和美國都受到熱帶氣旋的侵襲。超過30個風速高達每小時三百公里的龍捲風於4月底橫掃美國中西部,造成保險公司16億美元的損失,為史上最為嚴重的龍捲風災情。10月,冬季風暴「珍妮」幾乎席捲整個西歐和中歐,光是在德國造成的保險標的物損失就大約有10億美元,到現在從來沒有一個單一的颶風造成過這麼嚴重的損失。

馬約卡島(Mallorca8月一場歷時三小時的豪雨,就降下224毫米的雨水,引發洪水、崩坍以及碎石山崩。德勒斯登(Dresden812在二十四小時內降下158毫米的雨,比史上最高值多出兩倍有餘。羅納河谷(Rhonetal)在989兩日,三十六小時之內下了670毫米的雨量,高出平常年雨量的一半以上。相反地,澳洲和美國卻經歷了持續幾個月的熱浪和乾旱,農作物損失慘重,還引發可怕的森林大火。

氣候變遷的影響

2004年12月26,東南亞發生海嘯,引發一場大災難之後,大家又開始思考幾個問題:世界的自然災難事件到底會多常發生?包括天氣在內的各個不同的自然現象之間到底存在著多大的關聯性?專家一致同意,一個未受損害的生態環境,應該可以削減許多海岸地區因海嘯引起的海浪的威力,物質損害和人員損失也會減少。

1988
年人們觀察到,印度洋珊瑚礁裡的珊瑚死亡率很高;不只在政府間氣候變遷特別委員會2001年的報告中提到這一點,德國全球環境變遷審議會2003年的特別意見書裡也指出:「珊瑚礁退化使得海岸的基礎建設遭受巨浪和風暴潮衝擊時,減少了一些天然的屏障。」

珊瑚的死因很明顯地是由於氣候變遷使得水溫升高,導致珊瑚賴以生存的藻類消失不見。事實上,因果之間相互交錯的連鎖反應是一段很長的過程,但並不是因為我們無法全面掌握其間錯綜複雜的因果關聯,就表示某些事件不會發生。

即使現在就已經知道哪些危險在未來會發生,但因為人們束手無策,所以乾脆就置之不理。例如,加那利群島拉巴爾馬島(La Palma)的康伯利維亞火山群(Cumbre Vieja)可能會發生位移崩裂的現象。倫敦本菲爾德災難研究中心(Benfield Greig Hazard Research Centre)的英國地質學家戴伊(Simon Day)和他美國的同事加州大學的瓦德(Steven N. Ward)確定,在將近二千公尺高和十四公里長的康伯利維亞火山群中,有一道水平的裂縫貫穿南北,這道裂縫可能是19497月那次大型的火山爆發形成的。

該座火山的側面陡峭沒入海中,如果再發生地震或是岩石崩塌而失去平衡,可能會有約五千億噸的石頭落入海中。附近的耶羅島(El Hierro)就曾發現一些跡象,顯示在十二萬年以前那裡發生過類似的事件。而且現在在巴哈馬群島上,還可以找到一些曾經因山崩引起大浪的痕跡。

一旦康伯利維亞火山的側面下滑,會有大量的碎石掉入六十公里遠的海中,引起六百五十公尺高的海浪,這個巨浪將以每小時七百二十公里的速度向北、向南、尤其會向西穿越大西洋行進。據估計,當它在一個小時後到達摩洛哥海岸時,浪高還可能高達一百公尺,到達英國、法國和西班牙海岸時,可能還有十二公尺。即使到了德國北海海岸進入漢堡市,還是具有很大的破壞力。

不過受創最嚴重的會是美國東岸、佛羅里達州、加勒比海和巴西北部海岸。當巨浪在8-9小時之後到達這些地方時,仍會激起五十公尺高的水牆,沖入內陸達二十公里遠,造成的損失將無法計數。

沒人敢說康伯利維亞火山何時會再次爆發,到目前為止,那座火山每隔幾十年就會爆發一次。至於那道裂縫有多大、多深,是否仍在變動,還沒有更深入的研究。不過至少我們知道,五十多年前發生的那次火山爆發,讓這座島嶼的西側推移了四公尺

與這樣的景象比較起來,氣候變遷的那些可預測的後果就顯得有點微不足道;但如果發生了,還是會對全世界產生嚴重的影響。

 

0-6 【結語】 我們所知還太少

這本書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有問題比答案還多的感覺。這種印象是對的。雖然針對氣候和天氣的主題有無數的資訊、預測和模式,關於經濟及科技和研究的發展也有許多資訊和理論,但是真正欠缺的,是如何把個別領域聯結起來,讓資訊變成知識。

經濟和天氣的問題錯綜複雜,人們事實上只能依照瑞士再保險公司的建議,並試著理解氣候變遷的結果和自己切身的關係。雖然經濟和天氣間的關聯涵蓋了全球的範圍,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也處處可見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區域性及特定的作用。

我們很喜歡注意一些普遍的趨勢和迫切的大問題,像是失業、經濟成長和人口統計上的發展等等問題,卻忘了很多問題其實早已預見,但一直延宕沒有解決。在經濟和天氣的關聯性上,我們不該再犯這樣的錯誤。只注意氣候保護,把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當做唯一的解決方法是不夠的;真正必要的措施是小規模的,並且有特別針對性的。

氣候變遷不會像海嘯一樣向我們襲來,或許它已經向我們發出一些警訊,只是我們視之為特殊現象,而不是徵兆。經驗是好的,對天氣的經驗也是,原則上它可以縮短我們的決策過程;不過我們必須能夠意識到,經驗在什麼時候會喪失它的價值,必須用新的知識取代。只有那些新的知識才能回答我們的問題:當天氣改變,對我本身而言,什麼也會跟著改變?

我們可以試著想像,德國會越來越溫暖。這並不表示下個夏天就一定會有破紀錄的高溫出現,也不表示下個冬天就不會下雪;或許只是夏天長了幾天,冬天少了幾天零下低溫,多了幾天氣溫在零度附近擺盪的日子,這樣就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嗎?就像英國的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的,答案很明顯:會。只要受天氣影響產生的行為反應有絲毫的改變,整體影響是非常可觀的。

現在我們假設,由於夏天變得比較溫暖,每十個德國人中就有一人會比去年多買一件T-Shirt,如此一來,總共就額外多了八百多萬件;不過或許到了冬天,毛衣的銷售量會減少。天氣的每個轉變雖然不會立即地,但是在幾年後會改變我們的天氣經驗,這些天氣經驗將再度對許多人的決策、進而對他們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天氣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最初的因果關係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就喪失了。

由於夏天變得比較溫暖,可能有越來越多的家庭會像美國人一樣買比較大的冰箱。這種冰箱並不適合放在規格化設備的廚房裡,因此規格化設備廚房的製造商就必須迎合消費者,滿足他們已經改變的需求。或許人們在設計新建築時會有較大的廚房,住宅的大小會改變。有小廚房的老舊房子就變得比較不受歡迎,租金就會降低。

即使在德國三千八百萬個家庭中只1%對更溫暖的天氣有如此反應,就表示有三十八萬戶有所改變了。而且如果有人先買了一部比較大的冰箱,親朋好友很快就會跟進。這樣的趨勢背後隱含著天氣改變的影響這一點,卻可能還得經過耗費不貲的調查研究才能證實。

由於夏天變得比較溫暖的緣故而產生這種連鎖反應的例子不勝枚舉。就像穿衣的習慣會改變一樣,人類的飲食習慣也會改變,從事的休閒活動會不一樣,感冒方面的疾病會減少,但是會出現其他新的傳染病。或許在高速公路上因天氣引起的塞車狀況會減少,大家會比較準時。

面對像這樣逐步發生的轉變,經濟上如何調整呢?如果我建議,按照那些跨國企業的反應及做法來做,或許很多人會覺得訝異。不過即使平時那些企業在很多方面的做法普受質疑與謾罵,但因為他們現在已經為身處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顧客提供服務,一定對天氣如何影響消費習慣有很多的經驗與了解。

看看食品製造商雀巢公司的例子。光就食品包裝的方式及大小來說,氣候條件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在德國大受歡迎的家庭號包裝,一點兒也不適用在熱帶地區,因為在溼熱的環境下,包裝一打開,裡面的東西很容易就會腐壞,滋生害蟲。在雀巢這樣的大集團裡,分駐各個不同國家的員工彼此交換經驗與心得,早就是稀鬆平常的事了。經濟的所有領域在面對氣候改變帶來的影響時,勢必也得這樣做:因為本身缺乏的天氣經驗,必須從其他人的經驗中學習。

我們只能建議,在經濟發展上從類似的狀況吸取經驗,為自己本身開發出新的發展路線。同時,大集團從長期的發展來思考、反應的模式,應當成為面對氣候改變的影響時,一般的經濟行為反應的基礎。若依據過去的天氣經驗建造一棟房子,未來卻不會再發生同樣的天氣狀況時,那麼這棟房子並不符合未來的需要,就蓋得沒什麼意思了。我們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高度複雜系統裡的一部分,在這個系統裡只要有絲毫的改變,就會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就這點而言,著名的蝴蝶效應在未來都適用於我們每個人身上:一隻在中國的蝴蝶揮動翅膀,可能會引發加勒比海的一場颶風,氣候專家的這個認知可說是新經濟思想的開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