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萱草园—浅谈明清官窑中的螭龙纹 刊登于2007年第2期《收藏界》

 晒太阳的谷虫 2011-06-07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螭龙纹


刊登于2007年第2期《收藏界》
萱草园主人 初稿时间 2006/10/27
最后修改时间 2006/12/29

《前言》

连接整理了《应龙》、《夔龙》后,这篇《螭龙纹》在构造上显得有些程序、模式化了,所以连笔者也感觉单调,.......。2006/10/19;

小修。2006/10/31;小修。2006/12/04。

文字:2885;照片:24枚。

《正文》

一:“螭龙”简介

“螭”在历代文献中经常遇到,一般不止一种含义。在《左传·宣公三年》中有“魑魅魍魉”一词,“魑”通“螭”,做“兽形山神”解释;《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蛟龙赤螭”词,有人将其做“龙子”、有人将其做“雌龙”解释;最常用、详细的应是《说文》,做为“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解释。

现代资料普遍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中的后者——“无角曰螭”。然而从明清官窑瓷看,器中所绘螭龙多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情况。因此,对螭的解释还应以《说文》中的前者“若龙而黄”更显妥当。因“若龙”,人们通常就称其为“螭龙”。

:“螭龙”在工艺品中的应用

螭龙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为人熟知。《宋书.志第八》中记载:“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佩之,后代名曰‘传国玺’,与斩白蛇剑俱为乘舆所宝。”这段史书中描述了秦始皇玉玺上雕刻螭虎。随后,各朝纷纷仿效,常以螭为纽制作宝玺。除该例之外,使用螭纹的其它各类工艺佳品也很多,这里不多介绍。这些器物中螭龙常做盘曲状,因此又谓其“蟠螭”。

:“螭龙”在明代御厂瓷中的发展

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因此它在明清官窑中的使用上限可以暂且推断为宣德朝,这与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

1.宣德时期的螭龙纹

从宣德螭龙纹的形体特征看,当时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图1)、四(图2、3、4)、五只(图5)三大类。总体看,强悍雄健的体型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区别是身上缺少鳞片组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宣德螭龙唇上无两条龙须,这点也与普通龙纹略有差别。另外,宣德时期的螭龙还经常口叼灵芝(图2-图5),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蕃莲花的结果。

图1.宣德青花剔螭龙纹鸟食罐。剔雕了四足三爪螭龙纹,景德镇珠山出土。

图2.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绘画了四足四爪螭龙纹,景德镇珠山出土。

图3.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绘画了四足四爪螭龙纹,高44.2cm。《中国名陶展》P85,器77。

图4.宣德青花螭龙纹盖罐。绘画四足四爪螭龙纹,景德镇珠山出土。

图5.宣德青花螭龙纹蟋蟀罐。绘画四足五爪螭龙纹,景德镇珠山出土。

2.成化及之后的螭龙纹

宣德御厂的螭龙形象确立后较长时间没有太大变化,成化(图6)、正德(图7)以及万历等(图8、9)各朝螭龙纹基本保持了宣德时期的造型特征,唯一变化是不同时期青料与彩釉的改革给器物增添了新风貌。

图6.成化斗彩螭龙纹天字罐。高13.0cm,口径8.7cm,底径11.2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7.正德黄地青花螭龙纹碗。器中绘有四足五爪螭龙,景德镇珠山出土。

图8.斗彩螭龙纹天字罐。台北故宫藏品。“天”字落款不似成化风格,极可能是仿成制品,确切制作时期待考。

图9.万历青花螭龙纹梅瓶。上海博物馆藏品。从器物绘画、造型看应是万历仿宣德制品。

四:“螭龙”在清代御厂中的发展

与明代相比,进入清代后的螭龙发展较为迅速,应用也更加广泛,不论纹饰种类还是器物造型、釉色种类等方面都较以往出现不少改进。

1.螭龙纹饰种类的变化

首先,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图10)。带须螭龙在清代也不多见,无疑与明代无须螭龙形成一定对比,称得上发展变化之一。其次,改变明朝皆为龙爪螭龙现象,清代开始出现兽足螭纹。雍正青花釉里红天球瓶(图11)中绘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螭纹,既有兽足,也有龙爪,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时御厂所用螭龙的多样性。另外,部分螭龙口中所含灵芝造型明显复杂化,甚至出现足攒花、灵芝等其它演变,这都说明螭龙纹得到某些发展。

图10.雍正红彩螭龙纹蒜头瓶。北京故宫藏品。

图11.雍正青花釉里红螭穿灵芝天球瓶。北京故宫藏品。

2.螭龙器物造型的多样化发展

螭龙纹器物多样化是清代御厂瓷造型发展大趋势所带动的必然结果。当螭纹逐渐应用于各类创新制品时,也进一步壮大了该类器物造型的队伍。在这种情况下螭龙纹饰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呈现出茁壮活力。

根据当时的螭纹造型看,器物种类千变万化,包括长颈瓶(图10)、天球瓶(图11)、洗口瓶(图12)、如意耳瓶(图13)、葫芦瓶(图14)、敛口尊(图15)、瓜棱瓶(图16)、僧帽壶(图17)等,品种之多难以列举。

3.螭龙釉色种类的改革发展

清代最具特色的官窑发展莫过于各种彩瓷,这一观点在螭龙纹器物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明代螭龙纹器物以青花、斗彩器为主,发展至清代,螭龙纹已经广泛应用至各类单色釉(图12)、青花(图13)、釉里红(图14、15)、斗彩(图16、17)、粉彩(图18)等中,纹饰与釉色相互促进、变化,越发争奇斗艳。

图12.雍正款冬青釉凸龙洗口瓶。北京故宫藏品。

图13.嘉庆青花螭龙纹如意双耳瓶。北京故宫藏品。

图14.乾隆釉里红团螭纹葫芦瓶。苏富比拍卖品。

图15.乾隆青花釉里红螭龙穿花敛口尊。北京故宫藏品。

图16.雍正斗彩三友纹小瓜棱瓶。台北故宫藏品。

图17.乾隆斗彩穿花螭龙纹僧帽壶。北京故宫藏品。

图18.嘉庆粉彩绿地螭龙纹勾莲如意耳瓶。北京故宫藏品。

4.螭龙在雕塑、透雕方面的应用

除在器物中绘画使用外,御厂还在宣德时期就开始运用雕刻技法制作雕螭制品(图1),清代再度流行(图12)。康熙时期御厂工匠还模仿青铜、珐琅等,将雕螭粘贴于瓷体表面(图19),产生立体效果。这种装饰手法在雍、乾朝屡有制作(图20、21、22、23),既提高了制瓷难度,也增加了器物的艺术造诣,称得上螭龙纹饰发展的又一进步。

图19.康熙豇豆红绿蟠螭尊。徐氏艺术馆藏品。

图20.雍正珊瑚红金彩蟠螭长颈瓶。徐氏艺术馆藏品。

图21.雍正款窑变釉蟠螭尊。北京故宫藏品。

图22.乾隆斗彩蝠莲纹螭耳盖尊。北京故宫藏品。

图23.嘉庆粉彩勾莲纹雕螭龙瓶。北京故宫藏品。

利用透雕技术处理瓷体(图24)也是清代螭龙纹应用中不可忽视的方法之一。与御厂其它制品相比,透雕瓷制作既耗费人力,成功率又很低,因此相关制品较少,这类制品在螭龙纹瓷系中最为罕见。

图24.乾隆粉彩透雕螭龙纹夔凤耳转心瓶。北京故宫藏品。

五:“螭龙”与“夔龙”、“应龙”间的造型对比

螭龙与夔龙、应龙都是明清永宣时期开始制作、逐渐发展成熟的特殊龙纹造型,三者在制作、绘画等方面存在不少共同点,容易混淆。为此,特列表对比:

表.螭、夔、应龙对比表

名称 角数量 足形

足数

爪数 有无鳞

有无翼

有无须(唇上) 口部特征
螭龙 独角或双角 龙爪或兽足 四足 三、四、五 无鳞 无翼 明代无须、清代或有或无 有时口含灵芝 卷草尾
夔龙 独角 龙爪或兽足 双足 三、四、五 无鳞 双翼 基本无须、偶有短须 多为猪鼻、口含蕃莲 卷草尾
应龙 双角 龙爪或鳍足 双足、四足 无爪(即鳍足时)或三、四、五 有鳞 双翼 宣德无须、成化后多有须 或猪鼻、口中无物 卷草尾、扫帚尾

由表中内容看,螭、夔龙皆无鳞、各有兽足造型,这很可能与传说中的二者皆为兽有关。假如撇开三者的诸多局部变化,对比各自异同点,可以简单归结为:四足、无鳞、无翼者为螭龙;双足、无鳞、有翼者为夔龙;足可有可无、可二可四,有鳞有翼者为应龙。

六:总结

根据以上明清制品可以发现,螭龙纹饰在足与爪等方面变化不多,所以前后造型基本稳定。随着清代器体造型及釉色的大力发展,螭龙纹应用更加蓬勃、广泛,最终成为御厂常见纹饰之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