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迷糊128 2016-04-12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其主要特点是龙的双目,近似比目鱼的眼睛。嘉靖时绘的龙纹凶猛,多鬓毛竖起,是嘉靖时龙纹的特点。

    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嘉靖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写“王”字,壮貌有余,凶猛不足。侧面龙,上颚较下颚长,鼻作如意头形,张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闭嘴露一齿,鼻翼两侧有短髯,龙作曲线三角形。

  嘉靖的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万历:正面龙比嘉靖朝增多,头硕大,脸丰满,俗称“牛头豹脸”。鬃发非常浓密,以头顶中缝为界,向两侧纷披。万历侧面龙,龙头扁长,似鳄鱼,嘴巴开张度很大,吐出飘带形长舌,有的下唇胡须呈现竹叶状排列,有的系成蝴蝶状。万历闭嘴龙的下巴多向前伸,将脸部接长,双目圆睁。龙身的鳞多简化成锯齿形,黑色,龙腹部为青花宽线条。

    明代崇尚火德,所以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三、清代:整个清代的龙爪均多少都带钩状,显得有力,4趾向前,4爪朝向一致,另1趾向后,龙爪方向与另4爪方向相对。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顺治龙为鸡爪龙,“龙头”有凶猛感,背鳍稀疏,鳞作斑片状。官窑为五爪龙(民窑为三、四爪龙)。

    康熙龙纹,龙鳞细密齐整体感强,它的整个造型像汉字的一个“弓”字。康熙龙纹,雄浑劲健的大型龙与细瘦干瘪的小龙并存。龙腿上粗下细,未区分出大、小腿,脚趾甲成尖状朝前的多;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画面有火纹和云纹,还有夔龙纹,青花海水夔龙盘。

  雍正龙纹:雍正的鳄鱼龙,青花云龙,还有螭龙纹;青花螭龙盘,背鳍较圆钝,高低相同,四爪或五爪,其中三爪或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作逆时针排列。开光正面龙图案中密布火纹,均作飘动状,火苗多作四齿状,也有五齿的,其中必有一条火苗长与其它,有的火苗从底部烧上来。

  雍正的海水龙,龙嘴上额向上翘,并外翻,三爪,脚趾有3个结节状,空白爪内靠趾处各有一短线条。海水中有多个漩涡,整个龙身为鱼鳞片覆盖,龙背上有留白锯齿。

    乾隆龙纹:为老头龙,龙头有老人头的“无力”,或者“慈祥”感,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青花大龙,眼正圆,锯齿形背鳍。龙爪排列富于变化:同一条五爪龙,有的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逆时针与其对称;有的四爪作逆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顺时针与其对称。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五爪脚趾上以线条勾出无色尖甲。前腿的4趾甲作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后腿的4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逆时针排列。有的全部为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

  嘉庆龙纹:龙爪及其排列继承前朝遗风,但趾很粗。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同治龙纹:细颈与粗躯形成反差,粗腿、细胫、尾上翘,状如走兽。

    光绪龙:造型变化较多,光绪的点睛龙,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总之,龙在世人心中神秘、朦胧。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设计了大量宫廷纹饰,其中所用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至少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四、龙的种类:

  1.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体型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不可使用。

  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凶猛生动,基本为三爪、四爪与五爪。

  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

  清代龙纹整体发展与明代整体类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瓜葛。

  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2.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制作中曾出现过它。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应龙纹才与其它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

  宣德官窑中的应龙纹:从传世品与景德镇珠山遗址发掘资料看,成熟的落款宣德官窑器中应龙纹使用较多,按照不同特征可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

    ⑴“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

“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在宣朝中使用较多,应龙特征为:猪嘴(上额呈垂直向上状,并向外翻)、双角、有鳞、双足、三爪、羽翼、卷草尾。总体看,形体大部取自永宣三爪龙纹,仅是肩部添加了鸟状羽翼、尾部演变成卷草纹。这样设计既保留永宣龙的威猛气势,也凭添了卷草纹的优美曲线。

    ⑵“鳍足羽翼类”应龙

“鳍足羽翼类”应龙较前者缺少龙爪,形体特征介于“双足三爪羽翼类”与下文的“鳍足蝙蝠翼类”应龙之间,猪嘴(上额呈垂直向上状)、羽状翼、鱼鳍形足、简短卷草纹尾是它的最大特点。除了一些大器使用外,还经常装饰于海兽纹盘、碗、高足杯等器中。

    ⑶“双足龙爪蝙蝠翼类”应龙

此种应龙与“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极其相似,但改羽翼为蝙蝠翼,双足或四爪、或五爪,多用于海兽纹器中

    ⑷“鳍足蝙蝠翼类”应龙

“鳍足蝙蝠翼类”应龙与前者比较相似,主要特征是蝙蝠翼、双足由龙爪改变为鱼鳍状、卷草纹尾大幅度缩短简化,形体接近鱼类。因为没有龙爪,整体缺乏若干咄咄逼人的威武霸气。

  成化官窑中的应龙纹: 宣德应龙制品对成化官窑影响很大。首先,宣朝“双足三爪羽翼类”应龙受到较多应用,成化御厂制作了不少与之相关的青花、色釉器,使“鳍足羽翼类”应龙、“双足四爪蝙蝠翼类”、“双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等继续继续出现在成化官窑器中。除以上数种图案外,成化朝还增加了“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同前朝相比,后者不仅发挥利用了成青的淡雅柔和发色,还进一步细致描绘应龙图案,改进了卷草尾画法等,最终形成本朝独特的艺术风貌。

  正德青花应龙出戟尊。使用了“双足四爪蝙蝠翼类”应龙,但是用传统龙尾代替了卷草尾。有的正德青花应龙盘,绘画了“鳍足蝙蝠翼类”应龙。
  雍正仿成化斗彩应龙纹天字罐,绘画了上额呈垂直向上状而无下额、有鳞、双足、三爪、羽翼、卷草尾应龙。

    雍正斗彩龙凤纹大盘。绘画了成化官窑中出现的“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

    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绘有釉里红“四足五爪蝙蝠翼类”应龙。

    3.夔龙:在宋、元、洪武、永乐官窑中也都没有发现,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仍是宣德制品。从器物纹饰看,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为区别其它夔纹,可称其为“兽足夔龙”。

  宣德夔龙具备猪嘴、双足、有翼、卷草尾等,非常接近当时的应龙纹,仅是龙身较短、无鱼状鳞片、口吐番莲而已。因为明清时期的夔龙经常口吐蕃莲,所以俗称“含花龙”。

  成化朝的夔龙毛上竖,吐舌成花枝状,躯体卷曲成勾连状。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兽足夔龙”,一类为本朝新现的“三爪夔龙”,其主要特征与“兽足夔龙”基本一致,只是双足绘为龙状三爪其爪朝向一致,口中有牙。

  万历夔龙纹,大眼圆睁身体变成孤形。

    天启-崇祯夔龙纹,躯体呈波浪形。

  康熙夔纹身体细瘦,躯全粗细与四肢相近。

  雍正夔纹,身体前段粗,后段呈花枝状。

  4.螭龙:虽然明清官窑瓷中经常使用螭龙纹饰,但洪武、永乐御厂中并没有发现,其使用上限暂时推断为宣德朝,与应龙、夔龙纹的始用时间大致相仿。

  宣德时期的螭龙纹:从宣德螭龙纹的形体特征看,当时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四、五只三大类。总体看,强悍雄健的体型与当时流行的龙纹极为相似,区别是身上缺少鳞片组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宣德螭龙唇上无两条龙须,这点也与普通龙纹略有差别。另外,宣德时期的螭龙还经常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蕃莲花的结果。

    宣德青花螭龙纹梅瓶、盖罐、蟋蟀罐(四足五爪,有晕散其他一样),绘画了四足四爪螭龙纹,其四爪朝向一致,脚趾有结节,口叼灵芝,头颈处有卷草纹。

  成化斗彩螭龙纹天字罐,龙头似狮头,四足三爪,且爪的朝向一致,卷草纹尾,无鳞片,背上有锯齿。  

  万历青花螭龙纹梅瓶,龙头似狮头,口叼灵芝,四足四爪,且爪的朝向一致,卷草纹尾,无鳞片。

  清代改变明朝皆为龙爪螭龙现象,开始出现兽足螭纹。

  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螭龙穿花纹,龙无角,龙须似狮子的卷毛,眼圈大,黑点小,螭龙无腿和爪。

    雍正青花釉里红天球瓶中绘画了各种不同造型的螭纹,既有兽足,也有龙爪,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时御厂所用螭龙的多样性。另外,部分螭龙口中所含灵芝造型明显复杂化,甚至出现足攒花、灵芝等其它演变,这都说明螭龙纹得到某些发展。

   5.秃尾龙:在清代官窑瓷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尾巴呈秃顶状的龙纹,这与御厂中的普通龙纹造型相比,该龙除缺少扫帚形尾部,结构略显独特外,再无异样特征可言。纵览明清官窑,可知秃尾龙出现自清初,属于清代御厂独有的龙纹造型。其相关制品尤以康熙朝制作最多、使用最广。

    康熙朝是清代秃尾龙应用最广泛的时期,按当时秃尾龙的爪数可将其分为三爪、四爪、五爪三大类,当中五爪类使用最频繁。这段时期,秃尾龙经常组成双龙纹、龙凤纹、团龙凤纹等。当时的青花、釉里红、素三彩等制作量相当大,为秃尾龙纹饰提供了大量应用平台。总体说,康熙秃尾龙的绘画造型并不太多,使人略感单调,但却带有浓厚的本朝风格。

    康熙朝的秃尾龙:四足、爪有3、4、5,以5爪最多,其爪的形状与排列与清朝的普通龙一样、有须、龙嘴的下额比上额长、多数的秃尾龙不生锯齿的背鳍、3爪的无鳞片,4、5爪的有鳞片、画面为双龙的,其中一龙必有锯齿状的背鳍。

    乾隆时期秃尾龙制品的创新代表,应该首推御厂制作的海水龙纹梅瓶。该造型的器物釉色包括青花釉里红、青花矾红等,所用龙纹不仅涉及到不同爪数(三、四、五爪),还在明代应龙纹的使用发展基础上创意出秃尾应龙(即秃尾龙与应龙的结合),显得造型甚为独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