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夔龙纹的产生与应用

 富一生 2012-10-08

夔龙纹的产生与应用

 


一.关于神兽“夔”的传说

 

战国初年至汉代初年成书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介绍过一种神兽:“东海中有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出入谁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庄子?外篇?秋水》里记载“夔谓蚿曰:‘以一足跳踯而行,予无如矣。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这些资料都描述夔为一足。除此之外,不少古代文献说夔是蛇状怪物,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又据刘伯温的故事推测,夔属于有鳞动物。

二、商周青铜器上的夔纹应用

    夔龙纹是上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侧面形象为张口、一足、卷尾,与爬行动物鳄较为接近,不少学者由此认为“夔”即是“鳄”,联系黄帝擒夔制鼓以及殷墟出土的鳄鱼夔鼓,该想法不无道理。受青铜器影响,古代玉器、珐琅器以及家具等工艺品中经常使用简洁、明快的侧身夔龙纹做辅助装饰,俗称“拐子龙”。

三、夔龙在明代瓷器中的应用

  1、宣德官窑中的“兽足夔龙”
    夔龙纹在宋、元及明代洪武、永乐官窑中都没有发现,已知最早绘画夔龙纹的御厂瓷器是宣德器。从器物纹饰看,当时的夔纹造型清晰,无鳞、有兽状双足,为区别其他夔纹,暂以“兽足夔龙”称之。
    宣德夔龙纹猪嘴、双足、有翼、卷草尾,非常接近当时的应龙纹,但龙身较短,无鱼状鳞片,口吐番莲。明清时期的夔龙经常口吐番莲,俗称“含花龙”。

 2、成化官窑中的“兽足夔龙”与“三爪夔龙”
     成化朝的夔龙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宣德时期已有的“兽足夔龙”,另一类为本朝新现的“三爪夔龙”。成化“兽足夔龙”器物造型除已有的罐之外,还曾加了杯高足碗、天字罐等釉色品种也由青花扩大至釉里红斗彩等。

同时还使用“兽足夔龙”制作团夔纹器物,表明在纹饰布局方面带有新思维。“三爪夔龙”的主要特征与“兽足夔龙”基本一致,只是双足绘为龙状三爪。使用“三爪夔龙”纹的成化瓷业包括青花、斗彩制品等,仅是器物造型种类显得不如“兽足夔龙”多。
  3、16世纪前期掐丝珐琅中的“有鳞夔龙”
    从宣德成化时期 御厂瓷可看出当时官窑中的夔龙皆无鳞。然而珐琅器则不同,台北故宫所藏16世界前期掐丝珐琅尊中曾使用“有鳞夔龙”纹。这既与明代刘基文章中多描述的“夔”的形象吻合,也说明当时内府在夔龙是否有鳞的问题上并未形成固定模式,都是根据各自装饰需要而构思成型。

四、夔龙纹在清朝瓷中的应用

 1、仿古器中的夔龙纹

   清代景德镇御厂所制与夔龙纹有关的仿古瓷主要有仿宣德、成化等。古代青铜器中经常使用夔龙纹、因此相关仿古瓷制品中必会有涉及该纹饰。仿宣德、成化官窑瓷中,尤以康雍仿成化制品最有成就。夔龙纹惟妙惟肖。因为这些仿古器物中的夔龙纹都是无法体现清朝时代特征。

 2、雍正时期的“五爪夔龙”

   较有清代特色,使人耳目一新的应该是雍正时期的“五爪夔龙”,仔细观察该龙纹,除前所未见的五爪以及局部精细加工外,再无明显变化,可以推测是成化“三爪夔龙”纹的发展演变。

 3、其他“夔龙纹”

   进入鼎盛时期的清代官窑瓷器迅速曾加,尤其是雍正后期至乾隆时期的变化最为突出。瓷器辅助装饰由简趋繁,曾为主图案的夔龙纹锐减,取而带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