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孙禄堂

 空空太极 2011-06-12
孙禄堂: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 

       余自幼练拳以来, 闻诸先生之言, 云拳即是道, 余闻之怀疑, 至练暗劲, 刚柔合一, 动作灵妙, 一任心之自然, 与同道人研究, 彼此各有所会, 惟练化劲之后, 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 知者多不肯言, 不知者茫然莫解, 故笔之于书, 以示同道, 倘有经此景况者, 可以互相研究, 以归至善;

      余练化劲, 所经者, 每日练一形之式, 到停式时立正, 心中神气一定, 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趫穴处)如有物萌动, 初不甚着意, 每日练之, 有动之时, 亦有不动之时, 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 亦有不动之时, 渐渐至于停式, 心中一定, 如欲泄漏者, 想丹书坐功, 有真阳发动之语, 可以采取, 彼是静中动, 练静坐者, 知者亦颇多, 乃彼是静中求动也, 此是拳术动中求静, 不知能消化否? 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 每日功夫总不间断, 以后练至一停式, 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 真阳亦发动而欲泄, 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 复觉真元之意思, 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 动即要泄矣! 心想仍用拳术之法, 以化之内中之意, 虚灵下沉, 注于丹田, 下边用虚灵之意, 提住榖道内外之意思, 仍如练拳蹚子一般, 意注于丹田, 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 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 当时尚不知采取转**之理, 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 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 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 至于不练之时, 虽言谈呼吸, 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 并非有意存照, 是无时不然也, 庄子云:"真人之气呼吸以踵", 大约即此意也 , 因有不息而息之火, 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 以后又如前动作, 仍提在丹田, 仍是练拳蹚子, 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 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 动作练时, 内中四肢融融绵绵, 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 亦有练一蹚而不动者, 亦有练二蹚而不动者, 嗣后亦有动时, 仍提至丹田, 而用练拳之内呼吸,转**用意主之用于丹田, 以神用息而转之, 从尾闾至夹脊, 至玉枕, 至天顶而下, 与静坐功夫相同, 下至丹田, 亦有二 三转而不动者, 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 所转者与所练蹚子消化之意相同, 以后有不练之时, 或坐立, 或行动, 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 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 以后甚至于睡熟, 内中忽动, 动而即醒, 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 以后睡熟, 而内中不动, 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 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 睡时亦有如此情形, 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 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 以后练拳术, 睡熟时, 内中即不动矣, 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 白天行止坐卧, 四肢亦有发空之时, 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 每逢晚上练过拳术 , 夜间睡熟时, 身中发虚空之时多, 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 发虚空之时较少, 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 自已体察内外之情形, 人道缩至甚小, 消除百病, 精神有增无减, 以后静坐亦如此, 练拳亦如此, 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 以上是余练拳术, 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 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 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 不动之时, 内中寂然空虚, 无一动其心, 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 虽不见不闻, 而能觉而避之, 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是此意也, 能到至诚之道者, 三派拳术中, 余知有四人而已, 形意拳李洛能先生, 八卦拳董海川先生, 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让先生, 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 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 如外有不测之事, 只要眼见耳闻, 无论来者如何疾怏, 俱能躲闪, 因其功夫入于虚境, 而未到于至虚, 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 其练他派拳术者, 亦常闻有此境界, 未能详其姓氏, 故未录之.




余幼时。即好拳术。初不存有门派之见。故于各种拳术。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亦未明此中之精义。仅略窥其大概而已。
曩居北平。有高道夫君者。汉中人。工书法。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余诘之。伊云。拳术有五纲之起点。书法有五锋之起笔。余复询二五之理。曰。拳术之五纲。为劈、崩、趱、炮、槓。即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也。至十二形之奥妙。亦不外五拳中和之起点、进退、起落、变化之要道。
古人云。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书法则有五锋。为中、逆、齐、侧、搭。即临碑贴之五笔法也。碑中张迁、郑文公大小篆等。都不外乎五锋。虽有中、逆、齐、侧、搭之分。及用笔之不同。然皆中锋。故拳术五拳之中和。书法五锋之中锋。二者运用虽有不同。然其精奥其原理固二而一者也。吾习此虽年余。而观今日之书法。及乎一己之精神。与去岁已迥然不同。故知拳术实与书法身体。具有密切之关系也。伺高君因事返汉中。数年阔别。直至去秋。余在新都供职本馆。高君闻讯来访。斯时高君则已由王铁珊先生之介绍。充冯焕章司令书法教授矣。

又余在北平时。直隶督办李芳宸先生。在天津创武士会。专人相约。余素昧平生。虽不欲往。继悉先生精剑术。朝夕锻炼。数十年如一日。深得斯道奥妙。因应约来津。与先生长谈数日。乃知先生于剑术。已得其中三昧。其动作道理。无所不善。盖出自武当太极剑之嫡传也。据先生云。为陈士钧(按为安徽人自幼好道学问渊博隐居于峨嵋山)前辈所授。朝夕不辍。数年始知剑术之道理甚广。包罗无穷。与各派之理皆相连贯。又云。余自隶军籍。用兵之法则。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察人动作奸诈虚实之情。山川向背形势利害之式。进退开合之理。以进为退。以退为进。若隐若现之机。至于武侯八阵之大义。殆无不师效剑术理为。
民十七。中央设国术馆。先生受聘副馆长。七月。沪上法公园举行游艺会。先生亦参加表演。四日中。观先生舞剑时。其精神动作。刚柔开合。伸缩婉转。曲尽剑术奥妙之能事。于是知先生向日之作为。经过之情形。实于剑术神而明之。令吾人叹观止矣。

今年夏,小住焦山。统志局庄思缄先生来访。谈及剑术。先生询李芳宸之剑。与余之剑是否同派。余曰。芳宸先生所练为太极剑。而余则八卦剑也。但二者门派虽不同。其所用之法。则十同五六。如八卦之名称。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是也。又问。二者之巧妙孰善。余曰。芳宸先生。孜孜于剑者。念余年。已至炉火纯青之候。余非专门。得其形势与大概之道而已。安能同日语哉。先生复倩余舞。余以荒疏日久。身步两法。皆迟滞不灵。谢却之。先生敦促再四。并认略舞数式。观其意义而已。余逐按八卦之名称。错综变互之形势。为舞数十节。又询拳剑之理。余曰。拳剑之理。大别有三。其一。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其二。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其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先生曰。内外如一。是诚中也。合乎儒家。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是虚中也。合乎道家。无拳无意。是空中也。合乎释家。斯三者。修身之大法则。亦人生之不可或缺者也。又观乎舞剑之形势。行如游龙。屈曲婉转。变化之意义。与草书用笔之法度、神气、结构、转折、形式。实相同。始信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曰。得书法之道。为不虚也。是则古人之善草书者。迨皆明剑术之理。盖不如是。焉能得草书中之实质与其精神乎。

余初闻前辈云。拳术之道。随万物而不遗。颇疑惑不解。兹聆高、李、庄三先生之言。始茅塞顿开。一扫胸中疑团。因笔而书之。以告我同志。

“万法得来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