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iaojing港湾 | 收集一些有用的东西 | Page 3

 刚日森格 2011-06-13


Ⅵ、周身一家

 

  周身一家就是在练功时要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在过去练功夫,坐功是庄法,站庄也是庄法,练静功的时候,要求你用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来,周身都得有气,以前讲“头顶佛世尊”,意念头;“口中念观音”,面部;“身后是真武”,身后真武大帝;“身前是老君”,讲身前;“左边是青龙”;“右边白虎神”。其实是干什么呢?就是一打坐,加上意念,周身像一口钟罩起来。你想头顶,顶头悬;面部,观世音嘛,面带微笑,很慈祥很慈善;身后真武大帝,把背拔起来放松了;身前,开胸;左;右;意念放在正当中——当中是个钟锤,里边随便摆,打哪都行——气往哪走都行。这样练起功来。静功是这么走,练动功也同样要注意到这些东西。练动功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形上走整体。
  一、身形的整体性。用意念罩住的整体是从意上走,练动功的关键是要有身体的整劲。这个整劲就需要我们上下左右相合。无论是练武功的动功还是练气功的动功,脑子要有个概念:肩和胯是相对应的,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同样,肘和膝用意念连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再百会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加个意念就能使我们统帅周身的力量强化起来。安静呆着好做,—动的时候就容易忘了。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都是从形上走的,然后再把躯干解决一下,这就是练气功所讲的“三圈相摞”。(咱们完全讲气功的,因为武功的“三圈相摞”和气功的还不完全相等。)“三圈”是:两个髂骨最高点一连算个直径,平着作个圈圈,这是一圈;经两个肩胛骨的下角(约在乳房下面)那儿,平着这么一圈;经两个耳尖,平着作一个圈。一般腰不会放松时这个“三圈相摞”不好做,咱们坐着时腰部都会放松,因为体重拿骨盆支撑着。而站起来后,臀部不着地,身体靠胯关节支撑,后面脊柱绷上劲,不好往下放松,所以坐着好做。(下边庞老师带功)把身体坐正了、坐直了,百会往上提,先放胯骨那个圈,着了地,放平了;肩胛骨那个圈往胯骨上放,往下一摞;头这个圈往胸上放,往下一摞。注意百会上悬,头要正,眼看着前面,头低得太多就提不起来了。目要很自然地平视前方,额头是放松的,这样用百会往上领……再来一遍(略)。这就是“三圈相摞”,这样气就整了。将来坐功也好,站庄也好,如钟、如松都是这么调整,这么一调,里外的气都变样子了。记得1980年我在北京讲身形要求时讲了“三圈相摞”,当时有位70多岁的老人家,满面红光的,听了课后说;“庞老师,我练了几十年没解决的问题,这下解决了。”他练拳一辈子,就是气整不了,里外的气不能整地连到一起,听我这么一讲解决了。
  所以形体的整体,一个是从肩、肘、腕和胯、膝、踝这外三合上去做,再就是通过三个圈往一起摞来解决。这是从形上走的,你要经常注意这么练,这么整。
  二、局部带动全身。在练形神庄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体会以局部带动全身。讲动作要领,每一个动作都讲的是动的部分,它怎么样和全身联系呢?有些节我们讲了,比如龙头鹤首。龙头鹤首本来是头部的动作,但当你练熟之后,身体一放松往上一提,一做龙头,头一摆能使脊柱摆起来,脊柱一摆,腿也跟着动,到最后能到脚上去。脚能放松了,也就跟着动。如果真的一动脚趾都有感觉,气就充得多了一点。又如练立掌分指。本来就是手掌和手指的问题,可你练的时候,手指一开一动,又可体会到它的经脉变化,通过经络振动身体各部分。形神庄就是通过局部小的动作,更明显、更剧烈地振动经络之气。一开始可能感觉不那么清楚,要反复去练,用意念注意反复感觉,加上调动丹田气,以腰带着动弹,里边的感觉就更大一点。每做一个局部动作,都要注意它和全身的连带关系。做上肢、下肢动作至少要连到脊柱上去。这几个本来应该是一回事情,我只是给大家分解开一个因素一个因素地来讲的。以前老师就讲周身一家,有的拳谱有六相合,有的老师也能讲三圈相摞,像这些具体的东西,老师就不讲,都是自己去体会。以局部带动全身,并不是每个局部—动把周身各个地方都带动了。过去练太极拳讲一动无不动,这句话虽不能说不对,但它讲得不科学。若说气是个整的,比如说人是个轮胎,这儿一动弹,整个轮胎里的气都有影响,讲一动无不动也可以。但说局部一动周身各部形体也都跟着动,那做不到。如果说它高级,那就非常高级,高级到很不现实。“一动无不动”从道理上分析应该是:这儿气一动,周身的气都动,气一动必然影响到形,即所谓“有形化无形,无形化有形”的变化。不过,一般的动还影响不了那么深刻,所以说那是到了真正比较高级的层次了,一般人做不到。武术气功基本上都没有到这个层次上去。当然过去武术气功里也有以局部带全身的说法,那跟这个说的就不一样了,那是用手带身,用脚带身。咱们一般动作是拿人体往前推手(脚),他是手(脚)往前一打,带动着人体往前去。1969年,有一次我在老师家里,我的一个师叔来了,他说;“鹤鸣来,你试试。”摆好了姿势,拿手推着我的手。本来他身体己探到前面,重心都到前面来了,应该再往前动动不了了,他说:“你看什么劲!”往前一推,整个人一下起来把我推出去了。我老师说这叫“以手带身”。当然这不是武术中的高水平,当时我还不知道,以后考查他那还不是真正的以手带身。他那还有全身的爆发力,还不全是拿手带起来的。像这种情况,把重心都移过去了,可是还可以用手的力气走,两手一动弹,一个整力气,从下边可以再颠一下。
  三、以腰带动全身的形体运动。一开始练功先用腰来带。像捧气贯顶回气的时候,“松腕,转掌,转身捞气”,一开始是像木偶人一样,整个身体动,放松了去转。慢慢不是这样了,好像把身体卸开来,用腰这么带着,腰先走,肢体后走,胳膊就跟鞭子一样的放松了跟着动弹,腰放松转到90度一拧再转回来。慢慢地熟了,气足了,动作就连起来了。当然这要有个过程。腰先动,肢体在后,慢慢就变成了腰和肢体一起动,但是肢体不许僵着。练内家气功、练动功都是如此。在武术气功里,真正的太极拳也应该是这样的练法。不过现在练太极拳的基本上都是内气不够,这样就做不到了。要想真正做到腰为主宰,带动形体,就必须懂得所谓的“一身备五弓”。因为一般不练功人的气路是从膜络上走的:从丹田一发,经两肋,从腰背走到腿或上肢,是经膜络出去的。我们练功(有一个过程)之后,(慢慢慢慢)丹田气往身体走的时候,虽也走膜络,但比较少了。因为练功中有一种“敛气入骨”的功夫——把气收敛到骨头里面去。敛气入骨,一种练法是在按形体要求练功的时候,注意收腹缩会阴,这样把气往丹田里边放。另外练俯身拱腰,俯下去后一起时,快速、一下绷起来,那是能敛气入到脊骨里边去的一个方法。气首先能入到脊柱里面,有了功夫,再以腰为主宰,通过肌肉肌腱,通过脊柱,传递力量就比肌肉的膜络强大多了,而且传气也传得比较快。
  “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是展开的。练功的时候,你知道脊柱和上下肢是这个弓和那个弓这样挂着连起来的,它是软的,有弹性,腰那儿一动,这几方面都连上了。上次给大家讲故事说俄国来个大力土叫康泰尔。另外意大利来过一个,但他不完全是大力士,他会功夫。这个人是王芗斋打的,之后,他们很佩服,所以还练了意拳站庄。前几年意大利有人来中国表演气功,一推把人推倒,比我们表演的还厉(原为利)害。不过那次表演我没有去看。再有日本来过几个人,也是练武术的,他们在上海找到了孙禄堂。孙禄堂说甭打了,让他们来五个人,胳膊、腿、脑袋一人按一头,能按住了就行。他往那一躺日本人按着,他一抽一撒手,五个人都出去了。现在日本有中国的孙氏太极,就是孙禄堂的太极拳。前几年日本还来人专门找孙氏太极,那时孙禄堂早已死了,他们专门经体委找了在北京的孙禄堂的女儿孙剑云。孙禄堂这个情况,就相当于一身备五弓。这是从形体上讲要把周身练整了。过去练拳术里边有一个抖劲,一抖之后马上连上,相当于陈氏太极拳的刚柔并济,每打一个动作,开头是刚的,马上就是绵的,这么带着过来。因为我们现在不练那样的武功,没有更多的时间从形体上练这五弓。咱们智能功就从意上去练,从气上去练。就从“三心并”上练起。把姿势摆好了,用意念想顶心连着丹田,手心连着丹田,脚心连着丹田,这么往一块连,往丹田集中,这样去聚,这本身也是把身体气整了。三心并往丹田,还要注意在头顶外面、头上面还有个东西提着你,好像吊着丹田里边,这样人就轻松了。这个整体随时都要练。三心并站庄要练,大马站庄也要练。练得气整了,就不那么容易疲乏了。
  再一个是通过九宫十三门练全身的整体。九宫十三门指会阴、两侧的章门、后面的命门、前面的肚脐、两肋的大包。前面膻中上面一点,后面陶道下面一点,再有就是印堂、玉枕、百会和体中的一个活点。这个以前没有讲过,我一边说大家一边体会。(下面是庞老师带功)用章门从两侧往上兜会阴,一提往混元窍上放;命门和肚脐拉会阴往上提,往混元窍上放。两侧大包往下拉舌头根,往混元窍上放:膻中、陶道拉舌根往混元窍上放。体会这几个穴位往混元窍上连。用两个耳尖提舌根往意元体当中放;印堂、玉枕拉舌根往意元体上放。两个耳尖拉百会往意元体当中放;印堂和玉枕拉百会往意元体当中放。把上面的中心点和混元窍用意念连一下,然后自己默念“虚—灵—”,反复念,不要注意发音,而注意身体里边虚灵的状况,体会发音时周身都晃晃荡荡、恍恍惚惚的,上下成为一体了。念虚灵是从混元窍直到意元体,往意元体中心点靠上些走的,这儿有动触。这儿集中起来,周身就轻松了,把混元窍的气连到一起往上来了。两眉要放松,不要绷劲,再默念“神机”两个字,神里边就有了主宰,里边主灵动的感觉就有了。一念神机里边一动,那个动的地方就是我们自己神的最根本最深处,神动的地方就在那儿。通过九宫十三门就这样来练整体。当然,练捧气贯顶时,你也可以往那个中心去收。“周身一家”就讲这么多。
下面讲更具体的动作要求。

Ⅶ、大关节如蛇行,小关节如蛹动

  现在同学们做好多动作,胳膊腿都是直的,将来要会一节一节地动,连大关节也要前后有秩序地动。一般应先是肩,再肘、再腕,到手指,从根节、中节到梢节,要一个一个地动,转弯也是让它一节一节地转,比如捧气贯顶的起式就是这个样子。动作里边小的关节要求是蛹动,大的关节要求蛇行,比如做通臂,各关节不要故意去摆,用气和意念一抽一动。推收也是一样。推,不能硬推出去,要有螺旋前进的意思;往回一收,要微微一拧收回来。动作都不要是直的,肩、肘、腕放松了,似乎打着好多圈圈走的。五元庄中好些动作都是让大家练习蛇行蛹动的。一练蛇行蛹动使得每个关节里边就有意念、有气了,里边就灵通了。中医讲大小关节是神气游行之室。每个关节比较灵通了,神和气在里边运行就比较容易了,能存住神、气,这地方就更灵活、健康了。蛇行还可以慢慢圈一圈动一动,蛹动不好练,开始就这么抓,平时没事自己就练一节节地动,把每个节练熟了,好支配它了,意念和形体就好合到一起了。要把手的关节松开有个办法:两手相合然后拿腿夹住,慢慢使劲边晃动边往上拔,这么做手就容易松,就练得快一点。在过去练武功的点穴有两种练法:一种是练硬功,把手练得非常硬,拿手能把砖都钻坏,用这样的硬功点穴;再一种是软功,用软的功夫把气能运到指尖上来。你关节都会动弹,很柔和,意念很充足了,那就是运气于发肤指端了。一碰,意念往外一发,可以发出气去点穴,也不要用非常大的力气。这是从柔上走的。
对整个动功的周身各个部分的要求主要就讲这么多。

Ⅶ、目光的应用

  练功不论静功也好,动功也好,要会自己运用目光,运用目力。一般书讲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气功来说,眼为心之苗,就是眼是意识的苗,意识从这儿表现出来。人体里边的气要受意念的支配,意念一动气就动,而好多情况下,意念动都配合眼神的动。做动作也一样,往往想往这边去干事情,不知不觉脑袋就转过去,眼睛也注意了。意念活动和眼睛一旦结合之后,力量就结合上了。眼为使气神,好多人过去练功不懂用眼来使气。实际是什么呢?你想让气往哪去,往那一想,目光能跟着过去,闭着眼也是一样。过去练功“慧剑”这个词有好多的讲法,其中有个门派就把目光作为慧剑、说练功着了魔(一练功有点不舒服,痒、疼、麻、凉等的动触感,过去讲来魔气了),这时闭着眼睛用目光一扫,它就没有了。其实,它那气通不好,这么一动,气就通过去子。当然,你的目光不锐利也不行,那儿痒,一注意,目光越扫越痒。什么道理呢? 就是气还不够。
  魔其实是你练功中出现的各种感触。在最早是这个“磨”字,来磨你的,使你意志更顽强一点。痒、酸、麻,就是不动,能够不动,意志就顽强了,定力就强了。以前练双盘膝,腿麻了却不动,不放下来,气通过去之后就不麻了。你要是毅力不足,那就过不去。所以练功中有好多景像与感受都是磨炼我们的。这个“磨”(景像)来了以后,为禁绝你动,说你只要跟它一结合就着了“魔”了,其实是吓你一下,所以把磨下面的石字改成鬼。在过去说佛即是魔,魔即是佛,没有魔就不能成佛,意思是要不磨炼你,你功夫上不去。咱们有时练功觉得真难受,这时,就不动弹,经受得住磨了,意念坚定了,气足了,功就长了。一难受,凑合凑合,适就一下、动弹一下吧,这一凑合你就受它支配了,功夫就上不去了。一般敏感的人,大部分都意志不坚定。他很敏感,出点小功能都可能,但这种人不刻苦练功,功夫想上去,比普通人还难得多。因为他神不定,往往有不了大功夫。上次也讲过,功夫的根本不是静也不是动,而是要定,成为一定的模式才是功夫。光静是顽空。为什么把静和定连在一起,说静定而不光谈一个静呢?你得能定住,动也定,静也定,静动一如,那是真功夫,没有定就不行了。这本来是一个方便法门,让你不动,呆着就呆着,难受就耗着。不过你这一想耗着,不也起了念头吗?倒不如来个积极的,有痒痒、不舒服等感觉自己主动地通。我们这儿讲目光,就用目光扫它一下,让它快点过去,不再干扰你。拿目光把气通过去,用目光来指挥它。
  同学们可以做个小试验:把胳膊伸平,掌立起来向前撑着。眼睛向上看,感觉手指头尖的气就跟着往上冲;眼睛往下看,手下面气就比较多一点。另外,头不要转动,把眼睛尽量往左侧看,你体会手上的气也是往左侧走,每个手指尖左侧的气感就比较明显;把眼睛回到前方,手上的感觉就恢复正常;眼睛往右看,手指右侧的气感就强些。虽然手一点也没动弹,就眼睛这么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手的重量、手上气的感觉就不一样,眼睛怎么动,整个周围的气就都跟着怎么动,气场都在动。过去太极拳讲“仰视则弥高,俯视则弥深”,这个仰、俯并不是姿势,是眼睛、目光,往上—看,气往高处走,往下一看,气往下、往深处走。大家安安静静、放松了,体会到目光能指挥气了,这样,在练动作的时候,闭着眼睛或半眯着眼睛,把眼力和姿势结合到一起,那么气的运动就会更强大起来。练气功就是要气通,要增加身体的通透度,可以通过目力来解决它。
在练功的时候可以加上想像,比如开合的时候,往外一开,眯着眼睛看那个气从形体出来,往回一合,气进去。用意念和眼光配合到一起来支配躯体变化。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多练习收取神光,练习用注意力带着眼光看,将来能觉得往外一看有光过去,那效果就更不一样了。练神光还可以练在印堂转圈。这个转圈是往一个方向转,一定要整的,是个圆盘式的在转,不能就转成个线性的圈。转线圈佛家叫“伊三点”,一般的习惯都是顺时针转,其实,逆时针也不是不可以。以前为什么佛家走“伊三点”不容易出光呢?就因为它转的是线圈。练神光应该转圆盘,以后治病、练功都要用它。目光就那么练。练功总的动态要求就讲完了。

练功的动态要求4

Posted on 2011/05/07 by xiaojings

摘自《智能气功》
摘自《智能气功》

Ⅳ、开合出入

 

  书中没有这一项原则。
  智能气功讲动功,这一动本身就带着气在动。开合出入最根本的是气的开合出入。我们在讲混元气的时候还要讲到,气的运动形式有开、合、出、入、聚、散、化这么七种,它和我们这里讲的开合出入原则不能划等号。开合出入的目的是为了气的开合出入。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的开合
  形体往外一展为开,向心(向心脏)一收为合。一般地,肢体往外展的时候,形体开,气跟着开;往里收的时候,形体合,气也往里合。开的时候,气就出;合的时候,气就入。形体各个部分都一样。口开,气也开,往外出;闭口,气往里合,眼睁开,瞪大眼睛就跑气。大至形体动作,小至小的毛窍穴道、五官七窍,都是如此。我们一开始练功就得练得会开:大的动作会开;微观的毛窍也会开。毛窍得用意念来开,意想毛窍开了,气出来了。意念和气相合,气要来回出入。怎么去出入呢?通过开合带动出入。开的时候气往外跑,合的时候气往回收。加上意念,开的时候让气往里进,合的时候让气往外出行不行?合的时候气不好出去。这是通过形体的开合来练气的开合。但是我们要注意,经常开的地方要让它合。口经常开,闲话少说,注意合着;眼睛经常往外开,你注意通过意念往回收着(不是闭着眼睛)……七窍要经常向里面收,向里面合。不是让形体合,是让意念往里合住。一合,气就进去了。前后二阴也要合,经常注意这个合。经常开、开惯了的地方,你不要让它开,让它合;平时不会开的地方,要锻炼让它开。天门不会开,想着让它开;劳宫不会开,让它开;涌泉不会开,让它开;命门不会开,让它开;神阙不会开,让它开……对大的穴道,意念让它开。如十三门,形体往外一展开,意念一冲,想着让它开。大的动作是形动开合,形体各部分的小动作也是开合。像掌心一凸、一含,脚心一腆、一收,不都是开合吗?各个地方都要注意。
  二、意念的开合
  意念的开合即意念往外想、往回收。智能功的第一步功“捧气贯顶法”的外推、内收,就是让你一开一合。这个意念的开合对智能功来讲非常关键。智能功为什么效果那么突出?它就那么几个动作,气功界里面没有练过智能功的谁也瞧不起它。“练捧气贯顶,就那么比比划划就管事?”它能管事就在于这一开一合。捧气贯顶法都是开合,尤其做小动作时。如手一推一拉,掌心一凸一含,形成有节律的按收按收,这一推一收就是个简单的重复;一出一进、一出一进……练气功就是入静、集中,使脑子里有序了。有序就是有秩序。你的脑子里不会什么东西也没有,一定会有小的波动,但是大的波是有秩序的就行了。智能功给你加一个秩序,一开一合,一开一合,很有秩序,你一练一重复,就叫做混沌。混沌就是单一的无限重复。现代物理认为什么事物都有它自身的混沌。它那个混沌是它里面一个特殊的东西,即无限的重复,这就是它本质的混沌。都达到统一上来——混沌。我们一推一收,内气外放,外气内收。内气外放不就是开吗?外气内收不是合吗?意念一开一合、一开一合,脑子里面这么一反复就达到混沌状态了。混沌状态就是高度静境啊。1992年开学术交流会时,广州中山医学院搞的脑电图混沌动力学试验,就是一般的内气外放、外气内收,很快混沌脑电图就出来了。我们用意念搞开合,意念一开,气跟着出去;意念一合,气跟着回来。
  三、发声的开合
  一般来说,开口呼是开,合口呼是合。拼音里面没有i、u、ü这三个字母的,发的音基本上属于开(口要张开发);有i、u、ü这三个字母的,发音都是合,发音时嘴要闭上点。有u、ü的合得更多一点。i是合中开,u和ü是合中合。
  四、呼吸的开合
  一般的呼气是外开,吸气是内合。这个开合是指人和外面的气相通。一吸气,外气进来;一呼气,体内气进去。身体里面往外开的时候,往往就不是这个样子,但是和外面自然交换的时候是这样的。关键是意念。意念怎么支配它,它就怎么动。我们在没有学气功理论之前,人体生命活动都是自然进行的,学了这些理论之后,要主动去运用它,主动地运用意识,靠意识来发挥作用。练气功就是要用意识统帅整个生命活动。你统帅生命活动统帅得越多、越广泛、越彻底,统帅的能力越强,你的功夫就越高。智能功练功没那么多神妙的东西,就让你的精神来统帅你的形体活动。咱们也不成神,也不成仙,就成人。你统帅生命活动统帅得好,你的层次就高;反之,你的层次就低。
一开始我们不讲调息,为什么? 第一,一开始练功,动作、呼吸不易很好地配合;第二,如果腰、腹松不开,含胸拔背做不好,调息就调不好。真正有了这个基础,练功熟了之后,它就自然而然会配合呼吸了。尤其是练捧气贯顶法,一呼,气推出去;一吸,气收回来。这样将通透度就加大了。一开始教时,按步就班有规矩,熟了之后就灵活地运用。咱们讲了这么多内容,你觉得哪一个对你更加有利,你就用那一个。但你教功的时候,对初学者就得按最简单的去教才行。

Ⅴ、动势要圆活、绵连、和柔

  以上讲的是总的练功原则。下面讲做动作时的要求。
  这个原则讲的是总的动作要求,它有三个内容:一是圆活,一是绵连,一是和柔。
一、圆活
  首先讲圆,圆有几方面的意思。一是按动功的要求来说,在整个动功套路的前后安排之间,每个动作运动的过程,都应该有圆的内容在里边。一有圆,里边就有活,活就是在动作运行过程中没有停滞。只要动作运行路线走的是圆的,动作是圆的,那么姿势就活了,气就自然通起来了。再一个是你本身整个形体各个部分要圆,这样里边气就活了。本来肢体是一截一截的,关节一动应该有个角,但是我们要求要圆。尤其是有点衣服遮着,从远处一看,要是个圆的。一圆它就能空,一空里边的气就能发生运动、变化。若不圆就容易死,一死气就停滞了,就不通了。即所谓“圆空法生”。怎样才能做到是圆的呢? 从里边往外要有圆撑的力量。拿站庄来讲,两臂在体前环抱,两个胳膊应是抱着个圆;在两手相接的地方也是一个圆;虎口张开,也要有个圆在里边。另外,身体站着也要圆,形体其他各部分也都应该注意圆:腋窝不能挤着,要虚腋,拿气往那一撑一充,要有圆的意思;两个大腿相夹的裆部也要圆,叫调裆,也叫圆裆。裆怎么才能圆?要有点力量,用意念往外撑。练太极拳讲“勒腰束气把裆撑”,就是要裆圆;喉头往回收,是要把喉后壁往外撑,把喉张开,让里边圆。身体各个地方都圆了,周身的气才能更好地通畅起来。要圆,就必须用意念去充。这是总的要求。
  但是,智能功有的动作不圆,譬如形神庄。形神庄是要把气练到发肤指端去,好多动作都是直来直去的,立掌分指整个胳膊直了,弹腿翘足腿直了。这样,你做小的动作就要圆。比如说立掌分指,分指的动作要圆一些,力点要圆一些;弹腿翘足一翘足的时候,动作要圆一些。这样要求就更深了。一开始肢体的端头能用上力就不错了,能够直着用上力,慢慢才能放松一点。当然,形神庄有的动作就是要你保持90度,如展臂动作,所以做这些动作,就要注意保持外方而内圆——外面是90度,里面圆撑着,而且不是每个动作都到了位,见棱见角,才做下一个动作,是在这个动作将要到位时,一拧一带就走到下一个动作了。好多动作都可以用内圆来解决外面那个角,能时刻注意它,里边的气就始终是通的,如果你一挤压,气就不好过去了。你一摆姿势,手一动有没有气魄,就看你有没有把意贯进去,动作圆不圆。意念能够充起来,就是圆的,从外面看起来气魄就大。另外,有的动作要注意肢体角度的转换,动作一转变,也应是个圆。譬如很简单的起式中开始的翘掌动作,本来两手是下垂的,一翘掌不是随便起,而往外一转拧开,往外一拧整个臂是个旋,是个圆。按分解动作,先转掌心向后,臂一转,轻轻一拧,手就自然而然划了四分之一圆。还有运用一出一回要注意圆,不是直去直回,当一回来时有个小的螺旋,但注意不是故意使劲那么做。譬如你往外一推,推到头了,胳膊已经直了出不去了,再把腰往后松一下手就往前去了,腰再往前一塌手又回来了。要体会用腰带着手动。如果练功的时候,是用腰这么带着做,手就会出现往复折叠,动作的出去、归来就不会是死的了(开始站着练不好体会用腰带,坐着好体会些)。这种练法、这个诀窍,本来是太极拳讲出来的,可各种功法都可以用。太极拳练功讲沾、粘、连、随。手一出动,腰一长,之后再回来,沾、粘、连、随就在姿势变换这一点上体现出来。动作的一出一回,里面有圆,有圆之后才能连到一起,不是断的了。拿腰这么一带,它会自然地形成个小圈圈。当然,腰不会旋转,但腰那儿有气连着。在讲腰为主宰时还要谈这些问题。在这个方面,同学们须慢慢体会圆活,在绵连中也还要讲到它。
  二、绵连
  连绵不断我们说绵连不断,为什么说绵连而不说连绵呢?我认为,连绵不断使人想到好像有些绵线连着,一般容易有丝丝拉拉、有丝存在的感觉,有这个意思。绵连不断就不是了,很绵软地连着不断,从意念当中更浑厚,里面连得更多一点。比较来说,连绵就是用丝连着不断就行了,它的气意就小、就少。
  (一)动作的绵连。动作绵连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普通运行的绵连。一个动作、一个姿势,无论怎么动,在运转过程当中要绵连不断,也就是动作要均匀。一个动作,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就不容易连上了。我们要求将来逐步做到慢也绵连,快也绵连。一般练功练得慢的时候容易绵连,但太慢了不会做得非常匀,就会动一动,停一停。你真做到非常慢时还总在动,那就比较难了。所以开始练的时候以中速度稍稍偏快一点来体会绵连比较好一点,逐渐走向中速度,再到中慢速度,以后更慢。动作运行要非常均匀,就是快而不断,慢而不停。绵连就要求动作虽然很快,但是里面没有停,应该是快而无停,慢而无断。绵连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动作间的转换要绵连。有时快的一个动作打过去,一换姿势就停了,要求快的动作变换也应该非常快,也得连上;慢也不能停住。一个动作打快容易,但要总是连着,不让它断了,这个姿势出去到回来就不好做了,所以绵连跟前面的圆又连上了。一个姿势运行到变势子的时候,若直线出去,直线回来,当中必然要停一下。往前去一折回来,方向变了,当中就有个停。所以要用腰去连。姿势或动作断了,可拿气连上了,这就是形断而气不断。有的时候一个动作气跟不上了,但意念不能断。从形的绵连应这么去搞。
  (二)气的绵连。每做一个动作,不能光想着形体,还得考虑气。气本来是在身体里边自然流通的,我们只是没有认真去体察它。比如这么慢慢一抬胳膊,应该不是光胳膊抬,至少觉得跟肩、胸、背连着,慢慢体会一动跟两个肋、跟丹田、跟腰也连着。先能觉得跟丹田和腰连上了,可以进一步体会丹田气怎么往外出。做动作很匀,丹田气出来就是均匀的出,回的时候也要是均匀的回去,不要一股一股的,不能绷着冷劲,应该使里边的气跟外面连着。这样就是人体内气的绵连,就是绵绵不断,总是很均匀地出来,这一点比较难一点,需要慢慢去体会。坐着比站着好体会一点,另外,躺在床上,举胳膊的时候,胳膊容易放松,这样放松一动,首先是上臂的气好体会,再稍稍用肩一动,往往就连着胸。但是连到腰上的可能性比较少一点,因为躺着整个上半身都作为支点了。有的同学问放松了是什么感觉,你没事就仰躺在床上,除非有意绷劲,一般上肢都是松的。躺着这么比划,动慢点去感觉。能体会到松,再让它很均匀、很绵软地动,这么去多体会、多做、多练,从形体到气就都能感觉着了。
(三)意的绵连。它是通过意念来实现的,得作意去想。一开始不好连,得用意念想着形体和气是连着的。比如做捧气贯顶,你随时随地都要想两个手连着,要想:我捧着个气球,气球是一层非常非常绵软的薄薄的皮,只要稍用点力“扑嗤”就破了,要很放松地托着它,这样来做意。我记得大概在1964、1965年,我跟一个正骨老师学习正骨时,他就讲,他们老师是练八卦的,老师教他的时候,说练正骨手上是要有劲,但手还得练得非常软。怎么办呢?他们老师不是让想,而用非常薄的油棉纸弄个球,就直接拿着它,你稍稍用点力,它就扁了,就这么捧着,左边转,右边转,升起来,落下去,这么搞。他们老师还让拿手摩挲油单纸空棉球,一点也不许空下了。这一摩挲可不容易了,你只要稍用点力气一按,它就瘪了。我想他们老师可能不光是让他们把手练软,关键是为了把两手的气练整。这是个绵连。原来我练拳时,我老师讲,两手一动一拉开,想着里边有球,跟着胀大,一撒手就掉了,一按就破了,这么连着动。如果你这样做意,再捧气贯顶,往上捧起个气球来,那感觉就不一样了。练捧气贯顶的推收时,你加上意念想着手上拿着个球,两臂和身体当中还是个球,手外和天边还有一个球,肩膀轻轻一推一收,这些球都连着动起来,内气外气连上,绵连不断,就自然而然起变化了。同学们要这样去体会,不要把它光当个姿势,练功时把意念加进去,想着整个都是气球连上。在周身一家中还要讲这些问题。绵连要用气、用意连上。当然,练动功要靠姿势的变化来完成这些内容。

无事使此心不乱,有事令此心不扰,于静于动,处变处常,任外患频来而天君泰然,绝不因之有损益也。故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有事无事,处安处危,只易其境,不易其心,如此存心,即欲不遏而自遏,诚不存而自存矣。”(黄元吉《乐育堂语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