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心律失常 -针灸

 Rossella 2011-06-16
【概述】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等方面的任何一项异常。一般分为冲动起源性失常(或称冲动发生异常)、冲动传导性失常(冲动传导异常二类)以及冲动发生与传导联合失常。其临床表现因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而有所差别,较为共同的症状有心悸、胸闷、气急,眩晕,甚则心前区疼痛等。针灸治疗主要涉及前二种。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报道,始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出现一些比较集中观察的资料。进展最大的是70年代末以来的二十余年,不仅文章多,样本数量大,且多采用客观指标进行观察。在临床疗效验证和治疗机理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收获。在治疗方法上,以体针为主,耳针亦颇受重视,近年以有用腕踝针及剌激第二掌骨穴区的报道。目前,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在70%~90%左右,心电图有效率约为46%[1]。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疗效并不一致。一般而言,冲动起源性失常患者疗效高于冲动传导性障碍患者。一些工作表明,针刺对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均有一定消减作用,可缓解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且对心房颤动具有一定复律作用,较之药物和电击复律安全、方便。
    关于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尚在探索之中,可能是通过经络、植物神经系统或体表内脏反射性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实验研究表明,对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犬针刺双“内关”后,可提高心脏的起搏阈值、心室反应阈值和室颤阈值以及延长心室相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等[12],证实了针刺的调整作用。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分为二组。(1)心俞、内关;(2)厥阴俞、神门。
    配穴:早搏加三阴交,心动过速加足三里,心动过缓加素髎,房颤加膻中、曲池。
    2.治法
    主穴每次一组,据症加取配穴。患者取卧位,背俞穴应在穴之外方2分处呈45°进针,斜刺向脊柱,深1寸~1.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使针感向前胸放射,以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刺激3分钟~5分钟起针;四肢及胸部穴位,深刺,予以中强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隔5分钟运针1次。如为心动过缓,留针5分钟~10分钟。每日1~2次。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有好转;无效:自觉症状、脉搏、心脏听诊、心电图检查均无改变。
    针刺治疗各类心律失常322例,其中冲动起源失常显效率40.6%~57.6%,总有效率64.1%~84%;冲动传导异常者显效率0~10.6%,总有效率19%~26.5%[2~4]
    (二) 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分三组。(1)鱼腰;(2)内关;(3)迎香。
    鱼腰穴位置:眉的中心。
    2.治法
    病人静卧,接心电监护仪。上述三组穴位任选一组,均取双侧。迎香穴用2寸针向外下沿鼻唇沟斜刺1.5寸,提插捻转数次,以后每隔2分钟提插捻转数次;内关穴快速进针,给予中、强度刺激。上述2组留针20分钟。鱼腰穴用1.5寸针平刺入皮下0.5寸,得气后留针3分钟,中间行针1次,呈中度刺激。如无效改用药物治疗。
    3.疗效
    本方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速)共102例,显效52例,好转28例,无效22例[7~9]
    (三) 电针
    1.取穴
    主穴:内关、间使、郄门、三阴交。
    配穴:足三里、心俞、膻中、肾俞。
    2.治法
    主穴交替选用,每次2穴,效果不显加取配穴。进针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连续波,频率每分钟120次,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通电15分钟~30分钟。每日1~2次。
    3.疗效
    共观察60例,总有效率71.7%[1]
    (四) 耳针
    1.取穴
    主穴:内分泌、心、交感、神门、枕。
    配穴:皮质下、小肠、肾,心动过速加耳中,心房颤动加心脏点。
    心脏点位置:屏上切迹微前凹陷后下缘。
    2.治法
    一般心律失常均取主穴3~4个,酌加1~2个配穴。中强刺激,留针1小时。如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取耳中为主穴,配主穴2~3个,留针30分钟~1小时;心房颤动取心脏点为为穴,加配2~3个其他穴位,留针30分钟,手法应轻,以防晕针。留针期间,均宜行针2~3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日可2次。
    3.疗效
    治疗70例各类心律失常,平均有效率为58%~100%[5,6]
    (五) 耳穴压丸
    1.取穴
    主穴:心、小肠、口、神门、三焦。
    2.治法
    每次取3~4穴,先用耳部信息探测仪,在在所选耳穴区探及阳性反应点,然后在7cm×7cm之伤湿止痛膏中央放一粒王不留行药籽,贴于耳穴上,按压5分钟致耳部发热。每日按压3~4次,3日~4日换贴1次。
    3.疗效
    共治疗34例心动过速,结果,显效23例,好转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2%[10]
    (六) 腕踝针
    1.取穴
    主穴:上2。
    2.治法
    双侧均取。常规消毒后,取28~30号1.5寸毫针,用提捏法进针,剌至真皮层,沿皮下平剌1.2寸左右,针柄用胶布固定。留针1小时~5小时。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日~2日。
    3.疗效
    共治48例阵发性心动过速患 者,结果:近愈19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9%[13]
    (七) 全息针法
    1.取穴
    主穴:肺心穴。
    肺心穴位置:第二掌骨远心端侧面与近心端侧面连线上(远心端)1/4与下3/4交点处。
    2.治法
    在相应部位探得敏感点后,取26号1寸毫针,垂直进针剌入深度为2cm左右,当产生较强的胀、酸、重、麻等针感后,留针30 分钟。锱针期间,每隔5分钟~10分钟略为捻转提插,以保持较强针感。取针后,嘱患者回家后可自行指针法:以穴位为园心作小园周按摩,每分钟150周,每次治疗3分钟。治疗次数不拘。针剌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共治68例,结果显效15例,有效3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1.5%。[14] 。
    (八) 其他措施
    1.避免诱发因素。应进行病因治疗。
    2.严重的心律失常,针灸不能奏效时宜速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陈××,男,48岁,技术员。1982年7月8日就诊。
    主诉:心动过慢2年余。
    病史:患者心动过缓2年余。心前区不舒,胸闷不适,气短,头晕,体倦,恶寒,精神不振,失眠,口淡,胃纳差,小便正常,大便稀,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
    检查:面色苍白,心律50次/分,心律整,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舌质淡,胖大,苔薄白,脉缓。
    诊断:心动过缓,阳虚型。
    治则:温阳散寒,宽胸益气。
    取穴:膻中。
    治法:隔姜灸。把生姜切成0.3cm~0.5cm的薄片,贴在穴位上,用黄豆粒大的灸炷置于姜片上,每日1次,每次用7~10壮。
    经3次治疗,症状好转,再经10次治疗而愈,心率70次/分。诸症逐渐消失,1年后随访再未复发。
    (刘炳权医案)
    医案二
    肖××,男,60岁,厨师,天津市人。1971年8月30日就诊。
    主诉:剧烈心悸约半小时。
    病史:患者1年来曾有2次突发剧烈心悸,此次于半小时前工作时突然心慌、气短。心电图诊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医务室医生已针刺内关,枉效,拟送医院。当时作者出差住该宾馆,因事到医务室,偶遇病人,医务室医生邀请作者诊之。
    检查:痛苦面容,强迫体位,呼吸迫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疾,心率约180次/分。
    诊断:阵发性心动过速。
    治则:调理气血,化瘀通络。
    取穴:膻中、巨阙、肺俞、心俞(双)。
    治法:毫针刺法。用长针膻中透巨阙(两针接力透),再让患者勉强半侧位行肺俞透心俞(用26号4寸长针),双侧针后泻法捻转约1分钟,患者突然如释千斤重担,深吸气一口,心悸骤然停止,呼吸畅通,心率转为90次/分,症状消失。自述上两次犯病皆住院治疗,静脉点滴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药,每次住院连同在家休养1个月左右才上班。今针到病除,当场医者及病人惊叹针刺疗效之神速。
    (肖永俭医案)
    医案三
    洪××,女,51岁。1981年1月14日初诊。
    主诉:心慌、心悸5年余。
    病史:患者病毒性感冒后并发心肌炎,已5年多,经常心悸胸闷,时见早搏,甚至每分钟有5~6次之多。稍稍劳累即发,发则全身困倦,傍晚时足跗浮肿。心电图显示T波倒置,易于感冒,每因感冒时而诱发早搏,已全休2年多。
    检查:面色皝白,神疲,懒言,倦怠,足跗微肿,脉象三五不调,舌苔光剥。
    诊断:心律不齐(心肌炎)。
    治则:益气养心,健脾益气。
    取穴:中脘、太渊、足三里、公孙。
    治法:必须依次进针,不能前后颠倒,进针达一定深度后,使用徐疾泻法,留针不少于28分48秒,再用徐疾补法出针,每周针治2次。
    该例用五十营疗法12次后,感冒明显减少,相应地心肌炎并发症也逐步减少,前后共使用五十营疗法50余次,7个月内未发感冒,树立了治愈信心,自后保持每星期五十营疗法1次,现已2年3个月未患感冒,体重亦增加了2kg多。
    (陈大中医案)
    医案四
    朱××,女,17岁,学生。1980年9月26日初诊。
    主诉:心悸半年多,遇劳则发。
    病史:半年前感冒发热,心悸。经治疗感冒愈,心悸未能消失,每遇疲劳,即感心悸。今年秋试考大学,学习应试,感到疲劳。大学考上后,录取在××大学,但在入学健康检查时,诊断为频发室性过早搏动。学校嘱治愈后,健康复查后正常再入学。今自觉胸闷,心悸,气短,乏力。
    检查:神情抑郁,面色少华,舌质淡少苔,脉象沉细频发结代。心电图检查:频发室性早搏。
    诊断:频发室性早搏。
    治法:益气宁心。
    取穴:神门、内关。
    治法;患者取仰卧位。选用32号1.5寸不锈钢毫针,施徐疾补法,“得气”感应徐缓舒适,留针20分钟,期间隔5分钟运针15s~30s,增加一下针感。出针后,患者自觉胸部舒适,脉律正常。心电图即时复查,为正常心电图。
    为巩固疗效,每天针治1次,治法同前。连续治疗6次,自觉症状已无,早搏消失。经学校体检复查合格,批准入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