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也要学会“换位思考” “飞队员” 有一次,在小学二年级要发展少先队员,老师事先在孩子们当中进行了调查。老师问道:“咱们班要发展少先队员啦,我想看看你们怎么想的,那么,谁想当队员的,举手”,许多孩子举手;老师又问:“有没有想当非队员的?”,没想到,居然有一个小女孩把手举得高高的。 第二天公布新队员名单,自然就没有这个小女孩。家长焦急地询问老师,老师说:“我也没想到,她怎么会原意当非队员!可是,入队是自愿的,不能勉强……” 家长不解地问小女孩“你为什么原意当非队员?”,小女孩说:“我想’飞’多快呀!所以我想当飞队员”。 原来如此,这位老师没有“换位思考”,主观地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理解孩子的话。其实,在幼小孩子掌握的知识中,“飞鸟”、“飞机”占有绝对地位,把“非队员”误认为“飞队员”是再自然不过。 成人与孩子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肯定不同;各自又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认识问题定有区别。因此,两代人交往这个小小的“细胞”里,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信息,这种不同,这种差异,常常会造成误解。预防的方法,就是成人要注意学会“换位思考”。 不仅是年龄不同,会造成两代人的误解,就是两代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条件不同,也容易造成误解。 “逛商场一点都没意思” 许多当妈妈的常常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不爱逛商场。因为自己感到的是:一进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熙熙攘攘的人群,使自己全身的疲劳一扫而光;一出商场,大包小包的物质获得,东方西方的精神享受,使自己整个的心态焕然一新。 而孩子总是撅着嘴,连声嘟囔着:“逛商场一点都没意思”。这时许多家长会主观地认为,欣赏商场的布置,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了解各种商品的特点,应该是一种知识的吸收,就是观察各式各样的行人,也应该算是一种真实的社会调查。 家长中只有个别的有心人,耐心地问了问孩子“为什么”,没有想到,孩子的回答是:“什么啊!,我看见的只有各种各样的大腿……”,于是,这位家长恍然大悟,立刻在商场蹲下来,低到和孩子同样高度,进行“换位思考”,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再清楚不过。 所以,当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尤其是在产生矛盾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忙于指责孩子,只从孩子身上找问题。这时一定不要忘记采取“换位思考”,可能问题反而容易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