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验型“研究性学习’课题示例

 yll1783 2011-06-21
实验型“研究性学习’课题示例


    1.用铝制取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
    (1)为使铝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减少副产物,缩短反应历程,探究最佳
    反应路线。
    ①铝—+硫酸铝—+氢氧化铝  @铝—)煸铝酸钠—个氢氧化铝
    ⑧铝—+氧化铝——氢氧化铝  ④铝呻硫酸铝;铝—+偏铝酸钠;
    硫酸铝+偏铝酸钠—氢氧化铝
    设计反应路线时还应综合考虑硫酸及氢氧化钠的消耗量,以及副产物的价值。
    2.用铜制取硝酸铜的最佳方案
    (1)根据提高原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简化操作的原则,选择最佳反应
    路线。例如:
    ①铜十浓硝酸②铜个稀硝酸⑧铜十氧呻氧化铜;氧化铜十硝酸—+硝酸铜
    (2)设计既便于操作,又不产生有害气体的环保化实验装置。
    3.用乙醇制取乙烯时反应物的优选    .
    (1)研究浓硫酸与乙醇共热制取乙烯时的异常现象及副反应。
    (2)探索将脱水剂由浓硫酸改为五氧化二磷、浓硫酸一磷酸混合液或其他物
    质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过程、生成乙烯的纯度及产率,并与用浓硫
    酸作脱水剂的方法进行对比。
    4.用碳化钙制乙炔时反应物的优选
    (1)研究用水与碳化钙制乙炔时,因产生泡沫、气流难以控制给实验操作带
    来的麻烦。
    (2)探索用食盐水、氯化铵溶液、蔗糖、酒精等物质,跟水混合的最佳浓度、
    配比。    ,
    5.  漂白剂与常用指示剂的显色反应深究
    (1)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剂量的氯气、,二氧化硫、次氯酸盐、过氧化钠等漂
    白剂与不同剂量的水作用后溶液的PH。
    (2)测定常用指示剂(石蕊、酚酞、甲基橙)分别在各种不同浓度的漂白
    剂中变色情况。
    6.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物的研究
    (1)从理论上分析,过量锌粉与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铁溶液发生哪些反应,生
    成哪些物质。    
    (2)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判断生咸物,分析反应机理,总结反应规律。
    7。硫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反应本质的研究
    (1》了解硫化钠、氯化铁分别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情况。
    (2》研究将硫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铁溶液中,将氯化铁溶液加人硫化钠溶液
    中,分别发生什么现象,判断发生了哪些反应。总结两种溶液之间反应的本
质。
  8.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反应产物的探究
  (1)通过实验研究过氧化钠在于态时与二氧化硫反应的机理与产物;湿态时
  与二氧化硫反应的机理与产物。
  (2)比较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异同。
  9.乙醛与氢氧化铜反应最佳反应条件的探究
(1)研究氢氧化铜与乙醛的用量比不同时,产生的现象。
(2)研究使用新制的氢氧化铜与放置时间较久的氢氧化铜跟乙醛反应有何刁;同。
(3)研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在强碱性条件下与乙醛发生反应的情况。
(4)研究常温下、微热、加强热的条件下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的情况。
(5)分析反应过程中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判断生成了哪些物质,发生了哪些
    副反应。  (6)总结氢氧化铜与乙醛反应的最佳条件。
  10.  “喷泉”实验的探究
  (1)分析氯化氢、氨气能形成喷泉的原因。
  (2)研究、设计将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
  化氢、氯气)溶解于某种物质的溶液(例如酸、碱)中,能否形成喷泉。探
  索最佳实验条件。
  (3)研究、设计使一些气体(例如氧气、氯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跟某
  些固体(例如磷、过氧化钠、氢氧化钠、氧化钙等)发生反应,而形成喷泉
  的实验。探索最佳反应物的配比及反应条件。
  (4)研究、设计运用物理方法,根据“压差”形成喷泉;利用某些固体的吸
  附性能(例如活性炭、硅胶、分子筛等),吸收一些气体而形成喷泉。
  (5)探究变色喷泉除使用石蕊、酚酞指示剂外,还可以采用哪种溶液能使喷
  泉变成蓝色、红褐色、黑色乳白色等。在变色时发生了哪些反应。
  11.铜与浓硫酸反应最佳实验装置及反应条件探究
    (1)设计便于操作、便于观察,而又能防止二氧化硫逸散的密闭实验装置。
    (2)探索浓硫酸的最佳浓度。
    (3)探索铜与浓硫酸的用量最佳配比。  (4)探索最佳反应温度。
    12.铜与浓硝酸、用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及反应条件研究
    (1)设计便于操作、便于观察、药品用量少又能防止二氧化氮向外扩散的铜
    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
    (2)设计能够加热、便于操作、能观察到一氧化氮逐渐氧化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又与水反应,并且防止有毒气体向外扩散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简易
    实验装置。
    (3)探索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最佳用量比、稀硝酸的最佳浓度,以及最佳反应
    温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