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是指那些需要作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但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的行为。精明的人类为什么愿意做“赔本儿生意”呢?隐藏的利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在这个看似越来越冰冷的社会中,利他主义的光芒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微弱又倔强的闪烁着。地震时,无名捐款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了一起;迷路了,总会遇到好心人停下匆匆的脚步热心的为陌生人指明方向,甚至爽快的把你送到目的地;失恋了,好朋友放弃了最爱的电视节目来陪着心碎的你…… 利他行为,是指那些需要作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但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的行为。精明的人类为什么愿意做“赔本儿生意”呢?隐藏的利他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很多西方哲学家们认为利他主义其实就是带了面具的利己主义,人们所谓的无私的爱其实都是服务于自私的灵魂的。比如曼德维尔,他认为利他主义——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已,不可能真实存在。人类做所有事情的原动力都是自私自利,我们的最终目标始终是为了让自己获利,我们帮助他人是为了让自己从中受惠,物质的,或是精神的。 利己主义的说法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因为我们确实能够从帮助他人的行为中获得很多的东西。有一些奖励是显性的,比如获得奖金,受到表扬或者逃避惩罚和责难;有一些奖励较为隐性。比如,看到他人受难,当事人会感觉到强烈的不适感,而助人行为则可以减少这种主观上的不适感,或者减少负罪感。 对于一些烈士和殉道者来说,有人会说,人家都牺牲了啊,还能得什么济啊。可根据利己主义的观点,他们也许没有那么伟大。比如董存瑞同志,当他决定顶着炸药包炸碉堡的时候,可能他已经预见到了如果不去当炮灰的后果:被命令他的领导鄙视,因为更多的牺牲的战友而心怀愧疚……也许是为了获得身后的赞扬……对于殉道者来说,也许他们只是为了传说中的“来世”。总之,利己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表面上的利他主义的终极根源都是“利己主义”。
有关利他主义驱力的另外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共情关注”。近代的心理学和哲学研究将对“利他主义”的关注点置于一种对有需要的他人的情绪反应上,即“共情关注”。这种情绪反应包括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因素,比如同情、怜悯、共情、温柔和热心肠等。Baston在1991年提出,这种由同情心引发的利他行为被称作共情-利他假说。 利己假说的支持者认为:共情-利他行为可以让助人者从以下三方面受惠:降低厌恶唤醒水平、避免惩罚、获得奖励。共情-利他假说的支持者并不否认这种同情心驱动的行为同时可以带来以上三种好处,但是,他们认为这些利己的因素并不是共情诱发的助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只是无意中获得的伴生结果。 为了检验导致利他行为的最终驱力究竟是同情心还是为了从中获利,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 助人行为带给助人者的利益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降低厌恶唤醒水平、避免惩罚、获得奖励,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降低厌恶水平”。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人们做出利他行为是为了降低厌恶水平还是共请关注的驱使。
过程如下: 在这个实验中有两个角色“观察者”和“参与者”。“参与者”完成一个数字回忆任务,并不定时的受到电击;“观察者”通过闭路电视观察“参与者”,并报告他们对参与者的印象。被试被“随机”分配为“观察者”的角色,而“参与者”实际上是实验助手。 在第一组实验中,通过参与者的表情和动作可以明显看出,电击使她感觉非常不舒服,在第二组实验结束的时候,参与者的反应非常强烈,因此实验者停下来实验询问参与者是否可以继续实验。参与者回答到:“我想结束,但是我知道这个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将继续。”这时,实验者询问“观察者”是否愿意代替“参与者”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有两种情境: 难以逃避:参与者还需进行8组实验。观察者如拒绝帮助,则要再观看8组测验 在每一种情景下,一半的被试被诱发产生同情,另一半的被试诱发产生不适感。 如果你是被试,你会怎么做呢? 让我们先来预测一下结果: 那么,实验的结果如何呢? 有点拗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搞明白。。。简言之,如果同情是利他行为的原因,那么,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表现出的利他行为都是一样一样的~~不会因为容易逃避而减少利他行为。实验的结果正是验证了这个假设。 相似的实验范式可以用来验证利他行为的产生是否是为了获得奖励,或是为了减少惩罚。实验结果与上述实验相似,都证明了共情关注是我们做出利他行为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个结果除了给人性增加了些许光辉外,在现实中有什么意义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