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他主义者只是凤毛麟角

 虹72 2015-10-10

利他主义者只是凤毛麟角


 经济学家发现,不同文化的社会中都存在一些利他主义者,但这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为数少于1%。  

    而模型类比结果显示,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如果有3%的利他主义者,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行为规范就会出现可喜的变化。  

    这个数字让我们想起了雷锋。为什么一个名字能成为一种象征?除了国家的树立倡导之外,也的确跟难得有关,正如毛主席那句耳熟能详的明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光做好事不做坏事。”所以,人群中能有雷锋这样人,的确不容易。人性是自私的,要做到无我无私,首先得战胜最自我的最顽固的天性。而天性之所以是天性,当然是因为其根深蒂固。所以,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毫不利己的人是如此之少了。但是,也许因为物以稀为贵,得不到的是最好的,所以人们对这样的人是充满了企盼,希望自己也能遇上那么几个,希望这样的人越多越好,这样,我们的社会该多美好!而这,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因为,首先,我们自己就不是这样的人,怎能去奢望别人呢?  

    实验经济学家设计了诸如“哀的美敦讲价实验”和“信任游戏”等决策实验,对人的行为进行窥探。许多这一类的研究都发现,40~67%的人属于“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一类。这类人被称为“规范使用者”。另外大约有20~30%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无论别人如何善待他们,这些人都不会有所回报。这类人被称为“理性利己主义者”。  

    的确,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如果不是礼尚往来者,就是冷酷到底者。不过,估计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后者,而在自己眼中,似乎不难发现理性利己主义者的踪影。知道了这个比例,对那样类型的人也就不那么计较了。其实仔细想想,假如我们所有人都是利他主义者,世界真的就会非常美好了吗?也未必。正如《镜花缘》中君子国里的芸芸众生一样,他们天天为了损己利人而互不相让,其行为丝毫不具有什么道德意义;它也不仅仅是一件笑料,它标志着秩序的混乱和社会的倒退。因而,把利他主义者当作做人的目标,保持利己不损人的底线,尽最大可能摒弃绝对的利己主义。如果能够这样,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足够美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