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情,说说爱(Ⅱ):所谓依恋

 诗书之华 2011-06-24

爱情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从古至今,它被文人歌颂着,被歌者吟唱着。现实中,人类爱的能力犹如智商般千差万别。有的人可以爱到放弃生命;有的人信仰爱情,寻寻觅觅一生也无法找到真爱;有的人倾其所有去爱,却无法爱的长久;有的人渴望爱情,却每次都把事情搞的乱七八糟;有的人干脆根本不相信爱情。黑眼圈小姐这周将带大家谈谈情,说说爱,请看第二集O(∩_∩)O~~

爱情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从古至今,它被文人歌颂着,被歌者吟唱着。现实中,人类爱的能力犹如智商般千差万别。有的人可以爱到放弃生命;有的人信仰爱情,寻寻觅觅一生也无法找到真爱;有的人倾其所有去爱,却无法爱的长久;有的人渴望爱情,却每次都把事情搞的乱七八糟;有的人干脆根本不相信爱情。

这些差别的根源在哪里?

原因是复杂滴。水性杨花不仅仅是人品的问题,科学家告诉我们介是DNA在作怪;而是否能经营好一段感情,是否有安全感很重要,也就是电影里常常被提起来的secure secure secure. insecure的人不仅仅会有较高的感情失败率,而且在人际交往中也常常会陷入危机。安全感类型基本上在少年期之前就确定了,决定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依恋类型。最近的一些研究在新生儿身上发现了不同的依恋类型,于是推测依恋类型具有先天性。遗传的作用永远都是那么强大……不过,出生后的经历在依恋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依恋理论认为婴儿有与成年看护者建立安全关系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则婴儿在成年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而且其情绪发展也将受到阻滞。

上世纪80年代,Cindy Hazan和Philip Shaver将依恋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婴儿扩展到成人恋爱关系。有些人在他们的爱情关系中似乎感到很安全,而另外一些总是感到烦恼和忧虑。菲利普和辛迪认为,恋人的相处方式与婴儿和父母的相处方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恋人们都渴望与对方近一点近一点再近一点(哭叫的小朋友通常被妈妈抱一会儿就不哭了,是吧?);当爱人在身边的时候会感觉到舒服,当分离时会感觉到焦虑和孤独(请回想一下被妈妈送去上幼儿园时纠结的情……);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机遇、挑战、变动时,爱情能够提供一个让我们感觉到安全的避风港(小时候被欺负了会跑去找谁?)

成人依恋类型

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的依恋类型可以划分成4中类型,它们是:安全型(secure)、轻视回避型(dismissive-avoidant)、恐惧回避型(freaful-avoidant)和焦虑矛盾型(anxious-preoccupied)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情侣是健康而安全的,他们很少彼此猜疑或被对方抛弃。安全型依恋的人们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恋人和感情。相对于其他的依恋类型,安全型通常对感情有更高的满意度。两个人无论是亲密还是独处的时候,安全型的个体都能感觉到舒服、安心,他们努力在亲密和独处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矛盾焦虑型的情侣总是对他们的关系感到焦虑不安。他们想接近对方,又担心对方会离自己而去,这就是为什么焦虑矛盾型比安全型依恋的情侣更有可能经历没有回报的爱情。这种类型的个体需要多多的亲密感、认同感,并希望时时刻刻都能够从对方那里得到回应。有的时候他们过分的强调亲密的重要性,以至于过分的依赖于对方,或者说,腻住对方。与安全型的个体相比,矛盾焦虑型的人对于他们的爱人有较消极的评价。他们常常会因为对方的回应不够及时,不够热烈而对爱人、对感情有所怀疑。他们在感情中会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常常会担心,并且会表现的很冲动。

回避型依恋的情侣则总是在怀疑和回避亲密关系。可以分成两种:轻视回避型和恐惧回避型。

轻视回避型的情侣渴望高度的独立。他们认为自己是自立的,而且不容易被感情所伤害。他们不希望与爱人太过亲密,通常对亲密关系持否定态度,甚至声称恋爱是不重要的小事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而对恋人却持较低的评价。研究者注意到,这种类型的情侣通常具有较高的防御性。轻视回避型的个体倾向于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他们处理被甩的方式是远离自己的ex。

恐惧回避型的情侣对感情持一种很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爱情;另一方面,恋人之间的亲密又会使他们感到不舒服。这种矛盾的态度的根源在于他们对自己和恋人的消极评价。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并且不断怀疑对方示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同轻视回避型类似,恐惧回避型不希望与恋人过于亲密,而且常常压抑他的真实感觉。

不同的依恋类型的爱情质量有无差别呢?

衡量感情质量的标准无非两个因素:满意度和持续时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称一下。

毫无疑问,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感情有更高的满意度,婚后满意度也比较高。在持续时间上来说,安全型依然获胜,满意度高了自然持续时间就长了嘛。不过,焦虑型的恋爱关系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不过当事人在这段感情中并不开心,他们总是害怕被抛弃,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的爱人。在这样的纠结的恋爱关系中总是少了一点点快乐。

你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是不是好奇自己属于哪一种爱情依恋类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下列四种陈述中,哪一种陈述能够最好地描述你在浪漫爱情关系中的典型感受?

  • 我觉得我比较容易与他人亲近,我对彼此间相互依赖感到很舒服。我不会经常担心被抛弃或者与某人过于亲近。
  • 与他人亲近时我有些不自在;我发现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者让自己依赖他人。如果我与别人过于亲密的时候,我常常会担心受到伤害。
  • 单身让我感觉很舒服。对于我来说,独立和自立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希望依赖于任何人,也不希望任何人依赖我。我的伴侣经常要求我表现的很亲密,这超出了我自在的限度。
  • 我希望能够与人百分百的亲密,但我经常担心我的伴侣不能真正的爱我或者不想和我呆在一起。当独身一人的时候我感到不舒服,可是,我又总担心别人不会像我一样对感情看的那么重。我想与他人完全融为一体,而这种愿望有时会把人吓跑。

上述哪个表述比较符合你和你的爱人的情况?以上四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恐惧回避型、轻视回避型、焦虑型。

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吧。如果你和你的爱人都是安全型的话,那么,恭喜你喽~~~如果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回避型的那就比较囧了。伤心欲绝前让我们来看看依恋是怎样形成的呢?

依恋是怎样形成的呢?

成人依恋理论认为,依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儿童很早就形成了内在关系的“工作模型”:我会相信他人吗?我值得他人爱吗?我爱的人会离我而去吗?如果孩子的父母总是冷漠的,拒绝的,很少甚至不给予安慰的,孩子就会学会照此去预期他人的关系,如果孩子对可信赖的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他们就会更加相信他人,并预期在成年期与朋友和爱人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通常我们在面临新的情境的时候会用这个模式来作出预测,而不是根据具体的情景来改变内在模式。

根据对全美成人进行的一项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成人间的关系类型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安全型依恋的成人报告:他们与父母拥有温暖而亲密的关系。他们承认自己的父母存在某些不足,然而与不安全型依恋的人相比,他们所描述的父母要更和蔼可亲。焦虑矛盾型的人对父母有很矛盾的心理,尤其是对他们的母亲。他们在描述母亲时显得飘摇不定——一会儿说父母粗鲁,一会儿又说父母和蔼。回避型依恋的人在描述其父母时,几乎使用完全否定的词语。回避型的个体最有可能报告自己拥有一位冷漠、拒绝的母亲,他们长期与母亲分离或者童年环境组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回避型的人特别抵抗变化,因为他们从不会长时间地相信别人以形成安全型依恋。然而,如果回避型或焦虑型的人找到一位能够忍受他们不安全感的安全型伴侣,他们也能够建立起成功的、稳定的关系。

依恋类型靠谱吗?

事已至此,非安全型的同学大概要含泪问:“还有重新做人的可能不?”对于依恋类型的稳定性,学者们做了很多探讨,答案是不容乐观的,但是却依然是有希望的。研究表明,大概70%-80%的个体报告自己的依恋类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显著性变化,但是,仍然有20%-30%的同志们的依恋类型确实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目前还没有被完全破解。一些证据表明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常常导致依恋类型的改变。俺觉得,有时候爱情本身也可以成为改变依恋类型的推动力,将一个冷冷的焦虑或回避的人温暖成一个安全型的人。爱情最伟大嘛。

找到自己的Mr./Miss Right 谈个恋爱吧~谁谈谁知道。

参考:《心理学的邀请》、wikipedia

love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