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佛道白话双解(十)
2011-06-25 18:01:56| 分类: 玄学密码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车轮上连接轮辋和轮毂的辐条。毂:车轮中心的孔型部件,外连辐条,内装车轴。 无:指车轮中心的圆孔,是车轮的枢纽。当车的重力施加于车轴时,车轴就会通过轮毂 均匀地分配给每一根辐条。辐条在轮毂和轮辋的作用下,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承担起 单根辐条所根本不能承受的压力。只有这样,车轮才旋转不息,完成任重而道远的负载 ,从而显示出车的巨大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和泥。埴:粘土。用粘泥烧制陶器,使之中空,用来盛物,这是制作陶器的目的所 在。器小有小器之用,器大有大器之用,无形的空间决定了陶器的使用价值。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房门,有出入之用。牖:窗户,有通气采光之用。人们建造房子,必须开辟房门, 使住房者出入自由;开辟窗户,使光照充足,气流畅通,才不会伤害住房者的身体健康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过以上三个论据可以看出,车子、陶器、房子都是有形的(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 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 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 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 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没有本末。但是,我们看待 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 “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对立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为本, 以“有”治“有”,就会加速“有”向“没有”的方面转化,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人体就象房子,法身是 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会倒塌。 明和精神文明,国家自然有持久的繁荣和稳定。期待英雄的时代是强盗的时代,是愚昧 的时代,是人民还没有真正觉醒的时代。 本章的中心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具体论证了“有”和“无”也即“利”和 “用”的关系,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所以, 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南):这里说明无的重要性,与色即是空还是不同的,与空谈不同的是,南传佛教是 细致入微的,什么过程都不忽略,一步一步的引导修炼者走向成功:‘限定虚空遍亦然 :‘把取虚空遍的人,即于壁隙或键孔或窗牖之间而取虚空 无色(定)之中,先说希望 禅的故事也有空的: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一八六八——一九一二年)的一位禅师。有 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中,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 :“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 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人送饭服侍。最后,她终于想试试这个和尚的修行工夫究竟怎样了。 一天,她教那个女子抱住这个和尚问道:“正这么时如何?”女子奉教而行,和尚 却用诗偈答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女子回来,将情形回报后,老太婆听了生气地说道:“想想看,我白白养了他二十 年时光!他对你的需要理也不理,他对你的情况顺也不问。他虽不必表示热情,但至少 也得表示同情!”(译按: 据《指月录》载,此节直接引语只有“我二十年供养只得 个俗汉!”)遂将这和尚赶走,放了一把火,把茅庵烧了。
「印度第廿七祖般若多罗,就曾预言提到,在你的门生当中,将会出现一匹年青力壮 的马,牠将会踏破这个世界。」 这一匹马正是马祖的俗姓,马祖又是怀让最得意独出的学生,预言彷佛也是天数。 所谓马祖,是四川成都人,十二岁那年便出了家,后来到南岳去学坐禅,当时怀让正 是南岳般若寺的住持,一见这个孩子似乎是法器,就问他: 「你学坐禅是为了什么?」 「我要成佛啊!」马祖天真的表情。 于是怀让机会教育了,干脆拿了一块不会说话的砖头,一蹲下来,就在马祖的面前磨 来磨去。 马祖太好奇了,也就问他磨砖干什么? 「磨砖要做镜呀!」 马祖甚为诧异:「磨砖怎能做镜呢?」 「是啊!」怀让嗤鼻一句:「你说磨砖既不能做镜,那你坐禅就会成佛吗?」 马祖心中大震,是啊!那到底要如何才能成佛呢? 怀让回道:「正如同牛拉车子,但如果车子不动了,请问你是打车子呢?还是打牛呢 ?」 「请问你坐在那里,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呢?禅是广义的,不局限在坐卧之间啊! 又如果你要学那佛一样坐在那里打手印的话,我说佛并没有一定的框框形相,你又如何 学坐佛呢?而且诸法无住,你用取舍心去执法,如果要学坐佛,那不等于是扼杀了佛吗 ?你如果执于坐禅,那你千劫也见不到佛的。」 「如何用心,才能深得无相三昧呢?」 「很简单,你学心地法门正如同播下种子一样,而我对你讲心要法,正如同天降甘露 ,只要假以时日,因缘和合,你便可以见性。」 「你内在的法眼能见道,也能见无相三昧。」 「那么道有成住坏空吗?」 「哦!如果以生灭心来见道,便不是真见道,其实佛性遍含诸种子,只要遇到润泽时 ,一切悉皆萌芽,所以三昧花根本无相上的形状差异,又谈何生灭的问题呢!」 他得了心传,以后,别离了师父,便到江西去作方丈了。 现在南昌附近的宝峰寺就是以前马祖的道场,只是现在是南传佛教的道场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