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利用第十一

 鹿文康金 2016-05-01

利用第十一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an)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车轮毂中的孔洞周围,有了车轮辐条和轮毂中空所构成的“无”之整体,才有车轮转圜行远之用;抟土烧制成器皿,有了泥土和器皿中空所构成的“无”之整体,才有器皿的装盛之用。建造房屋开凿门窗,有了四壁及四壁内空虚部分所构成的“无”之整体,才有房屋的居住之用。所以,“有”提供事物凭借依附之条件,而“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解析】

从第十一章开始,从不同角度领域解析“有”和“无”,同时解析“以有观无”之认识论,阐述“以有观无,用不而为”之做事原则,以及“不”在“有无”中的平衡调节作用。

这一章阐述“有无”之“利用”关系,“有利-无用”。“有”之为“利”是为“有利”,“无”之为“用”是为“无用”,合起来就是“利用”。



人们对“无”和“有”之认识鲜有得真知者。要么理解为“没有”、“有”或“不存在”、“存在”。要么理解为虚无缥缈的“不可识”或“可识”。实际上,“无”和“有”是相互依存不能割裂存在的,两者合一即宇宙万物存在的本质方式:“无”涵括“有”,整体全息的“有”之集合即“无”,“有”乃“无”之组成部分,即所有的“有”都包含在“无”中。离开“有”,“无”亦不存在。“无”即太极,乃宇宙万物之整体信息的无遗总和,“有”即万物整体的组成部分。任何具体事物之整体全息存在状态即是“无”,也就是一事一物一太极,大到宇宙小到微尘莫不如此。

对于这一章的理解,几乎所有人都会陷入机械矛盾论之泥潭。文中所举之三个例证车轮、陶器和屋宇,由于都论述了其可见可触的坚实物质部分辐条、泥土和墙壁之“利”,同时又强调了轮毂中空、陶器内空间和屋宇墙壁的窗子和室内空间,如此就很容易将人引入到所谓“无”就是器物的非坚实物质空间之认识误区。这部分可以称之为“虚”,但“虚”不是“无”,虽然人们通常“虚无”连用,实际上“虚”是“无”之“有”存在的“微、希、夷”状态。宇宙万物的每一具体存在,都是空间、时间和意识灵性全息交融存在之“无”。所谓“太极”,也就是整体全息之“无”是灵识根据所“利用”需要而界定的,没有灵识参与的太极之无只能处于混沌状态,是为“无极”。

车毂中间的孔洞和辐条、轮毂等“有”组成的整体全息的车轮之“无”使车轮之能“用”,车辐条和轮毂中空之“有”的存在是车轮之“利”;陶器里面中空和陶泥组成的整体全息的陶器之“无”是陶器之“用”,陶泥之壁和其内空间之“有”是陶器之“利”;居室墙壁和窗子、内部空间等之“有”是居室之“利”,居室的墙壁、窗子及里面的空间构成的整体全息之“无”是房子的“用”。这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说,部分存在之实“有”提供事物凭借依附之条件,而真正发挥其功用的是整体全息之“无”。

物质层面之“有”是相对固化的,而整体全息之“无”可提供无限可能性。比如屋子之无,有住人、养牲畜、存货物、事生产等无限用途;比如杯子之无,可以用来装水、盛茶、盛咖啡等无限可能的用途。正是由于“有”所提供之“利”,当其“无”便有了无限之“用”处。“孤阳不生,孤阴不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利用”这个词就是来源于此,“有利”而“用之”是为“利用”。

再次强调,对任何事物来说,“无”是整体全息,“有”是“无”之部分组成。对于一个杯子,杯壁与杯内空间的整体是杯子之“无”,而杯壁和杯内中空都是杯子这个整体之无的组成部分,都是“有”。所以说,“无”并非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无”无处不在,任何人之意识明确界定范围内整体全息的存在都是“无”,也就是说在对待“有无”上,意识是起着决定作用的。“有”中含有“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之中复有太极。

如果对整体全息之“无”难以理解,那就权且按人们通常的理解,将实物的“虚”的部分看成“无”,虽不究竟,在现实生活中倒也没多大问题。因为通常人们生活中所谓的“无”实际上是整体存在之“有”,这样的理解也是可以的,现实中热门也习惯于“虚、无”联用不加分别。从这个角度理解,这里举出的例子是有形的车毂、陶器、牗室等有形之物的空间之无,只是以有喻无,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些空间上的“无”用。在礼法上,鼎退除煮食物的锅之功用之“有”而成“无”,却有了规范礼法教化万民的大用。在意识上,哲学看似是所有学科中最没用的“无”,但是却是能影响人类归宿的大用。在灵性上,魂魄之无支配躯体之有,躯体之有利决定于灵魂之无用。在“有”之层面上“有无”的“利用”关系,其实就是有无的主从关系,“无”之第一性,“有”之第二性。狭隘地说就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比如,一个人拥有亿万家财,有个他引以为自豪的儿子。这种自豪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儿子长得帅这有形的“实”的部分,而是儿子能力强或人品好等“虚”的部分。如果他的儿子无恶不作,无论长相多帅,他都会视为耻辱。他非常喜爱他的这个引以为傲的儿子,给他买了价值百万的汽车。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他儿子开着这辆车与一辆重型卡车相撞,豪华车报废了。此时,他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汽车值多少钱,而是他的儿子是否安全。儿子的状况有以下几种可能:死了;身体外观受伤不重,但是昏迷不醒成了植物人;身体受伤严重,手臂和腿受到重创需要截肢;人毫发无损。如果儿子死了,那么对于他来说可以说是致命打击,将摧毁他的精神支柱,就是要拿全部财产来换回儿子的命也会毫不犹豫;如果他儿子肉体虽然创伤轻微但成了植物人,他就会想哪怕是断了胳膊腿脚,哪怕是截肢也比没有意识强啊,虽然面对儿子一个完整无缺的身体,最终他也不得不放弃;如果他儿子身体受损成了残疾但意识没有受损,他会庆幸;如果他儿子毫发无损,那他简直就是感激涕零了。在这个过程中,精神第一性是绝对的,作为物质财富象征的豪华汽车没有一点地位可言。在横祸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人人都是顿悟者。可是当事情过后,其注意力就又回复附着于物质财富上而被物质奴役。

此章阐述的是“有无”之利用关系,下一章阐述的是“虚实”之利害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