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枝独秀傲寒冬

 34ghjk 2011-06-28

一枝独秀傲寒冬----曹雪芹(2010级高一选修课作业)

(2011-06-20 16:20:22)

                             高一(1)吉瑞琦

清人有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但是,似乎自清朝起就不怎么有出色的“才子”了。但是,因为从小喜欢《红楼梦》,所以便对曹霑多有关注。知晓多了,自然觉得他是大清不可多得的才子,就像寒风中摇曳的一枝独秀。

他是满清正白旗出生,祖上是包衣。自幼成长于“秦淮风月”的繁华之所,祖上代代显赫,却因为皇家内部政治斗争而受了一系列牵连,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他也在尝尽苦痛后,愈发看清了这个社会。本性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他,更加感受到世态炎凉,故蔑视权贵,从而远离官场,贫困如洗地艰难度日。晚期,他移至北京西郊居住,生活更加困窘,甚至到了“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的地步了。但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以坚韧的毅力,历经十数年,《石头记》诞生了。

现在大家多认同: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我不是红学家,更不通探佚学,自然也不敢妄论其长相,但我执着的相信:他眼中一定会时时流露出一丝不为世俗所污浊的孩子般的纯真,以及与世无争却被世俗屡屡伤害的无辜无奈的神情。因为只有这样的他,才会写成那样一部奇书,让我自幼便着魔般地恋上,无法自拔。

他,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鬼才诗人李贺,好友敦诚曾赞曰:“爱君诗笔有奇才,直追昌谷过樊篱。”敦诚亦有诗云:“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此外敦诚的兄弟敦敏在诗《小诗代筒寄曹雪芹》中称其“诗才忆曹植”,敦诚在诗《荇庄过草堂命酒联句》中亦云其“诗追李昌谷”,另一好友张宜泉则在诗《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韵》中曾言“君诗曾为等闲吟。”有记载说,雪芹访敦敏居所槐园时与敦诚巧遇,酒渴如狂,乘兴作长歌以谢,敦诚则以《佩刀质酒歌》答之。可见曹雪芹与张宜泉、敦诚均有唱和诗作,可惜它们都未能留存下来。他仅存的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中的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可以见得他的风骨。

他,是一个才气纵横的人,因为他同样也会作画。他素爱绘石,而且画出的石突兀陡峭,嶙峋奇诡。敦诚兄弟敦敏曾作诗一首,描述其石,即《题芹圃画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在绘石之时,他的心中郁积着忿忿不平之气,让我想到了白乐天一句诗:“似诉平生不得意。”画能写心应该就是这样吧。

当然,他,更为人所知的身份则是清朝著名的小说家。他一生仅著一部书,却名垂中华文学史,《红楼梦》即是那部传世名作。它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这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露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害人匪浅的封建礼教。这是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心血,所以有诗评价该书以及作者用心至深:“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在现传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中,仅有前八十回是他的原作(甚至连前八十回也有可能已经经过了修改),后四十回则是高鹗续书。好不容易,写成原本,却因为旁人借阅,致书稿遗失,给后来的读者们留下了遗憾,却也给我们留下了无限怀想。我想,这样,留下一些缺憾,也许最好吧,让我留下一点美好的幻想。

虽说我们也许很难再见到他的后书,但好在,当时有一些读书人借阅过此书,所以留下了一些诗,可以帮助致力于红楼探佚的一些大家更好地慢慢去揭露《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此处摘录富察名义专为《红楼梦》所写诗作,以及最后永忠的一首《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曹雪芹同,成七截三首》。

题红楼梦其一
0 v0 W6 r- m# ]. g2 J9 g% x0 s
  s( v9 d( }* m6 z1 |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 f% `3 * ~7 d3 u. R+ _% K2 E" w( J其二
" J* u. O$ Y# Z
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天气不寒还不暖,
曈昽日影入帘多。
7 i* J
  n' y7 Y) f4 g) Y1 d# k( Y/ F9 s" N! H4 N* P其三 + a5 Y& a8 T3 Kh& Q
潇湘别院晚沉沉,闻道多情复病心。悄向花阴寻侍女,问他曾否泪沾襟。 0 m# B+ 其四
8 k. @% y/ x" ]; ]
  s, e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 [( Q8 0 _( A/ ]2 Y% {8 V0 D/ J7 ^其五
5 ?( @6 O. \2 l7 D9 E- Z5
侍儿枉自费疑猜,泪未全收笑又开。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又抛来。 $ |
  E" ( l: d+ f& ~+ D0 g) r其六 5 ]4 {" _% Y2 x- c# O
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
儿嗔玉狸。忽向内房闻语笑,强来灯下一回嬉。

其十二 " S( T3 }% b% h2 @
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7 ?* x# 其十三
6 C( d6 b# |- N- f* Z( \
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 N9 ]6 W2 i0 W# F
  D醉倚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 7 V) ^1 : U4 F- C! n& ~# G* M十四
/ H- X" C* t$ e0 E
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
慰言今日较差些。
- R, G5 u# Q$ m- Y1 k7 t" t
  P+ n5 l其十八
1 E7 [, H5 O* y$ K8 i; {: }7 Q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3 r* E4其十九 # S" Y' k  X& S/ H7 X. N) D
5 q' }2 B1 @
  V8 |% ~3 r+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L" [' B$ @! Z. \! m* v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0 D, A: r: u0 w4 P* D6 p0 e: b8 H, K0 T% \. p6 E
  U) J其二十
. X2 m6 I# Z' R% M5 t# M" A1 t3 L1 O8 R8 P0 u: e$ d1 w7 h, p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 \" S

: B- V! _5 `, n( m. J. o* s/ W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曹雪芹同,成七截三首 $ P6 H: w* t$ Q9 J) s; D6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笑语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 |# h5 H3 B' L3 r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 $ v. ~2 N( f% t* a0 R+ ~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下不赋愁。
    
前面提到,我从小就喜欢《红楼梦》,其实只是因为那时候和爸爸妈妈看电视剧,后来碰巧家里有这本书,就看了看。起初,只是把它当故事书在看,谁知后来就再放不下了。虽说这是一部小说,但我认为这其中也隐隐约约藏着一些作者的心迹。

     书中有一首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在一旁有脂砚斋批语云:“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想必,曹霑早就料到自己余下的诗不会甚多,所以他在此书中留下了传诗之意。不过,毕竟这书里的诗,是为了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所以必然会少了一些他自己的风骨,不过纵然如此,书中还是有几首诗,隐隐表达了作者的心意。

     例如,湘云的《对菊》:“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这诗中字字词词句句,都不像是闺中女儿所作,倒像是一个狂放不羁的傲世书生所吟之句,与王维诗中所云: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之取意颇为类似。

还有,写完菊花诗之后,宝黛钗三人即兴而作的螃蟹咏,更是讽世人之绝句,恐怕这些就是雪芹平日的愤世之作。犹以宝钗的为妙“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被称作“食螃蟹绝唱”,却也被说“讽刺世人态度了些”,这同薛宝钗平日的风格全然不同。她平时,最是恬淡安然,写出这样嘲讽别人的诗,太不符其风格了。

还有空空道人念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对世事如此透彻的见解,自然是因为经历了人世沧桑。当然,还有《好了歌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书中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这是一种对世俗的超脱,书中那十几支曲子的末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亦蕴含看破世事的无奈,这种“树倒猢狲散”伤痛只有亲历过才会有更深切的体会(这表面上只是一些无奈,其实隐藏在深处的是一种切肤之痛,家破人散)。

其实,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对书中那二人之间感情的描写,隐约于书中,却也很明确地表露无遗。我想,如若没有亲历过这样的感情,又怎么会写得如此动人。她伤心落泪,他无心吃饭,胡乱扒了两口,便赶来看她,安慰她;他“纨绔”被打,她哭得眼睛肿得桃儿一般,他心疼了,言说暑热未退,不应来此,她轻轻一语,劝他改过;湘云学宝钗劝其入仕途,袭人说了她,他便说,她若是说了这样的话,他早与她生分了……

点点滴滴,清清楚楚。我不知,曹霑是否真正有一个红颜知己,但我是这样相信的,因为,这样的感情让我觉得很真切。

曹雪芹,就是这样一枝独秀。他的诗,他的画,他的书,他的理,他的凄然身世,他的一身傲骨,他的狂放不羁,和他的满腔无奈。都与旁人不同,他在人生的转折处,超脱了世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