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词的人生境界

 群芳至怀-wmh 2011-06-29
  小词的人生境界

                                     叶嘉莹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小词中的人生境界”。我说它是“小词”,在中国我们常常讲到韵文说“诗词”,一般人也认为诗词都是抒情、写景的,都是押韵的文学作品。可是,其实早期的词跟诗是有很大分别的。我为什么叫它“小词”,因为这个词的演进有一个过程。在晚唐五代,词这种文学体式刚刚出现的时候,本来就是当时在社会市井之间配合流行歌曲来演唱的歌词,跟诗是不同的一个传统。我们中国诗的传统从《诗经》开始,《诗经》前面的《大序》中说“诗言志”,说诗是“志之所之也”,所以诗表现的是你内心的情志,你的心思,你的意念,你的理想。所以你看杜甫写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的理想是要使国君成为在尧舜之上的国君,写的是自己的怀抱和理想。

可是词不是这样,在当时就是配合流行歌曲来演唱的歌词。而演唱歌词的都是那些年轻、美丽的歌女。所以这些诗人、文士写的歌词都是给那些美女去歌唱的,给美女写歌词又不能像杜甫那样写“穷年忧黎元”、“路有冻死骨”等等那样的情形,写的都是美女和爱情。这样的歌词出现以后,就使这些士大夫产生了困惑。因为在我们中国,从来都是以伦理道德的思想意识来衡量作品的优劣高低,以为这种意识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都是写美女和爱情,诗人和文士都很喜欢写这样的歌词。诸位想想,每天都要板起面孔来写仁义道德的大道理是很无聊的。所有的诗人、文士都是男性,我相信每个男性在内心深处都有对美女和爱情的向往。平常,在那些言志的诗篇和载道的古文里面,都不敢抒发这种情感。现在只是写一个给歌女去唱的歌词,他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写美女和爱情,所以流行一时。那么流行起来以后,他们也有一个对词的衡量的反思。所以宋代的笔记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做宰相以后有一天跟他的一个兄弟和一个朋友谈话,他说:“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魏泰《东轩笔录》)意思是说一个人做到宰相的地位还写美女和爱情的歌词,是可以的吗?可见他们是有疑惑的。宋人的笔记还记了一个故事,说苏东坡的好朋友黄山谷也写歌词,也写美女和爱情。黄山谷有很多学道的朋友,古时候的文人常常和一些和尚、道士往来。有一个学道的人就和黄山谷说:“诗多作无害,艳歌小词可罢之”(释惠洪《冷斋夜话》),意思是说诗多作是没有害处的,“艳歌小词可罢之”,这就是我称之为“小词”的原因。“艳”,就是香艳,写美女跟爱情的艳歌。小词的“小”字有两种意思,一是轻视它,认为是小词,没有价值和意义;二是早期流行的歌词是比较短小的,我们称之为令词,即通常所说“小令”。当时认为它篇幅短小且不是严肃的文学,所以称为“小令”。这些小令都是写美女和爱情的,但是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小令、小词之中的人生境界。

词产生了一种非常微妙的现象。这种原本写美女和爱情的歌词产生了一种非常微妙的现象,是什么呢?宋朝的一位诗人和学者李之仪,他有位朋友叫吴师道,写了很多小词。他就给吴师道的小词写了个跋文,叫《跋吴师道小词》。他在其中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因为词不像诗,诗五个字一句或七个字一句,是整齐的。而词是参差错落,不整齐的。所以长短句在写作的时候不容易写得好,千篇一律。大家都写美女,大家都写爱情,哪一首词是好词,哪一首词是坏词都很难说。所以他说长短句在写作的时候最不容易写得好,因此说“最为难工”。什么样的小词才是好词?他说“自有一种风格”,它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和风格。这是什么样的一种风格呢?李之仪讲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这个话已经说完了,但是留下了很多的余意,让你去想象。还不仅仅是“语尽而意不尽”,而且还要“意尽而情不尽”。你就是把意思读懂了,还有很多感情让你去体会。所以“岂平平可得仿佛哉”,不是随随便便写的就可以了,一定要有很深远的意味才是好词。这是李之仪对于小词美感的论点。

到了清朝的时候,对于小词的这种美感认识得更清楚了。所以清代的张惠言编了本《词选》,写了篇序言,说词“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意思是说词本来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的,“造端”就是开始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词这种文体最早是用于抒写感情的。“微言”本来是短小的、不重要的话,没有像“致君尧舜上”这样的大道理,是写男女之间情爱的。“兴”是引起你的感发,就从那种不重要的叙写中引起你的兴发和感动。兴发感动如何呢?“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这句话我倒过来讲解,写的是男女的哀乐,少男少女的爱情。离别了就悲哀,相见了就欢乐。这是哪里的男女哀乐呢?“里巷”就指大街小巷,是说一般老百姓的男女哀乐;“风谣”就是普通的流行歌曲所唱的。流行歌曲所唱的、大街小巷的、一般老百姓的少男少女的这种离别相思的哀怨的感情。“极命”,意思是发展到极致,就是说写男女爱情的小词发展到最高的时候,“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就产生了很微妙的现象:“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他说这种抒发爱情的小词,发展到极点就可以用它来表达和传述贤人君子的感情。贤人君子的什么感情呢?最幽深的、最婉约的、最哀怨的、最悱恻的、你内心之中最微妙的和最细致的、最深隐的一种感情。“幽约怨悱”的感情还不够,还要再加上“不能自言”几个字的形容,你自己在你的显意识不能表达出来的这样的感情。张惠言的解说我们就讲到这里。

所以这个小词就很妙了,小词能够传达一种“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写男女爱情的歌词如何就产生了这样微妙的内容意境,产生了如此的美感呢?我最近也看了些西方的文论,我想可能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双重性别的因素。何谓“双重性别”?本来西方讲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有个字就是“androgyny”,就是异性同体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同时是男性,也是女性,是双性同体。小词怎么会有双性同体的,也即我说的双重性别的这种情况发生的呢?我们都知道,小词都是写美女和爱情的,在中国的传统之中,妇女是没有资格谈爱情的。女人的命运就是结婚、生子、养育后代、相夫教子。哪个女子能够大胆地谈爱情呢?没有。不允许她张口谈爱情。我们女性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讲写诗比不过男子,因为诗是“言志”的,而所谓“志”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哪一个妇女以后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能?根本没有这样的可能。所以在“言志”的诗篇里边,我们女性永远比不过男性。你能够说“致君尧舜上”吗?那是没有资格说的。所以在写诗的方面就比不过男子。在写词方面,词是以写爱情为主,女子应该是可以写得好的。可是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里边,女子更不能写词。因为女子不可能谈爱情,哪一个良家女子能去谈爱情?连李清照这样有名的词人,宋朝人都有对她的批评。宋朝有一个人叫王灼,写了本书叫《碧鸡漫志》,其中说:“自古缙绅之家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缙绅”是指诗礼和官宦人家的,意思是说没有一个人像李清照那样不顾惜颜面的。李清照写词写得那么好,当时男性也对其有“自古缙绅之家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的批评。陆游给一个女子写墓志铭,他说这个女子年轻的时候是很聪明的,也是很有才华的,李清照曾经要教她写诗词,这个女子和她的家长一致表示不可以跟李清照学写这样的诗词。所以妇女写诗没有资格,不能跟男子去争短长;写爱情的歌词,你就根本不可以写。所以你看早期写爱情的歌词的,我们最早的一本词集叫《花间集》。你看看《花间集》里五百首歌词,有一首是妇女的作品吗?一首也没有,都是男子的作品。可是内容都是写伤春怨别的女子的形象、女子的感情、女子的语言。你看温庭筠写的词,“玉楼明月长相忆”,写一个女子住在玉楼之中,每天对着天上的月亮,永远怀念那个男子。因为是给歌女写的歌词,哪一个男子对歌女有白头偕老的感情呢?没有。都是一夜风流、及时行乐。而男子留下的一段爱情,就给女子留下了永恒的相思和怀念。可是男子一去,“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笑声)所以男子写歌词,都是写女子对他的怀念,说“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说这个女子永远怀念他,那天我送他走时,在碧绿的芳草地上骑上马就越走越远了。

因此,都是写女子相思怀念的歌词,现在就有人说是男子作“闺音”,意思是说男子说女人的话。可是男子作“闺音”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男子作“闺音”是有心的比喻、寄托。屈原的《离骚》中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因为我有“蛾眉”这样的美丽,那些女孩子就嫉妒我。屈原不是女子,屈原也没有蛾眉,但是屈原自比为女子。屈原的《离骚》中的“美女”是多方面的比喻,有的时候把“美人”比做“圣君”,有的时候把“美人”比做“贤臣”,有的时候这个“美人”就是他自己的自比。这你也可以说是男子作“闺音”,男子用女子的口气说话,这种说话是显意识的用女子来自比。还有的时候,像李太白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长安一片月”,他说你看,秋天的时候,长安的夜晚,天上一片明月。“万户捣衣声”,千家万户都在洗衣服,这个杵在捣衣石上发出声音。为什么呢?我们古代穿棉衣,等到秋天就要将旧棉衣拆洗,然后做成新的棉衣。而男子到外面去远行了,所以妻子就要送寒衣。接下去又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我们中国把外族称为“胡”,“良人”就是指其丈夫。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把外族的“胡虏”完全扫平了,我的丈夫就再也不用到远方征战去了。这完全是按照女子的口吻来写的,也是男子作“闺音”,他是有心替那些个悲哀的、不幸的女子去代言。屈原的那个美人是托喻,李太白的这个女子是代言。

现在我们说《花间集》里的小词不是像屈原一样有心的托喻。屈原有一个理想,用美人来比喻他才德的美好,那是有心的比喻。《花间集》里的小词也不是要替一个人去代言,而就是给歌女写一个歌词,所以他在他的意识里边没有一个有心要比喻、要代言的意思,这种情况之下就更有微妙的作用。因为如果他是有心的托喻,那就是有意识的,带着一个面具去说话。可是小词的作者没有托喻和代言的用心,就是写相思和爱情的小词,给读者带来的联想是非常丰富和活泼的,可以引起很多人很丰富的联想,这是小词有“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特点的原因。因为作者是男子,虽然没有有心比兴和代言的意思,但是读者就有一种期待的视野。我们刚才说温庭筠——《花间集》里的第一个作者,他描写一个女子起床,说她“懒起画蛾眉”,意思是她懒懒地起床描她的蛾眉。接着又说“弄妆梳洗迟”,“弄妆”的“弄”比起“化妆”来,更多了分欣赏的意思。“云破月来花弄影”,“弄”是玩弄和欣赏,所以她画一画眉毛,自己欣赏一番;再涂一涂口红,自己又欣赏一番,这就叫“弄妆”。这样边化妆边欣赏,当然就很耽误时间,因此叫做“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他就是给那些歌女写歌词,那些美丽的歌女就唱这样的歌词。但因为作者是男子,所以有双重的性别,就引起了读者的一种想象。因为读者对于男子所期待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学而优则仕”,读书之后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读者存着这样的心理读了温庭筠的这个词后,就以为有所寄托了。因为温庭筠这个人很有才华,作诗作得好,写文章也写得好,但考试总是不及第,因此他心中总有种悲哀(笑声),因此大家觉得他的“懒起画蛾眉”就寄托些意思在其中。温庭筠跟屈原不一样,他不是有心去托喻的;他和李白也不一样,不是替一个女子去代言,他就是写一个歌词,完全没有用心的,可是读者就是因为词中的双重性别如果你是女子说“懒起画蛾眉”,那就是“懒起画蛾眉”,可是男子说“懒起画蛾眉”,读者就认为作者有很深远的意思在其中。这是小词让人有很丰富联想的第一个原因,因为它有“双重性别”。

你们以后读小词的时候就会知道,会从中读出很多很多的意思来,读出很多人生的大道理,所以会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的境界。小词里边有如此丰富的人生境界的第二个原因是相关的语境。西方文论也讲语言的环境(语境),你说的这个语言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说出来的,包括在什么样的场合,你面对什么样的对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这就叫做相关的语境。所以小词的产生就很奇妙了,小词的产生不但是双重的性别,而且是双重的语境。今天我在东南大学的讲堂之上讲课,这就是单一的语言的环境。为什么五代的小词有双重的语言的环境呢?五代包括梁、唐、晋、汉、周,短短的几十年,更换了很多的朝代。五代的时候,到处都是战乱,人们都是颠沛流离。所以陆放翁就说在五代的时候,四处干戈,人们都流离失所,而士大夫每天都写美女跟爱情的歌词,而想不到人民、国家、老百姓,因此觉得很不像话。但是陆放翁也很妙,他说诗在盛唐以后就没有什么好诗了,可是晚唐五代的小词是很有意思的。因此小词到底是好还是坏呢?是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呢?这里就有个我刚才说的,很微妙的“双重语境”。

你知道我国第一本词集——《花间集》是什么地方的人编辑的吗?是四川西蜀那个地方的人编的。西蜀在晚唐五代的时候历经了两个朝代,一个是前蜀,一个是后蜀。四川有天险屏障,被誉为“天府之国”,因此物产丰富、粮食充足。因为有天险,敌人就打不进来,所以尽管北方中原战乱,四川这个地方的人还有安定的生活。在这个小环境里面,无论是前蜀的国君,还是后蜀的国君,都是喜欢音乐艺术,都是喜欢听歌看舞的。因此,在他们生活的小环境里边是富足的、安乐的、歌舞升平的,这是他的小的语言环境。可是大的语言环境呢?当时北方中原地区慢慢强大起来,有并吞西蜀的野心,有强大的威胁。所以,从大的语言环境来看,有一种危亡的压迫在那里。不但前、后蜀是这样,南唐也是如此。南唐立足江南,也是比较安定和富足的国家。而且南唐的君臣,同样也喜欢听歌看舞,也是非常艺术化的。可是北方中原强大的势力,一步步地压迫过来,所以它也是双重的语言环境。

大家也许熟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王国维先生曾经引用过南唐中主(李后主的父亲)的一首词。中主曾经写过一首《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就是荷花的别称,见于《诗经》、《尔雅》。荷花的香味都已经消去了,那碧绿的荷叶也残破了。“西风愁起绿波间”,“西风”就是秋风,带着这样的哀愁从水面的绿波之间吹起来。我看到荷花与荷叶的凋残,“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也是写一个孤独的女子在家怀念远方的男子的感受。接下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这首词就是写一个闺中的思妇,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怀念远方她所爱恋的男子。这是歌词之词,歌词所写的一般都是相思和爱情,都是女子对男子的怀念。可是王国维看到这首词,他说“菡萏香销翠叶残”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什么叫做“众芳芜秽,美人迟暮”?这是屈原《离骚》里的话。屈原《离骚》里说,当楚国危亡的时候,你看到国家都是一片衰亡的景象,好像所有的花草都荒芜了,这叫做“众芳芜秽”,至于“美人迟暮”,屈原作为一个有才学和有理想的人,好像一个美女,而现在已经年华老去。为什么说“美人迟暮”,难道不美的人就不“迟暮”吗?(笑声)其实,不美的人也一样“迟暮”。可是不美的人的“迟暮”不是可悲哀的,美人的“迟暮”才是值得悲哀的。(笑声)三国时代曹操的儿子、曹植的哥哥曹丕有一篇文章《与吴质书》,说到有一个人叫做应德琏。他说:“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意思是说应德琏很有文采,有想要写著作这样的理想。你有写作的理想,但你有没有写作的能力?德琏不但有“述作之意”,而且“才学足以著书”。可是,“美志不遂,良可痛惜”,他的美好的理想没有实现,这是可悲哀的事情。如果你没有要完成什么事情的理想,也没有要完成什么事情的才能,你白白地过了一生,你不可惜。因为你本来就没有完成什么事情的才能,你本来也不曾有过完成什么的理想。如果你有这样的理想,没有这样的才能,没有完成,也不可惜。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才能去完成。你有了才能,没有理想,也不可惜,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想要去完成。可是你既有想要完成的理想,也有能够完成的才能,你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是“美人迟暮”,所以是可悲的。就是说你有这样的才能和理想,这是“美人”,那为什么还落空了呢?所以这就是“美人迟暮”的悲哀,也是屈原的悲哀。

你要去看南唐中主写的这首歌词,本就是一个写爱情的歌词。根据《南唐书》的历史记载,说中主在写了这首歌词以后就交给乐师去演唱,因此这本来就是一首歌词。可是王国维从这首歌词里面看到了屈原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那是因为南唐国家的双重语境:一方面,在南唐的小环境里面他们听歌看舞;另一方面,大环境是北方中原对它的危害和胁迫。等到李后主就不一样了,李后主的时候是真正的破国亡家了,不再是双重的语境。在真正的破国亡家以后,他不再给歌女写歌词,而是用歌词的形式写自己破国亡家的悲哀:“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李后主不是给歌女写歌词,他是用歌词的形式写他自己破国亡家的悲哀,所以李后主其实是第一个把歌词“诗化”起来的人。所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上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说从李后主开始,他不再是给歌妓写歌词了,而是和士大夫一样,用歌词的形式来抒情言志,写他自己内心的悲哀。我们说小的歌词,从产生的时候有一个双重性别的微妙作用,也有一个双重语境的微妙作用,所以小词从外表上看起来都是写美女和爱情,但是会读词的人就会从中看到很多很多的含义,看到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境界。

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一定要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种境界。这是出自晏殊的词: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菊花在烟霭之中带着一片愁容,那阶下的兰花在寒风冷露之中仿佛是在哭泣,那花上都是它的泪点。“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在纱罗的帐幕之中,开始寒冷了。因为天气寒冷了,所以燕子向南方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天上的明月不知道我跟我所爱的人离别的痛苦,偏偏把一轮圆月的光辉照着我分离的人。那个月光斜斜地从朱红色的窗户上照进来,从夜深直到破晓。到这里是晏殊词的上半阕。他写的是什么?写的是美女和爱情,特别是孤独的、寂寞的、失落爱情的女子。《花间集》里边所有的描写相思爱情的女子,都是失落的爱情。所以西方有一位学者叫做Lawrence Lipking,他写了本书Abandoned Women and Poetic Tradition,翻译成《弃妇与诗歌传统》。他说不但是西方的诗人,他也特别提到中国的诗人喜欢写思妇、怨妇,写相思的、哀怨的、失落了爱情的女子。晏殊的这首词就是写的一个闺中的思妇,abandoned woman。接下来就是王国维所引用的那两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昨天晚上对着明月怀念了他一整夜,而秋风把我窗前的树叶都吹落了,所以说是“昨夜西风凋碧树”。如果有树叶在窗前,就望得不会太远。可是秋风把树叶吹落了,因此独上高楼,一眼就一直可以望到天边。为什么要望到天涯?我希望天涯有一个骑着白马的年轻人出现,那是我所怀念的人回来了。可是不是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我怀念的人却没有回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面说什么?“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既然相思的人没有回来,女子就要写封信。我要寄什么信呢?“笺”就是信笺,“彩笺”就是五彩的信笺。我不但要寄“彩笺”,还要寄“尺素”。有很多人对“欲寄彩笺兼尺素”这句话很是怀疑,认为已经寄送了“彩笺”,为何还要再寄“尺素”呢?认为应该是“欲寄彩笺无尺素”,意思是说我要给他寄“彩笺”,可是那个走了的人连一封信都没给我,我连他的地址都不知道,所以才“山长水阔知何处”,不知道他走到哪里去了。这是非常理性的计较的说法,说他没有来信,我要写信却不知道他的地址。可是我以为不要随便地给古人妄改,原文是“欲寄彩笺兼尺素”,说得相当之好。我要寄给他“彩笺”,我也要寄给他“尺素”。你如果要欣赏诗词,要知道诗词的美感和作用都在它的语言符号之中,它一切的美感都要看其所用的语言文字。彩笺,是那么华丽,那么多情,那么浪漫;尺素,是那么洁白,那么诚恳,那么淳朴。我对他的感情有像“彩笺”一样的感情,我对他的感情也有像“尺素”一样的感情,我要寄的也是“彩笺”,也是“尺素”,这叫“欲寄彩笺兼尺素”。我的两重感情,可是“山长水阔知何处”,有两重的阻隔,像山那样的绵长,也像水那样的宽广。因此,“彩笺”和“尺素”,有两重的感情;“山长”和“水阔”,有两重的阻隔。

这首小词写的是什么?写的当然是相思、怀念、爱情。可是你知道王国维说什么?他竟然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第一层境界。你们相信这样一回事情吗?晏殊有过这样的意思吗?王国维所说的三个境界,都是用的古人的歌词,而古人的歌词都是写相思和爱情的。王国维说:

 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注意,王国维在引用歌词说完三种境界后,说若不是伟大的词人,是写不出给你这么丰富的联想和启发的语言的,然后话锋一转:“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意思说我用这些意思来解释这些小词,那么晏殊、欧阳修等一定不会同意。人家本来就没有这个意思,人家写的本来就是相思和爱情,你又说什么大事业和大学问呢?解释歌词,可以这样来解释吗?欣赏歌词,可以这样来欣赏吗?西方文论讲语言学、符号学等,比如符号,他们就研究语言符号究竟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讲接受美学等等。一位主张接受美学的意大利学者曾经谈到,作品本身你写出来,如果没有被读者阅读,只能是一个艺术的成品,而没有美感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杜甫还是苏东坡写得多么好,你拿去给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看,就不会发生作用。所以美感是在作者的作品在被读者接受的过程之中而完成的。那么作为读者,你所接受的就是百分之百原来作者的意思吗?诠释学(Hermeneutics)认为不一定是,而且他们说没有一个人能够百分之百地找到作者的原意(Original Meaning),这是不可能找到的。他们说有一个circle,就是说作为读者,我来读一篇作品,从“我”这里出发去阅读这篇作品,最后诠释是回到“我”来。所以王国维读晏殊的词之后,才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一种境界。这是他王国维读出来的,我读怎么没有读出来呢?因此,王国维之所以读出来,那是因为王国维有这样的境界,所以这是回到读者自己,这是接受美学的看法。那么读者的接受可以和作者的原意完全不同吗?西方接受美学主张是可以的,他们有一个名词Creative Betrayal,可以翻译成带有创造性的背叛。你带着读者的新的创造性,但是你背叛了作者的原意,这是可以的,这也正是作品的生生不已的一种可能性。(

回到我们的主题:小词中的人生境界。王国维从小词里边说看到了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按照西方的接受美学来说是可以的,是Creative Betrayal,这是读者自己读出了一、二、三种的境界。每一首小词都能够带给你丰富的联想的可能性,都能读出这样的境界吗?王国维说不是的,只有大词人的作品才带着这么丰富的可能性。这就很奇怪了,所以说好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丰富的可能性,为什么《红楼梦》有人说是这样的意思,有人说是那样的意思,每个人读出一些道理来?这就是好的作品带有很多的可能性的缘故,给予读者很多的提示,可以从其中读出很多的意思来。按照西方的接受美学和诠释学来说,这个意思甚至于不必和作者的意思完全一样,所以这就是小词中的人生境界。正是小词才给人这样一种人生的境界,杜甫虽然伟大,但是杜甫不给人这样的境界。因为杜甫的诗都是“言志”的,都是明白地说出来的。他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说得明明白白的,没有给读者留下自由背叛的可能。只有写美女爱情、相思怨别的小词反而给读者以这样的可能。你可以从你本身的人生境界中看到小词中的人生境界,王国维就从小词中看到了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小词之中的人生境界不止是像王国维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小词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我们来看南唐冯延巳的一首小词《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是一首很妙的伤春怨别的小词。有的小词,像我们刚才念的南唐中主的词,“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是怀念远方的一个人。又比如刚才晏殊的词,“欲寄彩笺兼尺素”,不是怀念一个人吗?我的悲哀是因为我相思,是因为我跟我相爱的人离别了。现在冯延巳的这首词就更妙了。“谁道闲情抛掷久”,他没有说相思,他也没有说爱情,他说的是“闲情”。什么是“闲情”?“闲情”者,我们说“高山有崖,林木有知,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曹丕《善哉行》),“闲愁”是说不出来的,不知道它是自何而来的,不知道它何所往而去。你闲下来忽然之间有一种怅惘哀伤涌上你的心头的,那就是所谓的“闲愁”。一个人,不是应当积极吗?你每天在那里不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吗?你每天就闲坐,在那里发呆、发愁,那有什么好处,所以他说我要把它“抛掷”,我不再做这种无聊的、闲愁的事情了,我要将其抛弃,而且是“抛掷久”,我已经努力地将“闲愁”抛掷很久了。你看,冯延巳的词好像在一个圈子中转。“谁道闲情抛掷久?”“抛掷”是一种努力,我要把它丢开,而且我是尝试了很久努力来“抛掷”。可是“谁道”两个字又将笔锋一转,尽管我用了很多的努力,谁说我真能把闲情努力抛掷很久了?怎见得我没有“抛掷”?“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当春草回青的时候,当春花开放的时候,我这“闲愁”就又来了,“惆怅还依旧”,还是一样的惆怅。可是“闲愁”没有说明,他没有说相思,没有说离别,说的是“惆怅”。“惆怅”是什么呢?也没有说明。是李后主的破国亡家的惆怅吗?都没有说明。“惆怅”是一种好像有所追寻,又好像有所失落,你好像心里空荡荡的,没有把握。好像要寻求什么东西,没有寻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失落,所以他说“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那么他每天有“惆怅”,每天有“闲愁”,因此就喝酒。“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每天就在花前喝酒,喝得太多了,头也晕了、痛了,因此就“病酒”。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你不知道。如果有一天你请医生看了病,医生说你这个病是抽烟得的,劝你最好不要抽烟了。所以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停止抽烟了。现在冯正中说“日日花前常病酒”,我也知道我现在“病酒”了,而且我照着镜子发现我现在果然是憔悴和消瘦了。按理说,你知道你自己憔悴和消瘦就不应该再“病酒”了,可是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不辞”,我不逃避,我明明知道我自己憔悴和消瘦,可是我心甘情愿的,我仍然是“病酒”和“消瘦”。

春天来了,“惆怅还依旧”。那么春天是怎样来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你看那河边千里、万里的青草生长起来了,河堤上的柳树柔条拂在水面上。“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我这么努力地要抛弃“闲愁”,为什么每当青草绿的时候,每当柳条披拂的时候,为什么你“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为什么你就抛弃不掉你的“闲愁”和“惆怅”?“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他一个人站在那里看着青草和柳条的时候,充满着伤感、闲愁和惆怅。“小桥”是一个没有遮拦的地方,我们在房间里边,四面都是墙壁,挡住了外边的寒风冷雨。但是如果你站在小桥上,四周都没有遮拦,寒风冷雨从四面都会过来。所以独立在小桥上,满袖的寒风,寒风都吹到了你的衣袖里去了。你是只在那里站了一分钟吗?你是只在那里站了十分钟吗?我就站在那座四无遮蔽的、寒风冷雨的小桥之上,一任寒风满袖,我一直站到何时呢?一直站到“平林新月人归后”,那远远的一片丛林,月亮升上了地平线,路上所有的行人都回家了,你为什么不回家?你为什么站在一个没有遮蔽的、寒风满袖的小桥之上呢?“平林新月人归后”说的是什么?他没有说相思,也没有说离别。什么是他的“闲情”,什么是他的“惆怅”?什么是他的新愁?为什么?他没有说明白。所以这是很奇妙的,作者没有说,读者就要说了,因此说有了作品就有了读者。

冯延巳是南唐的作者。你们要知道,冯延巳的父亲冯令頵就是在南唐烈祖(开国的第一个皇帝)的手下做事。冯正中生下来以后,跟烈祖的儿子(即中主)从青年的时候就是一起长大的。烈祖死了,中主就做了南唐的皇帝。中主就任命冯延巳做了南唐的宰相,他们从小就是感情很好的。而且不但中主的词写得好,冯延巳的词也写得非常出色。有一个故事说中主曾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可见君臣之间关系非常之好,不但从小一起长大,一个是君主,一个是宰相,而且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填词、说笑。我刚才提到,南唐虽然是偏安一隅,可以听歌看舞。可是北方北周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而冯延巳作为一个宰相既不可以退,又不可以守。我说冯延巳是一个很不幸的人,是因为他生下来就生在一个帝王的国家,做一个帝王国家的宰相,而且跟帝王、君主结合得如此密切,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真是无可奈何。而且朝廷里边凡是到危亡之际,朝廷的大臣就有主战的,也有主和的。你是应该抵抗敌人,还是打不过就投降了呢?朝廷里边有党争。你一个宰相,在帝王的国家里边,眼看着国家的危亡,却没有办法挽救,所以他们就说冯延巳的词“忠爱缠绵”,他内心里有很多痛苦却不能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小词。“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既然抛弃就不用再忧愁了,而他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不辞”,我知道我憔悴,我知道我消瘦,我不推辞。所以饶宗颐先生就赞美说这两句词所写的就是诸葛亮《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开济老臣”的怀抱。现在我们就知道冯延巳的小词里也有一个人生的境界了。张惠言说他是“忠爱缠绵”,饶宗颐先生说他是“鞠躬尽瘁”,这是小词之中能够看出来的人生境界的第二种可能性。

这第二种可能性和王国维看到的“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可能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王国维完全是读者的联想,而且读者的联想不必要合乎作者的原意。可是现在饶宗颐先生和张惠言的这种说法是指称这就是作者的品格、作者的感情。冯延巳生在帝王的国家,作为帝王的宰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开济老臣怀抱”、“忠爱缠绵”,这些都是说这就是冯正中的品德和感情。这是小词里边让我们看到人生境界的第二种可能性。(

我个人认为还有第三种的可能性。小词之中的人生境界,像王国维那样的说法是第一种可能性,像刚才我讲的张惠言和饶宗颐的话是小词之中人生境界的第二种可能性。我以为还有第三种的可能性,而第三种可能性不是指说一个作者。我准备用三个人来说明。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冯延巳的一首词了,暂时放下不表,待看了另外两个作者再来比较。我们要看的第二个作者是晏殊,首先看他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二个还是晏殊的作品,还是《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我们刚才也念了一首李后主的词:“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后主还有一首词:“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看李后主所写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说满林的花都谢了,作者慨叹春天太短暂了,不但生命是短暂的,而且生命之中充满了挫折和苦难,“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你看那红花上的雨点,像美人胭脂脸上的泪痕。那带着雨点(泪痕)的红花,留我再为它喝一杯酒,这就是所谓“日日花前常病酒”。“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你今天对着这朵花,你不喝一杯酒。等到明天你再来的时候,这朵花已经不在了,永远不再回来了。虽然等到明年花还会再开,但是“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王国维《玉楼春》),今年这朵花落了,永远不会有了,真是无常,所以“人生长恨水长东”。好,这就是李后主。李后主的悲哀是往而不返,他掉进去就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不再回头的。

可是你再看晏殊,我们先读他的第一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起章很平淡,你唱一首新的歌词,喝一杯酒。“去年天气旧亭台”,像去年一样的暮春的天气,我所在的也是旧日的亭台,我仍然生活在这个院子,面对着一样的旧亭台,我一样有酒喝,一样有歌听。可是就在这看起来没有转变的生活之中,却“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消失永远不再回来了。晏殊是北宋仁宗时候的宰相,十四岁就赐同进士出身,被誉为“神童”。所以他平生都是富贵显达,有人说正因为他富贵显达,因此就不懂得忧愁。可是晏殊不是这样,他有种“无常的悲哀”。杜牧说:“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送隐者一绝》)所以晏殊一样有无常的悲哀,从“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里我们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可是晏殊与李后主不一样,李后主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晏殊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年的燕子似曾相识之间又回来了。所以他不是沉浸在人生长恨之中,而是“小园香径独徘徊”,他不是在这样的痛苦之中不能起来,他有一种豁达的观照。“小园香径独徘徊”,在小园香径之中走来走去。人在走来走去的时候常常在思考什么,所以晏殊有一种哲思,一种哲理的、往复的、循环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晏殊的第二首《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是短暂的,“年光”是一年的美好的春光,这里是说一年的美好的春光是短暂的。“有限身”是指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也是短暂的。“等闲离别易销魂”,人在这么短暂的生命之中,而你却碰到这么多生离死别的悲哀。“等闲”是随随便便的,到处都能碰到生离死别的事情,所以真是使人“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所以今天当筵我们有酒可喝,今天我们当席有歌可听,你就好好地享受今天。人生真的是短暂,你能够享受为什么不享受现在的、当前的酒宴歌席呢?“满目山河空念远”,刚才我们提到“山长水阔知何处?”满目的山河,山长水阔,你怀念的远人因为你“念远”就回来了吗?我想念我怀念的人,我每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他出现了吗?没有,因此叫做“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你看到风雨之中花的零落就伤春了。“念远”是第一层悲哀,“伤春”是第二层悲哀,所以这里用了个“更”字。“更伤春”是两层的悲哀,你知道诗歌之妙都在它的语言文字之中。用现代符号学的语言来说,都在它的语言文字符号的妙用之中,“更伤春”的“更”字是把悲哀更加重了一层。可是上一句呢?“空念远”的“空”字是一种觉悟,你“念远”是白白地念远,“伤春”也是白白地伤春,所以他马上就理性起来——“不如怜取眼前人”,你现在有一个可爱的人,你就好好地去爱她,这其中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所以晏殊的人生境界有一种理性的观照,有一种反省,有一种安排。

我们看第三个作者欧阳修,我们读他的第一首《玉楼春》: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

再看欧阳修的第二首小词《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因为人生的有限、等闲的离别,所以人生是充满悲哀的。只是面对这样的无常、面对这样悲苦的人生,你采取了什么态度?我们刚刚讲过晏殊,晏殊的态度是一种旷达、达观的态度。“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是晏殊所体会的一种人生的境界。我们先讲过的冯延巳,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我固执、我执著、我不悔改、我一定要这样地持守下去,这是冯延巳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固执与韧性的人生境界。那么欧阳修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同样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悲哀、痛苦、不幸的时候,你看欧阳修是如何的?

“雪云乍变春云簇”,你知道冬天的时候下雪之前的云彩,天阴得像一块铅板一样,四面都是阴沉沉的,称为“雪云”。可是夏天的云彩呢?暴雨之前是浓黑的。现在春天来了,像铅块一样的云彩散开了变成了一朵一朵像棉花一样的白云,这就叫做“雪云乍变春云簇”。随着天上的云改变了形状,你就“渐觉年华堪纵目”,你慢慢就觉得这一年美丽的芳华的春天真是来了,而且来得如此美丽,万紫千红,值得你“纵目”,放眼去看。是怎样的美好呢?“北枝梅蕊犯寒开”,我们说一般花开是朝南方向的树枝先开,北面背着太阳的就后开。而这句中,北面背对着太阳的都冒着寒风开放了。“南浦波纹如酒绿”,而且水面上的冰都化了。南边江水的水边上,你看那春水绿波、春草碧色。这句话是说南浦的那个波纹绿得这么美,就像绿酒一样。李太白曾经说:“此江若变作春酒,垒便筑糟丘台”(《襄阳歌》),这江的春水要是变成这江的春酒该有多么好。(笑声)“芳菲次第长相续”,我们说春天有二十四番花信,从早春的迎春花一直开到荼花谢了。“芳菲次第”是指一个花开接着一个花开。“自是情多无处足”,作者他真是感情丰富,他说我看遍了这万紫千红,还是不满足啊。“尊前百计得春归”,“尊”是酒杯,你每当对着酒杯的时候就想,我饮酒的时候要是有花该有多好啊!现在我在酒杯前果然把春天盼来了,果然花儿开放了。“莫为伤春眉黛蹙”,意思是不要再伤春,不要再皱着眉头了,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春天吧,你看这花也开了,水也绿了。

我们再来看第二首《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两个相爱的人在酒杯前话别,说我明天要走了。“未语春容先惨咽”,我要说我明天就要走了,这句话还没有说出来泪水就涌上来了。“人生自是有情痴”,人生为什么这样的伤离怨别?是因为人生有情感。“此恨不关风与月”,不是因为春风,不是因为春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你的别恨不关那晓风残月,主要是因为“人生自是有情痴”。“离歌且莫翻新阕”,唱着离别的歌曲,不要再唱了,太悲哀了。“一曲能教肠寸结”,要是再唱离别的歌曲,我真是要肝肠寸断,就像琼瑶的小说《心有千千结》。(笑声)“直须看尽洛城花”,我们当然是要离别的,我跟春天也要告别,我跟我爱的人也要告别。“直须看尽洛城花”,我就一定要把洛阳城里的花都看完了。“始共春风容易别”,等到那个时候再说告别我也心甘情愿,因为我果然享受过,我果然拥有过,我果然把所有的花都看过,这时再说走我也就不后悔了。

所以这是几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从冯延巳的那种执著与负责,到晏殊的那种圆融的观照,到欧阳修的那种遣玩的意兴。悲哀要排遣,你只要懂得欣赏,那花何尝不美?酒何尝不美?你要“直须看尽洛城花”,包含着一种排遣和欣赏。所以无论是学理科的,还是学工科的同学,不要以为小词是很无聊的。其实不然,小词也可以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也可以给予我们几种对于人生的不同看法,这就是小词之中的人生境界。所以,王国维有王国维的人生境界,张惠言和饶宗颐也从中看到人生的境界,我也在其中看到人生的境界。我不像王国维那样,把我分出来,说我讲的不是作者的原意;我也不是说这就是作者或是什么人的经历,我所探求的正是从小词那语言文字的微妙的结构中间,去发现作者的人格、性情,还有他对于人生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