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渗湿药:薏苡仁,玉米须,土茯苓,车前子,茵陈蒿/编辑·冰湖

 幸运草wrh 2011-06-30

薏苡仁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脾、肾、肺。
功效:
1利水渗湿——本品淡渗利湿,又能健脾,功似茯苓,故凡水湿停滞、尤以脾虚湿盛者更适用。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湿脚气、湿热淋证等证,可配其它利水渗湿药如茯苓、猪苓等药用。若用于脾虚水肿,则多与黄芪、白术等补气利水药同用。又取其渗湿之功,亦用于湿温病邪在气分,湿邪偏胜者,可与北杏仁、白豆蔻、厚朴等同用,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等。
2祛风湿——本品能祛风湿而止痹痛,利关节而解拘挛,又性寒清热,故多用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者,常与防己、蚕砂等同用。《食医心镜》薏以仁粥,乃本品为末煮粥,日日食之,治久风湿痹、筋脉挛急、水肿等。
3清热排脓——疮痈之脓,多由湿热壅滞所致,本品能清热除湿,故有排脓消痈之效。常用于肺痈(肺脓疡)、肠痈(阑尾炎)证。古方中有单用者,如《范汪方》治肺咳唾,“以淳苦酒煮薏以仁令浓,微温顿服之。”《济生方》洽肺痈咯血,以“薏以仁三合,捣烂,水二大*,入酒少许,分二服。“近代多配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用于肠痈,则多与白花蛇舌草、冬瓜仁、牡丹皮等同用。
4健脾止泻——本品味甘而纯,略有补益脾胃之功。炒用能健脾止泻,多用治脾虚湿滞之泄泻,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台参苓白术散。
用量:10-15克。
注意:
1本品有生用、炒用之分。用于清热利湿、排脓消痈、祛风湿,宜生用;用于健脾止泻,宜炒用。
2本品性滑利,孕妇宜慎用。

玉米须

 


性味:甘,平。
归经:膀胱、肝、胆。
功效:
1利水渗湿——本品味甘淡性平和,有利水消肿作用,常用治水肿(肾炎)、单腹膨胀(肝硬化腹水)以及湿热淋证等,可单用大剂量煎汤或配其它药调治。如用于水肿,可与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用于单腹膨胀,可配半边莲、马鞭草等同用。用于湿热淋证,可与车前草、石苇等同用。
2利湿退黄——用于黄疸证,本品利胆退黄作用显著,又困药性平和,故阳黄、阴黄均可用之。现多用于肝胆道疾病所致黄疸。如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则多与溪黄草、田基黄、车前草等同用。用于胆囊炎、胆石症所致黄疸,则多与茵陈蒿、郁金、金钱草等同用。
3降血糖——可用于糖尿病,单用或配伍天花粉、淮山药等同用。
4止血——可用于鼻衄、齿龈出血、出血性紫癜等,单用或配伍生地、白茅根等同用。
此外,本品有降血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
用量:15-30克。
注意:另有药物玉米芯者,其性味功用与玉米须相同,多用于水肿症。又可治小儿夏季热,用量30-60克。

土茯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肝、胃。
功效:
解毒利湿——本品甘能解毒、淡能渗湿,常用治皮肤湿毒疮疡,常与银花、白癣皮、甘草等同用。另以本品治梅毒(湿热为患之证)有一定疗效。又有促进排汞作用而能解汞毒。
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可配甘草、黄芩、茵陈蒿、防己等药用。
用量:15-30克。

车前子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肝、肾、小肠、膀胱。
功效:
1利水通淋——本品甘寒滑利,既能利水又能清执,故有利水通淋之功,常用于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小便短赤涩痛之热淋证,多与木通、栀子、滑石等同用,台八正散。亦用于血淋作痛,古方中有单用者,如《普济本草方》用车前子晒干为末,每服6克,车前叶煎汤送服;但现多配白茅根、小蓟等同用。取其利湿清热作用,也常用于湿热泄泻证,如《杨氏家藏方》车前子散用治小儿伏暑吐泻、烦渴引饮、小便不通,用本品配茯苓、猪苓、人参、香薷,研末服;临床上多与滑石、黄芩、凤尾草等同用。
2清肝明目——本品善清肝热以明目,《药性论》谓本品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赤痛障翳,脑痛泪出。”现多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者,常配夏枯草、青葙子、菊花等药用。若用于久患内障而肝肾阴虚者,则多与生地、麦冬、杞子等同用。
3清肺化饮——本品性滑,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可用治肺热咳嗽痰多者,常与瓜蒌、黄芩、冬瓜仁等同用。
用量:6-10克。本品煎汤时易随药液泡沫溢出,故宜布包入煎。
注意:本品性寒滑利,故肾虚滑精者慎用。

茵陈蒿

 


性味:苦,微寒。
归经:脾、胃、肝、胆。
功效:
清热利湿——本品清利苦泄,善除湿热、退黄疸,常用治湿热黄疸症(阳黄),多与栀子、大黄等同用,如茵陈蒿汤。亦可配伍温中祛寒之附子、干姜等,以治寒湿发黄证(阴黄),如茵陈四逆汤。本品为治黄疸专药,临床上广泛用于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阻寒性黄疸能入溶血性黄疸等。
此外,取本品清利湿热之功,也常用于湿热泄泻证,多与火炭母、凤尾草、木棉花等同用。
用量:10-30克,单用30-60克。

渗湿药:茯苓,赤小豆,半边莲,冬瓜仁/编辑·冰湖
 

茯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心、脾、肺、肾经。
功效:
1利水渗湿——本品味甘淡,能渗利水湿,又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故为利水渗湿的主药。常用于水湿停滞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症,多与猪苓、泽泻、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用于湿热淋浊,可与木通、车前子等同用。用于治寒湿为患,则宜配附子、干姜同用。
2益脾和胃——本品稍有补益之功,能益脾和胃,多用于脾虚食少体倦、大便溏泄等症,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常用于痰饮内停之心悸头晕等症,多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脾为生痰之源”,脾健则湿去而痰消。本品善健脾祛湿,故亦常用于痰饮、湿痰咳嗽等证,并视为要药,多配半夏、陈皮等药用,如二陈汤。
3宁心安神——习惯认为茯神安神之功效较好,但今已不分。可用于心悸不安、失眠等症,多与酸枣仁、柏子仁、麦冬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
用量:10-15克。
注意:本吕习惯使用有白茯苓与赤茯苓之分,白茯苓健脾功效较好,赤茯苓利水作用较胜,但现已不分。


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
归经:心、小肠。
功效:
1利水消肿——本品性善下行,通利水道,行水湿,利小便以消肿。可用于水肿腹满、脚气浮肿。古方中有单用与鲤鱼煮食者,如《食疗本草》载“和鲤鱼煮烂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亦有用本品与白茅根共煮至药汁煮干,去茅根食豆,以治急发大腹水病者。现多与白茅根、桑白皮等同用。近代以本品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性水肿等有一定疗效。
2解毒排脓——本品有消热毒、散恶血之功,可用于热毒痈疮。如用于乳痈未溃及痄腮患者,以本品研末,用鸡蛋清、蜂蜜或米醋调敷,干则换之。用于丹毒、烂疮,可用本品煎汤外洗。用于湿热壅结、气滞血瘀之肠痈,则可与薏以仁、防己、冬瓜仁等同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等同用,以清利湿热。又用于痔疮出血,可与槐花、赤芍等同用,以去湿热、凉血止血。
用量:10-30克,外用适量。

半边莲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肾、膀胱、小肠。
功效:
1利水渗湿——本品味甘淡而善渗利水湿、利小便,用治水湿停滞之水肿、小便不利,可与猫须草、车前草等同用。民间治黄疸、水肿等,以本品配白茅根水煎服(或加白糖服)。若用于单腹膨胀,可用本品配金钱草、枳实等药以增强利尿消肿之效。又取其清热利湿作用,也可用于湿热泄泻、痢疾等。
2清热解毒——用于蛇咬伤,自古以来颇为重视,甚至流传为歌谣曰:“家有半边莲,不怕与蛇眠。”临床上用治蛇伤,确有疗效,单味内服外敷或配徐长卿、穿心莲等用。此外,本品尚可用于热毒咽喉肿痛、热毒痈疮等,可配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同用。
用量:15-30克,外用适量。

冬瓜仁

 


性味:甘,寒。
归经:肺、大肠、小肠。
功效:
1清热利湿——本品甘淡而寒,能清热利湿,可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白浊、带下等证,多与黄柏、川萆*等同用。
2清热祛 痰排脓——本品质滑利,有滑痰用用,并能上清肺胃之蕴热,下导大肠之水湿而清热利湿以祛痰,常用于肺热咳嗽、咳黄痰稠者,配前胡、贝母、瓜蒌等同用。又取本品清热排脓之效,用治肺痈、肠痈。用于肺痈,常与苇茎、薏以仁等同用,如苇茎汤;用于肠痈,常与大黄、牡丹皮等同用,如大黄牡丹皮汤。
3滑肠通便——本品性滑利,有滑肠通便之功,可用于肠燥便秘证,多与火麻仁、郁李仁、杏仁等同用。
用量:10-15克。入汤剂宜打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